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官德缺失之痛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官德缺失问题”。
官德缺失现象研究
做人要讲道德,做官要讲官德。对领导干部而言,道德门槛应该比普通百姓更高一些。然而,时下一些为官者的行为举止,不仅脱离了官德的水准,而且连做人的道德底线也屡屡突破。官德缺失之痛,在撕扯着公众敏感神经的同时,也在考验着执政党如何解决这一难题的勇气和智慧。近年来,群众对官员道德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集中研究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问题。干部的作风问题是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党建的一项长期任务。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加大对官员道德修养的教育、培训、约束力度,使其真正做到“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
官德与官相连,官与权相连。所以,官德的核心,就是如何用权的问题,就是权为谁用的问题。权为谁用?作为官员肯定能张口就来。然而现实又是怎样呢?
抛却我们习以为常的“权为己用”的贪污腐败案不说,请看看某些失德官员的言行:近年来披露的案件一再证明,玩弄女性已经成为堕落者的一种生存状态,贪官们不以为耻,反而把情人的姿色和数量当做炫耀的资本;原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林嘉祥猥亵11岁女孩,还大骂群众“算个屁”,“你知道我是谁吗?敢跟我斗,看我怎么收拾你们”;面对陷入尘肺病痛苦之中的农民工,某些官员面无表情,推三阻四,不理不睬。无奈之下,病人只好“开胸验肺”。古人云:恻隐之心,人皆有之。而如今,某些“父母官”的心肠却比石头还硬,有人将之称为官场“心硬化”。
我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官德建设作为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受到重视和强调。《论语》中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荀子》中说,“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领导干部的道德行为具有放大效应和示范效应,一言一行都受人关注,一举一动都有导向作用。
历史事实也告诉我们,官德建设始终与政权安乱、国运兴衰、百姓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官德兴,政权安,国运旺,百姓幸福;官德衰,政权乱,国消亡,百姓遭殃。
官德的基础是信仰的确立。一个随时准备用生命去殉共产主义信仰的党员领导干部,必定能够做到两袖清风、一尘不染,必定能够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相反,一个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为处世哲学的领导干部,也必定视民众为草芥,视公利为私利,专权跋扈、践踏法纪,最终官德尽丧,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常见这样的现象:一些领导干部本来信仰缺失、道德败坏,却大言不惭地说什么“社会变了”,自己不变就“跟不上潮流了”;本来作风霸道、横行乡里,却巧舌如簧地说什么“如今的老百姓难管了、不听话了”,全然不把群众放在眼里;本来作风腐化、挥霍无度,却牵强附会地说什么“大环境如此,只好随波逐流”,不顾羞耻为自己的恶行开脱;本来拜金主义、私欲膨胀,却颠倒黑白地说什么“市场经济就是要开放搞活”。这些事实说明,在时代发展、社会转型和改革攻坚的大背景下,党员领导干部更要头脑清醒、谨言慎行,坚定政治信念,坚守政治操守,绝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丧失基本的党性立场和道德规范。
为官之道,在于恤民;尊道贵德,在于气正。中央领导同志一再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为民、务实、清廉”,实际上,这正是官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一个领导干部只有体恤民情,才能体察民意、集中民智,做到“以人为本”,真正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用于为人民谋福祉上来;只有风清气正,才能严于律己、防微杜渐,不为名利所惑,不为声色所迷。
实际生活中,不少领导干部嘴上挂着“以德治国”,但常常忽略了“治国”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自己的官德修养。“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不难设想,如果依靠一个官德失范的领导干部当权理政、号令百姓,民何以堪?德才兼备是我们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但在一些地方,提拔使用干部往往看重的还是“高学历”“高智商”,却忘记了做官“德”为先的根本要求,这些年个别地方重用的“学高德寡”干部祸国殃民,就是值得记取的教训。正则吏治清。眼下,各地都在认真贯彻落实“行政问责制”,旨在严格监督各级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确保政令畅通、责任到位,这固然是整肃吏治的有效方法之一。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把官德教育、党风建设、政务公开、评价机制和监督体系等行之有效的干部管理方式结合起来。
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有敬畏历史、敬畏百姓、敬畏人生的敬畏之心。约束官员之“德”,就是让他们有所敬畏,而不是为所欲为。约束官员之“德”,不全在所谓政绩指标,而在于“公开监督”,在于“群众满意度”。干部言行是否一致,权力是否滥用,道德修养如何,是否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把“考核表”交由民意来填写。这样,官员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就不会乱来,官德缺失现象也会一天天好转起来。
学习《廉政准则》有感:修官德 正人品 讲规范 为进一步促进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中共中央于2010年1月18日颁布施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以下简称《廉政准则》)。通过深入学习,我认为新近颁布实施《廉政准则》,其目的就是要进一步加强执政党的党风建设,其核心内容就是要求党员领导干部以《廉政准则》为准绳,修官德,正人品,讲规范。
一、修官德,恪守政治操守
官德,指的是官员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官德,坚守政治操守。如果官德缺失就会在思想上、作风上都导致官德的腐败。这种腐败和单纯的经济腐败相比,具有更大的危害,它不仅导致国家和民众的经济利益受损,而且会从组织上、声誉上败坏整个干部队伍的形象,并可能由此衍生更多的不良现象。《廉政准则》对领导干部进行道德约束,抓住了领导干部从政的根本。《廉政准则》规定,不准领导干部从事有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活动。这一规定不仅是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基本规范,更是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道德约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领导干部的蜕变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作为党的组织,要不断地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做到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要求的那样关心爱护干部,“对干部的努力和成绩要多指导、多鞭策、多鼓励,对干部存在的苗头性问题要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防止和避免小问题滋长发展成大错误。”将“官德”纳入监督视野,是从政道德制度化建设的又一重要步骤,也是我们党监督水平显著提高的重要标志。社会期待着“官德”标准的细化和具体化,更期待着对违反“官德”规范的行为能及时发现、及时纠正。只有这样,《廉政准则》规定的各项行为规范和道德约束才能为广大领导干部所遵守。
二、正人品,加强个人修养
人品主要讲的是个人的行为、处事的准则!它以诚信为基础,更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一个做人的原则问题,从思想层面上评价,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三个主要方面。
新颁布的《廉政准则》八个禁止的条文中,如第八条“禁止脱离实际,弄虚作假,损害群众利益和党群干群关系。” 还有第三、五、六条等很多的方面就是对领导干部人品的规范和要求,这种把党员领导干部的人品要求制度化、具体化,应该是《廉政准则》的又一个重要特点。
以《廉政准则》为标准,党员领导干部正人品,加强自我修养,必须要强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重,就是尊重自己的人格,珍重自己的名誉,使自己的言行与共产党人、与领导干部的身份相称;自省,就是自我反省 自我检查,自我批评,是在否定的意义上对自已身上不良的意识和行为进行克服和纠正。党员领导干部加强个人修养,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向“内”使劲,即道德上的自我反省,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自警,就是自己给自已敲警钟,自己经常警告自已。由自己内心需要所启动的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胁迫于某种外在力量的强制;自励,就是自己鼓励、激励、鞭策自己,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要在自励中培养自己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百折不挠的品格。
三、讲规范,严格执行标准
规范就是约定俗成或者明文规定的标准。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保证党员领导干部廉洁奉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强化思想道德防线,增强领导干部抵御廉政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制定较为全面的行为规范,明确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能做的,使党员领导干部在涉及到具体廉洁从政问题时有所遵循。《廉政准则》从8个方面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了52个“不准”的要求。这些“不准”,进一步明确了有关新情况新问题的政策界限、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更严的要求,为党员领导干部严格自律提供了明确的法规依据和执行标准。
《廉政准则》不是花瓶般的摆设,不是供人欣赏的文物,而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有力武器。贯彻《廉政准则》讲规范,重在严格执行这些标准,重在执行力建设。作为民主监督的政协机关,我们理应按照政协党组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投身学习《廉政准则》的系列宣教活动,做到明白、清楚、理解其具体内容;更要做严格执行《廉政准则》的模范和表率,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不越“雷池”半步,不跨“红线”一分。
常怀感恩之心是领导干部党性、人格、官德的重要体现
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古今中外,知恩报恩的思想世代流传,深入人心。中华民族是文明礼仪之邦,感恩文化更是积淀深厚。心怀感恩,知恩报恩,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风顺,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去感恩。尤其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在其人生的旅途中,是周围的人向你伸出了温暖的双手,为你解除生活的困顿;是同事和朋友为你指点迷津,让你明确前进的方向;是组织的教育培养、关心帮助,让你不断成长进步„„倘若离开了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之恩,离开了人民的养育关怀之恩,离开了同事朋友的支持帮助之恩,离开了家人的鼓励呵护之恩,是很难成长起来、成为人才、成就事业的。然而,现实生活中却有少数领导干部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他们常抱怨职位太低、权力太小、拿钱太少,看到有人暴富、有人升官,就认为自己把青春奉献给了党,党和人民却亏欠自己很多,淡忘或者已不会感恩。
自觉学会知恩、感恩、报恩,既是做人、做事、做官的基点,也是领导干部党性、人格、官德的重要体现。一个不知道感恩的人,拥有的是一颗冷酷绝情的心,身上所体现的必然是自私、贪婪和虚伪。而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决不会一味埋怨生活,从此变得消沉、萎靡不振,也决不会为自己没有得到的东西斤斤计较,甚至一味索取而使得自己私欲膨胀。常怀感恩之心,就会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的赠予,对他人、对单位、对社会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常怀感恩之心,才能心情豁达,平心静气,宽以待人,抛弃不应有的怨气。作为领导干部,应该以平常心对待名利,以进取心对待工作,以公仆心对待权力,时刻以一颗感恩社会、感恩组织、感恩人民的心去工作,这样,就不会陷入怨气沉沉、怨念丛生的“痛苦”中,从而远离腐败,在为人民服务中享受人生。
感恩是一种高尚的思想情操。领导干部能否像对父母感恩一样对组织感恩,是检验和衡量党性修养高低的重要标杆。因此,领导干部乃至每个党员都要常怀感恩之心,常履感恩之责,常行感恩之举。要感恩组织的培养,真心诚意地服从组织的安排,尽职尽责地工作,不辜负党的培养和重托。要感恩群众的信任,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只有这样,才能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在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事业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向辉煌。
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2013年2月28日)典出:《管子·禁藏》原文:不作无补之功,不为无益之事,故意定而不营气情。气情不......
《官德》读后感近读梁衡的新著《官德》一书,犹如春风扑面、正气充盈,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警示。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眼下,研究探讨官德的著述很多,虽然其中不乏佳作,但若与《官......
加强官德修养,从讲求“公心对上、真心对下”做起近年来,胡锦涛、习近平、李源潮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提出“官德”教育和“官德”修养。在学习领会和落实党中央“把干部......
《官德》读后感近读梁衡的新著《官德》一书,犹如春风扑面、正气充盈,给人一种振聋发聩的警示。做官先做人,从政德为先。眼下,研究探讨官德的著述很多,虽然其中不乏佳作,但若与《官......
“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党员干部的思想品德不仅是个人行为,而且具有重要的示范性、影响力和辐射力。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里,要求广大共产党员“做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