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刍议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论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刍议
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被打破,并逐渐丧失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和约束力,而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规范在短时期内又不可能完全确立起来的情况下,必然会出现一定程度上的道德滑坡和无序现象,特别是伴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新的道德问题又相继产生,因此,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问题确有必要。本文拟就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如何加强道德建设等问题略述管见。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生与可能性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首先让我们先看一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及其对道德进步的影响。
众所周知,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资源指的是社会经济活动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所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它的基本特征来说,就是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或者说,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币场经济是一般,社会主义条件是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当议特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就是“一般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所谓一般性,是指作为市场经济所具有的一般特征。这种一般性,同资本主义币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据差别。所谓特殊性,是指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应具有的本质规定性,它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和宏观调控等方面,都具有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同的本质特点。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商品经济的一定发展是分不开的,它的一般特点也是与商品生产紧密相联的。从几百年来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
运行的实践看,市场经济的一般特点及其对道德建设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市场经济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取得经济利益。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而商品的本质在于它的价值,使用价值只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马克思指出:“假如商品能说话,它们会说:我们的使用价值也许使人们感兴趣。作为物,我们没有使用价值。作为物,我们具有的是我们的价值。我们自己作为商品物进行的交易就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彼此只是作为交换价值发生关系。”二‘因此,市场经济直接追求的是价值,是经济利益。当然,商品生产者也关心使用价值,但那只是因为使用价值关系到价值能否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实现。市场经济直接追求价值,追求经济利益的特点,极大地推n“自由”、“平等”的口号,正是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在自由交换的过程中提出来的。虽然这些口号带有一定的虚伪性,但与终生被束缚在土地上、依附于地主贵族的农奴相比,无疑具有明显的道德进步意义。第三,商品生产者的特殊经济利益是一切市场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商品生产以生产者之间的分工和交换为前提商品生产者总是用自己的商品来满足彼此的需要。因此,商品交换过程中,交换双方彼此都把对方当作实现自己的目的的手段而相互利用。另外,在交换过程中,交换主体之间虽然存在社会平义市场经济。道德建设n}议着客观的相互关联,但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各自的利益。由于生产者所追求的是剩余价值,而且激烈的市场竞争使交换过程中从各自利益出发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往往处在相互对立的地位,于是,各种道德上的消极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出来。为了达到个人利益,一些人往往使用损人利己手段,就是常见的事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具有市场经济一般的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从主要方面来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全体劳动者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它是国家宏观调控指导下的市场经济,而不是完全自发的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对道德进步产生着双重效 应。从积极的方面看:首先,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助于提高道德本身的价值。目前,社会上之所以有人胆敢话问“道德值不值钱?”“道德能值几文钱?”关键在于道德抑恶扬善的功能没有得到应有的展示,道德的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均不能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道德只是对讲道德的人产生影响。而讲道德的人却反而容易受到不道德行为的损害,对藐视道德甚至践踏道
3A学习网----中国最专业的学习网站
德的人,道德却又显得无能为力。正是由于道德作用力度的疲软,才使道德自身的价值被大大降低。但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的运作能力却可以凭借市场的竞争力n优胜劣汰的原则可能导致弱肉强食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不问他人利益”、“不关心群众疾苦”的官僚主义,等等。
尽管如此,按照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其自身的自然发展,它对道德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与其积极影响相比较仍然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可是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却仍然难以消除人们的疑惑,比如:在五六十年代中国计划经济时代曾出现的一些普遍道德现象而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非但难以找到,“无私奉献”、“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崇尚反而被许多人嗤笑,崇尚“为人民服务”的人常常吃亏“权力、地位与金钱”、“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人反而能获取丰厚的报酬等等,于是,有人要问,是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无法讲道德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加强道德建设二者是不是相互抵触?我们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那么,又如何来解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大量不道德现象呢?说明这个问题需要我们从道德的概念及经济发展与道德的关系谈起。道德是什么?按其内容可以从社会学和人生两个方面予以说明和定义。从社会学角度看,可以把道德理解为是一种生命的和谐,即人生生理心理一一知、情、意一一的和谐及一人生命与社会其他人生命的和谐;从人生角度看,道德即体现为一种人生的艺术,也就是让生命和谐,会做人,做得漂亮使人喜爱,善处事,处理得圆满无可挑剔。为使生命和谐,于是,人们就希望社会有一套能够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有效地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群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所谓道德,可以说就是一种能够为社会成员所普遍接受并据此规范其行为的理想、信念体系和行为准则,如果人们的行动和社会风气符合这种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就予以肯定。反之则给予否定
由此可见,道德所关心的是社会的和谐与协调
一:市场经济是有原罪的,市场经济的参与者追求的是利益最大化,所以只要商人不犯法,他就可以为所欲为。比如人为操纵市场,哄抬物价,榨取老百姓的血汗钱。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目标与之完全相反。
二:虽然市场经济要求与之相应的商业道德,但商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诚信,而诚信在原始商业形态时就是需要的,所以要求讲诚信,并不是市场经济发明创造的,而是早已有之,没有市场经济人们依然提倡讲诚信。
综上所述,道德不是来自于市场经济,道德的发展并不依赖市场经济,相反,市场经济先天就要求利益最大化,与道德要求相抵触,所以,市场经济不利于道德发展,而必须要与其他手段(如国家宏观调控,法律制裁,舆论监督)相结合才能与道德发展一起前进。
市场经济的弊端有限理性,导致资源配置扭曲。消费者和厂商的理性都是有限的,这使得他们不知道,也不可能作出最优决策。不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资源配置再次扭曲,劣货驱逐良货。为此,人们不得不付出巨大的成本来进行矫正。风险和不确定性。导致决策经常失败,造成世大的损失。外部性,导致环境污染、环境破坏在公共物品的生产方面,完全失去调控效力。在宏观上,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需要政府干预。从动态来看,市场经济不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总会发生波动。(不利于社会的安定与和谐,怎么谈道德发展,不滞后已经不错了)
目前,从西方经济学来讲,市场经济的缺陷大概就这几条了。市场经济,顾名思义,就是把企业放在市场的大环境中,任其自由发展。自生自灭。市场经济的优点就是提高了全国的竞争力。同时有利于资源和资金流向能带来更高收益的地区,即最需要它的地方。这就是沿海地区发展迅速的原因。市场经济也有其缺点,即其带来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公平,贫富差距。
市场经济的弊端在于其完全商业性,商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趋利性,所以市场经济也是带有很大的趋利性,做为一套经济制度,其所带有的趋利性是无关紧要的,但是把这套制度放在一个国家里的时候,那么这套完全追求利益的经济制度就显的那么的不可取,国家是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然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必定会经常伤害到人民的利益,比如房价
第一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道德沦丧和道德失范为代价的,这也就是所谓的道德“代价论 ”。在这种观点看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道德失范及道德滑坡是不可避免的现象,而这正是由于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而造成的。这种观点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必须以牺牲道德进步为代价,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首先,古今中外的历史实践无一不证明了经济的发展和道德的发展是相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表明,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同时,在中国,古代最强调道德的儒家时期,经济的发展却很缓慢,而到了今天经济发展较快的时期,道德却十分涣散(这次“非典”中出现的众多乘机牟取暴利,大发“非典”财的事件就是很好的例证)。其次,从市场经济的本质即它是行为自主性和利益主体性的经济来看,可以得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它不可能受道德乃至其他任何非强制力量的约束,从而它不可能与道德共同发展,更不可能为了道德的发展而讲“义”而忘“利”。总的来说,道德“代价论”形成的最根本原因就是他们认为市场经济和道德之间存在着异质性。
先让我们来弄明白到底什么是“道德”。从本质上说,人类道德的本质和起源的基础就是互惠利他。但是这种互惠利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他主义”,我们讲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种传统道德只是道德的一部分,而且这种传统道德观从本质上排斥“利己”,把“利他”与“利己”严格对立起来。那些把市场经济的与人类道德对立起来的人士,正是运用传统道德理论,认为“道德”的利他与“市场经济”的利己是对立的,是不可调和的。传统道德试图把人变成神,试图彻底否定自我,不然就打成不道德。
但是,迄今为止人们发现,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黑格尔指出,我们对历史的最初的一瞥,使我们深信人类的行动都发生于他们的需要,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兴趣,他们的个性和才能。基于这种认识,人们提出了“新道德”观,新道德中的利他并不排斥利己,新道德把利他和利己结合在一起。新道德观认为:人只要不损他,那么人就是道德的。这种观点看似道德水平比传统的道德观要低许多,但是这种道德观是符合人性的,是利于实践的。传统道德观把人类道德神化的结果只能是造成人们的人格分裂:一方面,社会要求人们的言行必须符合道德,另一方面,人们却无法达到传统意义上的道德水平,于是就造成这样一种局面:人们说起来道德,做起来不道德;人前道德,人后不道德。这种看得见够不着道德观反而把人们的道德引向歧途,把人们引向道德的对立面。
因此,不损人的新道德观与市场经济毫无冲突可言,反而基于新道德观形成的人类道德是市场经济的基础,我们不能把假冒伪劣、假大空看成是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市场经济是什么?我在《公有制不符合市场经济法则》一文中曾说过,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一是分工、二是交换。在这两个法则之前,还有一个基本的法则,即人的自由和平等。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我认为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可以把市场经济看成是竞争经济,但竞争并不是唯一特征,市场经济还是信用经济,为什么这么说?市场经济完全不同于农业经济的一手钱一手货的交换方式,交换是以一种契约的方式进行的,契约是市场经济的灵魂,而守信又是契约的灵魂。契约一方面是经营者与顾客的契约关系,另一方面又是经营者与整个社会的契约关系,即经营者必须遵守由全体公民认可的规则、法律等。
那么为什么在计划经济时代整个社会没有这么多的假大空、假冒伪劣呢?道理很简单,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正当私利被公权剥夺,失去正当私利的人们没有必要为公利去冒险。因此,就不能说计划经济时代人们的道德水平高,而是计划经济这种由少数人支配大多数人的利益本身就是反道德的,在这种体制下,人们没有选择的权力,只有被支配的权力,被支配之下,就没有什么道德概念,因为道德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力强制的。只有失去强制以后,人们可以自由选择的时候,那些向善的人才是道德的。
目前我们面临的情况是,传统的、没落的连同新生的许多道德观念混杂在一起,尚没有形成被普通大众信服和接受的主流道德标准。缺少适当的道德理论引导,又失去了宗教信仰的道德约束作用,中国人也就无所畏惧,不择手段地追求起自己的利益来。
整个社会倾向于投机取巧而非勤劳致富,这些都是违背斯密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理论和商业道德伦理而种下的恶果。特权、垄断、管制、保护等制度给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道德风险。
龙源期刊网 http://.cn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作者:邓文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11期近年来,在中国相继发生的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染色馒头等事件,反应了当前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摘要:近年来,随着“地沟油”、“三鹿毒奶粉”、“毒胶囊”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如何遏止和治理当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道德建设近年来,随着“地沟油”、“三鹿毒奶粉”、“毒胶囊”等一系列事件的曝光,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问题。如何遏止和治理当前道德......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道德建设与爱国主义 摘要:1992年在中共十五大会议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念第一次被正式提了出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经济......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建设内容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是一种“双向需求”的关系。由于目前我国在市场经济过程中道德失范等现象的出现影响到经济持续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