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新立异唯我独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标新立异真”。
标新立异唯我独有
——浅谈高考作文的创新
安乡县职业中专学校邓伏连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与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考的“重头戏”。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在新的教育观念下,已成为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文笔是血肉,思想是文章的灵魂,而极具创新思维的文章才会抓住人心、才会从众多的文章中脱颖而出。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写出新颖独特,标新立异,独具创见的好文章。
关键词:高考作文创新
高考作文提出创新的要求,体现了时代特征。在此,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管中窥豹,就高考作文的创新,从拟题和立意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拟题创新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和读者情感心理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是让人“一见钟情”的因子,也提供给读者窥视文章内容的独特视角。文不对题,眼睛无神,总是缺憾。所以说:“题好一半文”,古人曾把拟题比作“点睛”,画龙既毕,点睛尤为重要,它能使龙活而腾飞,要想在作文拟题时得心应手,富有创新,就必须多读书,多看报,从中汲取营养,这样,才能使自己所拟的题目独具一格,让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比如议论文拟题可用数学计算式构成。如《8-1》7》,文章内容联系当前中小学校实际,说如果从8小时的学习中抽出1个小时来锻炼身体,可以使大脑得到调节和休息,精神振奋,学习起来效率就会更高。也可对一些成语、俗语或歌词进行改造,但保留其基本结构,从而达到推陈出新的目的。如《招“才”可进宝》,套用成语“招财进宝”,更“财”为谐音字“才”,论述企业领导只要大胆/ 6
招揽人才,就能使企业增效益。再如《不要唯“财”是举》、《“青春”岂能“赌明天”》等等。
记叙文拟题方法也可创新,如“突出人物特征方法”:写“我”争强好胜有志气,以《有“野心”的男(女)孩》为题;写女同学参加军训,以《爱哭的女孩走进军营》为题;写腼腆的男生,以《爱脸红的男同桌》为题;写高三生活丰富多彩,以《多味的高三》为题。“套用法”:如写家乡风景美,以《,掀起你的盖头来》(空白处填家乡名称,这是套用歌词,凡向读者介绍不大为人所知的事、物、情、景、理均可套用此题。)拟人型:如写高三学习负担重,以《高三,你压弯了我的腰》为题。借代型:如写一个聪明、美丽、体质较差的女生,可以《我班的“林妹妹”》为题。象征型:如写自己的理想,追求,可用《十七岁的梦幻》为题。引用型:如写某教师的敬业精神,可用《春蚕到死丝方尽》为题,等等。
二、立意创新
立意如何求新?一要有时代感,二要敢于求异思维,三要有新角度。具体方法如下:
(一)、高屋建瓴法
所谓“高屋建瓴法”,就是指作文要“大气”,有高远的立意,也就是要有才识。有了才识,就具备了发展创新的意识和气量,就从思想上有了把握全局与选择目标的能力;有了才识,就能 形成独立之见,就有了超越平庸的气概和胆略;有了才识,就有了创造的自信和能力,面对机遇和挑战,全面充分地展示自我。才识是高考作文的制高点,它决定了文章品位的高低。一些同学立意不远的主要原因,是囿于自我的狭小天地,他们只停留在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喜怒哀乐,荣辱得失上,因而文章流于平淡,流于“小气”。那么文章怎样才能写得立意深远而有才识呢?
1、不断超越,抛弃小我为大家。深刻高远的立意总是与“自我”无缘的,所以,必须超越自我局限,追求更高的精神、价值、情感。必须把现实生活融入到作文中,不要就事论事,尽量用大的眼光去看,要用世界的、长远的、人生的目光去审视生活、生命和人生。在超越中,由低级到高级,由浅到深的大致顺序
是:自我→家庭→集体、阶级→民族、国家→人类宇宙。如“习惯”,多数考生就习惯写习惯,或生活习惯,或学习习惯,或性格习惯等,自甘平庸,流于一般。若能从宗教谈到哲学,从理性高度对习惯加以思考,从科学谈到政治,从历史发展的层面对习惯进行反思,从我国改革开放的现实,对习惯发出挑战,这就不再是生活中一人一事的习惯了。这种习惯自然超越了一般,显示了非凡的才识。
2、运用发散思维,古今中外纵横。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寻求答案,由一点向四周辐射的开放性思考,便是发散思维。发散思考的实质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展开多角度思维。“纵”就是纵向思考,按时间顺序,古往今来地联想。它由过去、现时、未来三部分组成。“横”就是横向思考,按空间顺序四面八方地联想。由“水”想到长江、黄河、黑龙江,塔里木河„„想到外国的江河湖海,都属横向思考,它能使认识向四周延伸拓展。
(二)大题小作法
所谓大,指的是题目可写范围比较广,时间跨度比较长,空间距离也比较大,可写的人、事、物、理,很多很多。一方面,这类题目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天地。另一方面,这类题也使考生难于把握,落笔时不易集中,好比脱缰的野马,失去方向,无法驾驭。大题小作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大题小作,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小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神髓。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大题小作的要领如下:
1、先应判定哪种题目是大题。所谓大题多为统率的内容,头绪多,不便归类,或概念抽象,题目是一个词,或不好驾驭,难以将众多而庞杂的内容统一在一篇文章之中。如《父辈》、《面向大海》等。
2、限制定向,宽题窄作。一般限制的方法是在标题前面加修饰语,也可在后面加中心词,还可前后都加。如“父辈”可写成艰难的父辈、父辈的辉煌、父辈的遗憾、父辈——执著的一代、对待父辈即对待传统„„,这样限制,文章的范围就缩小了。
3、大胆取舍,见微知著。作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力求用八百字的篇幅将属于这一题范围内的某一点、某一侧面、某一感人片段写得深刻一些,充实一些,生动一些。如椽大笔,不一定篇篇都是妙文华章,倒是一些日常凡人小事,能让人领略生活的况味。
(三)小题大做法
有的话题作文,角度狭窄,涉及范围较小,要想使作文变得内蕴丰富、思想深刻,就要借助联想,跳出小圈子,扩大视野,挖掘思想的深度。小题大做,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深刻的意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把小题材放到广阔的社会及历史背景前面展开,并深入开拓,就能收到“一滴水反映出太阳光辉”的艺术效果。
“大”和“小”是对立统一的。“小”是“大”的一部分,“大”必须通过无数的“小”才能体现其本质特征。当然,写作选材时,也并非随意捡来一件小事便可以表明一个大道理。这里还有一个深入开掘和精心加工的问题,即要从本质上把握住“小事”与整个时代、社会和生活的内在联系。这就要求在写作中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虽然处处描写“小”,却要时时表现“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中选小,小中见大”,按照这条原则去做,我们的作文就可取得一斑而窥全豹,见一叶而知秋的效果。那么,小题怎样大作?首先要判定哪些题目是小题。一般而言,小题的取材多局限在狭小的天地,依题撰文,难以写出份量和厚度。如《“七·一”记事》、《劝君莫酗酒》等便是。单记叙“七·一”这天的活动和事件,容易停在一个平面上,有嫌单薄;单议酗酒对人体的危害,似乎囿于个人的圈子,缺少些社会性。其次,要善于扩大。遇到这类题目,要尽可能开发“材源”,串起那些相关内容,丰富文章的容量。例如,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切入重大而严肃的主题。《妈妈只洗了一只鞋》的文意是够小的,但却可以切入“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的大问题;再如还可把具体事物的某些特征同某种哲理、风格、精神品质联系起来,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借文题中具体的人事景物来表达人类普遍的感情和抽象的道理。同时,还可把题材放入广阔的社会
背景和时代高度,使文章跃动时代脉搏,传递时代信息,表现时代精神。当然,小题大做应有个限度,不能任意拔高和扩大。
(四)、由虚入实法
高考作文时经常会有这样的苦恼:一些题目看起来颇为抽象甚或“空洞”,如“尝试”、“诚信”、“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识”、“时间啊,时间”,有些描写议论的对象难以直接表现,如“独到的感觉”等。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硬着头皮直接从正面去写,其效果恐怕不会好,这就需要用由虚入实法。它需要你把虚拟的东西写得真实、可信,把隐喻的道理说得看得见、摸得着,把看起来空洞的论说表达得具体形象、文采斐然。古语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正是对这种表现技巧的形象化说明。1991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要求把圆想象成一个具体物体,写出一个画面、镜头或场景。这就要用化虚为实的手法,把圆想象成旭日、夕阳、瓷盘、足球、露珠、车轮„„运用这种技法要注意以下两点:
1、理解题目的隐含意义。题目除字面上的意义外,还有丰富、深刻的隐含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对重点词语,进行反复推敲,理解蕴意,从中找到立意的突破口。如“诚信”包括诚实、有信用,抓住这两个方面才能真正做到切题。若把诚信理解为真诚、诚意等显然不十分切合本意。
2、先发散,后聚合。在准确审清原意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展开丰富的联想。化抽象为具体,由物到人,由自然现象想到社会现象,由虚拟事物想到现实事物,由个别想到一般等。在联想中应特别注意两者的相似点或相通点。如上海高考作文“时间啊,时间”,有考生这样写“是什么使稻米变成香醇的佳酿?是时间。是什么使咿呀学语的孩童变成沉默的老人?还是时间。是什么使我们一穷二白的祖国变成今天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大国?也还是时间。时间,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魔术师啊!”作者在议论说理时,采用“虚则实之”的方法,避免了千篇1律的干巴枯燥的说教,把“虚”的概念阐述得真切可感。
(五)、出奇制胜法
高考作文立意力求稳妥,确保一个稳定,但如果人人满足于此,阅读岂不疲倦?也有一类文章,它们以“险”取胜,“意”在人外,闪出智慧的灵光,令人读后不由拍案称奇,这种“奇”指的是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走的是险道,险得
成功,实际是一种创新。
1、出奇,要有甘冒风险的勇气。出奇是一种可贵的创新思维,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境界,没有一点冒险精神,满足于四平八稳,如何能摧枯拉朽,推陈出新?凡有创新品质的学生,即使在大的立意观点方面一时无法全面突破,也应尽量在细小的方面“跳一跳”。
2、出奇,要有拒绝平庸的气度。拒绝平庸就要突破模式的束缚。模式是出奇的死敌,只有突破模式的桎梏,才能写出与众不同的东西;只有从模式中突围出来,才能让创新的思想在蓝天上自由飞翔。当然,我们鼓励“出奇”,但对“出奇”的认识要全面辩证。出奇要有基础,脱离了自己的实际就会走火入魔,沦为猎奇或胡说八道。出奇也不会是横空出世、亘古未有之奇。对多数考生来说,只能是较之一般人在某一点上新一点、深一点、广一点,巧一点。
„„
总之,不管是拟题还是立意,都要力求创新!都要标新立异,唯我独有,才能使你的文章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才能取得高考作文得分的最大值!
参考文献:
1、《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李信《新课堂、新模式》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丁钢主编 《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教育科学出版社
4、高新刚主编《作文周计划》山东大学出版社
独有人生哲理......
独有人生哲理(共8篇)由网友“低空玻璃摇滚”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独有人生哲理,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篇1:独有人生哲理 独有人生哲理一在夏日的藕荷旁看到碧......
独有人生哲理一在夏日的藕荷旁看到碧绿的叶时,常常羡慕为何不能像她们一样有件美丽的外衣,虽然短暂却是脱俗的。有时怀疑一种平凡,平凡得如满世界的树叶而非人人欲摘的荷叶。常......
面对变化莫测的前程,我们不要标新立异的轻率,要有脚踏实地的勤恳,还要有披荆斩棘的决心。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标新立异造句,欢迎阅读。1、 在最通用的日用产品方面,它们也能独树......
标新立异成语故事标新立异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标新立异成语故事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