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_日本老龄化启示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9:26:02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日本老龄化启示”。

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卢荣善

内容提要:日本农业在农户小规模经营基础上实现现代化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第一,最 大限度地将农户土地经营规模扩大到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以上;第二,工业和城市扩散以适应农民兼业和促进农村发展;第三,大力发展外向型工业以促进农业;第四,政府财政对农业高补贴;第五,充分发挥农协的组织化作用“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条件与日本相比有差距”日本的经验有的对中国借鉴价值较大,而有的借鉴意义有限“借鉴价值较大的是以上第一!第二和第五方面,这三个方面便成了现阶段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日本经验;中国条件差距;若干途径

按照古典经济学中的农业微观经济模型,小农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如经不起风险!不能吸纳机械技术等现代生产要素!不能实行企业化管理等,因此,与农业现代化是不相容的“日本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国家,至今未能建成欧美澳式的现代大农场,但却实现了农业的高度现代化”其成功的秘诀是什么?有哪些经验值得中国借鉴?在中国开展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如何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些就是本文试图回答的问题“

一!日本农业家庭小规模经营基础上农业现代化成因

(一)最大限度地将农户耕地经营规模扩大到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最低临界规模以上 日本人均耕地不足0.04公顷X”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政府一直致力于耕地的流转和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以改变小农经营模式“1958年5经济白皮书6中就提出小农经营已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1961年颁布了5农业基本法6,试图通过扩大农户经营规模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1962年新修改的5土地法6废除了农户拥有耕地面积的限制;1970年对5土地法6进行了修改,废除了对农业租佃的限制,鼓励出租和承租土地,发展核心农场以及协作经营!委托经营等多种方式的耕地使用权流转,以扩大农户经营规模(关谷俊作(中译本),2004)”与以上法律指向相配套,日本在各个时期的有关农业方面的税收!财

政补贴和投资!信贷等政策都是鼓励农户经营规模扩大的“最近的例子是2005年,农林水产省改变了水稻生产的补贴重点,其规模标准是:北海道为10公顷,其他都府县为4公顷,集团经营者为20公顷(田中景,2004)”日本因耕地特别珍贵而地价高昂,加上社会保障程度低,农民惜售耕地,政府虽然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但并没有真正解决小农户经营体制问题“但是,其法律和政策的实施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以1980年为例,骨干农户占农户总数的22.6%,拥有耕地占全国耕地面积的48%,其产值占当年农业产值的61%(张文伟,2001)“到2004年,日本全国户均经营耕地达1.5公顷,农业人口人均耕地为0.97公顷,分别为中国的3倍和5.7倍(农业部课题组,2005)”日本的骨干农户达到了有效使用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95)X2000年日本耕地面积为483万公顷,总人口为1.2703亿,人均耕地为0.038公顷“数据来自关谷俊作1日本的农地制度(中译本以上,这一规模亦是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的最低临界规模”如今,日本农业是高度现代化的,诸如农业机械化!单位耕地的化肥使用量等多项反映农业现代化的指标均超过欧美“另据报道,日本建立在农户小规模经营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成本是极为高昂的,其生产成本和农产品价格是世界上最高的,目前,大米的价格是美国的4倍,小麦的价格是美国的6倍,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力(张文伟,2002)”日本政府仍在一如既往地执行扩大农户经营规模的政策和法律“

(二)工业和城市的扩散以适应农民兼业

日本工业和城市分散布局战略的出台是缘于下列原因:日本在经济高速增长期,曾几度出现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快速向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集中,农民从事空间上的大跨度兼业,由此导致了大城市的过度拥挤,农村人口过疏和农村区域社会功能的衰退(祖田修,2003)”为了追求城乡的均衡发展,实现全面现代化,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政府便着手实施

工业和城市分散化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地区通过村町合并,建立中小城镇(宋杰,赵韩强,2001)”为此,日本先后颁布了5向农村地区引入工业促进法6!5新事业创新促进法6!5关于促进中心小城市地区建设及产业业务设施重新布局的法律6等等,旨在促进大城市工业和人口向农村地区流动“到了1962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第个/全国综合开发计划0,提出了利用大规模建立新据点的方式,扩散城市工业来振兴地方经济,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别的方针”该计划鼓励工业向农村地区和工业过疏地区发展“在政府强有力的政策和法律引导下,城市工 业纷纷进入农村,农村迅速兴起了大批的中小企业和小城市”工业和城市在空间上的重新布局极大地改变了农村的产业结构,使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岗位迅速增长,从而为农民的就近兼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王慧,2001)“

(三)以强大的外向型工业带动农业

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出口贸易占很大的比重”1955)1975年,日本出口贸易以高于世界出口增长率2倍的速度迅猛发展“同时,出口结构也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由最初的纤维制品!棉制品和杂货迅速转向钢铁制品!船舶等重化工业产品,再转向机械!电子器械和轿车等”由出口贸易带动了日本经济长期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桥本寿郎,长谷川信,宫岛英昭(中译本),2001)“1960)1969年,日本的机械工业增长了5倍,钢铁工业增长了3.2倍,化学工业增长了

2.6倍(揭新华,2002)”与早期的英国依靠150倍于本土面积的殖民地市场发展自己的工业相类似,日本的现代大工业和城市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国际

市场需求拉动起来的“日本现代大工业对农业现代化的带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以工业积累的雄厚资本和财政收入发展农村教育和农业科技”1965)1973年,日本的公共教育投资年均增速为17.6%(侯力,汪晓红,2004),很快建立起了完备的教育体系,大力培养现代农民“20世纪50)60年代,日本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也是惊人的”优良品种的培育!化肥和农药的生产!科学栽培技术的研究,农业水利的兴修等取得了卓著的成效“(2)为农业提供机械化装备”到了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农村劳动力发生短缺,从而使机械化生产有了必要,而城市已经高度发达的机械制造技术又为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可能“从1961年开始,日本结合本国山地多!地块狭小!分散的特点,研制各种农业机械”到了1967年,全国基本上实现了农业

机械化,该年手扶拖拉机普及率达到90%,全国机耕面积达到66%,其中水稻机耕面积为90%“与此同时,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农用汽车!烘干机迅速增加,并开始向中大型机械发展”如今,日本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超过了欧美各国(李群,2002)“(3)现代大工业及时吸纳了农业剩余劳动力”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速度非常之快“1960)1965年,平均每年从农业中转移出的劳动力为64万人;1965)1970年,年均转移53万人”1955)1970年,农业就业人数从1611.1万人减少到1008.7万人,共减少了602.4万人“经过20年的转移,到1975年,第一产业的就业比率从40.2%下降到13.9%;到1998年,进一步下降为5.2%,而第三产业就业比率上升到63.3%(宋杰!赵韩强,2001)”日本城市现代大工业的迅猛发展和对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及时吸纳,为农业生产要素重组!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农户收入的提高提供了极好的外部条件“)96)卢荣善: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

(四)以雄厚的财政实力对农业实行高补贴

与强大的现代工业和城市经济相适应的日本政府财政实力相当雄厚,这就为支持农业的迅速现代化提供了可能”日本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对农业实行高补贴的国家之一“1986年,世界各国政府发放的农产品价格补贴总额约为1100亿美元,其中日本一个国家就高达400亿美元,占1P3以上”1990年,日本中央财政的农业预算支出为23784.7亿日元,其中用于各类农业补贴的支出竟占近70%“另据经合组织调查,2000年日本农业的补贴占GDP总额的1.4%,而当年的农业总产值才占1.1%,即农业补贴超过农业总产值”从农户的年收入来看,日本农户年收入的60%来自政府的各种补贴“日本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包

括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购置农业现代化设备!农业贷款!农产品价格和保险五大类,其中农

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户农业现代化装备的购置等支出,绝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承担,需要农户支付的比重很小(周建华,贺正楚,2005)”

(五)充分发挥农协的作用

日本有全国统一的!遍布乡村的!庞大的农协组织体系“上有全国的农协联合会,下有综合农协,也有专业农协,全国99%以上的农户参加了农协”日本农协具有强大的社会化服务功能,对会员的生产经营!生活等服务几乎无所不包“如为会员农户采购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销售农产品!金融服务!加工!育苗!育种!储藏!农机具维修!生产技术和发展计划指导!医疗保健!房地产信贷!邮政!农民的婚丧等等”日本农协不以盈利为目的,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有效地解决了单家独户所解决不了和解决不好的生产经营和生活问题;在分散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架起了桥梁,克服了家庭小规模经营的局限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的经营效率“另外,日本政府以政策和法律对农协实行强有力的保护,从财政!税收!信贷!保险等多方面支持农协的运行和发展;同时,通过农协贯彻落实政府的农业政策(刘淑云,2005)”

二!中国农业现代化条件的差距

(一)农户经营规模过小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据钱贵霞!李宁辉等人(2006)对经营规模最大的粮食主产省份的调查:2002年,中国粮食主产区户均耕地为0.714公顷,人均耕地为0.183公顷,劳均耕地为0.277公顷,当年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户均0.513公顷!人均0.099公顷和劳均0.393公顷“另据农业部课题组(2005)披露,200年中国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17公顷,农村户均经营规模不到0.55公顷”同年日本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中国的5.7倍,户均耕地面积相当于中国的3倍“中国农户经营规模如此之小,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1)自给比重高,商品化程度低导致农业生产发展动力不足”农户因规模过小不利于专业化分工,一般倾向于多种产品的生产“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户同时从事2种以上产品生产的占90%以上,其中有农户生产10种以上的产品;全国农产品的综合商品率只有50%”这种没有摆脱自然经济状态的农户经济体由于缺乏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和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必然惰性很强“(2)不能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没有成本核算,投入)产出比低”(3)不能有效地吸纳较大型的现代生产要素和承接外部投资“(4)不能与现代化

服务体系和大市场有效对接”这一命题的含义是,因农户小而分散,造成从事交易的任何一方都存在着交

易成本过大和风险过高的问题,从而导致交易量的减少“(5)农户农业收入不能持续增长”现代农业的一

条基本规律是农场规模决定农场的农业收入“目前,中国农户的年均农业经营收入只有1000元,资产收入不过50元”在农户耕地规模不能扩大和农业技术不能有重大突破的条件下,农业收入的持续增长几乎不可能(卢荣善,2006;洪民荣,2005;石磊,2005)“

(二)兼业化程度低,兼业收入增长缓慢与日本相比,现阶段中国农民的非农化兼业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兼业户在农户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小”2003年,中国进入城镇打工的农民工为

1.139亿,绝对数看起来很大,但实际上只占农劳动力总数的23.2%“也就是说,有76.8%的农民没有非农兼业收入,其收入完全来自农业(白志礼,2006)”(2)兼业收入低“农民的人均兼业收入2004年为398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6%(农业部课题组,2005)”(3)跨地域兼业所占比重较大“以2004年为例,全国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为1.026亿,其中县域非农产

业吸纳了65%,地级以上大中城市吸纳的占35%”必须加以说明的是,前者不完全是农业劳动力就地转入家乡所在县的非农产业,而更多的是从中西部农村转向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域非农产业“2003)2004年,在转移的劳动力中,到外省兼业的分别占41.0%和41.9%(农业部课题组,2005)”在地上大跨度兼业给兼业者自身所带来的问题是:兼业成本高,不能很好地照顾家乡的农业!老人和孩子“(4)兼业收入不稳定”中国农民工的兼业渠道有两条:一条是乡镇企业,一条是大中城市市民不愿从事的脏!累!差行

业,这两个方面都具有不稳定性“据统计,2002)2004年,农民工有稳定就业岗位的分别只占51.2%!51.2%!54.9%(农业部课题组,2005)”(5)在一年当中兼业时间较长“2004年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的时间平均为9.4个月,其中半年以上的占75.8%,10个月以上的达60.2%(农业部课题组,2005)”由此可见,中国农民工中有一半以上每年打工时间长达10个月以上“这批人实际上已经脱离农业,但由于没有放弃农业,从家庭来讲仍然属于兼业者”

总之,现阶段,中国农民的大量跨地域兼业,对流入地城乡发展有极大的好处;兼业者家庭可以增加收入;而对流出地来说则是人力资本的流失(一般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对流出地城乡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至于向家乡汇款和返乡创业之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前者主要用于家庭建房和嫁娶等生活消费;后者为数太少,不具有普遍性”

(三)工业促进农业的两难和矛盾

日本在城乡现代化全速推进期(1955)1975年),城市现代大工业借助于出口贸易得以迅猛发展,农业的比重急剧下降,很快形成一种/大马拉小车之势0X“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

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然而,现阶段,中国工业对农业现代化的促进却存在着/两难0,即工业既要支持农业现代化,又要依赖农业和农村的支持,这两者几乎同等重要“从增强工业促进农业的能力方面来讲,既要把工业做大更要把工业做强,因此,必须相对集中资源以保证工业的较快发展”如何做到这一点?国内农村市场的开发是关键,即以广大的农村市场来支持工业的发展“开发农村市场的前提是,农村必须迅速发展起来,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和购买力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提高,因此,又必须要以更多的资源重点发展农业和农村”

在工农!城乡关系上还有一些具体的矛盾,比较突出的是:为了推进新农村建设,政府公共财政资金对农村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而农村居民储蓄等社会资金却一如既往地通过金融机构源源不断地流向城市非农产业,且后者在总额上远远大于前者(王东京,200)“又如,新农村建设本来需要城市工业的人力资本支援,而实际情况是广大农村原本就短缺的人才和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却大量地流向城市”农业部课题组(2005)对2002)2004年全国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平均年龄和受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这3年,从农村转移到城镇的劳动力平均年龄为30岁左右;受过初高中教育人数的比例大大高于调查样本农村劳动力”这与其他一些国家的情况似乎相反,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历史上,在拉丁美洲一些国家的现实中,多半表现为素质较高的农业生产者留下经营农场,素质较低!不善经营农场的农村劳动人口流入城市打工谋生“

(四)政府公共财政支农能力有限

日本政府公共财政强大的支农能力仍然来源于国际市场支撑起来的强大的城市现代大工业,还因为相对于强大的城市经济,农业规模迅速下降到很小的份额”中国政府公共财政的支农能力远不及日本“1990)2003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占GDP的比率处在8.03%~15.93%”根据何振国(2006)所设计的中国财政支农支出最优取向增长模型的预测,到2010年,中国财政支农支出的绝对数为6695.33亿元人民币,)98)X作者的一个形象比喻,意指在国民经济中工业比重大,农业比重小,工业容易带动农业卢荣善:经济学视角: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及其对中国的适用性研究而该年农业GDP约为25588亿元人民币,财政支农支出约占农业GDP的26%“到2020年,财政支农支出可望达到17099.66亿元人民币,该年的农业GDP可达36305亿元人民币,财政支农支出占农业GDP的47.1%,从相对数上讲,这是一个极限值”从中引出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农业的建设离不开政府财政支持,但政府财政对农业的贡献有限“更何况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农户数量!农业人口和劳动力规模仍然很大,有限的财政资源分摊到巨大的分母上其平均值就更小了”

(五)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严重滞后

日本的农户是小而分散的,但他们有完善和强大的农协组织体系,将农户纳入现代化系统之中

“中国的农户经营规模比日本更小!更分散,但却没有像日本那样的合作协作组织体系”因此,现阶段中国的农户经济只能是处于相对/自在0的状态而经营效率不高“说真正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滞后是基于石磊(2005)的一个观点:他认为中国农民不是组织化程度低,而是国家权力延伸到了乡村,形成了普遍的!严密的村落一级的党务机构和行政机构,将农民直接纳入了国家正式的组织网络”中国至今没有农民自己的组织系统“从孔祥智!郭艳芹(2006)等人的调研报告披露的情况综合起来看,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1)处于分散!零星的状态,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网络系统;(2)缺乏法律地位,至今尚无一部专门法来确立其地位,连到哪个部门登记注册都不明确;(3)内部管理不规范,无章可循,利润分配和分红随意性大;(4)业务范围小,服务功能弱,对农户的帮助有限;(5)政府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不够” 三!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据有关专家预测,到21世纪中期,中国人口为16亿多,其中有8~9亿人仍然要居住在农村,农业劳动力仍占有一定的比重(石磊,2005)“中国与日本一样,不可能建成欧美那样的大农场”中日农业要素禀赋的相似性决定了日本农业现代化经验对中国来讲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在前文所述日本的五条经验中,第三和第四是中国所不能及的,值得中国借鉴且同样能做得好!还能弥补第三和第四两点不足的是第一!第二和第五”这三条便构成了当前中国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

(一)深化耕地制度改革,发展家庭适度规模经营

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是日本的两倍以上,完全有可能学习日本的经验,将大部分农户的经营规模扩大到能够有效吸纳现代生产要素的最低临界规模以上,建成企业化家庭农场”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入手:(1)深化耕地制度改革“为了避免社会的震荡,其改革的方向是:保持现有耕地集体所有制性质不变,虚化其所有权”让农户耕地承包使用权永久化!物权化,允许继承!入股!转租!赠予!委托经营等“让耕地使用权的出让方获得合法的土地财产收入,以作家庭生活保障!转移费用和进入非农产业的创业成本”(2)大力培训现代农场主或农业企业家“农村耕地经过以上使用制度的改革,其使用权供给主体的形成应当不成问题,关键是耕地使用权的需求主体”全国要有数千万愿意接受耕地!扩大农场经营规模!把农场当作事业来经营的人“这批新型农民要具备创业家的潜质,懂得企业化管理和运作,能够运用农业现代科技和现代市场营销手段等”(3)制定和完善旨在促进耕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政策体系“这类法律和政策主要是

让耕地使用权的供需双方均无后顾之忧,让经营规模较大的骨干农户享有更多的优惠”(4)全面改善农业的生产经营条件,让农业投入者和经营者能够获得全社会均等的回报“

(二)/工业下移0与农民就近兼业的契合笔者所赋予/工业下移0的中国化含义是:将大中城市中的资源和有关非农产业下移到小城市!县城和农村小城镇”具体包括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向下倾斜;政府运用政策法律手段将包括外资在内的社会资源重点向下导入;大中城市的与农业关系密切的工商企业实体性下迁“实行这一空间战略的直接意义是,让更多的非农产业和小城市靠近农业和农民,便于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近兼业(住在村庄,乘车上下班)”其好处是:节省农村劳动力及其赡养人口进入大中城市的购房费用等转移成本,更好地兼顾农业的生产经营,下班回家照顾老人和孩子,让全体农村居民更多地享受附近城镇的各种现代化服务等“实行这一战略的深远历史意义是工农结合!城乡联姻!资源和非农产业空间上的均衡配置,最终实现城乡一体!经济社会均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充分平等地提高,共同进入小康和现代化社会”

(三)建立健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

现代企业化家庭农场制度,不论规模大小都是人类历史上迄今为止最有效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而超家庭的其他任何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都是低效率的“这一点随着20世纪80)90年代以色列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式微!前苏联集体农庄和中国人民公社的解体而得到最终的证明,经济理论界的有关争论也从此息声”然而,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同样证明了现代企业

化家庭农场须臾离不开外部合作经济组织体系的支持“就后者来讲,日本的农协组织是成功的”中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探索和积累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却存在着前文所述的一系列问题“目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应汲取日本农协经验,重点解决以下四个问题:性质!地位和内部治理结构等的法律规范;系统化和网络化建设;政府财政上的支持保障制度建设;培训各级各类专业化人

才”

农业现代化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如何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2007,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改革开放以来......

日本生活作文启示

日本生活作文启示生活作文教育在日本有较长的历史,它产生于日本近代的学校教育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次复兴。日本生活作文教育是以大量教师的教学实践为基础,改革作文的内容......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

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是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涌现出的一种科技与农业相结合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根本途径之一,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必......

日本中医学热的启示

日本中医学热的启示本刊执行编委靳士英THE REVELATION FROM UPSURG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JAPAN Jin Shiying (Executive Editor Committee) 日本输入中......

日本金融自由化及启示

案例七:日本金融自由化与启示二战后至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一直对金融业的市场准入、各类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金融业的价格与非价格竞争、资本国际流动等实行严格的管制。此......

下载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日本农业现代化的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