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教案”。
魏晋南北朝文学
绪 论
[教学目标]从宏观角度整体把握魏晋南北朝文学,了解当时的文化思潮及其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作家的社会地位、命运及其风尚,掌握该时期文学发展的轨迹。
[教学重难点]文学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主题;玄学、佛学对文学的影响。[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魏晋南北朝文学鸟瞰:
文学走向自觉,文学个性化鲜明;文学集团涌现,出现群体性风格,文学发展的阶段性明显;五七言的古体、近体诗兴盛。
第一节 文学的自觉与文学批评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批评十分繁荣。文学的自觉表现在:
1.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独立出来;讨论“文”、笔”之分。
2.深细研究各种文体,尤其是《文心雕龙》、《文选》从理论和实践上深细研究了各种文体。
3.重文学的审美特色,从多方面研究文学的形式美和创作技巧。《文心雕龙》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有了完整体系,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自序组成,深入讨论了文学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总结并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创作论。
《文选》作为文学总集,收录先秦至梁130余人的作品,另有古乐府、古诗十九首,共收诗文七百余篇。编排上先把文体归为37大类,大类下依题材再分小类。选编者对作品比较宽容,有文学眼光,后世形成“文选”学。
第二节 *中文人的命运与文人的风尚
战乱和分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根本特征。在这一时期,封建统治者走马灯式地更换,且相互杀伐不息,混战连天。与之相连的是饥馑,瘟疫以及人口大规模迁移,使无数生命就此终结。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典型的乱世,其文学也是典型的乱世文学。文人多属于前后两三个朝代,且多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斗争而遭到杀戮。敏感的作家们深感生命短促无常,祸福难料,危机四伏及个人的无能为力,从而形成文学的悲剧性的基调,以及作为悲剧性基调之补偿的放达,后者往往表现为
二、*朝代文人的风尚
魏晋南北期时期,文学的共同主题有:生死主题,游仙主题,隐逸主题。这些主题往往以药和酒为酵母引发开来,药和酒遂与这个时期的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生死主题主要是感慨人生的短促,死亡的不可避免,关于如何对待生,如何迎接死的思考;游仙主题主要是想象神仙的世界,表现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以及企求长生的愿望。隐逸主题包括向往和歌咏隐逸生活的作品,也包括招隐诗和反招隐诗。第三节 门阀制度与门阀观念下的文学创作
门阀制度早在东汉末年就已形成,魏文帝的九品中正制则是推波助澜,进入东晋、门阀势力则更加强盛,至南朝士族势力衰微,才又回到皇权政治。在该制度下,形成士族与庶族的对立。前者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占据了特殊的地位。而后者则几乎无仕进之路。因而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它反映在文学中其哀叹,呼号,愤激和不平都形成该阶段文学的特色。
这一时期值得注意的另一现象是文学家族的大量出现,如三曹、阮氏父子、三张兄弟、谢氏家族等。这一现象与门阀制度相始终。门弟风气表现在文学作品中还表现为对宗族关系和伦理观念的强调,如王粲《为潘文则作思亲诗》等。
第四节 玄学对文学的渗透
从西汉经学到魏晋玄学,是中国思想史的一大转折。玄学的主要命题是:崇有与贵无、名教与自然,言意之辩,形神之辨,名理之辨。对文学和艺术有直接影响
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及文学是确立了以“自然”和“真”为上的审美理想;言不尽意理论指出言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及言辞在表达意旨时的局限;得意忘言理论对鉴赏论则有所启发,认为作者的思想既诉诸言内,又寄诸言外,要读者充分运用语言的启发性和暗示性,以唤起自己的联想来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
魏晋新的社会思潮下,士大夫的人生追求,生活习尚和价值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们所追求的那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就是魏晋风流。所谓的魏晋风流表现出来的特点可以概括为:颖悟、旷达、真率,也可以说成是追求艺术化的人生,或者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其对当时和后
魏晋玄学直接转化为文学的例子是玄言诗。玄言诗对文学的意义是积淀了理趣,而它借助山水风景参悟玄理的形式则直接导致了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第五节 佛教与佛经汉译对文学的影响
佛教传入、佛经汉译对文化各领域、各社会阶层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文士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对文学的影响:
1.丰富了想象世界,拓宽了思维的时间、空间。2.加强了中国文学的故事趣味。
3.促成了反切的产生和四声的发现,自觉分析汉语言在声、韵、调上的美。4.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词汇的积累。5.使文学观呈多样化倾向。
第六节 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发展历程
建安文学:跨汉末和魏初,以三曹为中心,聚集了建安七子,共同形成了“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影响后世深远。
正始文学:魏晋易代,政治险恶,玄学开始形成。嵇康、阮籍以诗文揭露礼教的虚伪,抒写苦闷与抗争。
太康文学:潘陆诗风繁缛。左思《咏史》写寒士的不平,上承建安风骨。东晋玄言诗居诗坛达百年之久。
晋宋易代之时,伟大诗人陶渊明开田园诗天地,以“自然”为美的至境。宋初谢灵运大力写作山水诗,玄言诗转向山水诗。
宋代鲍照在七言乐府上有了突破,南北朝民歌带来了清新诗风。
齐梁文学:在声韵、辞藻、用事、对偶多方面探索,为唐近体诗奠基;萧氏三个文学集团的形成。梁陈文学以宫体诗为诗歌主流。
北朝文学质朴,模仿南朝诗明显。庾信北上促进了南北文风交流,成为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北朝散文成就杰出。
魏晋南北朝文学从文学史上看,新变色彩明显,表现在文学走向自觉,个性化鲜明;玄学、佛教为文学带来新的意趣;重语言的形式美。
从文体上看:五古鼎盛。诗化散文即骈文、骈赋臻于完美。七古确立。南北朝清新的民歌在唐代衍生出绝句小诗。志人志怪小说初具规模,奠定中国小说的基础。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教学目标]了解建安文学及正始文学的概貌;熟悉三曹、建安七子及阮籍等作家的作品及创作风格。
[教学重难点]掌握建安风骨与正始之音的内涵;理解曹植、阮籍诗风的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章 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
以三曹为中心,建安七子各逞风采,共同确立“建安风骨”,文学个性鲜明。正始时期,阮籍《咏怀》组诗,以比兴手法隐晦曲折抒写复杂情怀。
第一节 曹操与曹丕
曹操是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存诗二十多首,全为乐府诗。写战乱现实和人民的苦难;抒政治抱负;《观沧海》是今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曹操诗借乐府旧题写时事,感慨深沉,语言古直,风格悲凉慷慨,富于创新精神和个性。曹操还是建安文学的领袖,网罗文士,共同开创文学繁荣的局面。曹丕存诗约40首,主要有:宴游诗,抒情言志诗,征人思妇的相思离别诗。燕歌行》是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诗有大影响。
曹丕诗重个人情感的抒发,文士气浓;追求语言的绮丽,音韵和谐,抒情纤细,形式上诸体齐备。曹丕与文士诗酒唱和,开文人雅集的先河。
第二节 曹植
曹植的生平,创作以建安25(公元220)年为界,分前后两期: 前期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有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后期遭受曹丕父子的迫害,主要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1.写遭受迫害而产生的悲愤,如《赠白马王彪》,主题复杂浑成,情、事、景交触,是著名的抒情长诗。
2.借思妇弃妇来抒怀,如《美女篇》、《七哀诗》。3.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
4.游仙诗,如《远游》,渴望在游仙中超脱现实。曹植诗“骨气奇变,辞采华茂”,气骨文采兼备。他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整合了前代诗的优秀传统,完成了从乐府民歌到文人诗的转变。他在当时和后代有着崇高的地位。
曹植诗歌受到后人推崇的原因有三:一是其诗文采富艳,二是他对五言诗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三是他不幸的身世引起后世文人的认同。
第三节 王粲、刘桢以及蔡琰
建安七子:曹丕《典论论文》把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刘桢称为“七子”。
王粲诗写战乱现实,抒写漂泊之感和壮志难酬,如《七哀诗》之一。王诗多“自伤”,感情深沉悲壮,诗为“七子之冠冕”。刘桢诗有赠答、游乐诗两类。
刘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贞骨凛霜,高风跨俗”,以气势取胜。如《赠从弟》之二 蔡琰五言《悲愤诗》,写汉末*中人民尤其是女子的苦难,叙事抒情完美组合,重细节和心理刻画,是著名的抒情味儿浓的叙事长诗,对后世叙事诗有影响。
第四节 建安诗的时代特征
一、建安文人政治理想的高扬:
时代的战乱,一方面使建安文人饱受乱离之苦,一方面激起他们的政治热情,建立功业,扬名后世,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因而,建安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反映在诗中则是“悲凉慷慨”、“志深笔长”、“梗概多气”的时代精神特色。
二、生短暂的哀叹。
建安社会之乱离,使生灵涂炭,无数人死于非命,加之疾疫流行,人多短寿。这对文人刺激很大,他们或单纯哀叹生命短暂或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或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尤其是后两种态度,体现了建安诗人积极的人生观,对后世有志之士有很大的激励作用。
三、强烈的个性表现。
建安诗人多高自标置,以文才武略自负,在进行诗歌创作时,便不肯踵武前贤或效法同辈,而是另辟蹊径,努力展现自己独特的风貌。鲜明的个性色彩,也就成为建安诗歌独具魅力的标志。
第五节 阮籍、嵇康与正始诗
正始时政治险恶,玄风弥漫,诗风走向词旨渊永、寄托遥深。阮籍82首《咏怀》组诗,开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影响深远。
组诗多苦闷孤独情怀,深广写出对时光、生命、世事等的复杂感受,情意忧愤深广;也有写游仙、隐居出世情怀的;在关注现实方面,指斥曹魏政权荒淫腐败,讽刺礼法之士的虚伪。
阮籍诗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多比兴、象征寄托,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
嵇康诗以四言成就最为杰出,多表现诗人高蹈独立,鄙弃功名的形象。嵇康诗语言天成,风格清峻。[阅读书目]
《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丁福保辑,中华书局1959
[思考题] 1.解释名词
①建安风骨 ②正始之音
2.3.4.简析正始诗歌的艺术特征。
第二章 两晋诗坛
[教学目标]了解两晋诗坛概貌,熟悉并掌握太康名家的创作及艺术成就。[教学重难点]太康诗风的特征;左思与刘琨诗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西晋诗人以陆机、潘岳为代表,诗风繁缛。左思诗为寒士鸣不平,郭璞以游仙来抒怀。东晋以孙绰、许询玄言诗为代表,玄风大畅。陶渊明开创田园诗天地,达到“自然”的至高境界
第一节 陆机、潘岳与太康诗风
西晋太康诗创作主要致力于拟古和探索诗的形式技巧的完美,诗风繁缛。拟古方面摹拟《诗经》、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摹拟中,文辞风格趋于华美,文人气渐浓,如陆机的创作。
诗风繁缛,繁指繁复详尽,缛指华丽,表现为: 1.语言重华丽藻饰,如陆机、张华的诗。2.描写繁复,如潘岳《悼亡诗》。
3.句式骈偶,如陆机《赴洛道中作诗》。
第二节 左思与刘琨
左思8首《咏史》,借咏史来抒怀,富创新精神。《咏史》写寒士的不平、对士族的蔑视抗争。
钟嵘评左思《咏史》“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典指征引史实,怨指借古讽今,精切指借古讽今又深刻恰当,讽谕之致指能发挥讽谕的社会功能,“左思风力”与建安风骨是一致的。
刘琨诗仅剩三首。其诗感情深厚,风格慷慨悲壮,寓于感染力,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风格雄峻,以《扶风歌》最为著名。
第三节 郭璞的游仙诗
游仙诗的源头:
1.源自《楚辞·远游》,多写因不得志于时而兴起的复杂感受。2.源自秦汉时,多写求仙访药,追求长生。
郭璞游仙诗,今存19首,其中有9首为残篇。他持论以儒家经典为本,《游仙诗》所写隐居高蹈,乃是仕宦失意的反映,而非如道家之鄙弃仕途;他所抒发的不是庄子的那种消遥精神,而是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他的游仙是其仕途偃蹇,壮志难酬时的精神寄托,是抒发其苦闷情怀的一种特殊
在西晋后期至东晋初年,诗道不振,玄理渐多,平淡寡味的诗风中,郭璞《游仙诗》则是以文采富丽见称于时,可谓高出侪辈,独领风骚。
第四节 兰亭唱和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文士,为人率直、洒脱,他淡薄宦情,好隐居,与清谈名士交流,以山水吟咏为乐。在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沿“修契”习俗,在兰亭聚会。时“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吟酒赋诗,结集为《兰亭诗》。王羲之为之序,兰亭诗的内容,或抒写山水游赏之乐,表现山水审美的情趣;或由山水直接抒发玄理。写游赏的乐趣,包括山水之美,饮酒之乐,临流赋诗之雅兴,其中心内容是在美好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得到的审美愉悦。《兰亭诗》虽艺术水平不高,但标志着诗人已开始留意山水审美,并从山水中体悟玄理,预示着山水诗将要兴起。特别是文人雅集唱和,对中国文人生活情趣有重大影响,同时对诗歌流派的形成第五节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东晋玄言诗代表作家孙绰、许询。东晋玄学的新气象是玄佛合流,对文士思想趣味和生活方式上有显著影响。东晋玄言诗,“理过其辞,淡乎寡味”、“平典似道德论”,以写老庄玄理为主,亦有借山水来抒情的形象性强的作品。
玄言诗成就不高,但是对后代影响却深远,如影响谢灵运、白居易和宋诗。[阅读书目]
《陆士衡诗注》,陆机撰,郝立权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汉魏六朝诗歌鉴赏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思考题] 1.2.3.4.第三章 陶渊明
[教学目标]了解陶渊明的人生道路、思想性格及其文学创作概貌。熟悉并掌握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陶渊明的思想与田园诗的思想内蕴及艺术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
在东晋玄言诗把持诗坛达到百年之久的背景下,陶渊明其人其作出现的意义:把“自然”提升为美的极至;变玄言诗的老庄玄理为亲切而深邃的日常生活哲理;密切了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开创田园诗新天地。
陶渊明以其人格魅力和杰出作品为后代士人构筑起精神家园。
第一节 陶渊明的人生道路与思想性格
陶渊明以公元405年辞彭泽令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在仕与隐两难选择中徘徊;后期隐居躬耕,伴随他的既有隐居之乐,也有生活的艰辛。陶渊明思想组成比较复杂:有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重道德操守;又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佛教对他也有一定的影响;他还是一个务实重实践的人。
陶渊明把生活诗化,又将诗生活化,是魏晋风流的真正代表,他安贫乐道,崇尚自然,追求返朴归真,找得“真我”。
第二节 陶渊明的田园诗及其他
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一、田园诗: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力写农村风物、农村生活和农夫形象的诗人。
有写田园恬淡美好景象,质朴的农村生活和诗人悠然自得的诗,如《归园田居》其一。写自己躬耕的生活体验。描画自己的贫困和农村的凋敝。
二、咏史、咏怀诗: 陶渊明也借咏史来咏怀,其咏怀诗多为组诗。诗中继承阮籍、左思诗的优秀传统,又真切道出自己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的感受。
三、行役诗:
作于宦游期间,把行役之苦、对仕宦的厌倦与思念田园、渴望归隐对举着来写,富有感染力。
四、赠答诗:
写真情和日常生活。意蕴淡而厚
第三节 陶诗艺术及其渊源
自然,不仅是陶渊明的人生旨趣,也是其诗歌的总体艺术特征。表现在诗中为: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给人以蔼如之感。陶诗多用内省式的话语,坦诚地记录了他内心细微的波澜,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量;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却如春雨一样慢慢地渗透到读者的心中。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纯是自然流露,一片神行等。陶诗的一大特点是将日常生活诗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的意义和久而弥淳的诗味。
陶诗的艺术特色具体地可概括为两点:
一、理、景、事、理浑融
陶诗把寻常习见的景,普普通通的事,诗人的真情深情,深邃独到的理趣完美结合在一起,言浅而意深。
二、平淡中见奇警,素朴中见绮丽
“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把似乎是对立的风格组合在一起,也实陶诗“自然”臻于极至的表现。
关于陶诗的艺术渊源:陶诗源于《古诗》,又绍阮籍之遗音而协左思之风力。魏晋诗歌在他那里达到了一新的高峰。第四节 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五柳先生传》在自传的叙事框架下,以简洁洒脱的文笔写自己的情趣,结构上以叙事为骨架,以抒怀来立心。传主洒脱自然而安贫乐道的形象成为后代士人心目中理想的隐士形象。
《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文中所写归途,抵家团聚,来年春天耕种的情景,无不表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对于后人来说,一切回归,一切解放,都可以借着这篇文章来抒发,因此它也就有了永恒的生命力。《桃花源记》描写了一个美好安宁而真切自然的世外桃源,既有幻想中的美好奇异,又有浓厚的朴实真切色彩。
第五节
陶渊明初以“隐逸诗人之宗”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经萧统,尤其是苏轼、朱熹的褒扬,逐渐确立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这是古典文学史上一个典型的阐释学个案。陶渊明其人成为后代士人的精神家园,他的平淡自然成为文艺中至高的境界。
陶渊明所代表的人格精神正是中国士大夫从道的精神。他所走的归隐之路,为追求心灵宁静的中国士大夫开辟了一条通住灵魂安顿之地的先路,也为士大夫筑造了一座精神堡垒。他的诗歌平淡自然的风格也就成为士大夫心中高尚的艺术品格。
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尤其是菊,不仅成了他的化身,也
[阅读书目]
《陶渊明集》,陶渊明撰,王瑶编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 《陶渊明论集》,钟优民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思考题] 1.2.3.4.第四章 南北朝民歌
[教学目标]了解现存南北朝民歌的情况及代表作品。[教学重难点]掌握南北朝民歌的艺术差异及其代表作品《木兰诗》、《西洲曲》的艺术成就[教学方法]讲授 讨论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南朝民歌清丽缠绵,多写爱情。南北朝民歌的比较:
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写*现实和北方风习。
第一节 南朝民歌与吴、楚风情
南北朝民歌主要有吴歌、西曲两类。
吴歌:三百多首,产生于建业一带,多创作于东晋、宋时,多写女性对爱 比较: 情的感受,清丽缠绵。
西曲:百余首,产生于江陵为中心的长江中游、汉水流域,多作于南朝。能把爱情与劳作结合起来,开朗明快。
南朝民歌多为清丽缠绵的情歌的探因:采诗者为声色之乐,幽美的南方风物;南方生活充裕;多出自城市平民。
南朝民歌的艺术特色:篇什小巧,多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多用活泼含蓄的双关语。
抒情长诗《西洲曲》以江南女子四季相思为线,穿插四季景物变化,点染女子活动、妆饰,婉细传达了江南女儿的相思情。
《西洲曲》艺术:四句一换韵,为一小节;多顶真,有回环婉转的情味儿、韵味儿。清人沈德潜评为“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是南朝民歌最精美的作品。
第二节 北朝民歌与北朝各民族风习
北朝民歌多为军乐,流传至南方,多为北方少数民族所作。内容丰富,题材广泛:
1.写北方风物和游牧、流浪生活,如《敕勒歌》《陇头歌辞》 2.展现北方人豪迈个性和尚武精神。3.写战争及其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4.写爱情婚姻,多快人快语,耿直坦荡。
《木兰诗》,原为民间叙事长诗,流传中可能经过文人润色。塑造了木兰这一光彩照人的形象,集闺中儿女和巾帼英雄为一身,在她身上,凝集了华夏民族尤其是古代女子多方面美德,是中国人民深爱的理想人物。《木兰诗》艺术特色:
1.描写繁简得当,剪裁得当,结构严谨。
2.借行动、气氛渲染来写人物内心,叙事与抒情完美结合。
3.语言形式上,多复沓、排比、对偶,设为问答;多用叠字;以活泼口语为主,兼精美的近体诗语。[阅读书目]
[思考题]
比较南朝民歌与北朝民歌的艺术特征。
第五章 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
[教学目标]学习谢灵运、鲍照的诗歌,了解其对诗歌的创新,掌握其对后世诗风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谢灵运山水诗的特色,鲍照乐府诗的艺术创新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3学时 [教学内容]
南朝为中国诗史上诗运转关的关键时期,“性情大隐,声色大开”,尚形式完美。谢灵运以山水入诗,使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加强诗的技巧和表现力。鲍照写乐府诗,多写寒士的不平,艺术上创新。
第一节 谢灵运所开启的新风与山水诗的兴盛 山水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开启诗国新天地,创造新的诗歌风貌。
回顾:先秦诗,山水仅仅作为背景点染或比兴出现;后有曹操《观沧海》,可视为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左思、郭璞也写到山水。山水诗兴起的背景:魏晋隐逸风气大炽,山水为乐土;南渡江南,那里山水优美;士人在山水中阐发玄理、抒情;晋宋山水画、画论出现,对山水逐渐有了自觉的审美意识;五言诗成熟,南朝民歌写山水,都为山水诗提供了借鉴。谢灵运:大力写作山水诗并产生巨大影响。
出身士族,才华杰出,却生逢乱世,被贬愤懑,在山水、佛理中获得安慰。他的山水诗多作于被贬永嘉太守后,基本特点是鲜丽清新,如芙蓉出水,雕琢而自然,求新求俊,变魏晋以来的古朴为追求声色,要人工锤炼雕饰。从陶渊明到谢灵运,古典诗呈现重要变化: 1.从写意到描摹
陶诗把心物合一,将诗意与生活打成一片,重整体;谢诗极物写貌,重形似,细节描摹,多名句,较少情景交融,构思往往有模式化倾向:叙述出游,写见闻,结尾写感悟。
2.从重启示暗示到重写实
陶诗重言外之意,想象联想;谢诗重细致观察,语言准确,要精细描写,把山水作为独立客观的对象,注重描写方法、技巧和新词汇,缺点是生涩。
陶谢的不同,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变,“性情大隐,声色大开”,极貌写物,穷力追新,成为南朝诗的主流,影响到唐代。谢惠连,诗作仿谢灵运,诗写得轻灵绮丽。
颜延之:尚巧似,多雕饰和典故,辞藻富丽繁缛,被称为“错彩镂金”。
第二节
鲍照才秀人微,个性却奇崛昻藏,为元嘉三大家之一。鲍诗内容有:
1.为寒士鸣不平,对门阀社会抗争,如《拟行路难》之四、六; 2.写边塞戍卒,如《代出蓟北门行》;
3.哀婉凄怆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尤为感人,如《代白头吟》; 4.写统治者暴敛与人民疾苦; 5.富于雕琢意味的山水诗。
鲍诗风格俊逸豪放,奇矫凌厉,有险俗、险急的特点,个性十分鲜明,表现在诗中多流露激越情、不平气;形式上多得力于汉魏乐府、南朝民歌,自由而淋漓尽致的抒情,洋溢着跳荡雄肆之气,个性张扬,从而赢得杜甫等的推崇。
鲍照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为主的歌行体,押韵灵活自由,为七言诗开拓了道路。
[阅读书目]
《谢灵运集校注》,谢灵运撰,顾绍伯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鲍参军集注》,鲍照撰,钟仲联增补集说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思考题] 1.2.简谈鲍照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七言诗的贡献。
第六章 永明体与齐梁诗坛
[教学目标]学习本章,熟悉并把握永明体的兴起及其对中国诗歌的影响;掌握沈约、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了解宫体诗的特点和成就。[教学重难点]永明体、谢朓山水诗、宫体诗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此时诗人自觉追求诗歌的语言形式美、音乐美,为唐律诗奠基,先后形成几大诗人集团的群体风格。宫廷诗人把南朝民歌带入宫廷,写女子及其相关物象,以艳辞写声色,在技巧方面积累经验,为唐诗奠基。
第一节 沈约、谢朓和永明体
齐梁诗讲究声律对偶,是新体诗形成发展期。
汉字声有高下长短,把声调有规则的组合,可构成铿锵和谐的音乐美,对其进行探讨,是有着复杂的原因的。沈约等积极研究声、韵、调的组合,在消极意义上提出了诗歌创作要避免的八种毛病,在积极意义上明确了"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基本原则。早期苛细,影响了自然表达,但自觉运用声律,可增加诗的形象美,加强表达效果,为古典诗的完美作出了贡献,有积极的意义。
沈约诗清怨。或写山水,或抒离别愁,言浅情深。
谢朓诗:写山水的作品,继承谢灵运诗的细致清新,又情景交融,摆脱玄言诗的尾巴,形成清新流丽的风格,他追求"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语言清新流畅,声韵铿锵婉转,耐人回味,"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别有一段深情妙理"。谢朓的诗,警句对仗工整。短诗清新含蓄,富民歌意味,为五绝作出贡献。他对唐诗繁荣作出了贡献,从而赢得李白杜甫的推崇。王融的诗构思含蓄有韵致,写景细腻清丽,语言华美平易流畅,近于谢朓,所谓"词美英净"。
受永明体影响的诗人:
1.何逊:写对游宦的厌倦,羁旅相思;诗语平易晓畅,隽美清幽,又长于酬答伤别,状物鲜丽,语言省净,重审音练字,对偶精工,近于唐律精美的写景对句。2.阴铿:写离别、思乡。风格清丽,以写江景见长,画面优美,情意流贯,不少作品可视为唐五律的滥觞。
第二节 齐梁诗人集团
东晋有王、谢等家族中心式的文学集团。
刘宋时有以宫廷、诸侯王为中心的文学集团,如临川王刘义庆。齐梁几个文人集团:
1.南齐萧子良:有竟陵八友,创作永明体诗,群体创造,富竞争氛围。
2.梁萧衍:以帝王之尊倡导文学。
3.萧统:重诗文创作和学术,与人编选《文选》。
4.萧纲:倡新变,为诗清靡,聚集文人,创作宫体诗,"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曼藻,思极闺闱之内",有徐庾父子相随,时称“徐庾体”。此一集团诗歌创作繁荣,影响深远。
第三节 从市井到宫庭
南朝皇室皆行伍出身,来自社会下层。他们入主皇宫后,仍留恋,学习市井之风习。而南朝以来流行的市井歌词及文人歌诗,尤多侧艳之风,这又正合纵情声色的统治者的口味。南朝乐府机构,曾采集大量的民歌配乐演唱,从而使南朝市井民歌进行入宫庭。加之汉魏之世雅乐散亡,江南自东晋以后,流行被视为“郑卫淫俗”之乐的清商曲。南朝民歌与清商曲在宫庭中相结合,便产生了宫体诗。宫体诗之称始于梁简文帝,至梁陈之世发展到了一个极端。宫体诗就内容而言,主要以宫庭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其风格比较柔
尽管宫体诗内容贫乏,它在艺术上为唐诗格律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阅读书目]
《谢宣城集校注》,谢脁撰,曹融南校注集说,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沈约集校笺》,沈约撰,陈庆元校笺,浙江古籍出版社1995 [思考题]
1.名词解释 ①永明体
2.3.第七章 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
[教学目标]了解北朝文化与文学,掌握南北文风融合的过程及庾信诗歌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庾信诗歌成就及其影响 [教学方法]自学 讲授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北朝文化与文学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迁都洛阳,厉行汉化,使中原文化得以沿续,北朝文坛
北魏分裂为东西魏后不久,东魏为北齐所替代,西魏为北周所替代,双方在文化
东魏、北齐以邺都为中心,占居当时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荟萃,聚集了一批文人才士。北齐后主高纬设立文林馆为一时盛事。当时名士有来自南朝的颜之推,萧悫等,有本土成长起来的邢邵、魏收等人。北齐文人自觉学习南
西魏建都长安,占据关陇地区。因政治需要,西魏政权的实际操纵者宇文泰托古改制,带有浓厚的复古色彩。反映在文学观上,就是去华存朴,师法上古。西魏
西魏攻陷江陵,庾信滞留北方,王褒等一批江左文士被迁入关,成为北周文坛的主力,齐梁文风也随之北传。其中北迁文士中,庾信、王褒的影响力最大,王褒以撰写应用性骈文著名,也有颇具抒情性的诗文。如《渡河北》《赠周处士》等。
第二节 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分裂,东西割据,政治上的对峙,地域习俗差异以及人才的多寡导致南北朝文化的多元化。概括而言,文学差异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但是,在南北之间,文化并未隔绝,通过使臣往来等途径,第三节 庾信文章老更成庾信的一生,以42 庾信在南朝度过的前期生活,正逢梁代立国最安静的阶段。他与父亲庾肩吾,徐陵父子同为文学侍臣,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徐庾体”。其前期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但在艺术上争奇斗巧,打破陈规,开启了唐
庾信后期作品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其“乡关之思”主要有以下内容: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他由南入北的经历,使他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他汲取了齐梁文学的修辞技巧,又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
[阅读书目]
《庾子山集注》,庾信撰,(清)倪璠注,《四库备要本》。[思考题] 1.2.3.第八章 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
[教学目标]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坛的新格局;熟悉其个性化与美文化的发展规律;掌握名家名作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难点]魏晋散文名家名作;骈文的形成;《水经注》的成就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讨论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文章重个性化、美文化。骈赋讲究对偶、声律、词藻。北朝散体文杰出。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魏晋文坛
魏晋文重个性,气爽才丽。曹操为文通脱大胆;曹丕婉丽抒情,曹植任气而华美。魏晋赋:抒情,小品化。王粲的《登楼赋》情景交融,曹植的《洛神赋》曲折写理想的破灭,向秀的《思旧赋》欲吐还忍,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尖锐锋芒毕露,其余有鲁褒《钱神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也各具特色;当时大赋多重大题材,且融入个人生活情意;思辨色彩浓,如嵇康的论辩文。
第二节 南朝美文的衍化
总体上日趋华美。
谢灵运的山水赋清新,重巧似。颜延之的骈文典故繁博,修辞巧丽。鲍照的《芜城赋》把昔盛与今衰构成强烈对比,抒情味儿浓。陈寿的《三国志》骈丽而自然,范晔的《后汉书》的论赞用骈体,刘勰的《文心雕龙》为骈体的文论巨著。齐梁新变的表现:四声协调,走向格律化;细分文体为有韵的叫文,无韵的叫笔。江淹的《别赋》写七种分别,自觉追求新变,既重空间布局,又以情为主线;《恨赋》写六类人的憾恨。任昉的应用文得体而高超,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充满俳谐嘲弄的趣味。
此时的赋诗化色彩浓,如丘迟、吴均、陶弘景的山水文字,清新优美。
第三节 《水经注》与《洛阳伽蓝记》
《水经注》集六朝地志之大成,优美而富情味儿,洋溢着对祖国山水的爱,文字清朗疏朴。
《洛阳伽蓝记》记洛阳寺塔,结构上采佛书合本子注,内容博洽而条理井然,笔底含情,极有感染力,文化意味浓。语言:四言兼参用四六骈句,又有自由灵活的散句,典丽清拔,吸取了京都大赋的气势与技巧,从而秾丽动人。[阅读书目]
《文选》,萧统编,中华书局1974 《水经注》,郦道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洛阳伽蓝记校释》,杨衒之撰,周祖谟校释,中华书局1963
[思考题] 1.2.3.分析《洛阳伽蓝记》的文学个性。
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小说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小说的起源;掌握魏晋南北朝小说的艺术特征及其对后世小说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中国小说的起源;《搜神记》;《世说新语》 [教学方法]讲授 自读 [教学时间]2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小说的起源与魏晋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一、关于“小说”:
“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小说见于史家著录始于班固的《汉书》;最早对小说所作权威解释和评价的是《七略·辑略》。他们认为,小说本是街谈巷语,由小说家采集记录,成为一家之言。它虽是小道,尚有可取之处。这一评价一直影响着中国文人的小说观。
二、小说的起源:
小说起源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神话传说。(二)是寓言故事。(三)是史传。
三、南北朝小说的兴盛:
魏晋南北朝小说结集及后人辑本,共约五十种,重要的作品有邯郸淳《笑林》,张华《博物志》等十余种。
第二节 志怪与志人
志怪小说记述神仙方术,鬼魅妖怪,殊方异物,佛法灵异,虽然许多作品中表现
志人小说记述人物的逸闻轶事,言谈举止,从中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一些面
志怪小说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地理博物。2.鬼神怪异。3.佛法灵异。代表作分别为:张华的《博物志》、干
志人小说的兴盛与士族文人之间品评人物和崇尚清谈的风气有很大关系。志人小说按内容可分为:笑话、野史、逸闻轶事三类。代表作品有邯郸淳《笑林》、葛
在艺术上,魏晋南北朝小说篇幅短小,叙事简单,往往只是粗陈梗概,而且基本上是按照传闻加以直录,没有艺术的想象和细节的描写。它只是中国小说的雏形阶段,没有成熟作品。但它是中国小说史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在小说艺术方面为后世小说积累了可贵的经验。
第三节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所刻三卷本,共36门。《世说新语》的内容主要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这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
《世说新语》在艺术上有较高的成就,鲁迅先生曾把它的艺术特色概括为“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该书及注涉及人物一千五百多个,不仅数量多,而且面广,魏晋两朝主要人物几乎无所不包。它对人物的描写有的重在形貌,有的重在才学,有的重在心理,但都集中到一点,就是重在表现人物的特点,通过独特的言谈举止写出了独特人物的独特性格,使之气韵生动,活灵活现,跃然纸上。其语言简约含蓄,隽永传神,透出种种机智和幽默。总之,该书成就显著,影响十分深远。[阅读书目]
《世说新语校笺》,刘义庆撰,徐震,校笺,中华书局1984 《古小说钩沉》,鲁迅校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 [思考题] 1.2.3.简评六朝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魏晋南北朝文学,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魏晋南北朝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1三曹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的并称。他们以显赫的政治地位与杰出的文学才能著称于世。他们在诗歌中抒写自己的政治抱负和乱离的社会场......
魏晋南北朝文学复习一·名词解释1建安风骨--即建安诗歌的风格特色。“风”主要指建安诗歌反映社会**、抒写理想壮志的现实内容,“骨”主要是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特色......
三 魏晋南北朝文学 建安文学 简答题1. 简述建安风骨。2. 简述曹操诗歌创作成就。 3. 简述曹丕对七言诗的贡献。 4.简述王粲诗歌艺术特点。5. 简述建安七子不同的文学成就。 6. 试......
名词解释:1.汉大赋:也叫新体赋,汉初形成,汉武帝至东汉中期最盛。它是汉赋的主要代表,居于主流地位。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