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规划 开题报告_城市规划小区开题报告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8:54:2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居住小区规划 开题报告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市规划小区开题报告”。

一、综合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整个一切都直接影响着建筑师对住宅小区的规划和住宅设计的研究,这就需要新的小区、新的住宅区适应新的变化和新的生活。

18世纪下半叶爆发的工业革命引发了城市形态的重大变革,人口向城市大规模聚集,城市的迅速膨胀打破了传统城市以家庭经济为中心的城市格局。城市中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片工业区、商贸区、工人住宅区以及仓储区等职能区划,城市结构和规模都发生了急剧的改变。同时城市人口爆炸,居住条件恶劣等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复杂城市问题。为了根治“城市病”,19世纪末以功能主义和机器美学原理为基础的城市理论应运而生。到20世纪20年代,在CIAM的推动和雅典宪章的倡导下,城市逐步脱离古典主义传统,向功能主义形体化方向迈进。

雅典宪章强调城市明晰的结构组织,注重功能分区与用途纯化,追求统一的视觉空间秩序,将城市机械地分割为四项基本功能,即居住、工作、交通和游憩,强调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分区布局,再以交通网彼此联系。雅典宪章的基本原则和精神实质在城市形态上表现为各城市功能被交通线划分成具有严整几何性的功能分区,形体环境秩序井然。同时城市结构以纵向的树形结构形成等级化的组织体系,即按照严格的递增等级来组织城市。城市的基本组成单元是:1.近百家住宅组成一个邻里单元;2.几个邻里单元围合成一个邻里单位(以一个小学的服务面积控制规模),中间是邻里单位的中心;3.城市结构表现为由大至小等级化梯度形成的中心体系(城市中心、城市次中心等)组织的城市空间,同时城市道路也根据各中心的等级相应呈等级化的梯度变化。二次大战以后以这种组织结构规划的城市及城区大量出现,尤其在新建城市,如以英国哈罗新城为代表的新城建设及巴西利亚的规划和建设中,这种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和功能空间划分的特征非常鲜明地体现出来。邻里单位是由美国建筑师佩里(C.Perry)于1929年提出的居住空间组织方式。它以一个小学的合理规划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大约居住1000户),以四周的交通道路为边界,形成不被外界交通穿越的、内设必要公用设施的、日照通风景观条件良好的居住空间。邻里单位模式产生于功能主义形体规划观为主流思潮的背景下,与功能主义等级化城市具有同构关系,邻里单 位模式的确立为等级化的城市组织结构提供了基础。作为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方式,邻里单位体现了《雅典宪章》所倡导的功能主义原则,本身的组织结构也呈现等级化:邻里单位中的服务设施独立于居中的位置,并以其服务面积控制着邻里单位的居住人口规模;居住空间的功能被划分为住宅、道路、绿化、服务设施,彼此功能划分明确、空间互不交叉;邻里单位内部道路宽度、绿化面积、服务设施规模也从邻里单位向邻里单元呈等级化递减;对于建筑形体环境,住宅的高度、日照、间距、朝向、建筑密度等都通过精心的设计达到理性的结果。邻里单位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工业革命后住宅街坊中的拥护、恶劣的居住环境,并以新的居住模式对应汽车交通时代的客观条件,其在当时的进步意义是不可忽略的。

在邻里单位被广泛采用的同时,前苏联等国家提出了扩大街坊的组织形式,我国许多小区也属于这种形式,这种规划原则与邻里单位十分相似,但在空间布局上邻里单位比强调轴线构图和周边布置的扩大街坊要自由活泼些。

随着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适应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居住区规划有进一步总结和提高了居住小区和新村的组织形式,使邻里单位和扩大街坊理论又进一步得到充实和完善。

现代交通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大干道间距,住宅建设规划的空前发展,住宅层数因用地紧张而不断增高:城市交通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由于过分强调城市规划的功能分区,使工作和居住地点分布不合理而越来越紧张:城市旧居住区改建的特殊性以及居住区自给自足的生活服务设施在经济上的低效益,因而出现了 “居住区”、“综合居住区”等多种规划组织形式。

综上所述,居住区规划组织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小到大、从简到繁、从低到高的变化过程,今后还将随着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

中国城市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的原型来自邻里单位模式,不论是1950年代完整模仿邻里单位以及苏联的居住街坊模式,还是1960年代基于邻里单位模式发展起来的居住小区规划理论,亦或198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试点小区的推行和成熟,居住空间逐步形成“小区-组团-院落”的三级组织结构以及通过对三级结构的改良形成的“小区-院落”的二级组织结构,居住空间的组织模式本身并没有脱离邻里单位模式的基本原则和组织方式,即以一个小学的服务人口限定居住空间的人口规模,以公共设施服务半径限定居住空间的用地规模,小区内只容纳单一的居住功能;小区内呈等级化的组织结构等等。居住小区模式正借目前大规模住宅建设的东风在中国城市中被普遍使用着。

本次就是把以上理念充分融入到小区规划设计中。规划设计出居住环境良好、社区功能完备,具有当地特色的居住小区。

二、什么是居住小区?

1、居住小区的概念

我们通常所叙述的居住小区是哥非常不清晰的概念。按照《城市居住规划设计规范》。规模在300-700户,人口在1000-3000人为组团;规模在2000-4000户,人口在7000-15000人为小区;规模在10000-15000户,人口在30000-50000人为居住区。可见,其概念划分以户数,人口总量为标准,并不以建筑用地面积多少为指标。常见某些地产广告,称某某小区,充其量也就是一个组团。居住小区指规模在2000户,人口在7000人以上,并且用地有一定规模的住宅区。

2、居住小区超区域性辐射

一般而言,居住小区与单体建筑在商业信息辐射面上有不同之处,单体建筑辐射面区域性强,外区顾客一般不易进入辐射区域。由于住宅小区讲究环境、配套、功能开发,其附加值要高于单体建筑,影响力、社会效应打打增加,除了受到本区域顾客青睐之外,外区顾客也会慕名而来,所以居住小区相对于单体建筑有着超区域的辐射性。

3、注意地形地貌的特点,显其之美,避其不足

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并无十全十美的地形,即使是坐北朝南的方形地块,由于规整,设计时很容易做的古板。反之,一些不规则的地块,却可以设计出道路流畅,楼型新颖的优美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如果充分注意地形地貌的优点、缺点,就能做到显其之美,避其不足。比如,条状地块要注意楼型设计时点、条、矩的结合。如果建筑临水,楼型尽量设计成略带环状。

4、开掘主题与最求创兴

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常常合二而一。既然被称为居住小区,那自然有一定规模,主题绝不是可有可无的。没有主题也就失去了灵魂如同缺乏主题的乐曲,是一团杂乱无章的音符。然而作为建筑音符的居住小区主题形成也颇为复杂,(1)地理位置;(2)私密性;(3)住宅户型;(4)绿化布置;(5)道路规划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进过设计师的创作才能形成主题。

三、住宅小区规划应注意哪些方面?

1、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

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

2、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

3、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

4、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

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 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

5、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

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

四、如何进行住宅小区规划,具体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建设?

1、居住小区空间布局合理化、科学化。

一是从“以人为本”出发,建筑与环境并重,现实与适当超前结合。二是居住小区的功能区应布置得当,有丰富的层次,布局结构有特色。三是住宅群体的布置,应提高院落功能,增大交往空间。居民交往和休憩、锻炼。

2、居住小区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的组合应凸显文化内涵,表现丰富的、有特色的主题。居住小区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不宜千篇1律,更不宜大量照搬欧化、洋化风格。居住小区的规划应因地制宜、与大环境结合,善于发挥地段优势。

居住小区的个性、特色十分重要,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照搬、“克隆”。

3、努力建设生态环境系统。

在居住小区规划中要防止盲目提高容积率、只重建房不重环境的倾向。对空间的布置,必须首先考虑生态环境,并按生态要求,本着“以人为本”原则,要充分利用原有树林和水面,并使其合理使用。

生态住区要提倡环保理念、节能理念,充分利用环保材料、节能材料,使用太阳能,节约用水,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

4、美化住区景观系统,建设“山水住区”。

科学利用原有山水,适当地创建人造山水,使住区园林化、生态化、美观化,做到“常年 叶绿,四季花开;开门见绿,推窗见景;雨不见泥,风不起尘;空气清新,赏心悦目”。同时使自然环境继承、发挥中国文化传统,做到传统与现代结合。

5、交通道路应合理分流,减少对居住小区的影响。

交通道路要以方便居民出入、迁居,满足消防、救护需要,减少对住的干扰,保证住的安宁为原则进行布置,以达到通达性、安全性、方便性、一体性、多层次性的要求。住区道路系统应分级明显。

住区的停车位要数量合适、设置合理,有利于优化环境、节约用地,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参考文献:

1.《建筑群体设计》

徐严、蒋红蕾、杨克伟等,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2.《建筑总平面设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席文洪,2010 3.《居住区详细规划》

王仲谷、李锡然,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居住区规划设计》

《居住区详细规划》课题研究组编 5.刘滨宜,现代景观规划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6.《市镇设计》

[英]F·吉福德等著,程里尧译

7.美国城市土地利用学会著,杨旭华等译

世界优秀社区规划[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 8.《住区规划模式》

王笑梦,清华大学出版社 9.《新中式楼盘I》

张先慧,天津大学出版社

10.《集合住宅小区规划》

小泉信一著,王宝刚译,建筑工业出版社 11.《高层建筑设计手册》

雷春浓,建筑工业出版社 12.《建筑空间组合论》

彭一刚,建筑工业出版社 1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刘云月,东南大学出版社 14.《建筑构造设计》

杨维菊

建筑工业出版社 15.《世界建筑》

清华大学,世界建筑杂志社 16.《建筑学报》

中国建筑学会 17.《新建筑》

华中科技大学

18.《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19.《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20.《建筑设计放回规范》(GB50016-2006)

2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居住区理论的概念及历史沿革

1.1 居住区的概念

居住区,泛指不同居住人口规模的居住生活聚居地和特指被城市干道或自然分界线所围合,并与居住人口规模(3~5万人)相对应,配建有一整套较完善的、能满足该区居民物质与文化教育生活所需的公共服务设施等的生活聚居地。居住区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居民聚居地,是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居民提供居住生活空间和各种生活服务设施。居住区 规划是城市详细规划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城市规划的重要步骤,其目的是为居民创造舒适、便利、卫生、安全、美观的居住环境,满足人们对居住的需求。目前,有关我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理论是五十年代苏联为适应现代化生活和交通的需要而提出的,并随后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原则和手法。随着城市的不断成长,居住区层面的 规划内容与目标也在不断地变化,相关理论在不断地补充、完善,在东西方学者的努力下,关于居住区规划理论研究的发展经历了从偏重物质功能提高到注重人文内涵,再上升至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探索。

1.2 居住区设计理论的历史沿革

19世纪末,英国人霍华德提出了“花园城市”的概念,其与1932年,赖特在《消失中的城市》(The DiSappearing City)一书中提出的“广亩城市”同属于“乡土派”,他们的最大特点就是对环境充分尊重,强调人居环境的自然本源。

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在其两本著作里面提出了他的乌托邦设想——在1922年发表的《明日的城市》中提出“明日之城”理论是现代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理论的代表(。他主张在城市中要有大面积的中心空地和绿化,以形成开阔、安静、优美的公共绿地,使居民获得更多的阳光与 绿地: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让车辆与住宅有直接的联系,减少道路交叉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居住区布置在中心花园的周围,建筑向高层发展,并增加人口密度。但是这种理论考虑得更多的是物质技术层面,却忽略了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与行为交流的需要。

20世纪30年代,在美国出现的“邻里单位”的居住区规划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内部与外部道路有一定的分工,防止外部交通在“临里单 位”内部穿越。它把居住区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成“小区规划”与“邻里单位”等概念。

中国古代城市居住区的基本形式,在唐代以前主要采用封闭性的里坊制。如唐长安城的棋盘式道路系统把全城划分为110个大小面积不等的坊,•坊四周建围墙,每边一门,晚上关闭,管理制度严格。大体从北宋始,里坊取消了坊墙,住户直接面向街巷,商店沿主要街道布置,使街与坊结合起来(见开封城)。这种布局形式,街巷明确,易于辨认,居住安静,商业网点分布均匀。直至今天,中国一些城市仍保持这种布局。19世纪末叶以来,中国一些通商口岸,如上海、天津、汉口等,因人口增加,地价昂贵,出现了以二三层联排式住宅为基本类型的里弄式居住区。一般格局是住宅面向里弄,里弄通向街道。较大的里弄分总弄、支弄,总弄通向街道。街道两侧布置商店,居民生活比较方便。1949年以后,中国个别大城市应用西方邻里单位的概念规划和建设了一些居住区,如上海的曹杨新村。50年代,受苏联城市规划模式的影响,采用以居住街坊为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当时采用的街坊面积一般较小,为4~5公顷,生活服务设施不够齐全。50年代后期,许多城市开始以居住小区取代街坊,由若干个居住小区组成居住区。80年代又提出在一个或若干个居住区范围内,配备就业岗位,使居住和工作尽可能就地平衡,形成综合区,以减少市内交通流量。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居住条件的改善,生态建筑、生态住宅、生态居住区的理念已开始逐步被广大居住者和房地产开发商所接受,各级政府的主管部门和相关的新闻媒体对生态居住区的建设与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生态居住区以强调居住区的健康性、舒适性和可持续性为主要目标,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客观实际,在居住者、发展商的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成熟的技术与产品,力求使居住区的生态系统达到最佳状态,并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规划设计原则

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城市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充分考虑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城市特色、文化背景、民风习俗,根据整体环境和具体需要来综合设计,充分体现国家人居战略目标最基本的发展需求,符合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具体而言,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整体性原则

完善建筑群空间布局艺术性、避免单一呆板兵营式的组群布局,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融洽,可持续发展三大原则。建筑形式和空间规划应具有亲切宜人的尺度和风格,居住社区环境设计应体现对使用者的关怀。要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活动需要,为其提供相应社区服务设施,在满足生理需求的同时注重居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对物质形态精心规划设计以及对住户组织活动特性的研究创造更多积极空间,促进住户之间的相互交往,提高其防范性和睦邻性。2.2 满足多元化要求

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适应家庭结构的多元化、小型化、人口老龄化、住宅商品化、住区智能化、及私人汽车进入家庭的转变提供满足各阶层各经济水平住户需求的多类型住房,如别墅、花园住宅、多层跃层、小高层、高层、错层、宾馆式住宅。最大限度满足住户使用功能,在安全性、私密性、舒适性原则下,应广泛满足诸如单身、两口之家、三口之家、两代居、老年人居等多种户型结构:丰富建筑造型,使立面新颖,色彩搭配协调,细部装饰美观多样统一。2.3 突出生态质量,提高文化品位

低容积率,高绿化率;设置大面积绿地(生态性),分散组团绿地(可达性):应当关心绿地率,并非绿化率。绿地率指小区绿地与组团绿地占小区总用地百分 比,不包括宅前或公建绿地(此两项分别属于住宅用地或公建用地)。而绿化率指空地(也可包括平屋面)绿化百分比:增加文化设施、交流场所,尊重历史文脉,建设艺术学校、画廊、图书馆、电影院等,形成一种风格、一种个性、一种特色、一种品位。

居住小区规划调研报告

居住小区规划调研报告摘要:居住是居民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居住功能也是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居住区规划也是城市规划重要的组成内容之一。我通过对奉天九 里的实地......

居住小区建筑、规划调研报告

※※※※※※※※※※※ 2008级学生※※※※※※※※※※※ 《城市设计概论》 课程论文 ※ ※《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课题名称姓名学号院系专业指导教师居住小区规划调研......

居住小区规划任务书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课程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适用年级:2011级城市规划专业时间:2013年11月课程题目: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一.课程目标1.进一步了解居住小区规划设计的......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说明书设计理念我的居住小区设计以和谐为首,当提到和谐二字,我想到的更多是圆。根据人类学术思想,中国人的特点更倾向于圆神方智合一型,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

规划开题报告

规划开题报告在当下这个社会中,需要使用报告的情况越来越多,报告包含标题、正文、结尾等。你还在对写报告感到一筹莫展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规划开题报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

下载居住小区规划 开题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居住小区规划 开题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