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研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失地农民问题研究”。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研究
李飞,钟涨宝2011-11-0
4摘 要: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认知变迁缓慢,未能完全内化城市社会交往规则。在交往结构方面,失地农民正在从以地缘为特征的社会交往逐步变迁到以职业为中心的社会交往。总体而言,呈现出认知变迁滞后于行为本身的变迁,为此,应从城市规划和职业系统两方面入手促进该群体真正融入城市社会交往系统。
关键词:城市化,三农问题,失地农民,社会交往
一、引言
我国目前正处于城市发展的加速期,但在城市化迅速推进的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失地农民。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计,目前中国有大约4000多万失地农民。国土资源部提供的数字表明,目前全国1/3以上的群众上访归因于土地问题,而其中60%左右直接由征地引起,失地农民问题已经由局部社会问题扩展为全国性的社会问题。正确认识与处理好失地农民问题,不仅有利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更关系到社会公平和稳定,关系到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会的建设。城市化在社会空间上表现为城市对传统农村社区的接替,在社会主体层面上直接表现为农民身份向市民身份的嬗变和转型。农民不论是否愿意,都得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中、从相识的农村熟人社区中剥离出来,去面对陌生的城市生活。由于失地农民多半属于被动城市化,制度身份的转变并未及时带来自我认同的转变,其面对的文化震荡具有不可抗拒性,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心理过渡与调适,导致失地农民在城市生活中诸多不适应。其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在社会交往方面,失地农民往往需要历经多年才能真正实现观念的变迁和行动的改变。而社会交往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普遍的、复杂的社会现象,它对个人与社会均有着重大的影响。了解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现状,发现其变迁规律,对于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交往的城市融入具有较高的现实意义。而从长远看,对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也具有重要的发展意义。
二、调查地点及资料收集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2008年8月至10月在江苏省扬州市进行的失地农民调查。调查选取了两个典型失地农民社区--L社区和J社区。其中,L社区是扬州市最大的农民拆迁安置小区,社区占地面积26.9公顷,现已安置住房3100多套,入住居民7000多人。L社区党支部、居委会于2005年8月正式成立。J社区是2002年因土地商业开发建设的失地农民安置小区,由原村委会管辖。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调查无法进行概率抽样,因而采取了配额抽样的方式。根据已有的资料和研究,在样本选择时,除考虑被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分布4个因素外,还充分考虑了异质性、分析方法和经验性判断的需要。调查发放问卷300份,获得有效问卷283份,其中J社区139份,L社区144份,有效回收率为94.3%。受访者平均年龄44.33岁,户均人口数为4.16人,户均非农业户口0.58人;2007年,家庭总收入平均为5.18万元,其中,工资性收入3.68万元,财产性收入0.79万元。
三、结果分析
(一)交往认知
在对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变迁的经典研究中,滕尼斯提出了“公社”与“社会”这一对理想型范畴。在前者那里,人们的社会关系是建立在亲密的、不分你我的私人关系基础上;在后者那里,他们的联系则是建立在目的、利益及以此为条件的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的基础上。前者基于生活的统一性原则;后者则基于自由与理智的思考。传统农业社会是“公社”的表现形式之一,现代工业(城市)社会是“社会”的典型表现形式。在这两种人类共同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中,人们社会交往的观念和结构存在巨大差异。在传统农村社会,人们的职业场域与居住场域重合,传统的农业生产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人们的社会交往多以地缘、血缘建构封闭性的稳定的社会联系。同时由于农业生产不需要过多的分工与合作,人们的交往的工具性不强,多是情感性交往。但在现代工业社会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征。那么,失地农民由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物质变迁的同时是否发生了社会交往意识的变迁?统计显示,失地农民已经或多或少呈现出了社会交往认知变迁的趋势。在情感性交往方面,49.4%的人认为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感情投入越来越少,同时54.8%的人认为越来越肤浅,流于表面;在工具性交往方面,66.5%的人认为越来越势利,52.3%的人认为越来越讲究效率,注重结果。
城市环境虽然对人际的社会交往有着诸多的负面影响,出现交往异化的可能,但对社会交往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表现为交往选择性的加强。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交往的主体选择性受到很大制约,个体的人没有交往自由,人与人之间不是平等关系,尊卑有别、长幼有序,限定了特定的交往对象和刻板的交往礼仪。现代城市社会,居民个体自由得到尊重,社会交往受到的约束性大大降低,交往的主体选择性加强了。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过程中,可以选择不同的交往对象,采取不同的交往方式,也不必拘泥于某种特定交往礼仪,只要遵守了法律和道德的底线,都不会受到太多的限制。就交往自由这一点而言,失地农民已经认识到,54.8%的人同意“人与人交往越来越自由”的观点,而不同意的只占18.7%。社会交往工具性和自由度的增强,在另一方面则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社会交往信任危机,57.3%的失地农民意识到了这一点。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交往认知,我们对社会交往认知6个指标进行赋分,将每个指标的选项“很同意”赋为5分,“比较同意”赋为4分,“一般”赋为3分,“比较不同意”赋为2分,“很不同意”赋为1分,得分区间在6-30分,得分越高,说明交往认知越趋同于城市社会。数据统计表明,失地农民社会交往认知得分均值为21.90分,标准差5.12,属于一般水平。也就是说,在进城多年后,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观念仍未完全城市化。
(二)交往结构
失地农民进入城市之后,原有的社会交往必然受到影响.特别是原有的以地缘为特征的社会交往被迫减少.那么失地农民是如何处理的?是维持与原有的村民交往,还是放弃?是开拓新的社区人际交往.还是如大多数城市人一样,漠视邻里关系.而以职业为中心构建社会交往?与社区其他居民的关系是交往,还是保持距离?这些都是转型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我们的调查看,失地农民与邻居的交往比较频繁,有38.5%的人表示经常和邻居串门聊天、拉家常,从不串门拉家常的只占6.7%。当然不同的社区与邻居交往的方式有所差异。虽然邻居间的交往仍然存在,而且相较于典型的城市社区邻里之间的交往可能更加丰富,但可以发现,受城市性的影响,失地农民以传统农村社区为依托的熟人交往开始减少,事本主义、角色化的交往开始增多,特别是出于经济适应的理性选择以职业角色为中心的交往开始成为社会交往的重要场域。多年的城市生活已经在逐渐地解构着传统农业社会的身份交往,亲情化的、拟亲似的交往逐步减少。只有31.1%的表示和以前的同村村民经常交往,绝大多数只是很少或者偶尔的交往。熟人社会身份交往的衰弱还体现在与社区其他居民的交往上,33.2%的表示很少与社区其他居民来往,经常交往的只占16.6%。而与此同时围绕职业展开的社会交往开始增多,“同事”这一概念走入失地农民的话语体系中,为了获得职业成就而展开的各种工具性交往为失地农民所熟悉。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由于社区不再是职业的场所,社区交往的重要性减弱,社区交往开始衰退。统计结果显示,42.0%的人认为和以前同村村民的关系疏远了,认为关系亲密的只有17.0%,与社区其他成员的交往停留在表面层次,亲密度自然不高,68.5%的人认为与社区其他居民关系一般,认为很好的只占5.2%。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失地农民的交往结构正在发生变迁,特别是对那些已获得稳定职业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开始以职业为中心建构自己的社会交往网络。从这点说,失地农民正在逐步适应城市社会交往。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以江苏省扬州市两个失地农民社区为例,运用问卷调查法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现状进行了描述,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在被动城市化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交往认知变迁滞后。在失地多年后,未能完全内化城市社会交往规则。
第二,在交往结构方面,失地农民正在从以地缘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交往逐步变迁到以职业为中心的社会交往。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文化堕距理论认为,文化在变迁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并不一致,一般来说,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迁,而在非物质文化中,首先是制度,其次是风俗、民德变迁,最后是价值观念变迁。结合本次调查,失地农民的城市化也呈现出了这一特征,失地农民在身份、居住方式、职业等众多客观方面实现了变迁,虽然这些客观方面的变迁也需要一定时间积累,但相较于观念的变迁还是快一些。就社会交往本身而言,不少失地农民虽然开始以职业为中心建构社会交往,但其交往认知却还呈现出传统社会的特征。
为了推进失地农民社会交往的城市融入,提升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水平,一方面,应从城市整体发展规划入手,在城市居民住宅规划区域内,以大集中,小分散(集中到城市一定的居民住宅区域内,分散在区域内各居民住宅小区里)的安置策略,使失地农民尽快融入到城市社会网络当中去。从而增加该群体与其它阶层或群体的接触机会,习得并内化城市交往规则。另一方面,可从职业系统入手,完善城市劳动力市场、培训提升失地农民人力资本,促进失地农民就业,从而提升该群体在职场中开展社会交往的机会,以完成交往认知的最终变迁。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对策研究摘要:“城市化”是指城市规模和数量不断扩大,大量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产业结构由农业型经济转变为工业型经济,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扩展......
摘要:解决失地农民养老保险 问题 事关失地农民切身利益,是构建 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之意,但 目前 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应该本着灵活性、可持续性等原则,构建......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生存状况——关于征地及失地农民问题的调查研究报告【摘要】通过对经济开发区失地农民抽样调查,研究认为失地农民已经成为中国最弱势、最缺乏保障、最边......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研究【摘要】自古以来,农民从出生到死亡都是自己一力承担,但如今,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靠土地为生的农民他们失去土地,失去了最基本的生活来......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探析近年来,由于失地农民利益受损以及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社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如何使失地农民基本生活得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