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建改革创新路在何方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推进基层党建创新发展”。
基层党建改革创新路在何方
——访全国党建研究会理事、大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乃波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市十七大以来党建取得哪些成就,今后又将如何加强党建工作,日前,全国党建研究会理事、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乃波接受了大连日报记者的专访。
关于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前提
记 者:近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连市各级党组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加强基层党建工作的部署要求,立足实际,大胆探索,许多创新之举在全国很有影响,全国各地到大连考察基层党建的络绎不绝。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和部署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把“坚持改革创新,增强党的生机活力”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一条重要指导原则和基本经验予以强调。当前,推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改革创新,您认为应把握的重要前提有哪些?
王乃波:我感受最深的是,推进基层党建的改革创新,必须一以贯之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以科学理论作指导,以科学制度为保障,以科学方法去推进,不断提高基层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具体应做到“三要三不要”,即要整体推进,不要就事论事;要持续发展,不要一时一事;要探索规律,不要敷衍了事。做到这些,应把握好三个前提。
第一 基层党建是一门科学。基层党建工作难奏效甚至不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把基层党建工作当成一门科学去研究,不知道基层党建工作的始发站在哪里,从哪里出发,终点到什么地方。于是,就事论事,见啥抓啥,就像磨米推磨,只绕圈子,不走直线。现在我们越来越发现,基层党建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既涉及到自身建设,又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紧密相联系。相对党的总体建设来说,它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必须加强基础理论的研究;同时,它又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作为每一个党务工作者都应对每一个领域、行业的相关知识有所了解,都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
第二 基层党建是一个系统。研究党员就要研究党组织,研究党组织就要研究党组织作用,研究党组织作用就要研究党的自身建设这一伟大工程如何服务于党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政党,在于她在纵向上,有严密的完整的组织体系,7600万名党员,无论职位高低,都要编入党的基层支部。在横向上,党组织与其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基层组织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处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中的党组织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承担什么样的任务各不相同。由此,形成和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系统,每一个系统的党建工作对象、职责任务、管党责任、工作路径等,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第三 基层党建具有特殊规律性。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离不开党的建设一般性原理。党的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全党而言的,是党的建设的一般规律。但是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又有不同的特殊性和表现形式。比如在党的建设五大系统中,就中央、地方党组织和基层党组织来讲,是不一样的。这一层次党组织中,其负责人多由政治家所组成,用党的建设普遍性原理指导工作即可,许多问题一点就透。而到了基层,不加区别地仅仅讲党的建设
1一般性原理是不够的。各项建设内容都应具体化,有针对性,才能切合基层党建实际,才能深入党员之心。所以,研究基层党建必须从其特殊性出发,在强调党的建设的普遍性原理的同时,应更加注重研究其特殊规律性,这样指导工作才能有实效。
关于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源头和关键
记 者:我们常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那么,在纷繁复杂的各种矛盾中,基层党建的“牛鼻子”在哪里?
王乃波:在于体制机制的创新。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都明确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为什么要改革创新?不改革创新,基层党建就不能与时俱进,增强生机活力。现在,有些地区,尽管投入很大精力,但基层党建工作成效并不大。有的地方基层党建工作本来撂荒了,可是由于培育了“一棵大树”,上面领导来了,他让领导看“这棵树”,外面人来了,他让人家参观“这棵大树”,到了年终总结,他自己则大讲特讲“这棵大树”。其结果是只培育“盆景”却难以形成森林。
根在何处?就在基层党建的体制机制问题没有解决好。改革开放三十年,基层党建确实遇到许多新问题,比如,体制机制问题,组织设置问题,方式方法问题,形式内容问题,等等。这些问题谁是源头,谁是关键?我们从大连的八年实践得出结论,那就是体制机制。这是因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而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体制也要变。而政治体制改革又分行政管理体制和党建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处在下端,党建体制处在上端。在党建体制当中,基层党建体制处在底部,与基层组织紧密融合。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每走一步,都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挑战。
如果从解决单一问题,改革单项工作上讲,每一个问题的解决,每一项工作的创新,都是基层党建工作的进步和发展。然而,党的建设不是为了自身建设而建设,党的建设伟大工程要为伟大的事业服务,党的组织体系建设,就要跟其他社会各种组织发生联系,有机结合,从而完成党在基层的各项工作,这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整个系统,就不能不研究体制机制,这是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根本。所以说,体制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源头和关键。
记 者:那么怎么改,如何改呢?
王乃波: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展现着基层党建的内容、结构、范畴及运行过程中各环节各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相互作用和功能。创新基层党建体制机制,需要把握三个环节。一要考虑体制和机制是否有利于党的自身建设。党的建设过去是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三位一体”,十六大加入制度建设,成为“四位一体”,十七大加入反腐倡廉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所以,研究党的建设,首先要研究体制机制保证党的自身建设问题,若从经济管理的思维讲,就是首先要研究加强基本建设。二要考虑体制和机制是否有利于基层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实现。执政能力落实到基层,就要研究执政能力在基层有效的实现途径和方式问题,也就是执政主体和客体在基层的结合问题,这也需要体制和机制作保证,这不是单单研究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反腐倡廉等自身建设就能实现的。三要考虑体制和机制是否有利于党建责任主体到位。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基层的组织结构重新洗牌,亟需建立一种新的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和工作秩序。谁来领导和指导做好以上工作?如果没有相应的体制和机制作保证,新的党建责任主体很难及时到位。
关于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体制论争”
记 者:在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理论障碍是什么?
王乃波:就是“体制论争”。它最早源于经济理论界,其基本内容是:随着改革开放而出现的新兴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用社会基本经济制度来衡量,属于非公有制性质组织;用计划经济体制来衡量,属于计划调节之外的组织。
这一理论被引进思想理论界后,一些理论专家以此为根据,提出,这些组织只要守法经营,照章纳税,安排社会就业就行了,不需要像公有制成分的企事业单位那样建立党组织。对于由国有集体企业改制成民营企业的原有党组织,也不需要建立纵向的隶属关系,只需横向的柔性管理指导就行了。于是,便出现了以“新兴组织中要不要建立党组织”,“党组织是建在内还是建在外”,以及这些“党组织是否要形成具有纵向隶属关系的党组织体系”等“体制论争”。
我认为,“体制外之说”有三个错误。第一,理论依据错了。他们不是用中国特色政党政治理论指导党的建设,而是运用西方的政党政治理论来衡量和对照中国新兴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以此排斥在这些新兴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第二,参照系错了。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实行的是“一大二公”的基本经济制度。那时的人财物、产供销都是国家统一管理和分配,实行计划调节。经过30年改革开放,这种“一大二公”的基本经济制度被以公有制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取代了,对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被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按照新的体制来衡量,应运而生的新经济组织是企业制度范畴,新社会组织是市场体系范畴,都是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此时,无论是公有制经济组织,还是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或者新社会组织,其人财物、产供销,都由市场来调解。如此看来,无论公有制成分还是非公有制成分的组织,都是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内的一些组织。第三,时空观错了。如果时间倒退到改革开放之初,阐发这种观念,或许还能说明一些道理,时至今日,再讲这种观点,则完全说不通了。
“体制论争”说到底,是新兴组织要不要建党和已有党组织要不要加强党建问题,其本质是坚持还是排斥党对新兴组织的领导问题。
记 者:对这个问题,我市在实践中是如何解决的呢?
王乃波: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政党,基层党组织的最大特点是,纵向上,具有上下严密的组织体系和隶属关系;横向上,与其它基层组织紧密贴近,以加强对其领导和指导。列宁同志对党的建设有一个重要建树,就是党的组织要“依托生产经营和行政单位来设置”。毛泽东同志则强调“支部建在连上”。这样,不仅把“要不要建党组织”,“怎么建党组织”和党组织对其它基层社会组织的关系说清楚了,而且确保了党组织与其所依附的各种组织不“脱节”。
理论障碍的破除,让我们豁然开朗。实践中我们也敢于放开手脚了。比如,针对“要不要建立党组织问题”,我们明确提出“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有群众的地方就应该有党员,有党员的地方就应该有党的组织,以保证和实现党的有效领导。对于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的各类新兴组织,我们党不去占领,其他政治力量就会占领”。新兴领域“不仅要建党,还要理直气壮”。2002年,大连市启动新经济组织党建时,创建了私营企业“内建”、个体工商户“外建”,外资企业“派建”三种党组织组建模式。新《公司法》颁布后,我们马上又把具备条件的党组织搬到了企业内部,保证了党组织与经济组织的有机融合。2003年,我们又在全市启动了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按照“协会+党委”的模式,在新社会组织内部建立党组织,健全党组织体系。如此,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才能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开展党的活动,新社会组织党组织才能围绕为社会的公正诚信服务开展党的活动。总之,只有这样,“伟大工程”服务“伟大事业”在基层才能找到结合点。
关于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
记 者:您认为,大连市基层党建工作近年来最突出的成效是什么?
王乃波:我认为是在历届市委领导下,在全市广大党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大连市的基层党建工作取得了重要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有人把它叫作“大连模式”,即创建了以农村、国有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为目标模式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记 者: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都强调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您能否介绍一下大连这些年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王乃波:具体讲就是,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单位人”变成“社会人”,农村党建领域相对缩小,城市社区党建领域则相对扩大;随着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国有集体企业党建领域相对缩小,三资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等新经济组织党建领域相对扩大;随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和机关事业单位职能的转换和还原,机关事业单位党建领域相对缩小,社会团体、中介组织和民办非公企业单位等新社会组织党建领域相对扩大。由此构建了农村、国有集体企业、机关事业单位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和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并存、城乡统筹发展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记 者:能不能概括地介绍一下,它在实践中是如何推动实现的?
王乃波:主要经历了这样几个过程。
一是找准基层党建的基本矛盾。早期,我们遇到的最多最棘手的问题是“隐性党员”,当时大量的“隐性党员”离开了原来的党组织,流入到了社区、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等新兴领域,而这些地方却没有相应及时地创建党组织来承接,造成了党员与党组织相分离。大连从2001年开始,历经四年五个阶段,共梳理找到7.9万多名“隐性党员”,需要为他们再造新的党组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了另一个问题,就是“单位制”变成“社会制”以后,各种经济组织、行政组织、群众自治组织重新洗牌了,形成了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基层组织架构。但是党的基层组织却没有及时跟进设置而相应地建立起新的党组织架构,导致党的组织与其所依附的各种社会组织相脱节。“分离”严重削弱了党的自身建设的组织基础,“脱节”严重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机制基础,二者共同作用,严重削弱了党领导基层党的建设的工作基础。应该说,这两个问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层党建最基础最本源问题,所以,我们将其概括提炼为基层党建的两个基本问题。
二是构建组织构架。第一,我们立足于经济制度变革和社会结构调整,依据不同领域特点和内在规律,从2001年开始,利用三年时间,分别在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集中梳理“隐性党员”,建立健全党组织,完善党组织体系,理顺党建管理体制,确立党建责任主体等,形成了三个组织系统。同时,明确各系统党组织政治功能定位和具体目标任务,配套建立党组织活动阵地,创造形式多样的党建活动载体等,逐步构建形成了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三大新兴党建领域框架。第二,在构建三大新兴党建领域的同时,我们不断深化对计划经济条件下党组织的衍生发展进行综合分析和规律性认识,并在实践中逐步对三大传统党建领域党建进行改革和整合。在农村,针对合乡并村、党员队伍老化、产业结构调整、党员流动性增强等情况,探索建立了以“科学设置组织、分类设岗定责、完善运行机制”为主要的“1+4”农村基层党建体制机制。在国有集体企业,积极适应经济制度改革,探索实行了“两分开、一分解”的党建体制,使国有企业党建最终形成一个责任主体。在机关事业单位,针对党建“各自为战”的实际情况,探索实行了“双重管理体制”,形成了机关党建工作“一盘棋”。这样,经过8年的实践探索,创建了六大党建领域既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又与党的地方党组织架构相衔接配套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
记 者:能否概括一下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的主要特征和基本内涵是什么?
王乃波:这个问题,用文字表述比较简单,即功能定位清晰,组织体系完善,党员管理规范,具体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到位,活动载体得当。但其内涵比较丰富。第一,党的自身建设加强了。党组织体系完善,党员管理规范,这是党的建设的本体。体制机制的创新,首先就是要把组织建设搞坚强,这是基石。因此,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建立起六大领域既相对独立,互不交叉,又将各种基层组织整合在其周围,并与其所应领导的各种基层组织紧密依附的党组织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脱节”问题;同时,每一个党员都在党组织中接受管理、教育和服务,从根本上解决了“分离”问题。第二,党组织作用发挥有效了。党组织建设不是单纯为了“建”,更重要的是发挥作用。基层党组织建设搞好了,就要研究怎样发挥作用。一是党组织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明确了。我们按照六大领域的内在规律特点,赋予了农村、社区党组织为领导核心,其它领域党组织(除高等学校外)是政治核心。政治功能明晰后,党组织该发挥领导核心的当仁不让,该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则要搞好保证监督。二是党组织围绕什么去发挥作用明确了。我们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具体化,明确了六大领域党组织的具体目标任务,即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和社区党组织具体目标任务是以服务群众为重点,巩固城乡政权基础;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党组织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完善市场经济主体;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组织主要是以公正诚信为基础,强化社会服务功能。三是党组织依托什么发挥作用明确了。中央和地方党组织是领导核心,其执政有体制和机构作保证,而基层党组织虽然既有领导核心又有政治核心,但是没有像中央和地方党组织那样,有行政体制和机构作依托。怎么办?创造得当的党组织活动载体。比如,通过创建“五个好”领导班子活动,把党组织和其它各种组织融合在一起,这样,党在基层的执政功效和执政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第三,党要管党的责任主体落实了。党组织发挥作用不是自发的,必须置于上级党组织领导之下,建立自上而下的责任体系,大连的做法是,通过建立六大党建领域组织架构,来落实管党责任,即谁的孩子谁抱走,不搞齐抓共管。比如,农村和社区党建工作分别由区市县委负责,国有集体企业和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分别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党委和区市县委(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负责,机关事业单位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机关工委和部门党委负责。
目前,围绕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夏德仁书记在市委十届七次全会的报告要求,我市的基层党建工作将继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不断深化和完善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
扎实推进基层党建改革创新杨良锋2009年第11期 ——党的建设英山地处大别山南麓,是一个集老区、山区、库区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强化管党责任,......
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次历史性盛会,是我们党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次历史性盛会,是我们党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全面巩固和发......
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和创新基层党的建设,是进一步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也是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必由之路。在新......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一次历史性盛会,是我们党发展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全面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着力加强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