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
中国向来都是礼仪之邦。自秦汉来,中国就有着优越的思想与传统美德。古人云: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民风淳朴蔚然。然而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到如今,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却丢失了他的灵魂,丢失了他自古就有的道德!在彭宇案之后,多少热心助人的人选择了避让,多少内心淳朴的人选择了麻木,又有多少心存善念的人选择了冷漠!彭宇的正义没有得到伸张,因为好心扶起老人,却被判刑罚款。一件事情的处理反映了一个社会存在的道德问题。然而,继彭宇案后,小悦悦事件再此激起了社会道德的反思。
曾几何时,我们会义不容辞的救起无助的伤者;曾几何时,我们会毫不犹豫的扶起跌倒的老人;曾几何时,我们会在人们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然而此时的我们还会一如既往的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吗?18位路人的见死不救再一次遭到社会和媒体的批判,将他们冠以“麻木”和“冷漠”。然而当国民大声谴责他们冷漠的时候,请想一想如果在场的是你,你会毫不犹豫的去救她么?在经历了几十年的社会洗礼变迁之后,你会无所顾忌的去救她么?或许你会陷入那么一点点的犹豫。这就是中国道德的缺失,是一种民族精神的缺失。其实18 位路人的见死不救说明了一个社会的现状,而他们也只不过是激起人们愤慨的导火线。因为这毕竟反映的是一个社会的问题,而不是个人的问题。
小悦悦事件只是反映出了一个社会现状,归根到底就是对道德的探讨,对社会传统美德的价值观的探讨。从这个意义上说,是现实社会杀死了小悦悦;是以功利主义的资本主义社会环璄杀死了小悦悦。睁眼看看我们现在的现实社会:被铜臭味薰得迷失了方向,私欲膨胀,不择手段。一切向前看变成了一切向钱看,在这种氛围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有时好心没好报,反倒惹麻烦。这才是冷漠、麻木及小悦悦悲剧的根源所在。篇2:佛山小悦悦事件
我们中国人怎么了
佛山小悦悦事件感想
10月13日,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小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小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都当没看见,而其间小悦悦又被一辆货车碾轧。这令人心寒的一幕,直到拾荒阿姨陈贤妹经过,将小悦悦搬离街心、在高喊中惊动了小悦悦妈妈,才得以终止。21日零时32分,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离世。
18个路人竟无一人相助,小悦悦所遭遇的同类冷漠与怜悯缺失,的确让所有的有血有肉的人感到汗颜。当我们身处生命险境时,当我们需要同类伸手相扶时,由于这种冷漠情绪的负面传导,我们都可能成为抖颤着无助双手的孤魂。
随着两岁小女孩被两车碾轧遭遇路人冷漠,广佛五金城被推上了舆论评点的风口浪尖。一时间,“佛山”成了“冰山”,佛山人成了冷漠的代名词。可是,冷静下来想一想,这真的只是佛山的问题吗?我想不是的。小悦悦事件只是碰巧发生在佛山,这不是佛山的道德问题,而是整个社会冷漠的缩影。
我们的经济发展了,文化水平提高了,道德却在滑波,于是就有了这18个路人的行为,这18个人不得不为整个论落的社会道德背书。一场球踢不好时可能是球员的责任,可是十场球踢不好时可能是教练的责任;同样,一件或几件不德的事情发生时可能是个体的责任,但成千上万件不道德的事情发生时则可能是社会的责任。
助人为乐本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崇高的社会风尚,然而在当前的社会,助人为乐却要付出成本,甚至是高昂的成本或代价,那么人们为何要去助人为乐?一个捡垃圾阿姨的援手是这件事最好的注解,捡垃圾阿姨的人性光辉得到了充分的释放,可是我想每个人都有这人性的一面,只是这18个人或更多的人顾忌自己的拥有,而在这个道德滑坡的社会,这种顾忌阻挡了人性的光辉,而这位捡垃圾的阿姨已经一无所有,如果这第19个路人不是类似捡垃圾的阿姨的一无所有者,那么无动于衷路人也许会大于18个。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这18个的道德伦理观,而是我们自身,以及整个社会所呈现出来的风气面貌,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可以不痛不痒的经历一次悲剧,甚至战胜自身的灵魂,不顾良知,事不关己?
或许,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南京彭宇案(2006年发生在南京路人扶起跌倒老太反被诬陷事件)的判决结果让路人不敢再去随便搭救陌生人,缺乏好人有好报的社会环境以及制度保障,是此类事件一再发生的根本原因。但这又何尝不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国人自私怕事的思想劣根性呢
一个社会为了老人倒地该不该扶,激烈争论,已经让许多传统上被我们认作“蛮夷”或“腐朽”的国家的人,笑掉大牙,也让我们
“经济总量世界第二”的地位在世人眼里,失去了伦理的质量,但好坏个人还能提出理由,说是“因为害怕被人‘诬告’”,好像很无辜的样子。也难怪小悦悦惨案发生之后,英国电讯报便发文称,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三十年,但却留下道德真空。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一边是gdp的高速增长,中国崛起的声浪不绝于耳,另一边则相继发生了“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正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指出的那样,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我们中国人怎么了?我想这是值得每个国人深思的问题。篇3:简析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原因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谁之过
——简析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原因09广电 09523191 王歆妍
10月13日下午5时许,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被两辆过路车辆碾压,7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18个路人都对此采取了冷漠态度,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后,于零时32分离世。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佛山两岁女童小悦悦遭碾离世后的第4天,10月24日下午,在广东增城一个同样名叫“悦悦”的女孩被车撞倒,头脸遭碾。此外,10月21日四川再次发生5岁幼童被碾压事件。对此,社会各界引发了激烈的讨论,深究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认为这件事的发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与广东的发展模式有着重要原因。
经济增长和媒体肆意渲染导致的时代信仰缺失,小悦悦事件的发生也就不是偶然了。18个冷漠走过的路人,他们不认为自己有救起血肉迷糊的小悦悦的责任,就算真的有责任,在当时的环境下,他们也很“理所当然”地把责任都推给了其他人。有网友指出,这类事件在广东并非偶然事件,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对此类事件早已见怪不怪。冷漠的广东体制是促成小悦悦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价值观以及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事后,有学者专家指出,陈贤妹没有什么文化,她没上过什么学,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没有经过改造,因此才会做出此种“人”应该做的善举,而现在的许多人接受了多年的教育却连最起码的帮助他人都做不到了。曾经有一次,我在学校浴室碰见一位女生不小心滑到了,周围有很多人,大家都是在远远地张望,离她最近的人没有一个人过去把她扶起来。连公众心目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大学生却也以冷眼旁观来对待这些事。所以,现在,我们一度怀疑,我们所接受的这种教育模式是不是真的正确。记得高中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常常对我们说一句话,叫做:“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也许,我们并没有真正的想过要去变成一个冷漠的人,没有做过刻意的改变,但是,从小到大,父母、老师,我们身边的这些人用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世界观,所以,我们也渐渐地认为管好自己的事就行,我们处理事情的方式渐渐的趋向于他们,我们愿意屈从于他们给我们的经验,因为它能让我们少走很多弯路,又或者因为那些告诫和经验来自于你一直信赖的人,所以你从不去怀疑它们是不是真的正确。甚至可能在大家心里早已深深的刻着一条信念,冷漠是你在这个时代中生存的重要法则之一。
也有人指出,小悦悦事件中,路过的十几位路人采取冷漠的态度对待此事,实则是社会道德的滑坡,认为这是中国人道德水准下降的血证。起初,我也认为小悦悦事件的发生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的表现,但细细想来,我所了解的道德是指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或规则,它用善恶荣辱等观念,评价人们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道德的判断标准分为两种,即动机道德观和结果道德观。从结果道德观来看,18位路人的冷漠促成了小悦悦的悲剧,因此从结果道德观的角度来衡量,我们可以认为这18位路人存在道德缺失的问题;但是,从动机道德观的角度来看,18位路人的行为只是采取了明哲保身的做法,他们并没有主观的想要加害于小悦悦,他们只是根据自身的想法做了选择,倘若这里没有摄像头,那么施救的那个人会不会因此卷入麻烦,我们不得而知。赶紧逃离这个可能惹来大麻烦的现场,这是他们当时内心的想法,这样说未免显得悲哀,但是却足够现实,因为没有一个人会在损失自己利益的前提下去帮助别人。所以,从这一点来说,我们不能说他们没有道德,更不能说这件事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所酿成的惨剧。此外,我们都知道,道德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要不要遵守全凭个人意愿,而法律则是一种不得不遵守的硬性规定,所以,18位路人的冷漠是他们自己个人意愿的反映,不能武断的说他们的表现就是社会道德水准下降的血证,更不能因此将见死不救纳入法律判刑。
此外,如果说第一个小悦悦的死是因为民众道德沦丧造成的,那么4日后发生在广东增城的第二个小悦悦死因又该是什么呢?路人的齐心救助难道真是社会的“道德觉醒”的表现吗?
再次,司法体系不健全是造成小悦悦悲剧的又一原因。
小悦悦事件发生后,有人质疑,这与南京“彭宇案”有莫大的联系,彭宇案的判决结果使大多数民众认为司法不公,路人不敢再去随便搭救陌生人。为此,流传着一些彭宇案即将再审翻案的言论。此外,在天津许云鹤一案中,司法鉴定中心出具的鉴定书中明确写道:许云鹤的车未发现接触痕迹,不能确定该车与人体接触。根据 “谁主张谁举证”民事诉讼要求,既然王老太无法举出明确证据,且司法鉴定结果不能确定双方有接触,就应当由王老太承担不利后果。而法院的判决却以“不能确定小客车与王老太身体有接触,也不能排除小客车与王老太没有接触。被告发现原告时只有4、5米,在此短距离内作为行人的原告突然发现车辆向其驶来,必然会发生惊慌错乱,其倒地定然会受到驶来车辆的影响”为理由一审判决许云鹤赔偿王老太10万余元。这些判决结果给了我们一个启示:连法律都不能保护人性的善良,我们疑惑法律似乎并不站在善行的一边。从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再到江苏殷红彬,我们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个这样的案例,不知
从什么时候开始,民众心中暗暗认为:好人没好报,管闲事没好事,为避免惹祸上身,还是少管闲事为妙,否则反而会为自己招来祸患,威胁到个人利益甚至生命安全。那么,谁愿意因为做路人的时候去选择善良而惹上麻烦呢?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被告!在国内法律中没有相关事件处理条款的情况下,健全司法体系、完善法律制度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各地由于立法不同,对于见义勇为行为的认定和待遇也不一样。使得更多的人面对这类事件时选择冷眼旁观。如2009年,湖北荆州3名大学生为救两名落水少年溺亡,船老板却“见死不救、挟尸要价”。事后,媒体对3名大学生家人境况的报道普遍让民众认为:见义勇为的认定门槛太高,搞不好还要自己掏腰包付医药费甚至白白葬送了自己的生命。各地法规中,对见义勇为的认定标准不一样,待遇也不一样;有关见义勇为的条款大多操作性不强,见义勇为者的利益得不到保障。这些都让人们从内心觉得即使帮助了别人,做了好人好事,也不一定会受到公正的待遇,反而有可能会因此惹祸上身,所以,在面对这些事情时,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施以援手。我想,这也是小悦悦事件中18位路人冷漠路过而不愿施以援手的原因之一。就我个人而言,南京彭宇案之前,碰到类似的事我可能会毫不犹豫的帮助他们,但是,彭宇案之后,我也开始渐渐觉得遇到这种事还是少管为妙,万一是要讹人呢,还会给自己惹上不必要的麻烦。权衡利弊之后,如果明知对自己有害而无利却还仍然坚持去做,这样的善行当今社会又有几个人能够坚持?
第四、媒体肆意炒作、舆论导向偏差,社会信用度下降带来的影响。
与此同时,媒体在报道南京彭宇案、天津许云鹤案等事件时在引导舆论方面出现了偏差,导致社会信用度下降也是小悦悦事件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曾经讲过在处理危机事件时,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应第一时间报告事件真相,避免先入为主,观点尽量平衡,避免因传播不准确而导致的危机蔓延和扩大化,媒体作为一个舆论领袖的角色,这个时候需要保持的恰恰是群体苏所缺乏的理性。其实可怕的不是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发生了个别不道德的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因为这样的事情,从古至今一直都有,这些个别不会代表主流意识,可怕的是把这些
不道德的事通过某种关系联系在一起,然后不负责任甚至居心叵测的发布出来,让广大的民众产生一种错误的导向!为什么很多媒体热衷于炒作这样一个自古以来就有可能发生的事件呢?他们做新闻做节目,只考虑收视率、经济效益,置媒体的责任于不顾,根本不去考虑节目制作以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失去了一个新闻工作者或是媒体从业者应有的职业精神和道德素养。所以,才引发了全社会都在讨论老人摔倒该不该扶,见义勇为该不该做等本来就不该讨论的社会道德问题。媒体的报道角度失衡导致舆论导向出现偏差,从而形成人人自危、个个胆寒的社会态势,大家普遍认为整个社会充满了不诚信因素!众口铄金,本来还不太糟的社会在媒体大大肆渲染下变得臭不可闻!本来还想见义勇为人不敢了,这就是舆论导向的力量!而从南京彭宇案到天津许云鹤再到江苏殷红彬,媒体的大肆渲染,舆论一时间吵得沸沸扬扬,大多数人在媒体的“帮助”下因为这些案例有了“好心助人反被讹诈”的印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公众也许并不是真的冷漠,而是畏惧,畏惧由于行善带来的经济纠纷,畏惧由此牵扯出一系列说也说不清的麻烦事。我们要考虑的东西太多,我们不知道能不能、该不该相信发生在自己眼前的景象。因此,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以后遇到老人摔倒这类事情应该选择明哲保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此外,正如,德国诺依曼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中指出的一样,媒介的角色是“载体”、“喉舌”、“公众的精神纽带”,人的社会天性使人在发表意见和观点时,为了避免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对周围意见环境的一种附和。而在现代社会,人们判断周围环境的信息源泉有两个,所处的社会群体和大众传播,并且,大众传播的作用尤其强大。但在这类事件上,由于媒体对这些个案的报道出现偏差,使得公众的理念也偏向于好人没好报等一些负面思想,在遇到此类事件时民众宁愿高高挂起,置身事外。或许正是因为这些,才有了小悦悦事件中18路人的冷漠,有了老人 摔倒后要急忙澄清是自己跌倒的才有人敢去搀扶,有了88岁老人菜场门口摔倒无人扶窒息身亡??更让我讶异的是:4日后,同样是名叫悦悦的小女孩在广东增城被车撞倒,头脸遭碾,最终也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身亡。
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谁之过——简析小悦悦事件发生的原因09广电09523191 王歆妍 10月13日下午5时许,广东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时被两辆过路车辆碾压,7分钟内在女童身......
从小悦悦事件看现实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本名王悦)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
小悦悦事件感想篇一:小悦悦事件感想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广东佛山两岁的王悦(小悦悦)刚从幼儿园回来,妈妈收衣服去了。像往日一样,小悦悦一个人在家门口的巷子里玩耍着,厄运......
“小悦悦”事件感想那是一段令人揪心的视频。广东佛山一个五金城里,两岁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碾轧,接下来的几分钟,还有呼吸的悦悦孤零零地躺在路边,18个路人先后经过,但......
时事评论【新闻背景】小悦悦事件——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南海黄岐广佛五金城: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