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收入及支出情况_农民工收入支出状况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9:45: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农户收入及支出情况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农民工收入支出状况”。

农户收入及支出情况

1.农户收入及其主要来源

分析结果表明:实际填写收入信息的2056户农户户均纯收入33533.68元。在样本农户获取收入的来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种植业,比例高达 75.54%;其次是外出务工,比例达49.16%;再次是养殖业,比例达到31.89%。相比之下,农产品加工业目前在促进农户增收方面所起的作用相当有限。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同地区农户之间在收入来源方面的差异也较大。

2.农户主要支出

如果不考虑盖房或修房支出,农户支出最多的是教育支出,户均6562元。在主要生产支出项目中,大化肥的支出最多,户均1906元;其次是种子或幼苗及幼畜支出,户均1160元;再次是农药和叶面肥支出,分别为893元和161元。即使不计算盖房或修房支出,其他几项主要支出也达到户均 16183元,其中仅4项生产性支出也达到了4120元。

3.农户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看法

对于大化肥、农药、叶面肥等3项生产性支出,还询问了农户对其价格和质量是否满意。分析结果表明:农户普遍对农资价格不满意,而对其质量的满意程度明显高于对价格的满意程度。综合六个省区农户对3项主要农资价格和质量的满意度分别是40.66%和61

三、农户养殖业情况

农户饲养畜禽种类主要是猪、牛、羊和各种家禽。分析结果表明:这次调查的2346户中,饲养畜禽总数为96986头(只),户均饲养规模为41.34头(只)。在填写了养殖业收入的516户中,养殖业总收入为5997081元,户均养殖业收入为11622.25元。

农户之间在发展养殖业方面的差异也较大,以样本量最大的河北省为例,共有329户农户填写了饲养畜禽的种类。其中养殖猪的有132户,占填写农户的40.12﹪;养殖牛的60户,占18.24﹪;养殖羊的71户,占21.58﹪;养殖家禽的59户,占17.93﹪;选择其他的40户,占12.16﹪。饲养数量一般较少,多数为1—15头(只);有45户农户养殖在15头(只)以上;只有4户在100头(只)以上;1户达到5000头。至于养殖收入,共有152个农户填写了此项信息,户均养殖业收入7396.38元。其中最高收入70000元,只有一户。

七、农户贷款情况

农户生产经营过程中,资金短缺是一个普遍现象,这限制了专业农户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分析结果表明:贷款农户的总体比例为10.32%,也就是说只有一成农户获得贷款。有48.67%的农户使用贷款购买

一、农业生产形势

(一)、粮油生产喜获丰收。全市夏收粮食播种面积233.46万亩,比去年增加12.3%;单产250.6公斤/亩,比去年增长4.5%;总产58.51万吨,比去年增长17.4%。和1999年相比,面积、单产及总产分别下降3.1%、增加4.5%、增长1.3%。油菜播种面积224.14万亩,比上年增加0.6%;单产112.0公斤/亩,比上年增长5.4%,总产25.11万吨,比上年增长6.0%。和1999年相比,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下降13.6%、增长10.9%、下降4.1%。夏季粮油的单产水平双双创历史最好水平。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国家惠农政策的进一步贯彻实施,加上2004年的粮油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种粮政策的强力支持和比较效益的上升,广大农民的种田积极性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不少外出打工的农民,纷纷回来从事粮食生产,一度出现的土地抛荒现象,得到了根本的扭转,粮食播种面积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升,加之气候条件总体属于风调雨顺,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发育,粮油实现丰收真正是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等诸多有利因素的结果。但是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油菜、小麦的种植方式是撒播,移栽的、点种的油菜、小麦比例在下降。田间管理、防治病虫害做不到位,主要原因是一些家庭的劳动力外出创业,精耕细作的劳动力保证不了。

(二)林业产值稳定增长,植树造林任务全面完成。林业实现产值3.93亿元,比上年增加2.8%。在植树造林工作中,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明传电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今年以来,根据林业部门提供的资料,全市共完成人工造林10.4万亩,占预下达任务的104%;完成绿色长廊线路绿化124公里,林带造林94公里,分别占任务的104%和94%;完成四旁植树2010万株,义务植树1460万株,占任务的105%和108%。

(三)畜牧生产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畜牧业实现产值2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7%。肉类总产20.5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2.7%;其中猪肉产量13.77万吨,增长1.1%;羊肉产量4145吨,增长16.3%;家禽肉产量58214吨,增长6.3%。禽蛋产量61179吨,增长3.7%;牛奶产量3378吨,增长199.0%;蚕茧产量2851吨,增长12.3%。但是大牲畜存栏28.97万头,下降5.0%;生猪存栏165.58万头,下降1.6%。

(四)渔业产值、产量、效益全面上升。上半年实现渔业产值5.46亿元,比上年增长4.5%;水产品产量100977吨,增长6.3%。今年以来雨水充沛,市场行情走高,各地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进一步加大了渔业的投入,表现为增加了鱼种投放数量,加强了渔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渔业结构调整取得实效。根据调查,今年渔市行情一直看好,产销两旺,常规鱼类价格上扬近30%,是整个农产品中增幅最高的。在渔业大县和重点区域由于渔时和渔市的拉动,渔业收入成为渔民收入的重要部分。

二、农民现金收入和支出双双快速增长。

据调查,今年上半年,我市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34.2元,同比增长15.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383.3元,增长26.8%,占期内现金收入的比重37.1%;人均家庭经营收入538.5元,增长10.9%,占期内现金收入的比重52.1%;转移性收入人均107.9元,下降1.0%。工资性收入中农民外出打工收入267.9元,增长34.2%;占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达到70%。农民人均现金支出897.1元,增长16.5%,其中人均生产费用支出205.4元,增长9.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2.7元,增长21.1%。

四、农村

三、主要农产品价格有升有降。

1、我市今年油菜籽取得了单产和总产双增加的好收成,但是由于受国际国内市场行情的影响,全市平均收购价格只有2.20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20%以上。

2、全市优质小麦的平均收购价格为1.28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降9.9%。

3、原粮及成品粮的价格全面下降,与上月比,早籼稻1.56元/公斤,下降6.3%;中籼稻1.48元/公斤,下降6.3%;晚籼稻1.76元/公斤,下降5.4%;粳稻1.80元/公斤,下降3.2%。

4、名优茶叶价格上扬。六安瓜片均价上扬30%,霍山黄芽、金寨翠眉、舒城兰花等名优茶均价也上扬15%以上。

5、水产品上市均衡,价格一路上扬,常规鱼货价格上扬30%左右,名特优水产品价格上扬40%以上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国家惠农政策全面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下发后,全市迅速掀起了宣传高潮,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专栏、宣传车、横幅、标语、明白纸等工具,面对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各级农村工作部门组织大批干部深入基层进行宣讲。市政府多次组织开展良种补贴、农业税免征等政策落实情况检查。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各地对农民的“一免征、三补贴”的资金管理和支付方式进行改革,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正在全面推行“一卡式”服务,避免了中间环节,使得每一个农户应该得到的补贴,直接到银行支取。从对舒城、霍山、金寨三县的调查,上半年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增长点是兑现国家的惠农政策所得到减免和补贴。据测算,我市兑现国家税收减免等惠农政策使得农民人均增收30元左右。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今年以来,我市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为抓手,千方百计帮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项目、协调贷款、引进人才、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争创品牌,积极参与推介,扩大知名度,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步伐。在第五届安徽省名优农产品、绿色食品(上海)交易会上,我市40余家企业、120余种农产品参展,展位数18个,达成招商引资、农产品贸易合同15项,总金额达3.63亿元,均居全省前列。在今年初进行的六安市名牌农产品评审会上,30个农产品被评为六安市名牌农产品。我市霍山县被命名为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14家龙头企业被确定为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时还组织全市近10家龙头企业参加全省农产品进超市培训,并与相关公司进行对接洽谈,效果明显。

五、问题和建议

(一)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今年农民收入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惠农政策的认真全面落实,气候条件的风调雨顺,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去年主要农产品价格的上扬带来比较效益上升的惯性。从市场经济规律来看,国家惠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一定的范围和幅度,农产品价格缺乏弹性,随着市场的需求而不断变化;农业生产的效益提升没有持续的、有规律的道路。从报表资料分析看,由于主要大宗农产品价格的下降,农业生产成本的较快增加,抵消了优惠政策带来的实惠;农民增收的主要增长点一是兑现国家优惠政策,二是农民外出创业收入的增长。因此,应该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国家惠农政策的宣传和落实情况的监管,切实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防止谷贱伤农,逐步建立健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保证农民收入的稳定

一、土地流转的主要成效和特征 总体而言,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相关部门的认真组织实施下,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组织有力、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效果初显的特征,为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和现代化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综合各区县情况来看,全市土地流转主要有以下几种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土地流转的形式主要有转包、转让、互换、出租、股份合作等形式。其中耕地、茶园流转以出租为主,山场以林权拍卖为主。二是流转主体多元化。参与流转的除一般农户外,主要是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业大户、外来投资商等,呈现出多元流转趋势。三是流转取向特色化。土地流转经营范围从以种植粮油为主,逐步扩大到果蔬、茶叶、苗木、养殖业、毛竹、油茶、药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促进了特色产业发展。四是流转经营规模化。随着农村劳务输出规模的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土地外出就业,相应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推进了土地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发展。

二、值得推荐的几种类型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符合地方实际且效果良好的流转类型,现归纳推荐如下:

能人大户带动型。即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专业大户、外出返乡农民和致富能人二次创业,凭借其技术、资金和项目优势,领办或创办农业项目,带动农户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较为典型的有黄山区三口镇农技站站长严长杰利用技术优势,转包了集中连片的水田200亩,进行规模经营;黟县返乡农民孙同苗利用在上海打工期间学到的芦笋种植技术和其他资源,于2009年流转耕地50亩,规模种植芦笋,效益良好,并正在扩大规模。

特色产业牵动型。通过选择市场前景看好、适宜地方发展或者是具有传统优势的产业,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达到规模经营。较为典型的有祁门县药谷公司依托新安医学优势,流转荒山2000余亩,规模种植金银花,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并联合合肥工业大学进行科技研发,综合利用金银花的药用价值,开发各类产品,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休宁县庆元堂徽菊公司依托徽州贡菊优势,大打有机牌,在商山镇流转土地665亩,建设大规模的有机菊花标准化基地,再现传统产业优势,促进流转户和周边农民增收。

龙头企业拉动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纽带,一般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发展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成片租赁农民土地,实现规模经营,与农户联合发展优势产业,提升农民技能,带动农民致富。较为典型的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屯溪植物大观园,不仅带动奕棋镇朱村农户发展苗木基地,且组建了振化苗木合作社,以无偿提供苗木等方式,组织附近村民发展苗木生产,每年合作社返利35万元,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农工变技工的转化,呈现出“屯溪区苗木市场遍布朱村村民”的景象。歙县霸王山生态农业公司流转集体林地1400亩,规模种植银杏、杨梅等经济作物,有效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该公司还流转了摇铃湖等水面,发展霸王龟等珍禽养殖,种植荷花、茭白等作物,并拓展为乡村旅游景区。休宁县荣山茶厂投资兴建黄山茶文化生态农业产业园,流转集体茶园5680亩,租金以逐年递增模式结算,仅2010年,安排就业岗位200多个,带动农户8000多户,辐射带动3万茶农增收致富。

合作组织发动型。依托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经济合作社、股份合作社、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企业化形式,农民以承包地作股份,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负责实施,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推动规模经营。较为典型的有徽州区竦塘苗木基地按照“公司+村委会+农户”组织形式和“基地+合作社+农民”经营模式,通过出租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1100余亩,规模种植苗木,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且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实现了集体经济的增收,为发挥土地资源作用壮大集体经济作出了典范。歙县建新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方式,流转国有歙县特种经济林场并带动周边群众发展油茶种植基地共计2250亩,计划在5年内使雄村乡油茶基地面积达到8000亩以上。黟县碧阳镇丰梧村“十二都木竹林业专业合作社”通过山场流转转包农户荒山830亩,建设优质丰产油茶基地,立体种植良种香榧、山核桃,实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预期可使该村林农人均增收2000元/年。

立体综合提升型。该类型是在黄山区发现的一种新型流转方式,既黄帝源景区林坑村民组的香林乡村项目。香林乡村公司按农田500斤稻谷/年〃亩、林地60元/年〃亩的价格租赁该组村民全部农田和林地,以拆一还一的原则将全组12户农民搬迁到新建的村民住宅小区,组建兴宏农林专业合作社,实施自然农耕种植法,建设高端的集生态农业、养生、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守净农庄和“至乐山谷”度假村。通过该运作方式,有效确保了农民增收,农户常住人口既能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稳定的人均收入约6000元和稻谷约350斤,还可通过参加农庄务农领取农工工资。同时,有效提升了农村的整体风貌,率先实现了新农村建设“村容整洁”的目标。

调研组认为,这些行之有效的土地流转类型,极大调动了流转双方的积极性,有效确保了各方权益,盘活了农村土地资源,推动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全市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值得认真研究总结,并积极推广。

三、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虽然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基本情况良好,但总体而言,还处于初级阶段,起点低、水平低、效益低,不同程度存在认识不到位、流转机制不活、渠道不畅通、管理不规范、利益保障缺位等实际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

(一)对流转工作缺乏全面理解,认识不到位。有的干部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之间的事而疏于管理,甚至有极少数地方尚未签订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经营权证书发放没有全部到位;有的盲目地夸大土地流转的作用,漠视其中存在的问题;有少数地方不结合当地实际,以行政命令推动土地流转;有部分基层群众由于信息渠道窄、来源少,加之文化程度低,对土地流转相关法律法规知识不甚了解,存在着畏惧、茫然的心态,要么不敢流转,要么无序流转。

(二)服务平台建设滞后,流转机制不活。中介组织不健全。虽然各地基本建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但受农经、林业管理人员和经费等因素制约,只能承担基本的权证变更登记和监督等工作,无法提供政策咨询、信息传递等重要资讯。纠纷调解仲裁作用不明显。大部分区县尚未建立相应的仲裁机构,即使建立了机构,也缺乏有效的调解和仲裁手段,其实际作用发挥非常有限。缺乏具体的操作规则。我市尚未出台林地流转办法。部分区县的林权流转办法没有及时修订,已不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三)农民恋土情结浓,农村社保体系弱,流转意愿不强。由于山区农村地理、区位、交通等因素制约,相当一部分农民群众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贫即满,温饱即安”的思想,把土地看成是“保命田”、“退路田”,要么宁荒不转,要么漫天要价。少数城郊农民期盼城市扩容一次性买断土地,以获得眼前短期高额收入和补偿。偏远山村的农民因交通闭塞,道路不畅,而强壮劳动力外出务工较多,对流转兴致不高。加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严重滞后,土地流转后造成的客观失地农民的各种生活保障无法确保,农民只能简单地把“土地作为最大的社会保障”紧握在手,不肯或者不敢流转。

(四)流转要素市场建设不平衡,管理不规范。要素市场不平衡。虽然林业要素市场建设比较到位,但对资源资产的评估没有统一执行的标准和办法,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与实际工作需求相脱节。耕地要素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无法为耕地流转提供必要的服务。制约机制作用发挥不明显。变更农用地使用用途情况偶有发生,少数外来投资商流转林地重林木采伐轻资源保护和造林更新现状突出,对其制约处罚的政策措施不健全,执行也不到位。合同违规违法多。流转期限超出承包期、发包方未备案、直接与乡镇政府签合同、权益分配不明确等等问题比较普遍,流转双方权益无法保障。农户间的代耕代种绝大多数只达成了口头协议,一旦发生纠纷,维护权益将无凭无据。档案管理较松散。个别乡镇、村对土地承包合同及相关流转档案管理不严,档案遗失和损坏情况时有发生;权证变更不及时。部分乡镇农业承包合同管理部门疏于权证管理,未主动及时跟踪服务,致使农户间互换、转让土地的权证变更登记不准确。

(五)配套政策措施跟不上,流转效益不高。在当前政策框架的客观操作上,某些政策不相配套,在较大程度上起到了阻碍作用。比如如何发挥林木限额采伐指标管理对林权流转过程中的森林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利用的作用还有待完善提高;流转耕地无法抵押贷款,林业生产资金回笼周期长,融资难;种粮直补、良种补贴未能真正补到流转后的种植者手中,影响着土地流转健康发展和效益的提高。

四、促进规范有序流转的几点建议

调研组认为:长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深化农村改革,实行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与经营权三权分离,稳步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集约经营,是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解放农村生产力和劳动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措施,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结合黄山山多地少、耕地零星分散的具体实际情况,现就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稳定政策为前提,提高思想认识。

要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为前提,既要看到土地流转是形势所趋,也要深刻认识到市情和实际问题,根据市场需求和黄山实际引导土地流转,避免盲目流转、行政流转。要通过土地流转,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基本国策,保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长期稳定。要加强干部教育。联系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知识,结合黄山实际正确认识土地流转工作,要主动做好服务引导,而不能盲目推动。要提高群众认识。多途径、多渠道在群众中开展土地流转宣传,提高群众对土地流转的认知度和认同感,既要让群众知道“主动权”一直在他们手中,承包权不会因流转而改变,更要通过成功的流转典型、可观的流转效益触动引导农民主动流转。要重视发挥基层组织作用。着重加强对村、组干部的教育和知识培训,强化壮大集体经济意识,发挥村、组基层组织在流转工作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以典型示范为引导,稳步推进流转。

总结经验,发现典型,稳步推进。深刻总结土地流转经验教训,在认真分析不同案例,提炼成功运作模式,客观分析存在问题,研究对策,不断完善典型模式。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典型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在全市推开。以优势产业带动流转。鼓励和支持优势产业、重大项目、能人大户、合作组织牵头推动土地成片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发展。要以果蔬、茶叶、苗木、养殖业、毛竹、油茶、药业、乡村旅游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发展引导土地流转,优化种植结构,改善森林生态环境,提升土地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结合重大项目引导流转。以开展新安江生态补偿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重要节点建设等重大项目为契机,引导土地流转,推动新农村建设和旅游发展。

(三)以权益保障为目标,维护和谐稳定。

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进农民增收,维护农村和谐稳定。要切实保障各方权益。土地流转要以保障土地流转双方的利益为基础,通过土地流转,切实提高土地承包经营者的切身利益,同时要保障受让方的合法利益,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要体现出土地所有权者的利益,利用土地资源,壮大集体经济。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社会保险等保障制度,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特别要加快建立完善土地流转后农民的就业和养老保障制度,尝试在流转过程中直接缴纳社保费用,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要切实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采取多种培训方式,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步伐,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促进土地流转。

(四)以法律法规为依据,完善制度规范管理。要出台土地流转细则。要依据政策法规加紧修订完善黄山市农村土地流转和林权流转办法或细则,明确耕地和林地流转的具体操作规程。各区县也应及时跟进,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操作性强的文件,指导、管理、规范土地流转工作。要进一步健全要素市场。根据实际需要,加快林业要素市场“六中心一窗口”建设,进一步完善林业要素市场,出台森林资源流转招标拍卖等办法。特别要加快建立耕地流转要素市场,为农村土地流转提供纠纷仲裁、供求信息、政策咨询、中介服务、合同签订等服务工作。要加强农经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县、乡、村各级农经机构,配齐农经从业人员,加强政策学习和业务指导培训,提高服务能力和工作水平,推动耕地流转工作。积极探索建立耕地和林权流转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加强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要加强土地流转规范管理。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备案、登记和鉴证制度;要积极推行规范统一的土地流转合同文本,开展土地流转合同清查,对不规范的合同及时更正完善、登记备案;要加强对乡镇档案管理的指导,确保土地流转的相关档案完备齐全。要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要认真落实土地流转的政策法规,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监督和管理,防止土地抛荒、擅自改变土地用途、破坏土地资源和破坏森林生态环境等行为发生;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和变相开发房地产等行为,确保土地流转不留遗憾,更不留后患

我市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收入来源基本情况

在我市常住户中,有11.80万户的依靠家庭经营获取收入,占常住户的50.24%,依靠工资性收入的11.02万户,占47.24%,依靠其他收入的0.59万户,占2.52%。

3、我市农村常住户耕地经营和口粮来源情况

普查结果表明,到2006年底我市常住户从户籍所在村集体承包过耕地的户21.63万户,占常住户的92.13%;经营耕地的户21.03万户,占89.58%。租入或租出过耕地的户2.46万户,占10.47%,实际经营耕地面积174.14万亩,户均经营8.28亩,人均1.76亩。从口粮来源看:有18.33万户的口粮来自自产,占常住户的78.06%;口粮靠购买的户5.07万户,占21.61%;口粮救济户0.08万户,占0.33%。

二、我市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行业基本特征

通过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行业基本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市农村常住户生产经营主要还是集中在农业生产的领域,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比重高达90.67%,家庭经营收入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家庭经营的非农行业农户数较少,参与土地流转的户数很少,即便是经营非农行业的户,也多集中在规模小、收入低的行业,这些特征反映出我市农户收入渠道单一,家庭收入主要依靠还是农业生产经营,且经营理念有待更新、经营渠道有待拓宽。

三、转变家庭经营方式、拓宽农户增收渠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落脚点是建立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的长效机制。增加农民收入一是靠政策、二是靠投入、三是靠科技、四是要不断拓宽农户收入渠道。

近几年中央连续几个“一号文件”都是关于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在政策上给予了扶持;取消农牧业税、实施种养业补贴、建立农村新型医疗保障等等是对农村经济的巨大投入。

在目前农村以户为生产经营单位的条件下,家庭经营是农村经济的主体,家庭经营状况决定农户收入的高低。我市由于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占种植面积大部分的露地作物只能收获一季农产品,仅仅依靠土地经营增收难度很大,在我市有农业生产经营户21.29万户,占常住户的九成以上,非农行业经营户只占到不到一成的比重,因此,要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必须使我市农户的家庭经营方式和理念得到改变。

1、大力发展农户家庭经营的非农行业。我市农户经营非农行业的总量偏小,影响到家庭经济总收入。在经济发达省份,农户家庭非农行业家庭经营所占比重较大,收入也主要依靠非农行业经营或务工。虽然在我市农村外出的劳动力从事非农行业的人数较多,但大多从事的是技术含量较低、工资收入较少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对长期带动农户增收的作用有限。目前,在我市农村常见的家庭经营非农产业的形式是小车间、小作坊、店铺、饮食店、跑运输、私人承包小规模建筑工程等。

要想有效、稳定的增加农户收入就应该在拓宽农户家庭经营渠道上下功夫,改变目前农户家庭经营单一的现状,尤其是要在经营非农行业上多想办法,多下功夫。要利用城镇化建设和城乡统筹步伐加快的有利因素,不断提高从事非农行业家庭户的比重。相关部门制定政策上向家庭经营非农行业的户在资金、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扶持。

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促进农户兼业和从业提供有效途径农村二三产业对就业人员素质要求弹性大,吸纳的就业人数多,是农户兼业的重要渠道。要进一步加快乡镇集体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和二次创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农户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报告

农户家庭收入与支出调查报告为了进一步了解农民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选择某市中连乡民主村3户农户,对每户农户2009年度种植业基本情况、养殖业基本情况、林果业基本情况、家庭......

家庭的收入与支出

调查问卷(说明:为了进行有关课题的研究,现需要您的协助来完成此份调查问卷,感谢您能抽出宝贵时间并积极配合,谢谢!)1.请填写您所在的居住地。2.请选择您家庭的月收入状况(单选)。A.3000元以下B.......

收入倍增别变成支出倍增

收入倍增别变成支出倍增孙立平在《社会科学报》发表文章说,现实中,收入倍增还看不到明显迹象,但支出倍增趋势已经明显得多。就近段时间来说,至少有两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一是物......

税务账(外账)做账原理及收入、支出要求

税务账(外账)做账原理及收入、支出要求在东莞大部份企业都设有两套账,一套税务账即外账,一套管理账即内账。内账上,体现的是一家企业所有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外账上的信息,是该家......

农民的收入与支出调查报告

石青乡民的收入与支出调查———2012年暑期实践调查报告 【关键字】 农民;收入;支出;平衡盛夏八月,燥热的夏天,到处充斥着蝉鸣。稻谷的谷穗颤微微地垂立在细细的茎干上,谷穗的尖端......

下载农户收入及支出情况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户收入及支出情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