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五大产业规划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山东省城乡规划处”。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
政发〔2010〕81号)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再创我省农业发展新优势,现就全省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突出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农业,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再创我省农业发展新优势,现就全省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五大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是我省传统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各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多项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0%,对农民收入的贡献份额超过25%。五大产业在农业领域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越来越突出。同时,我省五大产业发展也面临严峻形势,产业的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部分产业和品种优势受到挑战;结构层次偏低、质量效益不高、资源消耗过度等问题进一步显现。推进五大产业振兴,对加快培植高端高质高效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转变发展理念,理顺发展思路,把振兴五大产业作为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着力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超前谋划,顺势而为,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抓出成效。
二、进一步明确五大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一)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这一主线,以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重点园区、重点品牌、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四大重点”,健全完善扶持机制,加大科技支撑力度,强化社会化服务,提升组织化水平,实现规模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加工增值能力,大幅度提高五大产业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大幅度提高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坚持高端定位,推进产业升级,促进现有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明确主攻方向;坚持科技先行,创新发展动力,加强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坚持市场引导,完善工作机制,搞好示范带动,进一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坚持统筹兼顾,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快五大产业振兴,促进农业全面发展。
(三)任务目标。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全省建成一批产出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示范作用大,以五大产业综合提升为主体的高标准生产基地和园区,扶持一批素质高、发展快、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培育一批质量好、影响大、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规划到2015年,五大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农民通过五大产业振兴年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三、准确把握五大产业振兴重点
(一)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提高栽培水平,加快保护地设施的更新改造和换代升级,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建设鲁北地区以京津为主要市场的优质特色蔬菜生产基地,鲁南地区面向江浙沪的优质、高端特色蔬菜生产基地和大型蔬菜仓储物流中心。突出发展特色产品,采取有力措施,保护和培育传统名牌产品,大力开发新兴区域性名特优产品。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在食用菌优势产区,打造一批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一批规范化菌种繁育基地,发展一批工厂化食用菌生产企业。建设蔬菜(食用菌)种业研发基地,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加快蔬菜(食用菌)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到201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设施蔬菜面积扩大到1500万亩,蔬菜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建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建设和改造300处蔬菜批发市场;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总产值200亿元,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
(二)渔业。加快实施渔业“双十工程”。调整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稳定常规品种,巩固出口品种,壮大名优品种。优化养殖区域布局,建设东部沿海现代渔业主导区,从浅海滩涂向深海拓展,鼓励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建设黄河三角洲现代渔业示范区、湖库生态渔业示范区和沿黄生态渔业产业带。积极实施渔业资源修复行动,加大增殖放流力度,打造山东近海海洋牧场。实施渔船标准化改造,提高海洋捕捞质量和效能。积极推进远洋渔业结构调整,巩固提高过洋性渔业,加快发展大洋性渔业。巩固渔业来料加工,扩大本地产品加工出口。完善现代物流营销体系,集中打造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物流集散基地。深度挖掘齐鲁渔文化,做大做强渔业休闲产业。到2015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达到980万吨,渔业增加值达860亿元;建设万亩以上规模化生态健康养殖园区100处,建成标准化生态养殖池塘500万亩,发展岸基工厂化养殖1000万平方米、深海网箱4000个,底播面积800万亩,配备冷冻设备的大马力渔船发展到1000艘,建设综合性远洋渔业基地5处,渔业休闲度假基地1000处。
(三)畜牧业。调整优化畜禽品种结构,巩固生猪、家禽等优势品种,大力发展食草型畜禽。加强畜禽生产性能测定站建设。加强地方畜禽品种保护,重点支持地方优良畜禽品种资源的利用保护与开发。大力推广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建设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小区)。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冷链体系建设。加强入境种畜禽隔离检疫场所的建设和维护。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山东半岛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鲁中南生猪生态生产区、沿高速公路奶牛健康养殖区、沿黄肉牛肉羊高质高效产业区和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等“五大产业区”建设。到2015年,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900万吨、420万吨、800万吨,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工业饲料产量达到2350万吨,产值900亿元。建设畜禽标准化示范基地2500个,大型育种场或良种繁育场200个。
(四)果业。以苹果产业为重点,着力建设胶东半岛和沂蒙山区两大苹果优势区域,更新一批老龄果园,改造一批郁闭果园。以枣、板栗、核桃等干果为重点,着力建设鲁中南板栗、核桃优势产区,改造一批老龄、低产园。加大对地方优良果品品牌的保护和开发力度。以苹果、梨、葡萄、桃四大水果,枣、板栗、核桃三大干果为重点,创建一批省级标准化示范园,带动全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搞好果树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大品种培育和引进力度,建设一批省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场和县级果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到2015年,全省水果面积恢复到1200万亩左右,总产量达到2000万吨,其中苹果600万亩以上、产量1100万吨以上,水果年产值达到800亿元;干果面积发展到760万亩,良种化率达到70%以上,产量达到100万吨,产值达到150亿元。
(五)苗木花卉产业。搞好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培育苗木花卉新品种,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加快特色苗木花卉示范园区建设,打造苗木花卉特色街道、特色村镇,实现产业与文化的融合。提高苗木花卉设施栽培比例,提升花卉深加工产业开发水平。整合苗木花卉营销资源,推进苗木花卉市场建设。加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做大做强青州花博会、昌邑苗交会、菏泽牡丹国际花会等活动。到2015年,全省苗木生产面积保持稳定,花卉种植面积扩大50%以上,其中设施栽培面积1亿平方米,苗木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总产值300亿元以上;苗木花卉自主创新品种达到100个;新建苗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50处,高科技创新园20处。
四、强化政策措施落实,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一)加大政府投入。制定促进五大产业振兴的财政扶持政策,综合运用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措施,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省财政将在整合现有资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良种繁育、技术推广、基地开发、园区建设、示范项目、特色产品和名牌培育等。各级政府也要加大财政投入,明确支持重点。按照分级负责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市场引导、政府推动、多元投入、社会参与的五大产业振兴投融资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五大产业振兴。加强对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发挥最大效益。
(二)强化金融支持。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围绕促进五大产业振兴,制定具体的金融扶持政策;县域内涉农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要确定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当地特色产业的振兴。最大限度执行优惠贷款利率,降低贷款门槛,逐步拓展金融服务领域。加大银企对接力度,优先扶持五大产业基地、标准化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和龙头企业发展。探索建立以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专业化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发展基金等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投融资新模式,在省级建立专业性投融资公司、市级构建区域性特色投融资机构、县级主要完善种养大户间的合作机制,提高融资能力,重点支持五大产业振兴。进一步扩大农业保险试点范围,增加保险品种,科学确定费率标准,逐步实现全覆盖。
(三)突出科技创新。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高新技术研究,集中力量在良种培育、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等方面取得突破。着力解决安全高效生产及产后加工处理等技术难题。整合农业科研资源,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加强人才、智力引进和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培训工程,重点加强对基层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的科技培训和指导,提高技术推广和服务能力。以黄河三角洲农业、渔业、畜牧业园区、寿光蔬菜基地等示范区建设为载体,构建省政府与国家部委、农业科研机构和院校的合作机制,聚集农业创新资源,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四)强化质量安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建设,引导扶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及质量追溯制度。加强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产品检测力度,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管,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健全市场体系。规划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的产地、集散地批发市场,推进现有市场的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提升供销系统、邮政物流、交通运输、大型商贸、龙头企业五大流通网络,建立安全畅通、便捷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网上交易等现代物流业。加强农产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与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批发交易市场的网络融合、资源共享,不断提高信息搜集、研究、发布、预测、预警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
(六)培育经营主体。充分利用现有农村教育和培训资源,发挥行业培训优势,加强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素质和能力,激发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区域性产业协会,探索建立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五大产业振兴实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
(七)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五大产业振兴部门联席会议制度,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财政、农业、海洋与渔业、林业、畜牧兽医、商务、工商、质检、银监等部门参加,研究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统筹协调产业振兴规划的组织实施。完善五大产业发展指标体系,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并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进一步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形成有力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各地要把五大产业振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因地制宜制定本地的农业产业振兴规划,进一步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工作措施,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鲁政发〔2010〕81号)
为加快振兴我省蔬菜(含食用菌)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蔬菜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为加快振兴我省蔬菜(含食用菌)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产业又好又快发展,结合蔬菜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蔬菜产业。我省蔬菜产业经过2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壮大,已经成为特色鲜明、效益突出的优势产业,生产、加工、市场、流通的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蔬菜面积、产量、产值、出口创汇等一直位居全国前列。2009年,全省蔬菜(含瓜类)播种面积3046万亩,总产1.02亿吨,分别占全国的11%和16.6%;总产值1527.4亿元,占农业产值的47.4%;出口创汇20.1亿美元,占全国的31.2%;设施蔬菜面积达到1300万亩,占全国的20%以上,蔬菜产业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但从目前情况看,要实现蔬菜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推动产业上档次、上水平,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标准化生产水平不够高,重产量轻质量的现象依然存在;设施蔬菜土壤盐渍化、酸化以及土传病害严重等连作障碍问题日渐突出;棚室设计建造不规范,日光温室更新换代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偏少,部分蔬菜种子大量依靠进口;国内外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确保产品质量安全的压力加大;其他省市蔬菜产业发展迅猛,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食用菌产业。食用菌产业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高效特色朝阳产业,具有“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不与地争肥、不与农争时”的显著特点。2009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35万亩,总产量达到206万吨,总产值达124亿元,出口创汇2.1亿美元,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183%、372%、332%,菇农人均食用菌年纯收入8000元以上,食用菌综合指标已跃居全国第二位。但从目前情况看,我省食用菌产业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产出能力较低,单位面积产出率比发达国家低40%左右;加工能力不强,加工比例不足30%,且产品大多是初级加工,精深加工发展滞后;市场开发不够,人均消费量仅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四分之一;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科研人员少,经费不足,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行业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等。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端、高质、高效”的发展理念,以保障市场供应、确保质量安全、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转方式、调结构,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全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再创山东蔬菜产业新优势。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品种结构;坚持产品质量安全第一,实现产量、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坚持规模化发展,合理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地方名优特产;坚持品牌化发展战略,努力拓展市场空间。
(三)发展目标。
1.蔬菜产业。到2015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300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面积力争扩大到1500万亩左右;蔬菜总产量达到1.1亿吨,总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定在20%左右;蔬菜产品抽样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数量增加30%以上;产品商品化处理和精(深)加工率达到65%以上;建设1000个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培育100个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通过蔬菜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300元左右。
2.食用菌产业。到2015年,全省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总产量、总产值分别达到300万吨、2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食用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以上;食用菌产品加工比重达到45%;创建和培育省级以上名优品牌100个;食用菌亩均收入达到4万元,通过食用菌产业的提升发展,使全省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增加150元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蔬菜产业。
1.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以日光温室为龙头,形成日光温室、拱圆大棚和中小拱棚相互衔接和配套的设施蔬菜生产体系、技术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推广新型设施和覆盖材料,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和设施环境调控能力;引进、选育和开发设施专用蔬菜品种;研究和推广现代育苗技术、规范化生产技术和采后处理技术;完善蔬菜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引导各项资源逐步向技术、经济、基础条件好的优势区域集中,提高设施蔬菜产出率。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的寿光市、莘县、滕州市、沂南县、苍山县、泰安市岱岳区、青州市、淄博市临淄区、平原县、昌乐县、泗水县、聊城市东昌府区、齐河县、单县、阳谷县、冠县、茌平县、诸城市、金乡县、莱西市、安丘市、商河县、肥城市、枣庄市薛城区、成武县、济阳县、邹城市、胶南市、高唐县、曹县、莒县、沂水县、陵县、广饶县、鱼台县、东阿县、济宁市任城区、定陶县、莒南县、海阳市、临清市、郓城县、莱芜市莱城区、临沂市河东区、高密市、新泰市、高青县、枣庄市峄城区、济南市历城区、枣庄市台儿庄区、费县、昌邑市、临邑县、章丘市、惠民县、莱州市等56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
2.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以山东名产蔬菜品牌化为中心,以在国内外久负盛名的苍山大蒜、金乡大蒜、莱芜生姜、章丘大葱、潍县萝卜、胶州大白菜、昌乐西瓜、马家沟芹菜、曹县芦笋、烟台地黄瓜、青州银瓜等为重点,在搜集、整理和保护品种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品质改良和开发利用,推行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和品牌化营销,充分放大品牌效应。以具有地方名产蔬菜的县(市、区)作为重点实施区域。
3.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以标准化生产和精深加工为中心,以发展脱水蔬菜、速冻蔬菜、保鲜蔬菜、调理食品等产品为重点,加大出口蔬菜生产和加工基地建设,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发展壮大出口产业集群。以列入全国蔬菜重点区域发展规划(2009-2015年)东南沿海出口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名单的肥城市、莱阳市、高密市、诸城市、安丘市、成武县、莱州市、金乡县、胶州市、临邑县、东明县、昌乐县、莱芜市莱城区、莱西市、曹县、青州市、平度市、滕州市、苍山县、巨野县、广饶县、兖州市、济南市长清区、泰安市岱岳区、临沂市河东区、博兴县、寿光市、郯城县、乐陵市、菏泽市牡丹区、武城县、夏津县、胶南市、单县、即墨市等35个县(市、区)为重点实施区域。
(二)食用菌产业。
1.突出增量提质。着眼于提高食用菌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水平,在香菇优势区(以惠民县、栖霞市、胶南市、淄博市临淄区、平度市、滕州市、日照市岚山区、文登市等为核心地区)、双孢菇优势区(以邹城市、莘县、定陶县、武城县、巨野县、单县、郓城县、平原县、禹城市、新泰市等为核心地区)、金针菇优势区(以青州市、齐河县、苍山县、梁山县、高青县、莱芜市莱城区、高密市、滕州市等为核心地区)、珍稀菇类优势区(以新泰市、冠县、东平县、利津县、邹平县、平阴县、济阳县、蒙阴县、宁阳县、东平县、沂水县、广饶县、泰安市岱岳区、汶上县等为核心地区)、黑(毛)木耳优势区(以费县、莒县、新泰市、鱼台县、金乡县、微山县、梁山县、枣庄市山亭区等为核心地区)、平菇优势区(以聊城市东昌府区、枣庄市台儿庄区、章丘市、寿光市、曲阜市、阳谷县、枣庄市薛城区、昌邑市、禹城市等为核心地区)等优势区域,打造一批集约化程度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示范园区,建设一批高标准、规范化的菌种繁育场(基地),扶持一批有特色、专业化的原材料生产基地,发展一批规模较大、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工厂化生产企业,带动全省食用菌产业尽快步入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轨道。
2.突出增效增收。围绕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壮大一批工艺先进、科技含量高、出口能力强的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区域性强、覆盖面广的专业化批发市场,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优品牌,不断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加工增值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突出科技进步。提升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引进选育一批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强的新品种,研制推广一批先进、适用的新成果、新技术,培养培训一批业务精、素质高的技术人才和新型农民。
四、政策措施
(一)改善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1.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大力推行结构合理、性能优良的新型棚室,科学选用棚室骨架、覆盖材料,提高采光保温性能,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积极推广机械卷帘、肥水一体化以及食用菌拌料、装袋、接种、喷灌、通风等自动化控制装备,提升机械化操作水平,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规模化生产能力。力争经过5年努力,全省改造老旧棚室50万个,升级改造率达到80%以上;升级改造食用菌菇房70万个,基本实现全覆盖。
2.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和菌包繁育。培育一批管理规范、技术先进、销售和服务网络健全的集约化育苗中心和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大幅度提高集约化育苗在蔬菜生产上的应用比重。省里重点扶持50个年育苗能力3000万株以上的大型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30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包以上的食用菌良种繁育基地。
3.切实改善田间基础设施。在设施蔬菜、地方名产蔬菜集中产区和食用菌重点产区,加强生产道路、排灌沟渠等设施的修整改造,配备必要的水电设施,达到路、水、电齐全,为生产提供保障。
(二)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1.推进科技创新。重点加强蔬菜良种工程和重大应用技术创新研究实施力度,尽快启动蔬菜产业技术体系、产品精深加工体系等建设项目,创新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加快建设蔬菜种业研发基地,加快蔬菜进口种子国产化、名优品种改良国际化步伐;加大食用菌名特优和珍稀品种选育力度,实施种质资源数据库建设工程,在泰山、沂山、蒙山等十大山脉开展野生食用菌种质资源调查、采集、保护、驯化和开发利用,解决食用菌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快良种良法配套技术的集成与推广,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率和转化率。大力实施蔬菜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财政支持农业技术推广项目。组织开展蔬菜提质增效工程,利用5年时间,遴选10项技术成果,在100个蔬菜主产乡(镇)进行转化推广,全面提高项目区蔬菜产品品质,增加经济效益。在食用菌生产优势区域,结合当地产业发展实际,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建设100个高标准示范园区,推进菌渣高效利用,构建“动物、植物、食用菌”的高效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着重进行50个新品种展示和20个新技术示范。
3.加强技术培训。大力实施科技入户、新型农民培训工程等培训项目,重点针对标准化生产、病虫害防控等开展农民专业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新型农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高核心竞争力,丰富产业技术储备,提升产业科技含量。
(三)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通过全国蔬菜标准园创建,加快制订、完善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在抓好42个国家级标准园建设的同时,省、市、县(市、区)三级要再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地方蔬菜标准示范园。加快建设一批生态、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原材料工厂化生产基地;强化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2.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加强产品质量监测机构和检测点的建设。
3.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加大对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农药残留、重金属和违禁添加剂的监测力度,实行全程质量监控并及时发布信息。
4.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加强监管队伍、制度和条件建设,不断提高监管能力。
(四)深化产业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教学单位相结合,加快加工设备的更新改造,促进精深加工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重点对保健食品、休闲食品、调味品、化妆品及药品等蔬菜产品进行研制,提高产品附加值,着力打造500家加工能力强、生产工艺先进的农业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2.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鼓励农民参加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提高农民社会化组织程度,改变“小、散、低”的传统生产加工方式,推广“企业+基地+农户”、“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化运作模式。
3.加快市场网络改造升级。加快现有批发市场升级改造步伐,完善配套设施,规范市场管理,增强服务功能;强化产销衔接,鼓励农贸市场、连锁超市与蔬菜加工、流通企业和生产基地实行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运营成本;建立市场预警机制,降低市场风险;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手段,搭建市场信息平台,搞好信息服务;建设和改造300处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的蔬菜重点产区批发市场。
4.大力开展名优品牌创建。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巩固老品牌,创建新品牌,打造知名品牌。鼓励蔬菜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三品一标”申请认证,加快品牌创建步伐,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到2015年,培育50个以上国内外知名蔬菜品牌。
(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政策保障能力。制定扶持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对示范园区和种苗繁育基地建设、质量监控、技术研发与推广等给予重点扶持。完善信贷担保抵押模式和担保机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创新保险机制,逐步扩大保险试点范围和试点险种,降低生产风险。同时,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争取和动员社会资金,增加对产业的支持。加强组织领导,理顺管理体制,健全工作机构,协调和指导产业健康发展。在蔬菜主产区,要把产业发展列入当地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制定支持产业加快发展的措施和办法,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加快发展。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升农业发展水平,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再创本省农业发展新优势,2010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
山东省油料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为加快振兴我省油料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省油料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发展现状山东油料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种......
山东省苗木花卉产业振兴规划(2011-2015年)为加快振兴我省苗木花卉产业,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制订本规划。一、发展现状我省苗木花卉种质资源丰富,基础条件较好。2009......
山东省化工产业概况 山东省化学工业发展较快,是支柱产业之一,并且经济总量和经济效益十几年来一直居于全国首位。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5174家,生产原油2786万吨、原油加工量5800......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