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学论文)_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8:42:4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论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学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民俗旅游的论文”。

旅游文化学论文

姓 名:

专 业:旅游管理

班 级:09级2班 任课教师:刘波

学号:

论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以云南民俗旅游发展为例

商学院

09级旅游管理2班

摘要:民俗旅游是云南省旅游资源中最有活力、最生动和最具有特色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合理地开发与保护,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对云南经济做出重大贡献,还是对云南民族文化最好的传承发展。文章从云南民俗资源的特色方面着手,针对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中存在的不合理之处,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民俗旅游 云南 可持续发展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民俗文化旅游是人们以享受文化和了解民俗风情为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旅游活动,通过这种旅游活动,可以使人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旅游的乐趣。在与其他旅游资源的交叉中,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也体现出它巨大的吸引力,民俗文化旅游已成为最具吸引力的旅游资源之一。

正文

一、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概况

民俗旅游资源师指客观地存在于一定的地域空间并因为其具有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二十旅游者为之向往的民族民间物质的、社会的、精神的习俗,通常将其归为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风俗、社会组织风俗、节庆风俗、人生仪礼和精神文化民俗五部分内容。

云南独特的自然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神秘的边塞风光,造就了云南得天独厚的民俗旅游资源,其特点和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样性: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具有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地貌与气候类型、民族种类及文化三方面。云南是一个高原山区省份,地势地貌雄峻奇特,地域类型极为丰富,拥有除沙漠和海洋之外的其它地貌特征——高山峡谷、湖泊盆地、雪山冰川等;从气候特征看,云南立体气候特点显著,气候类型多样,“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便是云南立体气候条件的真实写照。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对多的省份,境内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在云南开疆拓土,创造了极其多样的民族文化,优美动人的民族歌曲,千姿百态的民族舞蹈,琳琅满目的民族服饰,还有风韵别致的民族乐器,情趣盎然的节日庆会,都蕴含着别具一格的风味与情趣。在民族构成上,云南独自拥有白、怒、傣等15个民族,这些民族形成的奇风异俗,只有在云南才得以一见;在文化方面,不仅拥有各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还收内地汉民族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及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文化的影响,形成多元统一、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是一个活生生的“民族文化博物馆”。

2.层次多:云南民俗层次多,具有差异性。云南民族众多,各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不一。在解放初期,占云南大多数人口的汉、白、会、彝等民族像内地一样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形态,但像傣族、藏族等民族处于农奴制社会形态,甚至小凉山的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形态,基诺和独龙等族处于原始公社的社会形态。加上发展缓慢,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生产力低下等原因,使得云南各民族的发展不均衡,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水平、开放层次各异,特征明显,差异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也使得云南一的民俗文化保持了完整、系统和稳定的状态,保持了其特殊性。最后,云南各民族之间的民族个性也存在着较大差异,特征鲜明,对比强烈。正是由于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巨大差异以及多层次性,使得云南成为旅游大省,吸引众多旅游者前来体验,观赏。

3.组合性:云南特有的社会发展史、异彩纷呈的民族多元文化、风格迥异的民俗风情、引人入胜的名胜古迹、绮丽风光、壮丽的山河相互依存并相互作用,不仅数量多、类型全,而且品位较高,感应气氛较佳,互补性较强,能过满足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的要求。

4.神秘性: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云南不仅民族众多,而且有的民族支系繁多,民俗不仅相同,长期以来的封闭与落后,许多民俗不为外人所知,其神秘色彩浓厚。

二、云南民俗文化旅游的开发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现状

1.民俗旅游与自然风光实现了完美结合。这是云南民俗旅游的一个突出特点。例如,在石林,除了可欣赏奇特的自然景观外,还能聆听关于阿诗玛的美丽传说,参观石林附近的撒尼人村寨,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购买撒尼民间刺绣工艺品。每年农历6月24日,实施彝族传统的火把节,石林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在风景秀美的普者黑风景区,不仅可以欣赏到峰丛、石林、石芽、溶洞、暗河、湖群等各种喀斯特地貌奇观,还可领略那里壮、苗、彝、瑶等少数民族的古朴奇特的民风。再如,香格里拉之旅,不仅可观赏壮美的雪山、峡谷、江河湖泊等自然风光,同样可体验白族、纳西族、彝族、藏族和摩梭人独特的民族风情,了解纳西族东巴文化和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还可探索迪庆高原香格里拉世外桃源之谜。2.民俗旅游的品牌形象已树立。云南民俗旅游在我国旅游业中的品牌形象已树立,无论在资源开发、经营管理、宣传促销或是在国际合作、环境保护、培训教育等方面,云南民俗旅游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国内外游客中已享有较高的声誉,充满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民俗风情,在旅游者心目中为云南旅游树立了独一无二的美丽形象。

3.民俗旅游促进了云南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民俗旅游首先促进了云南旅游业的整体发张水平,获得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其次,增加就业机会,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加快了该地区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城市化发展进程。再次,民族民俗文化得以保护和弘扬。民俗旅游促进了云南文化保护事业的发展,并且对保护云南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游不可忽视的作用,云南古镇文化、东巴文化、贝叶文化等在旅游中被挖掘利用,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宣传和发扬光大。

(二)存在的问题

云南民俗旅游在发展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国内外游客心中确立了良好的形象,但由于起步晚,基础差,观念更新慢,加上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限制,在发展过程中,局部地区和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1.民俗旅游资源挖掘利用不深入。受经济交通条件的制约,云南省包括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许多旅游资源至今尚未等到很好的开发利用。从民族风情的开发,不但存在种类开发不够的问题,还存在地域范围不够广泛的情况。如丽江地区,目前的民族民间文化开发蛀牙集中在古城区和宁蒗的泸沽湖地区,其他几个县则相对滞后,导致资源利用的不平衡和不全面。其次,对已有的产品开发深度不够,至今仍停留在表面,层次不够深入,对蕴含其中的深刻内涵和重大价值挖掘不深、不全,导致产品结构简单、品种单一。如昆明市内的民族村,虽然近来开发良好,但也存在之简单重复各民族风俗,而对其文化和历史挖掘不够。最后,民俗旅游产品开发联动不够,已有产品各自策划展开,没有整合到旅游线路的整体规划中,不能发挥联动效应。

2.民俗旅游活动中的功利意识和庸俗化现象严重。随着现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云南民俗旅游在一些地区出现了功利意识驱导下的开发现象。在急功近利意识指导下,许多项目已经扭曲了民俗文化的内涵,旅游者根本了解不了多少少数民族的优秀文化。有些景点游客看不到真是纯美的民族风情,感受到的只是强烈的赚钱的愿望,结果使游客对民俗文化的美好想象或原有印象一扫而空。古朴醇正的民风在发生变化,不守信用,欺骗游客的事时有发生。民俗旅游在刺激旅游地传统民俗文化艺术复兴、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正使民俗文化庸俗化。3.民俗旅游资源在不断消失,差异性逐渐减弱。无比丰富的各民族文化是云南民俗旅游开发的重要依托,各民族之间的民俗文化差异是云南民俗旅游的生命和灵魂,正是这种差异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旅游者的目光,促进了云南民俗旅游的发展,然而全球性的文化一体化正在发生,差异的弱化必然意味着特色、魅力的消失,从而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关系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关系云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有些地区过于重视短期利润、增长驱动和政绩效能,不注重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承载力,导致对一些不宜开发资源进行包装并使其商业化,破坏和冲淡了地方文化内涵。缺乏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研究,开发模式趋同化,民俗旅游产品呈现标准化,简单化的倾向,文化内涵不深,特色不突出,难以吸引领导潮流或创造时尚的旅游者,最终将沦为大众旅游产品或被替代。

三、实现云南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可持续旅游时一种理性旅游,它不再把旅游的经济效益放在中心地位,而是强调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的协调统一,认识到旅游发展应体现“持续性、共同性、公平性、参与性”等方面的内容,在强调发展的同时,更强调减少旅游对环境及社会的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提出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突出产品多样性和文化含量。云南民俗绿玉产品的开发要走科学规划,有序开发的路线,避免众多产品雷同,毫无新意,否则必然导致有限的宝贵投资浪费和引起同行业的恶性竞争,最终影响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具备开发民俗旅游项目条件的旅游区必须进行整体规划,合理安排,统一布局。在这个过程中,旅游开发与管理部门负有重要责任,在审批立项时应加强可行性分析,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相协调,各种民俗项目之间以及其他旅游产品之间应该形成相互搭配、相互补充的良性结构,防止争夺市场,力求收到良好的整体效益,同时,还需要挖掘产品的民俗文化内涵。把云南丰富的民俗文化与云南民俗旅游的每一个环节紧密结合起来,创造出具有民俗环境气息的旅游环境,无论是硬件的设施,还是软件的服务和管理,都要利用民俗文化进行包装。

2.强化生态意识和生态保护教育。虽然改革开放后,云南社会经济等各项事业有了长足进步,但由于基础薄弱,贫困面貌难以一下改观,人们追求眼前利益、功利意识强。人均受教育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不少距离,人们的环境意识、文化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还相当薄弱。因此,必须重视加强生态意识和文话保护教育,对全省各族人民及外来游客进行爱护民俗景观、保护民俗文化的教育,切实增强全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文化保护观念。同时,制定相关法律,使公众自律的道德规范和强制性的法律相结合,对损害民俗景观、丑化民俗文化、毁坏民俗遗迹、商业网点等行为,要加强教育和坚决制止。

3.突出产品差异性,避免趋同化。在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首先,应考虑当地社会、经济、文化和环境的承载力,既要倾听旅游者的需求,也要重视当地居民的呼声。在真诚协商的基础上,对于综合开发条件较好的地区,加强横向联系、纵向发展,提升旅游资源综合实力来领导旅游需求热潮,创世界民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当地传统文化和社会团结的凝聚力,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次,各地应充分利用学术研究机构,在当地旅游发展之前,确定旅游对当地的影响,特别是本地传统文化和居民生活等方面的影响,并明确哪些东西可以作为“公众”文化向旅游者推销,哪些东西可以被当做是“地方色彩”而向旅游者展示,但与此同时又不会给当地文化造成严重破坏,并依此制定相关的保护对策,维护当地经济和文化的完整性。最后,各地应认识到差异就是特色,差异就是文化内涵所在,要加强民俗旅游产品组合的研究,实施旅游产品差异化战略,标民族之新、立民族之意,以此来激活和创新民族文化艺术与传统,并通过强化当地居民的民族自我价值意识,使之成为一种真正的生活方式的活代表。

参考文献:

[1] 王岚.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中的几个问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5)

[2] 顾涛.中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D].广西师范大学.2002(04)[3] 康蠡.云南民俗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1)[4]施仲军.论云南民俗旅游资源开发[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5]杨萍.再论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层次、措施及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4(05)[6]杨丽娴.试议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昆明大学学报.2003(02)[7]唐凡茗.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8]薛群慧 张晓萍.浅析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04)

[9]赵权鹏.海南黎苗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对策.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2002(02)[10]陈烈,黄海论.民俗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及开发原则[J].热带地理.1995(03)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我是一个喜欢旅游的人,因此选选修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旅游文化学。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更深刻的认识到旅游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的。旅游作为一种生活现象,存在......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12级旅游管理一班出版一、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 1.旅游是文化展示的平台 2.旅游是文化交流的渠道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1.文化需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 2.......

旅游文化学

一、简答题1、简述旅游文化2、简述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农耕经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3、简述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及其特征山西平遥古城、云南丽江古城、四......

旅游文化学

旅游文化学选择题 名词解释 简答 论述1.从旅游的全过程来看,旅游文化包括旅游主题、旅游中介体、旅游客体和旅游社会环境四个环节。2.旅游文化是指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完......

旅游文化学

多彩世界:我了解的美国人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如同中国人含蓄、法国人浪漫等,美国人也拥有其鲜明的性格特征。概括说来,大多数美国人开朗大方、易于接近、喜欢交谈、不......

下载论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