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崛起的路径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崛起模式”。
中国崛起的环境、身份与路径(龙向阳)
一、关于“概念”
1.“概念”的指归
一种思维的基本形式(归纳与抽象)。
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对应第一个意义,说明“概念”的内涵来自群体的类型化,强调事物之间的共性)
2.“概念”的属性
内在的规范性与外在的规约性(规范认知价值,创造交流平台,自我控制边际)
规范的继承性与发展性
价值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理论化的基础
3.简单理解:人都是历史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且生存于历史之中,但并非每个人都能进入历史。
二、关于“中国崛起”
1.“崛起”的概念
“崛起”一般指一个大国与其他大国的相对综合实力差距快速缩小或拉大,并对世界力量格局、国际秩序和国际行为准则产生重大影响的过程。
广义上说,一个国家崛起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全过程基本分为三个阶段,即:崛起的准备阶段、崛起的起飞阶段和崛起的冲刺阶段。一般而言,大国崛起的历程是准备阶段长于起飞阶段,起飞阶段长于冲刺阶段。
狭义上讲,崛起主要指崛起的起飞阶段。准备阶段可视为是一般的发展进程,而冲刺阶段可理解为与世界强国的争霸过程。“中国崛起”使用的就是狭义的概念。
2.“中国崛起”的话语流变
1987年美国学者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第一次提出并详细探讨了有关“中国崛起”的起点与条件,其“中国崛起”的主旨是经济快速发展。
1993年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1994年“中国威胁论”流行于东亚及西方。
2003年10月郑必坚在博螯亚洲论坛上发表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演讲。2003年12月10日,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中国选择“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之命题。2004年3月15日,温家宝在两会闭幕后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详细地阐释了“和平崛起”的思想。
2004年10月,胡锦涛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中将“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表述为“和平发展的道路”。
3.话语变迁的评价与反思
[1] “中国崛起”话语由西方制造,它存在不同形式和解释的态度与观念,有赞誉的,有遏制的,也有中立观察的。
[2] 从“中国崛起”到“和平崛起”与“和平发展”的话语转换既反映了中国政府对话语及其思想观念的修正与主导意识,也反映了两种力量的博弈(威胁与发展、“他者”与“自在”),这种斗争将是长期的。
[3] 用“和平发展”代替“和平崛起”或“崛起”是否恰当或准确?
“发展”是一个绝对量扩大的概念,是自我提高的概念。如果我们以“和平发展”为目标,我们就不会担心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我们会满足于今年比去年赚的钱多,而不会为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努力。
“崛起”不同于“发展”,是一个相对概念,指的是与他国差距的缩小。“崛起”是国际地位的提高,而国际地位是相对于其他国家的实力而言的,不是以自己的实力为标准的。比自己进步是“发展”,不是“崛起”。“崛起”比“发展”更具有广泛的内涵。
用“发展”代替“崛起”就等于降低了国家的政治目标,满足于自我进步,不利于民族的伟大复兴。
[4] 用“和平发展”代替“和平崛起”或“崛起”是否具有积极政策意义?
明确崛起目标比隐蔽崛起目标更有利于消减“中国威胁论”的国际影响。
无论中国使用“和平崛起”或“和平发展”这些话语,国际社会所普遍接受的还是“中国崛起”这个客观事实。在当前国际社会中,“和平”二字可能起不到消除“中国威胁论”的作用,但“崛起”一词却有利于消除这个论调。“和平发展”或“和平崛起”并没有明确的内涵,更像是一种政治宣示的口号。
4.“中国崛起”的时间与阶段
1949-2000年是准备阶段:政治体制稳定是基本条件,即国家政治不因领导权的改变而发生动荡;另外,还有国际地位和经济实力。
2000年以来是起飞阶段
冲刺阶段尚处于将来时态
三、关于“环境”1.一般性的概念:周围的地方,周围的条件与情况
2.国际关系中的概念:跨国的和有全局意义的技术、经济生产方式和基本价值取向状况等因素的集合。地理政治——海权与陆权——及全而有限
技术——信息技术与技术的扩展性——持续与跨越成为可能
经济生产方式——市场经济——国际组织与规约
国际价值——民主——多样性与取舍
国际格局——一超多强——相互借重
体系的行为状态——有一定的冲突,但主体为非对抗性和相互依赖
3.结论
地缘政治紧张,扩展空间面临包围
技术发散条件优越,但有一定的被限制
市场经济容量大,有利于依(共)存与冲突的消解
政治进程有压力
国际格局有利用
国际行为有妥协
4.完整的国家发展环境还应包括国内环境,如政治制度,社会稳定,经济实力,文化与价值观念,民族历史与认同等。
四、关于“身份”
1.一般的概念:自身所处的地位或受人尊重的地位。所以,就国家而言,它包括两个身份,即国家身份与国际身份。所谓国家身份就是指国家期待的地位,所谓国际身份就是指国际社会接受与认可的地位。
2.中国身份的历史分析
1949-1969年——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与专制国家
1970-1989年——社会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
1990-2009年——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与负责任的大国——威权国家,逐渐开明的专制国家,世界威胁,新殖民主义国家、发达国家
3.归纳国家越发展,国家身份越多,国际身份更复杂,国家身份与国际身份越背离与对立
4.思考如何理解当前中国身份的多样性和复杂化特征?(即为什么?利与弊?)
五、关于崛起的路径
1.历史的经验:在大国崛起的准备阶段多使用战争与专制手段,在大国崛起的起飞阶段多运用依附、联盟与扩张的手段,在大国崛起的冲刺阶段大多利用战争手段。
2.中国崛起与以往大国崛起的历史差异
时代背景不同:一个逐渐发展的宽广世界与一个被完全瓜分与占有的紧张世界
国际环境不同:相对孤立与自由的国际体系与相互依存、共同规约和非对抗性冲突的国际体系
3.中国的选择独立与依存开放与保护改革与责任守成与权利
六、结语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正行时态,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
中国崛起的完成是一个或然的过程而不是必然的结果,要避免理想化和情绪化。
中国当前的国际环境既有利于中国崛起也有利于中国的守成,在崛起与守成之间寻找平衡可能是我们的最好选择,但是要预防民族主义的张扬与泛滥。否则,崛起就不是我们民族之幸,而可能是祸。
潘维:《大国崛起》——误导决策层和民众的成功商业运作——乌有之乡“大国崛起的历史经验”研讨会上的发言标签: 大国崛起● 潘维 (进入专栏)[乌有之人按]中国正在内忧外患中迅速......
读《中国震撼》有感在读过《中国震撼》一书之后,我仔细思考着书中带给我的种种由中国发展进步带来的“震撼”。是的,我们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经济迅速崛起腾飞,以至今日成为亚......
中国崛起作文崛起!六合实验初中 初一六班 章凌风它来了!正大步跨着前进的步伐走向世界首端!—它就是! 在汉唐时期,曾大幅度领先于世界,可到了清代晚期到民国时期,却饱经内乱和世界......
中国之我见崛起近年一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现在已跃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并即将取代日本位置,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成为国际经济市场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即使在全球经......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每当听见这首歌,心里都会发出无限感慨。从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届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