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 进一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服务业涵盖农业生产服务、农民生活服务和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城镇化的客观需求和保障,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拟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对三门峡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探讨加快全市农村服务业发展的方法与途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提供决策依据。
一、三门峡市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全市农村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农村服务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对全市经济的支撑作用日趋增强。
(一)发展速度加快
1.农业生产服务上新台阶
一是农机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三门峡市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第一次全国农业普查时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末,全市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47台,比1996年末增长2.35倍;拥有小型拖拉机4.24万台,增长1.48倍;拥有联合收割机682台,增长5.26倍;拥有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638套,增长2.14倍;拥有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53万套,增长2.76 倍。二是农业技术应用进一步推广。2006年,全市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3.2%;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8.7%;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0.1%;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5.0%,比1996年提高了20.3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20.2%,比1996年提高了17.1个百分点。2006年末,全市温室面积112.7公顷,大棚面积730.5公顷,中小棚面积150.6公顷。2006年度,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869.5公顷,食用菌143.4公顷,园艺苗木24.4公顷,水果34.6公顷。三是农业科技服务力量进一步加强。科技服务关键靠人才,2006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技术人员0.44万人,其中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拥有0.14万人,村内拥有0.3万人。全市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中高级以上职称的农业技术人员占51.1%。2006年末,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的乡镇达到了90.5%。
2.农民生活服务展新篇
——文化设施进一步完善。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文化生活日趋丰富多彩,各种文化设施也日渐完善。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市有图书室(文化站)的乡镇占95.2 %,有广播电视站的占74.6%,有公园的占14.3%,有体育场馆的占17.5%,比1996年分别提高2.1个、3.4个、8.8个和17.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出3.0个、6.7个、0.1个和1.7个百分点。村文化设施建设也得到了较快发展,2006年末,全市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达到了15.6%,比1996年提高10.8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6.4个百分点;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达到了30.0%,比1996年提高个25.0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6.4个百分点。
——市场建设进一步拓展。2006年末,全市有乡镇综合市场100个,乡镇专业市场92个,分别比1996年增长56.3%和14.3倍,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乡镇农产品专业市场从无到有达到了16个。2006年末,全市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占33.3%,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的村占37.2%,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的村占3.4%。
——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一是住宅面积扩大。2006年末,全市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26.8平方米,99.7%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其中,拥有1处住宅的占95.4%;
拥有2处住宅的占4.1%;拥有3处以上住宅的占0.2%。二是住宅结构优化。楼房及砖木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逐步取代了过去的土坯草房,虽说目前农村居民居住楼房的比重还很小,但趋势已悄然形成。从住房类型看,居住平房的占83.1%,居住楼房的占9.4%,居住其他类型住房的占7.5%。从住房结构看,砖木和混凝土结构的住宅所占比重持续上升,已占8
9.5%,而竹草土坯结构房屋比例则随之下降,仅占8.8%。三是居住质量提高。首先是饮用水更加卫生。2006年末,全市已有55.1%的农户饮用深层地下水和净化处理过的饮用水,而饮用浅层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水、池塘水等其它水源的用户只有44.9%。此外,全市已有58.7%的农户使用入户管道水。其次是清洁能源逐渐增多。2006年末,全市农村已有0.73万户居民使用燃气、电等清洁能源作为炊事主要能源,但大多农户仍然是以柴草和煤为主要炊事能源。第三是住房卫生条件有了明显改善。2006年末,全市使用水冲式厕所的农户从无到有,已达1.11万户,占2.7%;使用旱厕的农户24.40万户,占59.1%;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15.78万户,占38.2%。
3.农村公共服务换新颜
——交通愈来愈便捷。2006年末,全市通公路的村达到了99.4%,比1996年提高1.9个百分点;到最近的车站、码头距离在3公里之内的村达到65.1%,10公里以上的仅占10.8%。在乡镇地域范围内有火车站的乡镇达到了15.9 %,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达到了63.5%;能在一小时内达到县政府的乡镇达81.0%,距离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乡镇达73.0%。
——电力通讯愈来愈快捷。2006年末,全市96.8%的乡镇已经完成了电网改造,100.0%的村通电,99.8%的村通电话,比1996年分别提高0.5个和50.0个百分点。2006年末,全市通电的自然村达到了99.8%,通电话的自然村达到了90.7%。
——文化教育设施愈来愈完备。2006年末,全市50.2%的村在村内有小学,7.0%的村在村内有中学,29.0%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97.5%的村能够接收电视节目,49.3%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21.9%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2006年末,全市12.7%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
——医疗与社会保障愈来愈完善。2006年末,全市有医院、卫生院的乡镇达到了98.4%,共有乡镇医院、卫生院99个、医生1998人、病床床位3486张,分别比1996年增长30.3 %、65.1 %和99.4 %。2006年末,全市88.3%的村有卫生室,86.6%的村医生有行医资格证书;距离乡镇医院、卫生院在5公里以内的村占58.2%,距离医院、卫生院在20公里以上的村仅占2.9%。2006年末,全市98.4%的乡镇有敬老院,共收养1260人。2006年,全市为6875名农村五保对象发放五保供养资金883.7万元,全市有1596名五保对象实现了集中供养,在确保五保对象基本生活的同时,实现了其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
(二)产业地位提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三门峡市农村服务业总体规模得到不断扩大,产业地位得到不断稳固和加强。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到4085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676万元,比2006年均增长7.0%;2007年全市乡村实有从业人员94.28万人,其中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7 万人,占乡村实有从业人员的16.7 %,比2006年提高0.5个百分点。从农村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行业分布情况看,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批发与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和住宿与餐饮业三大行业中,2007年三行业合计有从业人员10.9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9.4 %。
(三)投资规模扩大
近年来,随着财政、金融部门对农村各产业的资金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有效地增加了农村服务业的供给和需求能力,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
——财政支出增加。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包括支援农村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村救济费等内容。2007年全市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4.5亿元,比2006年增长58.7 %,占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7.5 %,比2006年提高0.5个百分点。
——涉农贷款增加。2007年全市金融系统对农业贷款6664万元,比2006年增长27.3 %,而同期工业贷款下降了7.5%。
——固定资产投资增加。2007年三门峡市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围绕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切实增加政府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2007年全市农村固定资产投资35.9亿元,比2006年增加11.3亿元,增长46.1%;其中农村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比2006年增加4.3亿元,增长38.7 %。
发展沼气既可以增加农村能源的有效供给,又能减少农村薪柴消耗,减少由石化能源带来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减少农民的生产生活支出,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发展沼气的重要意义......
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服务业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十二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座谈会并讲话。他强调,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
以三产服务业为主导推进西街经济转型快速发展的调研报告晋城市城区西街办事处位于市区西部,面积3.7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192亩,总人口41590人,总户数15597户,流动人口8711人,......
——在全国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这次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践行科学发展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胶州市着眼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