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信息经济学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信息经济学分析
作者:武小兰信管1001班学号:10110119
引言:在高校扩招以后,就业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大学生无不面临这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境,有的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考取各种资格证,“考证热”成为流行语,而与之衍生的各种社会不良现象造成就业市场的混乱;另一些学生选择深造考研,规避就业高峰,苦练内功,以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占据有利地位,于是社会上高学历的人才不断涌现,但就业依然是个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则处在观望之中。就业,还是深造,这是个问题。
摘要: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大学生,企事业单位(二者同时为信息的发送者和接受者),教育中介机构(为信息传输渠道)三方面的因素。正确,充分解决在择业的双向选择中信息不对称问题,健全社会就业机制,以积极的态度与行为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道德风险信息传送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自1999年高考扩招以来,随着我国普通高校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形势也日趋严峻。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从2005年到2010年,2005年是338万,2006年达到397万,2007年464万,2008年532万。根据预测,2009年592万、2010年达到652万。也就是说,每年在原有存量的基础上增加60万,在“十一五”期问将有1500万大学生毕业。2012年5月24日中国教育部副部长24日表示,中国今年将有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之大可见一斑。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确实提供了许多的就业岗位,但是,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岗位数目的增加与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与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相比,经济增长点带来的就业岗位数目有所下降。“在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能提供240万就业岗位。但是现在,经济增长一个百分点也就只能提供7O、8O万就业岗位,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在减弱。”而根据预测.当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8%一9%时,可以增加3O一4O万个就业岗位。整个社会新增就业岗位与大学生毕业生毕业人数相比较,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显然非常大。
由上述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变得日益艰难,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一毕业就失业的困局。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的一块心病,给家庭和政府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解决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紧迫。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从表象上看,大学生找工作很难.甚至面临失业。而实际上,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趋势看,我国大学生人数还远远低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认为,主要问题是我们没有有效实现用人单位和大学生的择业信息的对接,信息机制不健全,信息发送不畅通,信息发散不及时,影响了企业用人和大学生择业的效率。结果是.企业找不到自己需要的人,大学生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工作。
我认为大学生就业之所以如此困难,有三方面的原因:
1,企事业单位的需求得不到质,量的满足
1.1大学生的能力与其实际所能创造的收益存在信息不对称
用人单位并不能全面了解大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大学生向他们发送的“质量信号”也并不能充分证明其优劣,由于这种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企业不能找到适合的人选出现逆向选择。大学生会通过各样的资格证和等级证来发送质量信号,企业大多数都会以此评定他们的能力。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造假事件屡次曝光,一些并没有实际能力的人通过购买证书在求职中占据优势地位,把正真有能力的大学生排挤出市场,使企业与大学生都面临损失。
同时,即使在被雇佣之后,由于大学生的实际能力与努力程度和雇主了解的信息仍存在不对称,所以雇主会付一个平均的薪酬给大学生,但这个薪酬高于能力低的大学生,低于能力高的大学生的期望值,同时由于出现逆向选择,优秀大学生会退出竞争市场。市场经济中的人才都有市场价值,当企业开出的工资低于人才的市场价值时,就不可能将人才网罗于旗下。因此,高薪才能招来人才,高薪才能留住人才。低薪招来的可能是低能力的人,也将企业高能力的人放跑的同时将低能力的人留下。长此以往,企业会发现它的员工全是庸才。
因此,大学生和企业都在观望,寻求最令自己满意的选择,推迟就业,以确保自已的利益最大化。大学生就业问题便日积月累,待业的大学生数量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1.2用人单位面临着道德风险
当用人单位聘用大学生并签订劳务合同后,仍存在着风险,如他们工作的努力程度,给公司带来的成本与收益的差额,以及他们违约所造成的损失等等。其中违约是企业蒙受损失最大的,也是现在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大学生之所以违约,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收入额的差异。这是大部分大学生跳槽的最直接原因,虽然发展潜力是择业的首要条件,但当面临生活这一现实的问题,大学生就不得不择良木而栖。
第二,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已经准备好了跳槽。如今,就业压力之大使大学生感到恐慌,他们不得不先找一份工作凑合,先积累点经验,再伺机而动,谋求更好的出路。应此,只要现在的工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他们就会违约。
第三,有不少考研的学生担心考研落榜,于是便先和用人单位签订合同,以保万全之策。如果他们落榜了,就会履行合约,否则,就会违约。
违约与道德无关,它是大学生在考虑了成本与收益后的理性选择,因此,企业面临违约的风险很大,同时也会付出时间成本和利益损失。所以企事业单位在聘用大学生之前会慎之又慎,大多数用人单位会雇佣有经验的员工,而放弃刚毕业的大学生以减少要花费的培训成本,来减少违约所带来的损失。
1.3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弹性系数下降
经济增长并不代表就业增长,经济增长只是就业增长的前提条件。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前提下,政府应当争取就业的最大增长量,也就是要谋求就业弹性的最大化。但是,近年来,我国就业弹性系数一直处于较低水平,高校大学生是求职人群的一部分,就业弹性系数走低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样很大。就业弹性系数走低与长期以来我国所选择的经济增长模式息息相关。据统计,第一产业已经不再具有吸纳就业的潜力;而曾经是吸纳高校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领域——第二产业的就业弹性趋于下降,这与各地工业化过程中倾向于向资本密集型方式转变有关;只有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保持较高的吸收就业能力,成为目前中国高校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去向。但即使如此,我国第三产业吸纳就业的优势依然没有充分体现;非公有制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不足,也影响着对大学生的吸纳。为促进大学生就业,应适当调整工资收入结构;促进高等教育就业弹性高、就业效应大的行业发展;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去生产领域,去服务行业,去中西部地区工作,同时放低沿海地区的就业门槛。
2,大学生的市场供应与需求的不对称
2.1大学生的自身身价评定
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自身评定,他们都不愿意“贱卖”自己。但他们的评定未必准确,所以当有的大学生过高评定自己,便不屑于现有的机会,选择延迟就业,当有的学生对自己评价过低时,即使找到工作,也会对现状不满意,选择跳槽,就业问题难以解决。
2.2大学生面临成本与收益的逆向选择所造成的失业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处于不断下降状态,扩招后的就业难与同时出现的毕业生工资水平下降是最直接的反映。通常情况下高等教育都存在着较高的收益率,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基本上都高于其社会收益率;但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提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都呈现出递减的趋势。
具体到实际就业环境中,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大学生都有成本收益问题。对于用人单位来说,维持更为低廉的用人成本是其不懈坚持的目标和原则,对于能够满足他们要求的劳动力来说,其收益是没有差别的,而
雇用一个大学生具有比较高的成本,这是他们当然不能接受的。企业的目标很简单也很明确,雇用的劳动力能够带来利润,而大学生具有更高的成本。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在上大学的期间,家庭和本人都支出了相当的费用和人力成本,大学生当然也要考虑其收益。如果大学生获得的收益比接受大学教育前差别不大,是不能够满足他们的预期的。而这种观念下的直接结果是,他们在选择工作机会的时候,必然要求获得比普通劳动者更高的收入,更好的工作待遇。对于一部分大学生来说,选择成为低收入者等于获得了就业机会,而对于另外一部分大学生,不能接受和现实的差距,也便失去了工作的机会。故而,大学生就业“难”的实质是人力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的过程,教育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趋势在我国才刚刚开始,大学生就业“难”将会成为一个长期现象。
2.3地区差异性使大学生自愿失业
大学生就业市场是要素市场,国内人才流动应该说是比较通畅的。可是,为什么有人选择国外留学发展,有人非京津沪不去,有人选择中小城市发展呢?如果说其他条件相同,选择国外留学发展,效用水平一般要高于国内大城市,更高于国内中小城市,但大学生的成本预算水平决定了自己流动的方向。不同水平的成本预算决定了大学生的流动是面向全球市场、国内大城市,还是国内中小城市,显然,较高的成本预算水平才可能和国外留学发展相适应,而较低的成本预算只能和回家乡相适应,这是最基本的成本收益分析。
其次,到国外发展、到大城市和回家乡发展分别具有不同的风险状况,每个大学生对待风险的态度不一样。按照经济学原理来分,有风险厌恶型、风险偏好型和风险中立型三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风险厌恶者显然更倾向于选择中小城市发展,而风险偏好者更喜欢接受挑战,喜欢到陌生地域寻求发展,比如大城市、甚至国外;至于第三类,风险中立者的态度是无所谓,因为风险和收益在他们心目中具有基本相同效用水平,所以他们选择随波逐流、随遇而安的策略。
由于我国的地区差异性很大,在不同的地区所获得的收益与福利水平大相近庭,大学生当然会选择发达的城市就业,如果不能如愿,他们也会等待,推迟就业,寻求高回报工作。这样,发达城市就出现劳动力过剩的现象,而不发达城市缺少先进的劳动力市场。
3,教育,信息机构等中间环节的机制不完善
3.1教育机制没有提高大学生的竞争能力
我国本科教育正在走向大众化,专业化水平正逐步下降,专业界限正日益模糊,就业口径也就会扩大,就业竞争变得激烈,就业的信息也将变得复杂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在我国社会的学历层次提高的同时,社会资本运作的空间在扩大,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在本科毕业生就业中发挥着同等重要的作用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大量社会资本缺乏的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难免成为失业者。大学生学到的知识太泛泛,与市场需求不对接。大学生没有切实了解市场信息的条件。
3.2信息传送渠道不健全
由于大学生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他们以不同的目的搜集信息,发送信号。信息传输渠道不通畅,使供求双方得不到及时信息,或在传送过程中出现一些虚假信息,失真信息得不到有效甄别,过滤,造成劳动力市场的混乱,不能发挥它应有的职能。市场噪音使企业,大学生无法达到自己的期望,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
3.3有关就业中间机构没有发挥委托代理的优势
劳动服务中心没有起到中介的作用,没有充分了解供求双方的信息,使双方的利益都无法得到保障,使不完全信息产生的风险不能避免,而且有可能加大。作为代理人,应充分了解委托人的意愿,并为其找寻最适合的职员或用人单位,而非仅仅举办几场招聘会这么简单。
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
政府、学校、企业、职业介绍所和大学生同时构成一个就业信息流动机制,在这个流动机制中,不同的主体起着不同的作用。学校是信息中介、信息交换中心、发散中心、传递中心;企业和学生是需求信息发出中心;政府信息中心和人才市场、职业介绍机构是信息接受和反馈中心;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应答。其中,学校和政府信息中心应该成为主要的骨干,人才市场和职业介绍机构应该是政府信息中心的有益补充。
通过对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来解决就业问题:
第一: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充分就业机会 经济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前提,为了确保教育的良性发展,解决大学生失业的问题,要着眼于经济的发展这个外部的大前提。由经济的发展来促进产业结构的变化,提高就业的层次和水平,为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各国解决大学生失业的经验表明,第三产业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第二:加强高等教育改革,使教育适应并促进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领域出现的结构性矛盾难以解决:一方面适应市场的专业稀缺,供不应求;另一方面一些不适应市场的专业却无法淘汰。出现这样一种奇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高等教育资源供应的计划经济性与人才需求的市场经济性之间的不相容。所以,必须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使高校教学体制、模式适应,促进经济的发展。首先:高等教育的重心应下移,教育目标要改革,使毕业生合理定位;其次:从体制上看,应还学校本位,通过市场竞争使高校建立信誉机制,产生改革的动力;再次: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使高校教学模式能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相适应。
第三:优化制度环境,拓宽大学生就业空间 解决二元制劳动力市场下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的根本办法是要发展经济,缩小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但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简化毕业生报到程序和落户手续,取消进入指标等限制,推进医疗、住房及养老保险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覆盖全国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各级各类劳动力市场之间信息系统与人员流动的渠道。在人力资源的使用和开发方面,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良性流动机制。
第四:建立充分的就业市场信息 通过对职业搜寻理论分析的结果,就是政府、学校以及其他相关单位部门应加大合作力度,使得就业市场上的信息对于工作搜寻者变得更加充分,从而缩短高校毕业生寻找工作的时间。首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管理工作的力度;其次: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应该建立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加强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再次:建立信息预警机制进行就业分析系统,及时反馈调节学校的教学和教育。
第五:改变就业观念、自主就业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大学毕业生必须摒弃陈旧单一的“择业”就业观,树立起崭新的多元的“创业”就业观,拓宽就业视野,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一方面,高等学校应构建有利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机制;另一方面,政府应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环境保障机制。
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任务,就业市场主体包括政府、学校、企业、中介机构、大学生要从整个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充分实现自己的职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条件。参考文献:
谢作诗,杨克瑞.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北京教育,2007(9)
董华超,丁昌锋.大学生就业的经济学分析.山东大学报,2005
席慧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经济学分析.河南科技大学,2012
曹玉玲,王曙光.浅谈大学生就业市场信息机制研究.中国论文下载中心,2010
大学生就业行为的经济学分析.http://.cn/NewsRead/Detail.asp?NewsID=241930
王军,郭兴华.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石家庄: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9)
【前言】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
2014年大学生就业难形势分析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日前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这意味着,继今年高校毕业生达6......
现在大家都在说,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这一点从人们的学历越来越高上就可以看得出来。大学生多了,或者说高学历的人多了,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开始慢慢浮现出来,那就是大学生的就......
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事实上就业难的原因还有大学生心态的问题,认为大学毕业就就是精英。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难分析论文,欢迎来参考!摘要:大学生就业困难,这就是一个普......
女大学生就业问题公共政策分析新闻:新华社北京8月9日电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妇联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宋秀岩9日表示,就业是民主之本,我国非常重视女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