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_世界现代史下名词解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9:10:1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世界现代史下名词解释”。

苏维埃:意即会议或代表会议。最初是旧俄工人的群众性组织,后来成为俄国革命的领导机关及十月革命后苏俄和苏联的政权机关。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是1905年3月成立的。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成为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最高机构是全苏最高劳动者代表苏维埃。

战时共产主义:苏俄在1918~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采取的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动员一切力量和资源来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主要措施有: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这些政策不是事先制定好的政策,而是随着国内政治、军事和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而逐步采取的。作为国内战争时期的应急措施,它完成了历史使命,但作为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特定方式,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

余粮收集制:1919年1月11日,人民委员会发布法令,实行余粮收集制。最初仅规定产粮省份农民必须按国家规定数量交售粮食和饲料,后来推广到所有的省份,涉及到各种农产品。粮食人民委员部和工会派出征粮队收集农产品时,付给农民一定数量的货币或少量工业品。由于通货膨胀,农民交出的产品几乎是无偿的。1921年3月,全俄中央委员会颁布了以食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法令,这项政策逐步停止执行。

新经济政策:苏联在一九二一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所实行的经济政策。主要内容是: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出卖;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商存在;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探索。列宁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即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

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1919年3月2-6日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巴黎和会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重新瓜分势力范围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苏联被排斥于会议之外。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1919年-1920年,协约国又相继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订了和约。巴黎和会不是一次和平会议,它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它]所确立的战后秩序,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注定将是失败的。

《凡尔赛条约》: 一战后协约国在巴黎和会上强迫德国签订的停战与战败处置条约。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与德国订立《凡尔赛条约》。其内容包括: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欧本与阿尔梅归比利时,石勒苏益格归丹麦,西普鲁士与上西里西亚归波兰;德国海外殖民地由英法以及比利时接管;德国须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德国陆军不得超过10万人,军官不过4000人,不得拥有坦克与飞机等重武器,海军不得拥有潜艇等。《凡尔赛条约》是协约国帝国主义赤裸裸地对德国的政治与军事剥夺,它是帝国主义利益争夺的产物,是非正义的。

国际联盟:

一战后协约国为控制和整肃国际秩序而建立的国际组织,最早由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十四点计划”中提出。1919年4月在巴黎和会中,协约国通过了美国提出的《国际联盟盟约》,并于1920年1月成立了国联。该组织总部设在日内瓦,其建立的口号是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互助,防止战争,对国际冲突进行仲裁。但是国联自建立后,一直为英法所控制,在20-30年代国际斗争中,成为英法帝国主义维持其既得利益、对法西斯势力进行绥靖的工具。1946年4月正式宣布解散。

华盛顿会议:

一战后的帝国主义列强就建立远东国际新秩序、平衡列强在远东矛盾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1921年11月12日--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意日等9国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远东国际会议,会议由美英法意日五国所把持控制。会议主要达成了三个条约,即《四国公约》、《五国条约》以及《九国公约》。《四国公约》确定了列强在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上的军备水平与防务现状。《五国条约》则规定了美英法意日五国海军军备的发展规模与比例,即五国战列舰总吨位的发展比例是5 : 5 : 3 : 1.75 : 1.75。《九国公约》则将中国由日本帝国主义独占变为几个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华盛顿会议作为巴黎和会的继续,是帝国主义调整其远东利益、建立远东新秩序的一次重要实践。它和巴黎和会一起,构成了帝国主义维持一战后世界秩序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20--30年代印度人民法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一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在国大党领导下,从1920年8月开始,印度爆发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拒绝英国殖民当局授予的荣誉与官职,抵制英货,恢复手纺车运动。然而,由于英国殖民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印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运动最后失败。30年代初,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再次兴起,国大党发起了向食盐进军的运动,要求英国殖民统治当局释放政治犯,允许印度独立。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当局在印度的统治,鼓舞了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与勇气。

甘地:

印度国大党领袖、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实际倡导者。出生于印度土邦贵族家庭,早年留学英国,学成回国后担任律师。1893年在南非曾领导当地反种族歧视运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回国,投身于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发起并倡导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主张社会改良,主张自我道德的完善,利用道德的完善建立理想社会,主张实现不同教派与民族的和解,主张恢复古代印度文明,借以抵抗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由于甘地对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巨大贡献,被尊为“圣雄”。

道威斯计划: 一战后协约国提出的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方案。鲁尔危机后,美国插手德国赔款问题,按照美国的建议,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组研究赔款问题,美国银行家道威斯领导的专家组提出德国赔款问题报告,即道威斯计划。其内容包括:成立新发行银行,统一和稳定德国的货币,建立正常金融秩序;平衡德国的预算收支,实现税务与债款的平衡。确定德国赔款的期限与方式,如第一年支付10亿马克,累计增加到第五年25亿马克。稳固其赔款来源,整顿德国的铁路并加强对工业界的筹款。道威斯计划对于恢复德国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后为杨格计划所取代。

杨格计划: 20年代末协约国提出的新的德国赔款计划。由于德国税收饱和,在其要求下,协约国赔款委员会成立专家委员会审议德国赔款计划。1929年6月,在美国的赔款委员会代表杨格领导下,提出新的赔款方案,即杨格计划。该计划规定:德国赔款总额为1210亿金马克,为期59年。前30年平均每年支付20亿金马克,成立国际清算银行,负责接受并管理赔款问题,取消德国的铁路与工业证券,取消协约国对德国财政的监督,使德国赔款商业化。1929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爆发,德国停止支付赔款,1932年杨格计划停止实施。

魏玛宪法:1919年2月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召开的制宪会议上通过的宪法。主要内容有:①宣布废除君主政体,实行共和政体,国家权力属于人民:②规定人民享有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等,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③当德国公共秩序受到威胁时,总统有权使用武力,这位统治阶级剥夺公民的自由权利提供了宪法依据:④总统每七年一任,由直接选举产生,拥有相当大的权力,有权任免总理:⑤总理必须得到议会多数支持,否则就要请总统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⑥议会由各选区按比例选出代表,年满20岁的男女均有选举权,等等。魏玛宪法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缺陷,者为日后法西斯的上台提供了便利。

魏玛共和国:1919年—1933年德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19年2月,在镇压十一月革命的基础上,德国资产阶级在魏玛城举行制宪会议,通过魏玛宪法,也宣告了魏玛共和国的成立。第一任总统为艾伯特。魏玛共和国实行了一些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给了人民一些民主权利,但是它赋予总统过大的权力,同时又允许反民主的军队的存在,因而为法西斯上台提供了便利。1933年希特勒上台,大肆推行个人独裁,魏玛共和国实际上名存实亡。

孤立主义:20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主流的外交和政治思想。主要是美国不甘于欧洲的事务,尽量避免卷入每周以外的国际事务和纠纷,政府应该主要为美国人民谋福利。20世纪以后,随着美国国力的强盛,逐渐放弃了孤立主义而走向了世界注意。

纳粹党: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的缩写。是德国的法西斯主义政党。1920年成立,党魁希特勒,宣扬大日耳曼主义和反犹太人思想,鼓吹战争政策和公开侵略,1933年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法西斯专政,对内实行独裁,对外侵略扩张,1939年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法西斯德国投降后,被宣布为非法组织。

国家法西斯党:意大利的法西斯反动组织。其前身墨索里尼在1919年组建的“战斗法西斯”,1921年改称国家法西斯党。国家法西斯党党徒一般身穿黑衫,手持棍棒,进行暴力活动,镇压工人运动,因此又被称为“黑衫党”、“棒喝党”。国家法西斯党标榜社会改革,反对社会主义,主张极权主义:还鼓吹阶级调和、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

金本位制:有广狭二义,广义指以黄金为等价物的货币制度,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

汇兑本位制。狭义的金本位制仅指金币本位制。在金币本位制下,金币可以自由铸造,银行券可以自由兑换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入。19世纪末期,金币本位制为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所采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许多国家相继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在资本主义相对稳定时期(1924-1928),英、法、比、荷等国改行了金块本位制:德、意、奥等国和一些殖民地半殖民地改行了金汇兑本位制,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期间和以后,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放弃了各种金本位制,实行纸币制度。

罗斯福新政:1933年美国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总统后为挽救当时陷入严重危机中的经济而采取的一系列社会经济政策。曾通过国会制定“紧急银行法”、“国家工业复兴法”、“农业调整法”等许多法律。主要内容是:以大量贷款和津贴挽救工商业,刺激私人投资γ借通货膨胀提高物价,削减农业生产,销毁农产品以克服农产品生产过剩:举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对失业者给以最低限度的救济。对缓和当时的经济危机曾起了一定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新政”告终。

田中奏折:20年代日本右翼政府武装侵略中国以及南亚而确定的政治方针。1927年日本出现金融危机,一战后相对稳定时期结束,日本右翼政府与垄断资产阶级希望通过对外战争摆脱困境。1927年6月27日至7月7日,日本内阁召开东方会议,策划了侵略中国的《对华政策纲要》,并将会议决策上报天皇,即《田中奏折》。奏折提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这一侵略公式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华战争以及对外侵略的指导思想。

中立法:1935---1941年美国对待欧洲国际冲突的外交政策。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前夕,为避免冲突,美国国会于1935年8月通过《中立法》,禁止向交战国输出武器弹药对乘坐交战国船只的美国人不予保护。1936年,西班牙内战中,美国国会修改法案,禁止向交战国贷款。1937年国会再度修改法案,即永久中立法。规定交战国购买美国商品须现购自运。1939年11月,国会再度修改法案,废除军火禁运条款。1941年《中立法》为《租借法》所代替。前三次中立法案是美国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第四次中立法有助于英法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事业。

轴心国:二战前夕以德国、意大利与日本为核心结成的国际法西斯侵略集团,又称柏林―罗马-东京轴心。为了尽快发动侵略战争,1936年10月,德国与意大利在柏林订立条约,建立柏林―罗马轴心。11月,德国、日本订立《反共产国际协定》,后意大利加入,结成三国同盟。1940年9月三国订立《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成立了军事同盟,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加入。

《反共产党国际协定》:德意日在反共旗帜下结成侵略集团的条约。出于反苏反共的需要,1936年11月,德国、日本在柏林订立《反共产国际协定》,商定交换共产国际活动的情报,并采取联合防止措施。该协定还备有反对苏联的秘密附件。1937年11月,意大利加入,结成三国同盟。后西班牙、匈牙利加入。

德奥合并:法西斯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建立其大德意志帝国的一个重要步骤。1937年11月,希特勒制定并吞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的侵略计划。1938年2月,德国强迫奥地利签订德奥议定书,任用纳粹分子,实现德奥经济合作。随后对奥地利进行军事威胁。3月11日希特勒向奥地利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取消就奥地利独立进行的公民投票。3月13日,德奥宣布合并,奥地利成为德国的“东方省”。德奥合并为希特勒的进一步军事冒险奠定了基础。

西班牙人民阵线:西班牙人民争取民主、反对法西斯主义的统一战线组织。1936年1月15日成立,包括了共产党、社会党、共产主义者青年联盟、共和党左翼、共和同盟、工人联合总会等。人民阵线成立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支持,2月,人民阵线在新国会大选中获胜,组成左翼联合政府。新政府在西班牙推进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社会进步,反对和抑制保守力量、抵抗法西斯叛乱方面做出贡献。1936年3月,在佛朗哥叛军的武装进攻下失败。

国际纵队:1936年---1939年西班牙内战时期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和进步人士为协助西班牙共和国政府,反击德意干涉军与佛朗哥叛军而组织的志愿军。1936年10月,国际纵队正式参加西班牙内战。这支部队共计7个纵队近4万人,在马德里保卫战以及其他重大战役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最后,在英法美等国“不干涉政策”的限制下,纵队最终被迫于1938年底9月退出西班牙。国际纵队体现了30年代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反法西斯的一直要求与行动。

《慕尼黑协定》:二战前夕英法德意四国为解决希特勒制造的、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而订立的条约。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订立了将其苏台德区划割给德国的协定。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10日将苏台德区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领土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以及运输工具无偿交给德国,德国军队将对上述地区实施分区占领。《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顶峰,它极大地增强了德国法西斯的力量与侵略野心,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二战前夕苏德双方订立的联盟条约。1939年8月23日,苏联与德国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其中规定:双方保证不单独或联合他国彼此进行武力行动;如一方成为第三国敌对行为对象时,另一方不给予第三国以支持;双方都不参加直接或间接反对一方的集团;条约秘密议定书还就波兰的战略利益进行了分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排除了法西斯两线作战之忧,尽管为苏联赢得了一年半的战备时间,但是却损害了国际反法西斯阵线,加快了战争的到来。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十月革命,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而得名。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历史......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杨帆整理编辑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得名。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1917年2月......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黄埔军校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

下载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