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_世界现代史下名词解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05:09: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世界现代史下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杨帆整理编辑

1.《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的政权、任务和方式等问题,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2.斯达汉诺夫运动:在斯大林提出的“技术决定一切”口号的鼓励下,苏联人民掀起了为掌握新技术而突破原有生产额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运动。1935年8月30日晚,顿巴斯煤矿区矿工斯达汉诺夫在一班工作时间内,用风镐采掘了102吨煤,超过定额的13倍。此后,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学习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革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运动。这次运动成为一面旗帜,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

3.肃反运动:苏联的“肃反”运动始于基洛夫案件。1934年12月1日,中央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基洛夫遇刺身亡,消息传出,全国群情激奋,要求严惩凶手,政府指控前反对派领袖是暗杀事件的幕后策划人,并于1936到1938年进行三次公开审判,布哈林、李可夫、季诺维也夫等人被处死,托洛茨基已流亡国外。斯大林此时明确提出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理论,在全国掀起一场“揭发和铲除人民敌人”的“肃反”运动,它于1937到1938年达到高潮,1939年趋于结束,由于此时盛行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法制破坏,大批党政军以及群众找到残酷镇压、处死。肃反运动及其扩大化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4.国际联盟:世界上第一个政治性国际组织,是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920年1月正式成立,其成立的宗旨是“促进国际合作,保证国际和平与安全”,其任务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关心处理国际范围内的卫生、经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它长期由英法操纵,后成为美国的外交工具,是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产物。它在一战后的国际事务中曾发挥一定作用,随着二战的爆发,名存实亡,1946年,宣告解散。

5.道威斯计划:1924年由美国银行家道威斯提出的关于解决德国赔款问题的报告,即“道威斯计划”。主要内容为:①稳定德国通货和平衡德国预算;②规定德国赔款的来源;③暂不规定赔款总数和支付年限,只规定德国第一年赔偿10亿金马克,从第五年起每年支付25亿金马克;④由英美向德国提供贷款;⑤德国的财政经济应受协约国代表监督,还要保证德国经济的统一和经济活动的自由。“道威斯计划”的实施使鲁尔危机和德国赔款问题暂获解决,而美英资本的流入,使德国经济得以迅速恢复,重新成为欧洲经济大国,法国结束了德国赔款问题的支配地位。

6.杨格计划:1929年一战战胜国重新规定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该计划由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主持制定。主要内容为:①规定了德国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②协约国对德国提供贷款,净额为12亿马克;③取消对德国的财政经济的国际监督,由新成立的美国操纵的国际清算银行处理赔款的一切事宜。德国坚持以协约国占领军撤出莱茵区作为接受该计划的条件,协约国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同意,而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打乱了“杨格计划”的实施。注:此计划内容是我在网上截取的,而课本上的内容太多,实在难以整理,所以就用网上的内容。

7.三化: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国民经济计划化。列宁逝世后,苏联面临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任务,在这样的形势下,苏联通过开展“三化”,实行以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了适应工业化的发展,苏联又开展农业全盘集

体化,在国民经济的建设中实行五年计划。苏联三化的开展,使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强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诸多弊端。

这个名词解释是我自己做的,基本没参考其他资料,就笔记和书,望慎重选择。

8.鲁尔危机:1923年1月法国、比利时以德国不屡行赔款义务为由出兵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而酿成的危机。德国对此实行“消极抵抗”政策,企业停工,工业下降,通过膨胀达到天文数字,德国经济濒临崩溃,政局动荡不安。鲁尔危机对德国的打击是惨重的,法国也未从中获得好处,最终导致德国赔款问题的领导权由法国转向英美手中。

9.洛迦诺会议:1925年10月,德、比、英、法、意、波、捷七国在瑞士小城洛迦诺举行的关于欧洲安全问题的会议。会议的结果是签订了《洛迦诺公约》,而德国也允许加入国联。这次会议的召开和《洛迦诺公约》的签订,是凡尔赛体系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一次较大调整,德国的政治地位大大提高,它是西方大国暂时妥协的产物,改善了协约国尤其是法德之间的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10.委任统治制:一战后,主要战胜国通过国联对战败国的殖民地进行再分割和统治的一种制度。国联盟约规定了“委任统治”的制度,把德国的前殖民地和前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交给国联,由国联把它们委托给英、法、比、日等主要战胜国进行统治。这一制度,反映了时代的进步,但未改变其殖民统治的实质,它只是列强在战后被压迫民族反帝斗争风起云涌的形势下,为维护其殖民统治而被迫对旧有的殖民体系进行的一种改造。

11.《非战公约》:即《关于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工具的一般条约》,是20世纪20年代和平主义运动主要成果之一。由法国外长白里安和美国国务卿凯洛格倡议,1928年,美、英、法、德、意等15国在巴黎签订,公约以国际条约形式宣布废弃战争作为国家政策的工具,只能用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为互不侵犯原则奠定了法律基础,但各国都做了保留,可以拥有“自卫权”,从而使公约在现实的国际关系中成为一纸空文。

12.威克斯通牒:1919年3月20日,协约国驻匈军事代表、法国的威克斯向匈牙利政府递交的一份要求割让土地的照会,即威克斯通牒。一战后,奥匈帝国瓦解,匈牙利建立了独立的民族国家,协约国向匈牙利递交威克斯通牒,要求匈牙利将2/3的土地割让给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国,否则大兵压进。这一照会引起匈牙利人民的无比愤怒,卡罗利政府不敢拒绝也不敢接受这一照会,只得自行下台,之后匈牙利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

13.1926年大罢工(了解为主):1926年英国爆发的反对煤矿主削减工人工资、增加工时的大罢工。一战后,英国经济长期萧条,煤矿主企图通过降低工资、增加工时来摆脱困境,1925年6月,煤矿主宣布降低工资13℅到48℅,取消最低工资限额,英矿工联合会在其他工会支持下决定实行总罢工以示抗议。1926年3月,政府宣布同意削减工资10℅,延长工作日1小时,矿工代表大会拒绝政府这一要求,于5月4日举行大罢工,此后迅速波及全国主要工业部门,人数达600万,但工会总理事会却同政府秘密谈判,于5月12日强令全国工人停止罢工,只有煤矿工人坚持到12月,罢工失败。它是1848年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罢工,先是经济斗争后带有政治色彩,虽然失败,但沉重的打击了英国的统治阶级。

14.蒙德主义:一战后,英国出现的一种工会领袖同工业巨头为巩固资本主义而实行的合作政策。1926年大罢工后,资产阶级加紧反攻倒算,1927年,颁布被工人称之为“工贼宪章”的法令。在这种情况下,工会领袖号召工人放弃斗争与资本家合作。以化学电力工业巨头阿尔弗雷德·蒙德为首的20名企业家响应工会右翼领袖呼吁,于1928年7月,与工会签订协定,规定以“调解制度”代替罢工,开展生产合理化,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蒙德主义缓和了英国的劳资矛盾,使经济趋于好转。

15.东方会议:1927年6月,日本田中内阁在东京召开的会议。主要议题是研究国际局势和制定对外政策,特别是对华政策,通过了《对华政策纲要》,提出要把满蒙从中国分离出去,置于日本统治之下。事后向天皇递交了一份奏折,即“田中奏折”,提出“欲征服中国,必

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这次会议和这道奏折,充分暴露了日本垄断阶级对外征服扩张的企图,欲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的强烈愿望。

16.军财抱合:日本军部与资本家的阶级联盟。1929到1933年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使日本国内生产萎缩,国外竞争激烈。为摆脱危机,日本统治者加紧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扩大军事支出和军事订货,通货膨胀与军需相结合,形成“军需通货膨胀”,财阀与军阀进一步结合,称作“军财抱合”。军需通货膨胀政策是日本法西斯构筑“总体战”体制的组成部分,民间企业被加速纳入军事化轨道。

17.国会纵火案:德国纳粹阴谋陷害共产党人的事件。希特勒上台后,为巩固法西斯统治,实现独裁,疯狂推行恐怖政策。1933年2月27日夜,希特勒的爪牙戈培尔和戈林策动纳粹分子纵火焚烧柏林国会大厦,然后嫁祸于共产党。借机大肆逮捕德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经过国会纵火案,德共受到重大打击,希特勒为其***的独裁统治迈出一大步。

18.法国人民阵线运动:20世纪30年代法国各阶层人民为反对法西斯主义和战争威胁,争取人民民主和自由而结成的统一战线的运动。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法国法西斯主义日益猖獗,妄图建立法西斯专政,为了反对法西斯,1935年,社会党、激进党和共产党组成人民阵线,在1936年,大选中获胜,并组成了人民阵线政府,社会党人勃鲁姆为总理,进行了一系列社会改革,于1937年辞职,此后虽几经变换,到1938年达拉第政府组阁,完全抛弃人民阵线纲领。人民阵线虽时间不长,却打破了法西斯分子在法国建立法西斯专政的企图。

19.阿姆利则惨案:英国殖民者屠杀印度人民的流血事件。1919年4月13日,阿姆利则市数万印度人民为抗议迫害印度人民的“罗拉特法案”,举行集会,遭英军镇压,死伤一千多人,殖民当局的血腥暴行,激起了更大规模的反英斗争。

20.甘地主义: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它属于宗教道德型民主主义。一般来说,人们把甘地主义概括为四个基本内容:(1)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的政治哲学;(2)争取印度自治、独立,进而建立以村社为基础的分治联合体的政治思想;(3)以经济正义和经济平等为支柱的农村经济思想,以及奠基于“不占有”和“财产委托制”的经济自主思想;(4)发扬民族文化、重视民族教育、致力于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团结、反对歧视“不可接触者”,以及和爱国主义结合在一起的小生产劳动者互助互爱的平等社会思想。其核心是争取印度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对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21.甘地主义(与上面的2者,自选其一):甘地的思想体系称为甘地主义,它属于宗教道德型民主主义。甘地主义的内容较为复杂,概括起来由哲学思想、政治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等方面构成。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印度实现自治,这“自治”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印度的自治领地位,二是独立后各地小型政治组织的分治。其哲学思想带有神秘色彩,经济思想是崇尚印度文明,社会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民族教育、风俗文化、农业生产、土地制度等。甘地主义对印度的民族民主运动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22.凯末尔革命:1919年到1922年,土耳其在民族危亡之际,由凯末尔领导人民进行的反对帝国主义瓜分和武装干涉的斗争。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国民军战胜了协约国军;1923年,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和约》,为土耳其国家赢得了土耳其的主权和独立。它还结束了政教合一的素丹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它是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民主革命。

23.凯末尔主义:指导土耳其革命和建设的思想原则被称为凯末尔主义,它是一种“世俗改革型”的民族主义。它包括共和主义、民族主义、平民主义、国家主义、世俗主义、改革主义等六项原则。它反映了以凯末尔为首的民族资产阶级反帝反封建、坚持民族独立、坚持共和制的基本政治主张,1937年被写进宪法,成为土耳其民族国家的主要政治意识形态。

24.华夫脱党:华夫脱是阿拉伯语“代表团”一词的音译。华夫脱党是埃及民主资产阶级政党。1918年11月,以柴鲁尔为首组织代表团,准备与英国政府谈判废除保护制度问题,但

这一努力失败。华夫脱党领导了1919到1922年的反英独立运动,迫使英国于1922年承认埃及独立。1924年该党第一次组阁,此后该党多次执政,但多奉行改良主义和对帝国主义妥协的政策。

25.桑地诺抗美斗争:尼加拉瓜民族英雄奥古斯托·桑地诺领导抗美斗争。20世纪初,尼加拉瓜实际成为美国的保护国,1926年美国派遣军队在尼加拉瓜登陆,进行军事干涉,1926年10月,桑地诺领导士兵、爱国青年、工人发动起义。在斗争中,桑地诺提出了反对美国占领,保卫国家主权,组织工农合作社,开发资源,提高工人生活水平等政治经济要求,其游击队曾遍及全国16个省,一度控制8个省,坚持7年之久,迫使美国1933年撤军,1934年桑地诺被诱杀。桑地诺的抗美斗争是一场人民反帝革命战争,虽然失败,但其精神为以后的革命者继承和发扬光大。

26.卡德纳斯改革:20世纪30年代,墨西哥总统卡德纳斯推行的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其主要内容为:⑴加速土地改革,废除债役雇农制。⑵扩大工人民主权利。⑶推行文化教育改革。⑷实行工业企业国有化。⑸进一步巩固民主政体。这次改革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生活状况得到某些改善。

27.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20世纪上半期甘地领导的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运动。在运动中甘地倡导以非暴力的和平手段进行斗争,主要由非暴力不合作运动(1920~1922)、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1934)、个人文明不服从运动(1940~1941)、退出印度运动(1942~1944)等组成。四次非暴力运动对英国殖民统治产生了极大地冲击,为印度的民族独立作出了杰出贡献。

28绥靖政策:绥靖政策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对侵略者妥协让步,以牺牲别国(弱小国家)利益去满足侵略者的欲望和谋求自身安全、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的一种外交政策。推行这一政策的代表国家是英法,其代表人物是张伯伦和达拉第,在第二次大战前,英法屡次对法西斯集团绥靖,慕尼黑阴谋使这一政策达到顶峰。这种政策使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斗争遭遇重大挫折,加速了二战的爆发,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29第一届工党政府:英国工党在1924年1月上台执政建立的政府,因这是工党第一次上台执政,因而称作第一届工党政府。一战后,自由党逐渐分化失势,难以独掌政权,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1924年1月工党领袖麦克唐纳组成英国历史上第一届工党政府,标志着工党走上了执政党的地位,此后,工党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工党执政后,在资产阶级允许了一系列社会福利改革,但在处理劳资纠纷中,依然袒护企业者,反对罢工,其殖民政策与其他政党一样。

(注:这一个名词是我自己随便想的,自己觉得很不满意,大家可以尝试自己做做)30霍尔---赖伐尔协定:1935年12月7日到8日,英国外交大臣霍尔与法国外交部长赖伐尔在巴黎拟定了“意大利----埃塞俄比亚冲突的共同解决纲领”,通称霍尔----赖伐尔协定。按照这个协定,埃塞俄比亚把欧加登省和提格雷省的一部分土地割让给意大利,除此之外,还应将南部划为意大利经济发展和居留的地区。作为补偿,埃塞俄比亚接受意属厄里特里亚的一条狭小的沿海地带及一个出海口阿萨布港。但消息走漏,9日,英法报纸披露这个协定的内容,霍尔、赖伐尔不久宣布辞职。这个协定的拟定是英法积极推行绥靖政策的表现,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助长了意大利的侵略气焰,1936年5月,埃塞俄比亚沦陷。

注:时间仓促,实在难以准确把握。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十月革命,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而得名。是俄国工人阶级在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联合贫农所完成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又称布尔什维克革命。是俄国历史......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苏维埃:意即会议或代表会议。最初是旧俄工人的群众性组织,后来成为俄国革命的领导机关及十月革命后苏俄和苏联的政权机关。历史上第一个苏维埃是1905年3月成立的。十月革命后,......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汇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所进行的革命.因发生在1917年俄历10月得名。20世纪初俄国是帝国主义一切矛盾的集合点,1917年2月......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敦巴顿橡树园会议(P424)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盟国胜利在望,为了协调战后国际关系,苏、美、英三国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议,被称为“敦巴......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1.黄埔军校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

下载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