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简述红与黑于连经历”。
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题 目: 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考籍号: 310114100143 姓 名: 周琳
指导教师: 黄怀军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联系电话: *** Q Q 号: 1015329309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
地址: 13级中文系三班 邮 编: 416000
二零一五年十月
目录
内容摘要--------1 关键字----------1 引言------------1
一、命运悲剧---2
(一)悲剧命运的开始-----------------------2
(二)悲剧命运的发展-----------------------2
(三)悲剧命运的高潮-----------------------3
(四)悲剧命运的结束-----------------------3
二、社会悲剧---3
三、性格悲剧---4
(一)自卑与自尊----------------------------5
(二)反抗与妥协----------------------------6
(三)虚伪与真诚----------------------------6
四、结束语-----7 注释------------7 参考文献--------7
浅谈《红与黑》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因素
周琳
【内容摘要】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文学的一座丰碑。作者塑造了一个深入人心的典型悲剧人物形象---于连,于连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的反抗与妥协,具有很深刻的社会意旨,表达了从社会底层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的理想,最后以悲剧结束的命运。通过审视《红与黑》中存在的悲剧因素,从而探讨其中的悲剧元素。《红与黑》是一部浸透着悲剧意识,具有悲剧美的作品,它出色的运用了悲剧艺术手法,阐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等在主人公于连身上的集中体现,揭示了主人公于连的悲剧命运和造成这种悲剧的社会原因与性格原因,从而使作品拥有了引人深思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于连 红与黑 社会悲剧 命运悲剧 性格悲剧
引言
主人公于连一生的骨架大致可以概括为平民出身、较高文化、当家庭教师、与女主人发生恋情、事情败露、刺杀夫人、被判死刑。于连出生在法国,是当地一个木匠的小儿子,觉得自己的社会地位十分低微,一心想飞黄腾达,但由于封建阶级与贵族阶级的双重打压,最终以没能实现理想,却走上了断头台的悲剧告终。悲剧的开始、发展、尾声主要是在市长家、神学院和候爵家展开的,同时,爱情也是于连悲剧的一大要素,在于连看来,爱情成为了他出人头地的捷径,但同时是使他的理想破碎的加速剂,最终造就了于连的悲剧。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悲剧理论认为,戏剧冲突有三种:“第一,物理的或自然的情况所发生的冲突,这些情况本身是消极的,邪恶的,因而是有危害性的;第二,由自然条件产生的心灵冲突,这些自然条件虽然本身是积极的,但对于心灵,却带有差异对立的可能性;第三,由心灵性的差异而产生的分裂,这才是真正重要的矛盾,因为它起于人所特有的行动。”这三种冲突即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与自我的冲突,由此导致了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当我们用黑格尔的悲剧理论去看于连悲剧时,就会发现两者在一起有共同点,在于连的悲剧中,正是由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这三者组成。
身的于连进入上流社会的行列。当于连真正爱上德·雷纳尔夫人时,新贵瓦尔诺先生则恼羞成怒,给市长先生写了一封匿名信,街头巷尾流传的风言风语隔断了于连与德·雷纳尔夫人的恋情。在贝藏松神学院,于连因为思想激进,被其他人视为“异端”。因受到彼拉尔神父的喜爱而陷入阴谋,经常落入想去夺取院长职位的对立教派的圈套中。同样,于连在利用马蒂尔德小姐进入上流社会,彻底改变平民身份,两人到谈婚论嫁时,教会又出面干涉,一封德·雷纳尔夫人的忏悔信就彻底粉碎的于连的梦想,把他从云端摔到了地面。于连的一生被这个社会左右操控着,虽然他也有抗争,但个人的力量与这个封建社会的势力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简单地说,在这个波旁王朝复辟时期的社会环境下,没有金钱,没有高贵的出身,就不会有出头之日。于连崇拜的拿破仑,也是出身于社会底层,但是拿破仑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机遇,二十岁就当上了将军,三十六岁便征服了欧洲,当上了“世界的主人”,而于连虽然同拿破仑一样拥有坚定的意志、远大的抱负和卓越的才华,可是却没有拿破仑那样的机遇,他生不逢时,出生在一个已经注定产生不了英雄的时代,于连生活在一个金钱与权力主宰的时代,他拥有自由平等观念的先进思想,有向上拼搏努力挣扎束缚的精神,但不幸的是,他用错了地方。在复辟时期社会环境里不需要这些,需要的只是投其所好,阿谀谄媚的奴才。他是唯一一个处在腐败的“上流社会”还能冷静观察一切并给以批判的人。他鄙视贵族的僵化保守,平庸无能,痛恨教士的伪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于连的悲剧是无法摆脱的。
于连进入社会的具体环境,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在作品中作者主要描写的社会环境有维里埃小城、贝藏松神学院和巴黎三个典型社会时代环境。由唯利是图的维里埃小城到人心恐怖的贝藏松神学院,再到充满阴谋诡计的巴黎侯爵家。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的描写了黑暗统治的社会环境。于连虽然深受拿破仑的影响,但他无法摆脱黑暗社会的统治,他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但又无力反抗,只能虚伪面对。直到最后,在狱里才看清一切,真诚面对,拒绝再戴上虚伪的面具与黑暗社会的接触。最终成为社会黑暗社会势力的公敌,身受极刑而死。因此,可以说于连是被他所生活的社会摧残而死,他也只是封建制度的众多受害者之一。所以说“于连代表着那一时代中下层资产阶级青年的命运,他的悲剧绝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平民青年无法实现自身价值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②
三、个性悲剧
个性悲剧是于连悲剧的一大因素。如果说社会悲剧是导致于连悲剧的根本原因,那个性悲剧就是导致于连悲剧的直接原因。于连在去侯爵家前,彼拉尔神父就担心:“在您的性格里有一种至少对我来说是难以说清楚的东西,如果您得不到发迹,您将要受到迫害。对您来说,没有折衷的余地。千万别报幻想。别人能够看出,他们跟您说话,并不能使您感到高兴。在像这样的一个重社交的国家里,您如果不能得到尊敬,您就注定要遭到不
(二)反抗与妥协
反抗与妥协是于连性格悲剧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在这本书中,这个变化过程大致表现为“反抗—妥协—反抗”。于连从小受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仇视封建统治阶级,和贵族制度,厌恶上流社会,他拒绝与上层社会同流合污,敢于反抗市长的训斥,拒绝别人的同情。于连在各种行为和心理上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寻找一切可以跻身于上流社会的机会,为了进入上层社会,他常常会呈现出妥协的样子。当个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他便妥协,侯爵授予于连十字勋章时,勋章让于连在心理欲望上得到了很大的满足,他对侯爵表忠心,做保王党,参与政治阴谋,冒生命危险为贵族的会议送情报,从而得到贵族的赏识,得到了金钱、官职和土地,而这些都是于连用自己的人生观妥协、退让换来的。但于连的平民反抗意识并没有完全泯灭,当他与德·纳尔夫人的恋情曝光时,一切美梦破碎时,他的反抗再次爆发了。他不再甘心做统治者的奴才,不再为其卖命。在他刺杀德·雷纳尔夫人入狱后,他拒绝向贵族乞求宽恕,在最后的审判庭上,他的陈词便是他最后的反抗。“我生不逢时,不属于你们那个阶段,在你们眼里,我不过是一个出身卑微而敢于起来反抗的乡下人。我并不乞求你们的宽恕,我不抱任何幻想,等待着我的时死亡,这是罪有因得”。毫无疑问,这是于连最后亦是最有力的抵抗,用死的方式对这个充满诡计和虚伪的社会发出强烈的控诉,勇敢无畏的走上了贵族阶级为他准备的断头台。于连作为一个小资产阶级,他既有反抗又有妥协,幻想凭借自己的能力跻身于上层社会,但封建等级制度无情地打破了他的幻想,他的人生也由这一悲剧而结束。
(三)、虚伪与真诚
于连性格悲剧及其矛盾性和冲突性是造成于连悲剧的深层次原因。当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野心,有时不得不采取虚伪的手段。在阴森恐怖的神学院,到处都是虚伪阴险的面孔,于连不敢公开反抗,只好把对教会的厌恶埋在心底,戴上伪善的面具,他受启蒙思想影响,是无神主义,但为了可以得到彼拉尔院长的赏识,不得不做出一副虔诚的面孔,即使他认为《圣经》上充满谎言,但他能背诵拉丁文的《圣经》《教皇论》。于连为了获得上流社会的认同,在公共场合与大家交流时痛骂心目中的偶像拿破仑,这是我们都无法忍受的事,但在于连心中所有的虚伪行为,都只是为了完成理想的一种不得以的手段而已。在瓦雷诺的家宴上,瓦雷诺对穷苦人的行为却引起了于连的反感,这正是于连内心中最真诚的表现,而这种真诚的反应与虚伪相冲突使得于连在成功面前感到很痛苦。而这种痛苦恰恰证明了于连具有真诚与虚伪的矛盾性格。在于连入狱后,他看清了一切,他厌倦了虚伪的手段,他开始坦然面对一切,卸下了一切面具,做最真实的自己,真诚待人,真诚的面对自己的内心,在死亡来临之际,于连能够真诚的面对朋友、爱情,甚至是真诚的面对自己的父亲和敌人。这些足以证明,于连性格中的虚伪只是一种自我保护,而真诚却自始自终都是存在的。然而,在封建统治阶级,最不需要的就是真诚,因此,于连不得不将真诚隐藏起来,直到最后面临死亡,才坦然的显露出真诚,也使于连的悲剧走向了落幕。-
12、司汤达与《红与黑》在文学上,他特别赞赏莎士比亚,他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在这时开始形成。他还特别注意研究人的性格和人的心理,这给他以后的创作带来了精确的心理分析的特点......
浅谈《红与黑》于连财务102覃金婷201000706068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生活在王政复辟时期,那时的法国依然处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社会的重要矛盾仍......
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毁灭?——《红与黑》中的于连 于连和边缘人于连,固执又幼稚的孩子,可爱又可恨。对于连的印象首次转好是在他高昂着倔强的头,赴死的时候,可爱的精......
To be ,or not to be? 生存,还是毁灭?——《红与黑》中的于连 于连和边缘人于连,固执又幼稚的孩子,可爱又可恨。对于连的印象首次转好是在他高昂着倔强的头,赴死的时候,可爱的精......
于连的人物分析曾经看过许多的电影,这是第一次看《红与黑》这部电影。曾经认识过许多电影的主角,于连是第一个让我为之感叹、纠结、而深省不已的。曾经赞同过许多名人写过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