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2_比较文学第二章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8:51:59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比较文学 2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比较文学第二章”。

名词解释4-5

影响研究: 就是要用充分的可靠的材料来阐明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事实,探讨其中的规律,获取文学交流中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是比较文学中主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以梵第根为代表的法国学派所倡导的主要研究方法。

平行研究: 就是对那些没有事实联系的不同民族的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研究,比较其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有价值的结论,是以韦勒克、雷马克为代表的美国学派所主张的一种比较文学研究方法

媒介学: 属于比较文学范畴,是对不同民族文学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关系的研究,它是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放送者对接受者产生影响,其间必须有传递者,也就是媒介,媒介可以是人,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某种方式。

文类学:这是指对于文学种类、体裁的比较研究。其着重研究各国和各民族文学中的类型、体裁、风格的异同及其相互关系,比较研究各种文学理论与实用批评。

主题学:即研究同一主题在不同民族文学中的不同的表现形态及其形成原因、发展过程。它研究讨论内容很多,包括母题、主题、题材、情境,以及意向、套语等内容。

比较诗学:这里的诗学泛指一般文学理论,比较诗学就是对各民族的文学理论的比较研究它既包括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诗学的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也包括了跨学科、跨文化诗学的比较文学。

形象学:(专门研究一个民族文学中的异国形象,研究在不同文化体系中,文学作品如何构造他种文化的形象)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它所研究的是一国文学中锁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这种形象是对一种对民族(社会、文化)现实的描述,是情感和思想的混合物。

简答4-51、法国学派 主要理论观点:

观点:1)提倡影响研究的方法。梵第根认为比较文学应研究国与国之间文学作品的相互 借鉴、相互影响的关系,找出文学研究的途径,他明确地把文学比较的研究范围划定为两国文学之间的相互关系,把研究的目的规定为发现作品之间的影响和假借及其“经过路线”。

2)主张实证主义,讲求事实,崇尚实证,重视考据。巴尔登斯贝格主张严格的实证方法,主张言必有据,反对牵强附会。梵第根也主张以一国的作品作为解释另一国作品的出发点,进行事实联系的考证。

3)不重视作品的美学欣赏和文学批评。梵第根在研究方法上强调“精细和准确的考据”而排斥审美批评和鉴赏在比较文学中的作用。

4)学科上限于文学专业领域,地域则局限于欧洲。

5)提出“总体文学”一说。梵第根第一次把文学研究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和总体文学三个范畴,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凡是超出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即属于总体文学。

成就:(1)以影响研究为主要特征的法国比较文学以其丰硕的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为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比较文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而也就确立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

(2)所倡导的“影响研究”成为了比较文学主要的研究方法。

3、蕾娜·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主要观点:P19(1)首先批评了法国学者的影响研究的狭隘性。

(2)批评了法国学者的实证主义的方法。他指出,法国学者把一种为反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文学研究变成了一种记文化账,这就违背了比较文学的初衷而陷入民族主义和文化扩张主义的泥潭。

(3)他不赞成梵第根把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隔开,把美学评价排除在比较文学之外的做法。他认为,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既是文学作品,就不能无视它作为艺术品的价值和品质。

4、美国学派对法国学派的理论突破:P19(1)美国学者主张超越事实联系的平行研究,即雷马克认为并无相互影响或联系的各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也是比较文学。

(2)主张“跨学科研究”。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还应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或信仰等“表现领域”的关系研究,开展“跨学科研究”,也属比较文学。

(3),注重作品的美学比较。(4),提出文化的相对主义,5、译介学的理论基础:P101(自己斟酌着背)

文学中翻译的语言能够重现原作家通过他的形象思维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世界,所塑造成功的艺术形象。翻译使得一件件作品在一个新的语言、民族、社会、历史环境里获得了新的生命,创造性性质显而易见。如果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表明了译者以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去接近和再现原作的一种主观努力,那么文学翻译中的叛逆性,在多数情况下就是反映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为了达到某一主观愿望而造成的一种译作对原作的客观背离。在实际的文学翻译中,创造性与叛逆性是一个和谐的有机体。因而有了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说法。

文学翻译的创造性叛逆的主体主要是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

译者的创造性叛逆有有意识和无意识两种。节译和编译都属于有意识型创造性叛逆,这是出于为与译入国的习惯、风俗相一致,为迎合译入国读者的趣味,为便于传播等原因。转译与编译都属于特殊的创造性叛逆,两者都是使原作经受了“二度变形”。翻译后的内容与原作都存在了一定的差异,其中加入了译者个人的东西,如个人理解等。个性化翻译用及其流畅的译语表达了原著的内容,本质上存在着用译语“吞并”原著文化的问题和译语文化屈从原著文化的现象。误译和错译大多数是无意识型的创造性叛逆。这是反映的是译者对另一种文化的误解与误释,是文化或文学交流中的阻碍点。有意的误译是为了迎合本民族读者的文化心态和接受习惯,故意不用正确手段进行翻译。

接受者即读者的创造性叛逆,主要体现在译者把完成了的译作奉献给读者后,读者会以他自己的方式,并调动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也加入了这个再创造。读者的这种再创造与译者相比,更富创造性,也更富叛逆精神。

最后,接受环境的叛逆性创造。不同的历史环境往往会影响读者接受文学接受文学作品的方式,从而通过读者的创造性叛逆来实现再创造。此外,由于读者不与原作者处在同一文化环境,有时候还不处于同一历史时代,所以为了读者接受,译者进行了加工,作品的变形就在这样的接受中发生了。

正是翻译中创造性叛逆不可避免的存在,为我们的译介学研究提供了意味丰富的实例,展示了广阔的研究空间。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翻译的创造性叛逆是译介学的理论基础。

论述2-31、文学和历史的关系:P55

一、历史用文学来表现

历史用文学艺术性表现出来,就是以历史为基础写成的文学作品。前者属于史学,后者属于文学。历史与文学相互联系,即文字来表述历史,使历史更符合人们对文学上的审美要求。历史与文学的结合,使历史充满了文学色彩,也使历史更广泛流传。

文学中的历史

文学中有历史,但从其中发掘史料是一回事,把整个文学作品当成真史就很可虑。《红楼梦》反映了清代前期的历史现实没有错,但过分坐实到具体历史人物身上,就未免失之穿凿了。

二、文学中自有历史

就历史学家的眼光看来,没有什么文献资料不是史料,不但文学作品。从“三言二拍”里头可以看到晚明市井生活的真实面貌,这对于研究社会史的人几乎是一个常识,毋庸多说。从文学作品里去钩稽历史资料,或如陈寅恪先生以诗证史,也是大家熟悉

历史和文学的差异性表现在,历史准确而文学则具有独立的品格:文学可以在想象的空间里恣意驰骋。我们今天读到的现当代历史著作已经没有似是而非的历史传说;而我们的文学也不再为历史所束缚,即使名之为“历史小说”,也获得了更大的想象自由。更重要的是人们对历史和文学的功能已经有了明确的区分,从而避免了某种程度的混乱。历史是着眼于宏观的“势”,是奔腾不息的江河,而文学则是小小的浪花,微观却能使人看到情感和心灵,看到历史事件中人物的心情和悸动。

1、如何理解比较+文学不等于比较文学(P1—5)

比较+文学就是简单的用比较方法进行文学研究的文学比较,比较方法不过是人们用来鉴别事物的优劣真伪、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普遍使用的方法,是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的方法,并非比较文学的独创,也非比较文学所专有。

(1)比较文学并不等于文学比较,它属于文学研究,是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而且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是有前提的,它意味着跨越和沟通:从地域观念上,跨越和沟通国家、民族的界限;从学科领域上,跨越和沟通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只有在这两种情况下进行的比较研究才是比较文学。由此可见,比较文学的本质在于它是一种跨越界限的文学研究。(2)比较文学自诞生以来总是表现出一种开放的意识,不断要求突破成规,从广度和深度上,开拓新的领域,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形成了自己的一个重要特征—开放性。这种开放性,既表现在它的视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文学,都可以在可比性的条件下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也表现民族文学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吸收的人文精神,共同为实现人类文学发展的美好前景作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比较文学并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比较文学的比较是以跨越为前提,以开放性为特征的。比较文学因此而与以往的文学研究不同,是一门新学科。

2、比较文学的“跨越性”: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P7(老师说了解一下 自己斟酌看吧)

分析1

1、中外两部文学作品,分析“复仇的母题”在不同民族文本中的表现P90(尽量不要用相同的例子)

比较《美狄亚》和《霍小玉传》中“复仇”母题的不同表现

首先是复仇动因的差异性 《美狄亚》美狄亚的复仇主要原因是伊阿宋抛弃了她,使她的名誉和尊严受到了伤害。伊阿宋的背弃使得美狄亚要对他进行报复。作为一名异邦女子, 她失去了安身立命之所, 失去了可以依靠的丈夫,她自身的名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这对于一名深受希腊民族精神陶冶的女子来说, 是无法容忍的事情。因为那种以自我为核心、冒险近取为理想的民族性格, 使得个体把尊严看得比生命更为重要。当伊阿宋背弃了盟约, 背叛了自己时, 美狄亚的荣誉和尊严就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在这种文化心理的背景下, 美狄亚的个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就像当初她义无反顾的帮助伊阿宋夺取金羊毛一样。她也下定了报仇的决心。

《霍小玉传》李益的背信弃义是小玉复仇的主要原因。她与李益的结合只不过是在寻求一桩美满的婚姻。由于小玉的身份决定了这桩婚姻不会维持很久。小玉也早有预料,小玉的愿望也仅仅是能与李益厮守八载, 于此足矣。只是她却没有料到这样的结局提前到来了,短短时间 李益却已做了她人夫。

其次是复仇方式的差异性

《美狄亚》中美狄亚采取了疯狂的复仇计划。美狄亚是个很有心机的女人, 她设计了几套方案, 在权衡利弊之后她选择了用毒药害死他们, 并且为了万无一失, 她又想好了复仇以后的退路。在一切都安排得天衣无缝以后, 她开始把她的复仇计划付诸实施。她先假意与伊阿宋和好, 之后提出想让她的两个儿子留在伊阿宋的身边,,并让他们把沾有毒药的袍子和金冠进献给公主。公主和克瑞翁都死于非命, 而后她又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孩子。在美狄亚疯狂的复仇之中, 依然可以发现理性的光辉。美狄亚的复仇是那么的富于理智, 她为此不惜向自己的仇人低头,不惜亲手杀子, 美狄亚的复仇是个性的张扬和力量的展现。美狄亚复仇后的结局是惨痛的, 使人们感觉到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力。

《霍小玉传》中的小玉临死之时把复仇寄希望于鬼神的力量。她临死之前许愿: 我死之後, 必为厉鬼, 使君妻妾, 终日不安。此后果然应验, 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时有发生,李益只能惶惶中度日, 更谈不到什么幸福可言了。鬼神是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这种复仇方式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要实现复仇的愿望是很不现实的。所以只能寄希望于鬼神。再者小玉把复仇的目标转嫁到李益的妻妾身上, 孰不知李益的妻妾也是婚姻的受害者。由此可见霍小玉在复仇中迷失了方向。小玉的复仇方式看似合乎情理,但与美狄亚相比却又逊色不少。同样的母题,《美狄亚》表现了西方社会对人的个性和独立意志的召唤, 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思想, 而在《霍小玉传》中, 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也得到了很好的展现。不同文化孕育出的文学作品, 必然表现出巨大的差异性。反之, 文学作品的差异性, 表现出了不同民族的不同的文化心理。西方表现出了更多的人文关怀, 而中国则更注重传统伦理道德的弘扬

2、郁达夫、鲁迅,结合文本分析他们受到的外来影响P132

以郁达夫的《沉沦》和鲁迅的《狂人日记》为例具体分析所受的外来影响

郁达夫以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心态,吸纳不同文化的因子,并且将其化作自己的血肉,它的自叙传性质的作品《沉沦》就从不同的方面显示出西方文化和日本“私小说”的影响。(1)郁达夫受到以卢梭为代表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的影响。启蒙运动的领袖卢梭在中也体现了出来:“只有这大自然„„这晚夏的微风„„你就在这大自然的怀里,这纯朴的乡间终老罢。”(2)郁达夫还受到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影响。屠格涅夫说:“我的自传.就在我的作品里。”与此相应,他的小说.基本上取材于他所熟悉的生活,甚至直接取材于他的长期漂泊中的一些经历。把《沉沦)与作者的自传稍加比较.就不难发现.主人公的所感所思,是完全按照作家生活的原型如实描写的,是作者的“夫子自道”。

(3)郁达夫的小说《沉沦》也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所谓“私小说”“就是作家把自己直接了当地暴露出来的小说”。郁达夫的小说是在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的影响下写成的。《田园的忧郁》后记和《沉沦自序>中都提到了“忧郁病的解剖”这一说法。‘沉沦》描写了一个青年的忧郁症发展过程以及它的各种表现,而《田园的忧郁>则描写了移居武藏野的一个青年人那不断的幻想、预感、焦躁、摸索的心理发展过程。这两部作品在人物描写、故事构成等创作手法上都具有共同的形式特征。小说《沉沦》有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大胆的自我暴露;二是强i烈的抒情格调;三是不重情节的散文式结构。这些可以说是日本“私小说”的共同特点。

外国文学在郁达夫的作品创作过程中无疑发挥着巨大而持久的作用,甚至奠定了郁达夫作品的总体面貌。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领导者,他的思想受到了多种外来思想的影响,但是其中影响最深刻的还是果戈里和尼采,在他们的影响之下创作了《狂人日记》。(1)鲁迅的《狂人日记》和果戈里的《狂人日记》都选以日记体裁,主人公都是狂人,都采用讽刺手法表现现实的残酷,两部作品都选以日记体裁,主人公都是狂人,都采用讽刺手法表现现实的残酷。作者的情感也是不同的,果戈里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俄统治的黑暗,但更多的是对小人物痛苦生活经历的同情,以及一种悲观厌世的情绪。而鲁迅却从反映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角度出发,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故鲁迅的小说在思想深度上比果戈里更加“忧愤深广”。

(2)鲁迅取法果戈里,不独体现在“为人生” 的艺术观念上,主要还是体现在以讽刺为主的诸多艺术技巧上,它是鲁迅取法果戈里的精髓所在。

(3)对鲁迅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还有尼采。尼采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猛烈地抨击着理性、基督教道德和“向来被称为真理的一切东西”;而鲁迅则主要是抨击封建社会制度及其传统思想。《狂人日记》中被封建剥削制度压抑成癫的青年狂人,满目吃人的社会以及“救救孩子”呼吁,正是鲁迅对于充满弊端的封建社会的反抗,向封建旧道德发出了“从来如此,便对么”的诘问,以及对新一代新少年起来反抗斗争的呼唤。虽然鲁迅继承了尼采的“反道德”思想,但他更大的成就是根据中国具体实际有需求的吸收其思想观点。尼采的“超人”思想是对人类的一种憧憬,遥不可及,基本没有可行性,而鲁迅的立足点是在扫荡封建主义的旧成法,实现社会和人的大解放。因此,鲁迅的《狂人日记》“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鲁迅以一种开放性的文化心态,吸取外来文化中有利于改善中国现状的因素,并且将其融于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和个性特征。

比较文学

民族传统文化对郁达夫的影响郁达夫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一位杰出人物,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在这西方新思想、新文化、新风潮不断冲击中国知识分子的时期,郁达夫也同......

比较文学

中西方神话的对比小组成员:巴音格049、齐曼古力078、莎尔娜080、木尼热071、梁蒙蒙067、浩尔瓦061、艾力扎提047、史坚081指导老师:单晓云摘要:中西文化有着看悠久的历史,并且他......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 Comparative Literature 学科分类: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二级学科:文艺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

比较文学

辜鸿铭1883年10月31日和11月7日发表在《字林西报》上的《中国学(二)》一文是中国近代比较文学兴起的标志。他将中国西汉时代的散文和英国作家培根的散文进行了对比。认为这......

下载比较文学 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较文学 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