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随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职业教育的几点感悟”。
职业教育大家谈
职业教育是对受教育者施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技能的训练,因此职业教育亦称职业技术教育或实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
主要说一说职业教育本质属性
第一、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所谓适应性,《辞海》解释为:“生物体随外界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生活方式的能力。”那么,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就是随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而改变自身特性或发展方式的能力。它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那种“规定性”,是其独有的特征或属性。职业教育的这种适应性表现在:一是职业教育制度的适应。国家发展职业教育,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进步需要的职业教育制度,它包括办学方向、办学层次、教学内容、职业培训机构及对职业教育管理等都要始终处于主动适应的位置,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二是职业教育对象的适应。受教育者不应只是具有过于狭隘的职业性质或局限于一种技能的掌握,因为瞬息万变是我们时代的特征。所以,未来职教的主要目的必须使青年有很强的适应性。三是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适应。为适应市场需要,职业教育要由传统意义上的以学校教育为主的封闭的办学模式转向以企事业单位
职业教育、公民个人及学校等多元化的混合模式。针对上述说法,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也有适应性。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这种适应性仍然是职业的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的准备教育(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职业教育范畴的适应性。
第二、职业教育的中介性。
所谓中介,就是在发生关系的双方之间起媒介桥梁作用。职业教育“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同时,职业教育还是教育与职业之间沟通的渠道。“教育不与职业沟通,何怪百业之不进步”,“要发展社会,革新教育,舍沟通教育与职业无所为计”。由此表明,职业教育中介性就是指职业教育在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之间、教育和职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就是说,职业教育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社会进步,不是“普通性”或者是“特殊对象性”的,而是直接对应于社会需要和个人生存的,是促进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促进社会发展需要的个性素质的提高,是使人的个性更适应社会直接需要的发展、提高和更新的中介加工,是其间最基本的桥梁。有人问,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无中介性?诚然,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担负着将“自然人”培养成为“社会人”的中介职责,但社会人的一个重要标识就是职业化。试想,如果一个没有正当职业的“社会人”,岂不是成了社会“废人”?那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中介”作用又何在?
第三、职业教育的产业性。
根本的一条就是它的市场性,即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通过生产、销售等手段使企业获得自身发展。基础教育是不是有产业性?回答是否定的。基础教育重在学生德智体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没有职业定向性和市场性,因而不具有产业性。高等教育具不具备产业性?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从高等教育的起源来看,最初它是一种“自由”的“博雅教育”,是一种培养“高
尚人”的教育,并不具有将“产品”(学生)推向“市场”(就业)的市场性。后来,高等教育演变成了一种专门教育,具有了职业性和市场性,因而也才具有扩大招生、加强教学和推荐就业等一条龙的产业性。恰恰相反,职业教育是教育系统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的产业,具有市场性。职业教育具有教育性、产业性双重特性,其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融合,主要是通过人才供需关系的平衡协调来实现职业教育的产业化运作,主要是指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要面向市场,进行投入与产出分析,并对其成本进行严格核算;彻底改变传统的国家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使职教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资)——“生产”(教育教学)——“销售及售后服务”(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一条龙自主运行机制。
基本框架
1.职业教育模式、职业教育规模、职业教育课程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特定时空范围的概念,要随着国家、历史时期的不同而变化。这就使得理解这种变化成了职业教育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一命题虽然很简单,却是以下七个命题的前提。
2.之所以会变化,是因为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和它们所存在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关系,当社会环境发生变化时,职业教育的模式、规模与课程必然也要发生变化。这些社会环境因素可粗略地划分为六大类:经济、文化、工作、教育、社会、政治。因此,从宏观上看,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现实形态有它存在的客观性。
3.在这六类因素中,每一类都包括许多更为具体的因素。经济因素主要有:GDP增长状况、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模式、市场的理性化程度、产业结构、企业结构、劳动力市场模式、劳动力失业状况等;文化因素主要指一定社会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工作因素包括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工作组织形式等;教育因素主要有:教育哲学、教育体系的发展、职业教育自身的现实状况等。
4.这些因素对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影响作用不是线性的,其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例如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可能使得职业教育越来越必须,另一方面却可能出现技术排斥工人的现象,造成工人失业,使得许多人为了寻求就业的稳定而去追求高学历,从而阻碍职业教育规模的扩充。其最终作用到底如何,要取决于它与其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因此,每一种因素都不是单独发生作用的,而是要和其它因素发生交互作用,最后作为合力对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产生影响。比如日本企业内培训模式的形成,一方面它和日本企业管理的两大制度,即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它和日本企业结构以大型企业为主,以及日
职业教育本战后失业率很低也密切相关。
6.这些因素对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与学生和家长、企业、政府、学校的职业教育观发生相互作用,影响他们的职业教育观来实现的。现实的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是人们选择的结果。从这个角度可以说,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有它存在的主观性。如果某种因素的影响没有被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或是学校所认识,那么它的影响只能是潜在的,也许永远不会发生现实作用。
7.现实的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是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学校多方面交互作用达成的一种平衡。学生与家长、企业、政府、学校在职业教育
模式、规模与课程选择中的作用是不均衡的;每一方作用的大小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确定的。比如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下滑,以及综合高中的出现,在其中起了极为关键作用的便是学生与家长的升学愿望。这里不仅把政府看作为社会共同利益的代表,更重要的是它也是一个独立的利益群体。
8.经济、文化、工作、教育、社会、政治这六大类因素在职业教育模式、规模与课程选择中的作用也是不均衡的,某些因素由于其作用特别强大,有可能会掩盖其它因素的作用。比如当前中国职业教育规模的下滑,关键因素便不在教育外部,而是在教育内部,那就是高校扩招所带来的普高热。它的负向作用远远超过了中国经济发展需要职业教育相应发展这一正向作用。
职业教育的立足点只能是现实中的“个体存在”,从事职业教育的主体、接受职业教育的主体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他们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和能力决定了职业教育的教育目的、内容、方法、形式、水平等。也只有立足于现实生活的人,才能客观地分析职业教育的外在现象和内在规律。无论是理想的职业教育还是现实的职业教育,如果离开它的基本的逻辑起点,即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不科学的。
职业教育立足于现实生活中的人,就不能漠视、回避、歪曲乃至否定人的权利与利益。离开人的权利与利益的任何关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先进性理论都是站不住脚的,离开人的权利与利益的任何职业教育思想都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职业教育通过培养技能技术型人才而服务经济、服务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发展的社会本身存在的各种弊病要根据保障人的权利与利益而进行诊断和治疗,而生存则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权利与利益,一群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吃饱穿暖。马克思指出:“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不讲人的生存,职业教育能生存吗?不讲人的生存,奢谈职业教育的终极关怀有意义吗?对人的生存的关怀才是最基本和最大的关怀。无论多么崇高的职业教育目标都不能离开人的生存这一基点,越是深深地立足此基点,职业教育就越坚实有力。
总之,为人的权利与利益而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永恒的和根本的目的:职业教育的万千行为,皆应立足人的生存;人们演绎出来的职业教育的气象万千,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为此,职业教育要与经济、社会一道经常检讨:我们是否忠于人的基本权利与利益。职业教育就要在这种经常的检讨中生存,在更为深刻的检讨中发展。
2012公务员考试社会热点——食品安全问题 【背景材料】2012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期待,是显而易见的。在过去的一年,无疑是食品安全问题极为严峻的一年,食品安全方面的事件层出......
如果人生非要用两个字来概括的话,我觉得那就是积累。 从一颗小胚芽到在母亲肚子里成型 从呱呱坠地到牙牙学语 从蹒跚学步到连跑带跳 从童真懵懂到精炼能干 从步履生风再到拄......
2007随想笔静静地躺在方格纸上,已经快有半小时了。思绪有些杂乱,如年前的那场50年都未遇见的大雪一样——被风吹得胡乱的飘着。拉开窗帘,感受这2008年的第一缕明媚的阳光。打开......
随想今天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原计划晨练,一觉醒来已经8时多。家里静悄悄的,公公和婆婆肯定出去了。我懒洋洋地坐起来,靠在床背上,似乎忘记了节日的到来。起床后,我和女儿洗澡。接......
职业教育直接涉及民生,关系就业再就业,是一项惠及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民生事业。汝南县委、政府积极贯彻落实省、市职教攻坚计划和扎实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