中国文学批评史(魏晋南北朝).ppt.Convertor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文学批评史全”。
魏晋南北朝部分
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总特点
从东汉末年开始,儒学逐渐衰落,玄学应运而兴起。所谓玄学,实际上主要是老庄道家思想的发展和流变,体现在文学理论批评上尤其是如此。因此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例如,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重研究文学的审美特征等等,这很明显是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首先,文学创作主题的变化。
汉代由于受经学的影响,文学成为宣传儒家礼教的工具,文学创作的主题大都以政治教化和美刺讽谏为中心。到汉末魏初,逐渐转变为以写个人悲欢遭际为主了,着重抒发个人喜怒哀乐之情,描写个人的曲折经历,以及对*现实的深沉感慨。从表现社会政治主题到刻画个人内心世界,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其次,文学思想的变化。
创作上的这种变化,反映在文学思想上就是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在理论上认识到文学创作是在抒情中言志的特点,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而魏晋南北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
再次,对创作个性的强调。
与上述文学创作主题与文学思想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在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中,特别重视要体现作家特殊的创作个性。从文学创作看,曹操的诗歌古直悲凉,曹丕的诗歌缠绵悱恻,曹植的诗歌慷概多气。在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经学时代,人们的个性往往是受到压抑的。文学要为封建礼教服务,达到“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目的,只能表现“天理”而不能描写“人欲”。这一时期文学创作中对创作个性的高度重视,正是当时社会思潮的反映。第四,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
对文学的审美特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不过,就这一时期所留下来的一些主要文论著作看,也都不排斥儒家的文学思想,他们往往是在论说文学的外部规律时,认同儒家文论的路数;而在阐释文学的内部规律时,则主要是承袭道家文论的衣钵。诸如西晋陆机的《文赋》、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钟嵘的《诗品》等大都是这样。也就是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批评,总特点基本上是儒道结合,外儒内道,而以道为主。
当然,这一时期的文论家们很有水平,他们并不是、也不屑于简单地抄袭或沿用前代儒、道两家的文论资料,而是在前人基础上作出了许多深刻的精辟的阐发,从而形成了自家的理论特色,甚至构建起了自己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他们对文学的许多问题都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例如关于文学的根本性质问题,关于文学的审美特征问题,文学创作的内在规律问题,作品的艺术风格问题,文学的体裁种类问题等等。他们在阐述自己的文学理论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理论概念、范畴和命题,诸如“文气”说、“缘情绮靡”说、“神思”、“意象”、“体性”、“风骨”、“通变”、“定势”、“隐秀”、“物色”、“知音”、“直寻”、“滋味”、“声律”等等。
1、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钟嵘的《诗品》(选读)
(一)曹丕的《典论·论文》
1、“文章不朽”说
2、“文体”说
3、“文气”说
曹丕(187—226)是汉魏时期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撰写的文论著作流传于世的有两篇,一篇是《与吴质书》,另一篇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典论·论文》。《典论》是曹丕精心撰写的一部学术著作,一共20篇,《论文》是其中之一。后来《典论》一书失传,《论文》这一篇幸亏被选入南朝 1 时期的《昭明文选》而得以保存下来。这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论著作,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为在它之前还没有精心撰写的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是中国古代文论开始步入自觉期的一个标志。
1、“文章不朽”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作品的意义和价值的观点。他在《典论·论文》中说:
这是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曹丕对文章的价值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崇高评价。认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甚至比立德、立功有更重要的地位,这种文章价值观是他对传统的文章(“立言”)是“立德、立功”之次思想的重大突破,是文学自觉的一种表现,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发展有重大意义和影响。但可惜的是,在《典论·论文》里,他并未对这一观点加以详细的展开论述。不过,仅仅是提出这一口号,他在文论史上已经是功不可没了。
汉魏时期是中国文学史、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其原因固然非止一端,但是作为统治集团的曹氏父子的重视、鼓吹和积极参与,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当时以他们父子为核心,周围团结了一大批诗文作家,形成了所谓的“邺下文人集团”,曹丕在这篇《典论·论文》中所评论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禹、应炀、刘桢),除了孔融之外,都属于这个集团。
2、“文体”说
在《典论·论文》里,曹丕还第一次正式提出了文体分类及其各自特点的思想: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这里曹丕列举出八种文章,分成四类,分析了它们各自的特征,后世学界称之为“四科八体”说。“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一定的思想感情;“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特点。
认为文体各有不同,风格也随之各异。这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也是最早的文体不同而风格亦异的文体风格论。标志着文体分类及特征的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特别是“诗赋欲丽”,说明他已看到文学作为艺术的美学特征,对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曹丕的《典论·论文》表明,魏晋时代文学已经逐步走向自觉的时代。
3、“文气”说
这里的“气”,是由作家的不同个性所形成的,指的是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以气为主”就是强调作品应当体现作家的特殊个性。要求文章必须有鲜明的创作个性,而这种个性只能为作家个人所独有,“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这就说明了文章风格的多样性的原因。
后世许多文论家、诗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当或多或少是受到了曹丕“文以气为主”说的影响。
(二)陆机的《文赋》
陆机(261—303)是西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才华横溢,诗、赋、文等创作都为时人所重。他给我们留下的文论著作主要是《文赋》,这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第一篇正式的完整的文学创作论。
在这篇《文赋》的正文之前,陆机写了一个序言,其中说: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夫其放言遣辞,良多变矣。妍蚩好恶,可得而言;每自属文,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用心”,一是“意称(chèn)物”——如何使创作中作家的主体情意和创作客体的物象彼此相称而融合;二是“文逮意”——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文字把心中孕育出来的具体生动的文意(“意象”)及时地把握住并且准确地表现出来。
1、艺术构思说
2、艺术表现说
3、文体风格说
4、《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
1、艺术构思说
序言中所说的“意称物”阶段,主要是指艺术创作的构思过程,它又包括:
⑴ 构思准备
陆机着重强调玄览、虚静的精神的精神境界和知识学问的丰富积累两方面的内容。提出创作构思的前提条件是,既要深深地观察作为创作对象的外界事物,同时又要饱读前人的诗书,从中陶冶自己的心胸,这样才能写出高境界的文章作品。⑵ 构思阶段
开头几句是讲艺术构思之始,一定要进入一种用志不分的虚静的精神状态,接下来谈艺术构思的过程,主要是阐述艺术想象的特点,可以说更为精辟。
2、艺术表现说
文学创作中的艺术表现,是和艺术构思阶段密切难分的,但大体上还是有个先后的层次,也就是《文赋》小序中所揭示出的“意称物”和“文逮意”的区别。艺术表现阶段主要是解决“文逮意”的问题。陆机对这一层次的论述
《文赋》的文学创作理论内容非常丰富,除上面所分析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现两大概括性的论述之外,文中还包括具体的表现技巧层面上的文术论。
3、文体风格说
中国古代文论里的文体风格论,是从上面讲到的曹丕《典论·论文》正式开始的(即“四科八体”说)。但曹丕论述的毕竟简略,到陆机的《文赋》中,就把这一理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体现在正文的第五段: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碑披文以相质,诔缠绵而凄怆。铭博约而温润,箴顿挫而清壮。颂优游以彬蔚,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说炜晔而谲诳。
从这种论述可以见出,陆机提出的这个“十体”说,一是比曹丕的“四科八体”说更加细致,更加准确了;二是在各类文体的具体排名次时,曹丕是将纯文学的“诗”、“赋”二体排列在八体最后,而把朝廷的应用文体“奏”和“议”放在最前;到陆机的文体论,则把这种次序完全颠倒过来了,最先排列的是“诗”和“赋”,最后才是“论”、“奏”“说”。它说明陆机对审美文学的认识和重视确实比曹丕前进了一步。三是陆机在这里概括十类文体的审美特征时,也远比曹丕具体准确,可以说是地道的文体风格理论了。
4、“诗缘情而绮靡”说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更成为千古名言。
所谓“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又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这是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重要表现。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而尽管有少数封建正统文人对这一理论命题颇有微词,但是绝大多数诗人和文论家都认同这一深刻而又精辟的著名诗学命题。
5、艺术风格
外物多样带来风格多样:“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
作家的个性多样,带来风格的多样:“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论达者唯旷。” 不同的文体带来风格的多样:《文赋》中提出十种文体,其风格是各各不同的。
6、艺术标准
对文学作品的艺术美,陆机提出了五字标准——应、和、悲、雅、艳 “应”相对于“孤”“独”而言,亦即相对单调而言。“和”相对于不调谐而言,和,即和谐。“悲”相对矫饰而言,要求文章有真情实感。“雅”相对“俗”而言,要求文章格调要高。“艳”相对质木无文而言,要求文章必须有文采。7.《文赋》对后代有何影响?
《文赋》的影响,《文赋》对六朝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影响极大。《文心雕龙》可以说是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文赋》的文学理论;挚虞、李充的文体论继承发展了《文赋》的文体论思想;《文赋》还影响了沈约等人的声律论和萧统《文选》的文学观念。
除了以上的积极影响外,也有人认为,《文赋》过分强调了文学作品的艺术美、形式美,影响了六朝文学的现实主义倾向。
(三)刘勰的《文心雕龙》选读
刘勰(字彦和,465?—532?)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世居京口。少时家贫,曾依随沙门僧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梁初出仕,做过南康王萧绩的记室,又任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为萧统所赏爱。后出家,法名慧地。不但是南北朝时期,而且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文学理论家。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一书,多方面地总结了前人关于文章写作和文学创作的经验,同时最广泛地汲取了前人的文学和美学思想,从而构筑成了中国文论史上最全面、最系统的文学理论体系。并且这部著作在世界文论史和美学史上,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这已经是中外学者们的共识。儒家影响:“梦执丹漆之礼器,随仲尼而南行,旦而寤,乃怡然而喜”。佛家影响:圆照之象,逻辑思维
例如,鲁迅先生就曾把《文心雕龙》和西方美学的奠基之作——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共誉为世界文论的楷模: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斯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苞举洪纤,开源发流,为世楷式。
——鲁迅《诗论题记》
又如日本学冠东西的著名学者兴膳宏先生也说:
《文心雕龙》规模宏大,体制详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了不起的杰作。在西欧早期的古典文艺理论中,如亚里斯多德的文艺理论,就没有《龙》著那样的系统性。
——兴膳宏《文心雕龙在日本》
清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诗品》之于论诗,视《文心雕龙》之于论文,皆专门名家,勒为成书之初祖也。《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 《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共约37000字。根据作者刘勰在最后一篇《序志》中的介绍,以及我们披卷可见的实际情况,这部著作确实有着严密的内在理论体系: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 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3)、从第26篇《神思》,到第49篇《程器》,是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批评论、文学史论、作家论等等;4)、最后第50篇《序志》,相当于全书的序言。
一、体大思精的著作结构
全书五十篇,分为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文学批评、序5部分。
1、总论
文学与道、经典的关系,全书的总纲,包括《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五篇。
2、文体论
包括《明诗》到《书记》二十篇,其中又有“文”“笔”之分。自《明诗》至《谐隐》十篇为有韵之文(《杂文》、《谐隐》两篇文笔相杂),自《史传》至《书记》十篇为无韵之笔。
3、创作论
包括《神思》到《总术》十九篇。
4、文学评论。
包括《时序》、《物色》、《才略》、《知音》、《程器》五篇,涉及文学与时代、自然,作家才能与品德、文学批评的方法和态度等问题。
5、序《序志》一篇说明《文心雕龙》写作缘起与宗旨。
《文心雕龙》一书中阐述的文学理论非常丰富,理论难点也多。我们只能选取其中几个问题来讲解和学习:
1、“原道”说
2、“神思”说
3、“体性”说
4、“风骨”说
5、《文心雕龙》对后代文论的影响
1、“原道”说
这是一段思辩性很强、同时又极富于才情文采的论说。以这段话为主,刘勰的“原道”说穷根尽源地探索了文学乃至全部人文的深层本质。这就是,从终极意义上说,包括文学在内的所有人文和天文、地文、以及宇宙万物之文一样,统统都是最深层的事物的本体大“道”之文,也就是“道”的具体表现形态。“道”和“文”都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道:宇宙万物内在的普遍自然规律。——广义的文:宇宙万物的表现形式。狭义的道: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狭义的文:即“人文”,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文章。
刘勰认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是作为普遍自然规律的哲理之道的体现,人文作为道的体现,和广义的天地万物之文是一致的。
《原道》篇论述了文章的本质,道与文的关系:道是文的内容,文是道的表现手段。天地万物都有“文”,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当然也有“文”,人之文就是用言辞写出来的文章。看来,刘勰主张文要表现自然之道,后来的“文以载道”的观点与此有源流关系了。
2、“神思”说
1、阐述创作构思中艺术想象的特点 A、不受时空局限的自由广阔性
“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B、与具体物象相结合的形象性 “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C、饱和作家思想感情的情感性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2、创作构思时作家所必须具备的素质
“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刘勰提出了培养想象的五种努力:“虚静”、“积学”、“酌理”、“研阅”、“驯致”。
《神思》是探讨创作时的构思问题,对创作构思广阔丰富的特点作出了具体生动的说明,并指出为了使构思富有效果,须注意平时要有良好的积累和学养,写作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虚静的精神状态,做到“神与物游”。
3、“体性”说
在《体性》篇中,刘勰涉及了文学作品的体裁风格与作家才能个性之间的关系。① 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
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体”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等不同体裁;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性”是指作家的才能和个性。文学作品的体与性之间有必然的内在联系。② 作家个性形成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即才、气、学、习。
然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并情性所铄,陶染所凝,是以笔区云谲,文苑波诡者矣。③ 文学作品风格的多样化,正是作家个性才能各不相同形成的必然结果。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事义浅深,未闻乖其学;体式雅郑,鲜有反其习;各师 5 成心,其异如面。
④ 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归纳为八种基本类型,并两两相对。把对风格的研究推向深入。
总之,本篇是论述文章体貌、风格和作家情性、个性的关系。总结了文章的八种风格类型。刘勰把文学家的风格从时代到个人(先天的和后天的)的因素都触及了,作了较为全面的阐释,指出才、气、学、习对文章风格的影响。
4、“风骨”说
1、“风骨”的含义
如何理解刘勰“风骨”的确切含义,后世众说纷纭。“风”也就是要求作品有情志,有感动人的力量,写得鲜明而有生气,写得骏快爽朗。“骨”也就是要求有情志的作品写得文辞精练,辞义相称,有条理,挺拔有力。所谓“风骨”,也就是指一种鲜明、生动、凝练、雄健有力的风格。这是刘勰对文学风格所提出的更高要求或更高标准。我以为风是偏重于作品内在思想的一种艺术感染力,它的表现与创作主体的内在气质有关;骨则是作品构成要素的架构,偏重于对文辞结构方面的要求。
2、风骨与文采的关系
刘勰认为缺乏文采“风骨不飞”,可见他追求的是风骨与文采的和谐统一。
刘勰针对当时文坛绮靡之风占据主要地位,“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刘勰的审美理想是将建安文学重“风骨”,两晋文学重“文采”结合起来。他的风骨说无疑对矫正齐梁绮靡浮艳的文风起了积极作用。
3、风骨论的本质
刘勰的风骨论,就其本质来看是其文质观的一种延伸。但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风骨论则建立了一种审美的标准。即他推崇一种既有感染力又有逻辑力量,既有情感内涵又富有艺术美的文学。
5、知音
这部分讲“知实难逢”。古来文学批评存在着“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等不良倾向,公正的文学评论者很难遇见。
知音之难的原因:一是贵古贱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秦皇汉武;二是崇己抑人,班固、曹植是代表;三是信伪迷真,楼护之属当归此类。这一段是立论,从文学欣赏的主体角度提出知音之难。这部分讲“音实难知”。从欣赏的客体——文章本身的角度指出,知音之难还在于文情难鉴。
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导致文学欣赏的片面性,难于做得恰当。
这部分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条件、方法: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
这部分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文中对欣赏者的要求: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二、“目瞭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三、“平理若衡,照辞如镜。” 知音之法:
首先,“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从文章的体制、辞采、沿革、表现手法、声律等方面入手,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鉴赏。
其次,文学鉴赏应该“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即读者根据作品的言辞、审美意象激发情感,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再次,针对曲高和寡的现象,提出了“见异知音”、“深识鉴奥”的审美方法。
5、《文心雕龙》对 后代文论有何影响?《文心雕龙》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是我古代文论中最体大思精的一部,是我国古代前无古人,后未见来者的宏伟著作,对后世有具大影响,具体表现是:
(1)《文心雕龙》的宏伟体制,虽然后继无人,但《史通》则被视为“心慕手追”于《文心》体例的著作,只是刘知几文采不及刘勰;
(2)《文心雕龙》的创作构思论、文学风格论、批评论、鉴赏论观点之沾溉后人更是无法枚举,特别是风骨论更是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代创作家和文论家无不标榜“风骨”以反对柔靡繁缛的文风。《文心雕龙》的创作目的是反对当时文风的“浮诡”、“讹滥”,纠正过去文论的狭隘偏颇。《文心雕龙》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①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
②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③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
《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发展到今天,已在国内外形成了专门的学科 “文心学”,又称“龙学”。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
1、“性情”说
2、“直寻”说
3、“风骨”说
4、“滋味”说
5、《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钟嵘(约468-518),字仲伟,颖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初仕于齐,梁时官至西中郎将晋安王萧纲记室。《诗品》作于梁武帝天监十二年(513)以后。
《诗品》把汉魏至齐梁的一百二十二家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一卷,显优劣,叙源流,指出各家利病。钟嵘简介
《诗品》的基本内容 止乎五言
《诗品序》:“嵘今所录,止乎五言。” 分品论诗
《诗品》共评述了由汉至梁的122位诗人(另有古诗一类),并将他们按成就高低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1人加古诗一类,中品39人,下品72人。推源溯流
诗品—国风—古诗—刘桢—左思
—曹植—陆机—颜延之—谢超宗等
—谢灵运
—小雅—阮籍
—楚辞—李陵—班姬
—王粲—潘岳
—张协—鲍照—沈约
—张华—谢混等
—刘琨
—卢湛
—曹丕—应璩—陶渊 —嵇康 国风: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
小雅:长于悱怨
语言质朴
楚辞:富于哀怨
文辞艳丽 批评当时诗风 分品论诗人
汉末清议,士人常相互评论人物,至曹魏建立九品中正制,更以品第论人。影响到文学艺术领域,在南朝产生过很多像《棋品》、《画品》一类著作,《诗品》也与此品第文化密切相关。几位诗人的评价问题 曹操(下品): 陶渊明(中品):
1、“性情”说
从上面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钟嵘的关于诗歌本质的观点: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
一、诗歌乃至整个文艺与作者主体心灵的关系
文艺作品都是作者主体心灵,也就是作者感情活动的外在表现。
诗歌既是人的“性情摇荡”的产物,也可以反作用于人的“性灵”,使之受到陶冶感化。
二、指出造成诗人性情摇荡的原因是由于外界事物对诗人的感发触动,即“物之感人”。
2、“直寻”说
以“直寻”为中心的“自然英旨”论是钟嵘对诗歌创作艺术美的基本要求。
“直寻”是指用直接可感的形象来描绘诗人有感于外界事物所激起的情感。
明代王夫之的“即景会心”论和近代王国维的“不隔”论,都是受到他的“直寻”说启发的产物。“自然英旨”说主要包括下面的内涵:
① 强调感情真挚。诗歌既然主要是以抒情为主的,就应该感情真挚,不能有虚假的感情表现。
② 诗歌是抒发感情的,为了抒发真挚的感情,就应该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直以抒情为主,他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直寻”就是不假借用典用事,而是直接写景抒情。“直寻”说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直寻”与“自然英旨”在钟嵘的理论范畴里基本是一个意思。
3、“风骨”说
钟嵘强调诗歌创作必须以“风力”为主干,同时“润之以丹彩”。风力与丹彩均备,才是最好的作品。
钟嵘强调“建安风力”,从他对“建安风力”的论述及所举的例子看,他为“风骨”(“风力”)树立这样一个标准:它具有慷慨悲壮的怨愤之情、直寻自然、重神而不重形以及语言风格明朗简洁、精要强健的特征。
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4、“滋味”说
五言诗在诗体中居重要地位,是众多诗歌中最有滋味的,所以说合于世俗之人的口味。(这)难道不是因为(它)指陈事理,塑造形象,尽情抒情,描写事物,最是详尽切当的吗?所以诗有三种表现方法:一叫“兴”,二叫“比”,三叫“赋”。文辞已经完了意思还有余,是“兴”;借物来比喻情志,是“比”;直接描写事实,写物而寓意于言,是赋。扩大这三种表现手法,斟酌地采用它们,用风骨来强化它,用文采来润饰它,使 8 得体会它的人余味无穷,听到它的人动心不已,这是诗中的最高的境界啊。如果专用比兴手法,弊病在用意太深,用意太深,文辞就滞涩。如果专用赋法,弊病在用意浮浅,用意浮浅,文辞就松散,(甚至于)嬉戏而造成(文意)流移不定,文辞就没有归宿,有芜乱散漫的拖累了。钟嵘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最早明确提出以“滋味”论诗的诗歌评论家。
要做到作品有深厚的“滋味”,钟嵘提出“诗有三义”说,认为要使诗有“滋味”,关键在于综合运用好“赋、比、兴”的写作方法,而不能只偏于一种,并将“兴”放在第一位,突出地表现了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注意到了诗歌的抒情言志、假物取象、滋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钟嵘的“滋味”论,既是他对艺术特征的认识,也是他对诗歌艺术的美学要求。
5、《诗品》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诗品》的影响主要有:
(1)《诗品》强调诗要抒发“怨”情,是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一个进步传统,其情感论摆脱了儒家经学的框框,又没有泛情主义的弊病。
(2)钟嵘提倡诗要“直寻”,即直接抒情叙事,使后人反对形式主义诗风有了理论根据
(3)其风骨论,特别是他强调建安风力,更为后人反对无病呻吟的柔弱诗风所标举,成为陈子昂诗歌革新运动的理论武器之一。
(4)其“滋味”论也影响到司空图、严羽、王士禛、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如司空图、王士禛的韵味说,严羽的兴趣说、王士禛的神韵说、王国维的境界说等)。
总之,《诗品》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与《文心雕龙》并驾齐驱的重要著作,影响巨大。《文心雕龙》与《诗品》比较
一、共同点
1、历代诗赋的渊源,主要是《诗经》、《楚辞》,且诗高于辞;
《文心》:宗经、辨骚;
《诗品》:国风、楚辞;
2、主张风力与丹彩结合的艺术标准;
《文心》:风骨、情采等。
《诗品》: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
3、对作品作家评价许多一致;
(1)重古诗
《文心》“五言之冠冕”;
《诗品》“一字千金”;
(2)赞建安文学;
(3)魏晋代表诗人:
《文心》重王粲、刘桢、阮籍、嵇康、潘岳、陆机六家;
《诗品》除嵇康外均列为上品;
(4)轻视民歌,批评玄言诗,不重陶潜
二、不同点
1、诗歌性质作用
刘勰:重教化、美刺、政治内容;
钟嵘:重抒情和艺术感染力。
如比兴解释:刘:承儒家传统,涉及美刺;
钟:不涉美刺。
2、诗歌体裁
刘勰:四言五言兼重; 钟嵘:偏重于五言。
3、艺术手法
刘勰:重声律、用典;
钟嵘:反对声律、用典。
4、个别作家评价不同
刘勰:建安重曹、王;谢灵运山水诗有褒有贬;
钟嵘:建安重曹、刘;非常重谢灵运,刘宋只其一人为上品;
魏晋南北朝74:“天下才共一石,子建占八斗,吾占一斗,天下才共分一斗”。这句话是谁说的?(谢灵运)75,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建立完整体系的著作是?(《文心雕龙》) 76,《广陵散》的......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后感《中国文学批评史》于三月开卷,正值春暖花开之际,久坐于中心花园,书捧诗书,掩卷沉思,静嗅花香,一大乐事哉!寥寥收获记于此。《中国文学批评史》,作者郭绍虞......
课程编号:01060 课程名称: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中国文学批评史”是四年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必修课程之一。对于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
一、名词解释题1、简述庄子关于“言”与“意”的关系答: 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认为言不能尽意,所以他们反对言教。庄子认为言不尽意。如《知北游》: “道不可言传”。言的目的在于......
批评史名词解释1.《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