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闻标新立异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浅论新闻采写”。
闻标新立异,确实是老话题。然而,改革开放的今天,新闻与时俱进的新观念,给标新立异注入了新的内涵。记者从司空见惯或旧的事物中,发掘出与时代进步合拍的新特征、新认识、新内涵、新精神。应该说,“标新”和“立异”是一种创新,是一种创造,媒体要用与时俱进的心态,宽容多种创意,鼓励标新立异。
何为“标新立异”? 从字面上来看,标,即:提出或写明;异,即:不同的,特别的。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样式。新闻标新立异所指得是,新闻立意新颖,在事实基础上有一定的独创性。标新意味着破旧,立异意味着除同、立新。或者说,新闻采写的思维不顺从既定的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思维战术,多方位、跳跃式地从一个思维基点跳到另一个思维基点。
新闻标新立异是众多新闻媒体与记者编辑共同关注与研究的业务课题之一。从新闻报道形式的演变来看,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新闻在报道社会经济的同时,增加理性的思考。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从多侧面、多角度地考察经济事实的内在与外部的联系,描绘和剖析事物的因果关系,揭示和回答经济改革进程和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
从新闻采写业务来看,新闻性消息通讯侧重于标新立异(意),调研理论文章侧重于框新得体。既要考虑突出主题又要考虑有所创新。比如,新闻标题制作要求立意新、立意奇、立意巧,淡化了朴素、庄重、典雅的书卷气,讲究用新奇扎眼的词句并运用动词制作标题,以打动读者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觉得清风扑面。
(二)新闻采写标出哪方面“新”呢?笔者认为,应该是关注新政策、发现新问题、选取新角度、运用新方法。
关注新政策
记者新闻稿件能否采写到位,体现一定的思想性,关键在于记者政策水平高低,接受新理念的程度。
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再度锁定 “三农”,是2004年以来中央第6次将目光聚焦在“三农”领域。而在国内外经济形势急转直下的情况下,稳定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刺激国内消费,成为决策层维稳中国经济寄予厚望的政策取向之一。
2009年三农政策的十字方针: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新一年,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稳定粮食生产(稳粮),确保13亿人的粮食自给率达95%;通过对农民增加粮食直接补贴、良种和农机农具的财政补贴,扶助农民增加收入(增收);增强农业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强基础),坚持重农政策,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重视改善民生(重民生),缓解农民困难,释放农村民怨。
2009年中央采取的新举措:投资将重点投向“三农”、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等基础设施、节能减排和社会事业等5个方面。在今年第4季度中央新增1000亿元投资计划中,农村沼气、重大水利工程等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央投资340亿元。而在中央公布扩大内需的4万亿元投资中,农村民生工程和农村基础设施更是达到了3700亿元,这些大手笔投资直接惠及“三农”,让农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此外,中央还决定从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四个方面开辟“绿色通道”,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三明日报》社现有专业记者22人,每次国家有重大政策出台,省市委有重要部署,我们都组织记者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关注新政策、新提法、新举措,并结合新闻业务学习与研讨,落实到新闻采写工作中去,体现在新闻报道上。
发现新问题
发现新问题是一种敏感力、一种判断力、一种开掘事实的技巧,更是对新闻事实存在规律、存在价值的探询,以期实现新闻价值量的最大化。
当记者的最大本事在于发现新问题,其难度在于选题、分寸、时机、效果上的把握,这一点新闻人都有共同的体会。新闻采写的“标新”:突出一个“新”字,报道新现象、新问题;体现一个“析”字,剖析得当,以理服人。记者发现新问题,应该把中央关注的重点,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难点,同民众关注的热点结合起来,作为新闻报道的兴奋点与着力点,从报道内容上增强了同受众的“贴近性”,发挥新闻舆论引导的作用。
新闻事实或新问题往往呈现出多面性。报道对象本身具有矛盾的对立统一性。记者用矛盾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思考某一问题或观照某种事态,在采写的过程中,辩证思维应成为形成中心思想的主要思维形式。
笔者在新闻论文《客观辩证地报道新农村建设》(刊发在《中国地市报人》杂志2006年第12 期)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报道新农村建设也要全面、客观、辩证地看问题,不能只报道成就而掩盖存在问题,也不能以问题抹煞成就,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事物的表象,又要看到事物的本质;既要看到事物的现在,又要看到事物的将来。在看到事物存在着“两点”的同时,区分出重点,抓住重点带动全面。只唱赞歌的新闻报道是没有生命力的。
在采写新农村建设稿件时,笔者注意掌握“问题报道”的原则,一是农村干部群众最关心、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党和政府重视并正在或着手解决的问题。二是报道所选择的问题,既要有解决的必要性,又要有解决的可能性。三是报道既要敢于触及农村工作中的新矛盾,又要有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特别是要着眼于政策大局,善于从大量的具体事件中见微知著,选择有典型意义的问题进行报道,多从建设性的角度提出解决问题方法。
选取新角度
《新闻学大辞典》将新闻角度表述为“记者在采访和新闻写作中认识和表现新闻事实的着眼点和侧重点”。
新闻报道的角度不同,读者对问题的认识也就不同,这就是“舆论引导”。选取新角度是激发文章活力的有效途径。采写新闻不能局限于就事想事,要力争立足于全局的角度,以开阔的视野去审视、思考和处理问题。
笔者认为,选取新角度关键是要把握好新闻的主题角度、新闻的选材角度、新闻的报道角度这三个要素。
1995年12月11日和12日,中共三明市委书记黄贤模和其他市领导,先后在三明钣店召开两场市民座谈会,恳请头上没有“乌纱帽”的职工、居民、个体户和退休干部提意见和建议,目的是迈好“九五”第一步。
黄贤模在开场白中首先声明,这次座谈不是请大家来唱赞歌,而是要讲缺点、摆问题,以达到沟通思想、增长共识、找出差距、改进工作的目的,大家尽可放心,决不会“扣帽子、打棍子、装袋子”。听此一说,会场马上活跃起来,市民代表抢着发言,大到全市发展战略,小到修建公共厕所,提了许多“剌耳”的意见和建议。市领导全神贯注地倾听,还不时做了记录。
对同一主题、同一材料如何表达呢?三明的媒体参会记者大都写成会议消息,笔者在写稿时,跳出会议程序,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满足读者的需求,撰写了现场新闻,题为《(引题)忠言虽逆耳但是利于行,(主题)三明市委恳请市民揭短》。这消息被《经济参考报》头版采用,并被评为1996年度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三等奖。
运用新方法
□巧用思维方法。新闻采写贵在“新”,其核心是思维新。表现形式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形思维。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呈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记者不依常规,让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从多方面寻找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探求多样性的结论。
逆向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是“反其道而行之”,求新、求异,“与众不同”,往往能收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记者常叨的一句话:“反常背后有新闻”。新闻是变动的事物,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新闻的本质属性决定它具有“反常”特征。记者要从思维定势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平常事物中大量潜藏的“反常”现象中捕捉新闻。
□运用新闻跳笔。新闻叙事所追求的简约明快的风格,造就了一种新闻写作的独特笔法——跳笔。“跳笔”是指在写作过程中,不必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脉络展开情节,而是根据主题的需要跳来跳去。新闻跳笔符合新闻的个性,在有限的篇幅之内,尽可能地多提供新闻信息。
改革开放30年时间跨度大,经历不同的阶段,记者如何用发展的视野,总结、观察、俯瞰改革开放30年巨大成就,把30年发展巨变宣传好、报道好,的确是要动点脑筋,花点精力。笔者撰写通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孟宗笋业”----访建宁孟宗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廖品贵》时,就运用“新闻跳笔”,力求写出“新意”。先提炼出“观点”,不按年间顺序,避免记流水帐、就事论事,为什么要运用“新闻跳笔”呢?“跳笔”写法能带来快节奏的叙述,使得新闻的表达更富有成效。
在分析素材提炼观点之后,笔者分别写了4大变化,即:农民观念发生变化(从浅叙跳到深揭);政府行为发生变化(以反面跳到正面);饮食结构发生变化(从现象跳到本质);企业经营发生变化(从某一时段跳入另一时段)。
(三)新闻采写应如何“立意”与“立异”?那就是“立意”求深刻、“立异”求个性。
“立意”求深刻。俗语说“千古文章意为高”。“意”是一篇文章的灵魂,新颖别致的立意能反映记者对生活的独到认识、深刻理解,使整篇文章意蕴隽永。立意就是立思想、立见解。记者要站在时代的高度,透过生活的现象,以小见大,揭示反映时代风貌的本质。消息靠事情的大、奇来引人,言论靠道理的高、深来服人。消息一定要采写到别人没有用过的最引人的材料,写言论一定要提炼出别人没有想到的最深刻、最新颖的观点。新闻在于思想点化,如果新闻作品的文采、意境被思想点化了,就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
新闻作品的立意是从生活中得到的启示,材料中形成的观点,现象中发掘的本质。在采写新闻时,记者要善于思考,对新闻事实作出理性分析,从中选择最好的立意。
采写新闻的立意一定要新。它不仅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最好是通过事实给人们以新颖的思想。记者在采写中提炼主题的时候,一定要寻找别人没有写过的主题,选择别人容易忽视的题材,方能写别人没有写出的报道。新闻的立意要深化,还需要在采访过程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努力挖掘出现象背后的症结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立意要新颖但并非猎奇,关键的是要抓住新的人物,选择新的事物,提出新的问题,捕捉新的经验,从而体现出时代的特点,去传播新的观念、新的思维、新的意识。“立异”求个性。抓事物个性。采访时,记者要留心“反常”现象,从反常事物中找出事物个性特点;从不同角度发现新的个性特点;从事物变动的起因中突出个性特点。写作时,要围绕着新闻事件的独有的特点展开,挖掘事件的新闻内核,因为每一新闻事件都存在有别于其他新闻事件的个性化的特点,抓住了这些个性化的东西,就自然能找到不同其他新闻稿件的写法。
用群众语言。群众的语言来自生活,极富感情色彩。群众语言通俗易懂的特点,与人民群众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特别是农村经济报道,恰当地引用群众语言,讲出朴实的道理,不仅会使报道增加真实感,易于被农民所感知、理解和接受,而且可以使经济报道“活”起来,有的还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写感人细节。一位外国新闻学者说:“生动的细节可以使报纸版面上的文章留在人们的心灵上,渗透到人们的情感中去。”新闻作品中的细节,其内涵与文学作品中的细节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新闻中的细节必须真实而不能虚构。
写细节的个性。报纸上有些人物通讯,读者之所以反映似曾相识,其原因就是缺乏个性。好的细节具有强烈的个性,这个细节只适用于这个人,不适用另外一个人。然而,生动感人的细节不是唾手可得,要求记者不但要有很强的观察力,而且要善于通过比较、鉴别,找出人物的独特之处来。一个新闻事件往往有很多细节,但最能表现这个新闻本质的又往往只有一两个。新闻采写时,记者的功力在于,善于抓取关键的细节,抓取真情的细节,抓取有震撼力的细节
面对变化莫测的前程,我们不要标新立异的轻率,要有脚踏实地的勤恳,还要有披荆斩棘的决心。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标新立异造句,欢迎阅读。1、 在最通用的日用产品方面,它们也能独树......
标新立异成语故事标新立异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标新立异成语故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标......
标新立异造句1、她那些标新立异的举动,总使麦格感到不安。2、她老是喜欢标新立异。3、作为一个干部,应该有标新立异的进取心,和光同尘,是不足取的。4、我们做人做事不能邯郸学步......
成语故事标新立异成语故事标新立异1“标新立异”这则成语的意思原指独创新意,立论与众不同。后来多指提出新奇的主张,创造新奇的式样;有时带贬义,指另搞一套。这个成语来源于《......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成语故事标新立异,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