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民族理论与政策试卷”。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试卷
一、解释题(要求只答要点,无需论述。每题5分,共20分。)l、民族
答: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
答: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央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向前发展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由多民族人民实行的地方自治。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
答: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根本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因果、条件、不可分割。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4、毛泽东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
答: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二、辨析题(要求先回答对错,再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40分)
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错误)
2、民族融合的结果即民族消亡。(对)
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错误)
4、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政党坚决支持民族同化。(错误)
三、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并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三题选做两题,每题20分,共40分)
l、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答:(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
(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
(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2、试论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答:(l)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
(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
(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论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答:(l)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与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广大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3)是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和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4)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目前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四化的可靠保证。《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参考答案要点
一、解释题
1、民族
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民族区域自治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的,在中央国家机关统一领导下的,遵循宪法规定的总道路向前发展的,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由多民族人民实行的地方自治。
3、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关系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发展趋势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实现真正民族平等的根本途径。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互为因果、条件、不可分割。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
4、毛泽东关于民族消亡的论述
首先是阶级消亡,而后是国家消亡,而后是民族消亡,全世界都如此。
二、辨析题
1、在民族地区,民族问题就是宗教问题。(错误)
2、民族融合的结果即民族消亡。(对)
3、民族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们共同体。(错误)
4、马克思主义及其无产阶级政党坚决支持民族同化。(错误)
三、论述题
l、试论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1)旧的民族关系中的消极因素
(2)各民族之间差异存在(3)各种利益矛盾在民族关系上有表现
(4)阶级斗争仍然存在(5)民族差别特点存在2、试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l)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民族理论基础
(2)列宁、斯大林建立了完整的、科学的民族理论体系
(3)中国共产党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3、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意义
(l)少数民族干部是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保证。
(2)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必须与各民族的具体情况相结合,通过一定的形式,组织广大各民族群众共同奋斗才能实现。
(3)是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和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
(4)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实现民族平等的重要标志;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目前政策,巩固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中心环节;是建设边疆、巩固国防、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四化的可靠保证
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问答 什么是民族政策?
是指国家和政党为调节民族关系,处理民族问题而采取的相关措施、规定等的总和。从世界范围来看,民族政策的实质和作用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发展政策;后者如种族隔离、种族歧视政策等。
从内容来看,有政策原则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则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须遵循的大政方针,如我国实行的民族平等团结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等;具体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对涉及民族问题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体的规定。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民族政策主要包括哪些内容(1)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2)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3)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政策;(4)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政策;(5)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事业政策;(6)保障各民族使用发展语言文字政策;(7)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政策;(8)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9)同少数民族上层爱国人士建立统一战线的政策;(IO)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民主改革的政策。
我们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什么?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长期存在。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7、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平等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平等最初由资产阶级提出,曾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斗争中起过进步作用。但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便成为欺骗和压迫本民族人民及其他弱小民族的工具。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被赋予了它真实的内容和科学的涵义,成为无产阶级民族观的核心,成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2)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的完全平等。
(3)帮助一切民族实现民族平等权利,对弱小民族的利益和平等权利给予特殊照顾。(4)各民族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民族团结政策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间和各民族内部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平等互助、友好合作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社会主义社会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们党的团结为核心的,是以社会主义制度和祖国统一为基础的。作为我国民族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含义:
(1)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2)维护、促进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团结。
(3)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促进祖国的发展繁荣。(4)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
国政府在维护民族团结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l)将民族团结的原则明确地写入《共同纲领》、历次《宪法》等法律之中,使民族团结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也使维护民族团结成为每一个人的法定义务。
(2)努力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隔阂。1951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揭、匾联的指示》,消除不利于民族团结的旧的痕迹。50年代,国家还组织慰问团、访问团,并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增强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和信任。
(3)通过广播、电影、电视、报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并运用多种形式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和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1952年和1956年,进行过两次民族政策的大检查、大教育,1979年又在全国进行了民族政策的再教育,都不断地增强了民族团结。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绝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先后召开了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逐步形成了层层召开、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国务院于1988年4月首次召开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民族团结进步的先进人物和集体,总结推广典型经验。使民族团结正在成为一种社会舆论,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5)旗帜鲜明地进行反分裂斗争,打击了少数分裂主义分子,团结和教育了各族人民,使各族人民在尖锐复杂的斗争中提高了对分裂活动的识别力和抵制力。
(6)及时地、妥善地处理民族关系中发生的问题,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7)把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党的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整个国家工作重点的转移,民族工作的重点也随之转移,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工作一是经济建设,二是加强团结。并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的意义重要性
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开创了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我们建立了新中国,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翻身解放;引导各族人民共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确认五十六个民族成份,实现了各族人民共同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了空前的民族大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现了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支持和帮助民族地区发展生产力,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生产方式和生活水平的历史性飞跃;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社会文化事业,实现了少数民族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密切了党同少数民族群众的联系。新中国成立近六十年来,不管面对什么样的风险和考验,我国始终保持了民族团结、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党的民族政策,既全面考虑了我们这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事实,又全面考虑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在发展水平和文化风俗上存在多样性与差异性的基本事实;既深刻总结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也积极借鉴了世界上一些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教训;既保持基本原则、基本理念的稳定性、一贯性,又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充实、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因而具有历史和现实的科学依据,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感召力。我们党的民族政策,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处理民族问题的智慧和心血,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
严格执行民族政策,直接关系到党在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直接影响到党的民族工作的成败,直接决定着民族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历史经验证明,我国的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只有在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前提下,才能得以真正搞好和切实加强;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也只有在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执行。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健康发展,民族团结就不断巩固;凡是民族政策执行得不好的时候,民族关系就遭遇波折,民族团结就受到破坏。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作业三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氏族与民族的根本区别是 A、经济关系
B、血缘关系(√)C、地域关系 D、利益关系
2、民族问题产生的基本原因是A、民族矛盾 B、民族的社会原因 C、民族差异(√)D、民族交往
3、族的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3位代表之一。A、土家 B、水
C、苗(√)D、布依
4、广西壮族自治区域自治区成立于年 A、1958年(√)B、1952年 C、1984年 D、1956年
5、首次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表述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是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对民族发展起到精神纽带作用的因素是 A、共同语言 B、共同文化(√)C、共同族源(√)
D、共同心理认同(√)
2、社会主义社会民族发展的趋势是 A、问题越来越多 B、矛盾越来越尖锐
C、各民族充分发展繁荣(√)
D、各民族共同繁荣和共同性日益增多
(√)
3、民族平等作为一个历史概念,由于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党对它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要求,民族平等在实践中具有()A、民族性 B、时代性(√)C、文化性(√)D、阶级性
4、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有 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C、民族互助
(√)D、民族和谐
(√)
5、西部大开发地理范围包括我国12个省、市、自治区,即,云南省、贵州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陕西省、重庆市、宁夏回族自治区和 A、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西藏自治区
(√)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民族
1、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
3、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个根本原则,也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一项总原则.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民族平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真实,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
4、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
5、民族观
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
四、简答题(回答要点即可。每题10分。)
1、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的区别是什么? 答:(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
2、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答: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3、为什么说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答: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1)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汇合,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2)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贡献
五、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15分。)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答:(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
(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
(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2、国家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答:我国56个民族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国家利益代表着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保持社会的安定,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对于各族人民的富裕和安居乐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国家利益是各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1)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
伴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各民族经过不断的交往联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一体、民族多元的格局,各民族血肉相连、休戚相关,谁也离不开谁。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前提基础。
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人侵,严重威胁着我国各民族的生存权。不仅汉族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人口锐减的生存困境之中,其他民族人口的下降也十分惊人,一些弱小民族更已濒临灭绝的境地。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期间,把沿江居住的赫哲族强行迁至人兽罕迹的沼泽地区,无法捕鱼狩猎,冻饿交加、疾病肆虐,大量死亡。19世纪70年代,赫哲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赫哲族只剩300多人。抗日战争的八年之间,我国各民族同胞有3500多万人伤亡。今天,13亿人民的共和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半个世纪以来,各族人民平均寿命大幅度增长,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比例高于汉族。13亿血肉同胞老有所养、幼有所抚,共享“天伦之乐”。这个大家庭之所以如此和睦平安,是因为这个大家庭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生活基地,有在五千年历史深处奠定的文明基石,有统一的强大的国家为各民族提供了安全生存的条件,不断发展的条件。对外有能力抗侵略抗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对内有办法抗灾害、保稳定,保护各民族人民的安宁。如果没有国家的统一,各族人民也将没有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幸福安定的条件。(1分)
(2)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
以史为证,唐朝是最典型的例子。唐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最强盛、最有生气的朝代,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的壮观景象,根本原因在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统一便有力量,有了力量便会有地位。所以北方各族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或“天至尊”;南方百越诸族称赞贞观年间民族团结的盛况为“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有人统计,唐朝宰相369人中,胡人出身的有36人,约占十分之一。唐朝的繁荣,得益于各民族间空前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更得力于国家的统一和强盛。纵观中华文明史,千年传统连绵不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民族社会的发展得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汉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进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他民族,尤其是许多原来处在奴隶制、农奴制,甚至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都实现了直接过渡,共同进入了社会主义,其基本前提,就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共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百业旺,家和万事兴。从东部沿海带动的改革开放,到以民族地区为主的西部大开发;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六号安全返航;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有重要成就的获得,都离不开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如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交流、发展与创新,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等等,都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需要国家进一步在统筹中提供。归根结底,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保障,在于国家统一。
(3)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尊严是56个民族的共同尊严。尊严,对于人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民族更是至关重要的。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是我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共同需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祖国强大的前提首先是国家统一。
当西方许多国家还在中世纪农奴制的时候,我们巳进入封建社会繁荣阶段,被称为“天朝”的统一祖国声名远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这种尊严又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我们的祖国积贫积弱,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军阀混战、割据,一片黑暗。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成了“东亚病夫”,任人宰割,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受到了无以复加的伤害,今日想来,仍会令人悲愤。因为失去了尊严,就意味着受欺压凌辱,就意味着失去了作为一个民族应有的地位和形象。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我们的祖国不仅已经站起来,而且正在富起来,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和平发展走向未来。我们成功地运用“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仅顺利地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还要妥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对于台湾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家统一与民族感情、民族意志的关系。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生存条件,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这一切的一切,必须有国家的统一才有可能。
总而言之,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
1、B
2、C3、B
4、A
5、D
二、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两个正确答案,请将所有正确答案选出。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
1、BCD
2、CD
3、BD
4、ABCD
5、ABCD
三、名词解释(每题5分。)
1、民族: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1分)。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2分)。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2分)。
2、中华民族:中华民族是包括中国境内56个民族的民族总称,(1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56个民族已经结合成相互依存、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在这个民族大家庭里,所有归属的成分都已经具有了一个高一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即休戚与共、共存亡、共荣辱、共命运的感情和道义。(2分)中华民族作为中国各个民族的总称,体现了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与长远利益不可分割的实体,涵盖了中国各民族整体上的民族认同。(1分)
3、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一个根本原则,(2分)也是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一项总原则.(2分)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民族平等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真实,成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石.(1分)
4、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3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1分)
5、民族观:是人们对民族问题的总认识,(2分)它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1分),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和方法上(2分)。
四、简答题
1、(1)民族融合不同于民族同化。它们在发生的时间、发生的范围、发生的结果上不同,实现的途径上也有所不同(2分)(2)民族同化在民族发展的整个过程中都有可能发生。它是个别民族的单方面的变化,结果只是个别的民族消失,民族数量的相对减少,而民族现象依然存在(2分)。(3)民族融合是人类社会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以后实现的,是全世界一切民族范围的变化,其结果是人类的民族差别、民族界限的消失。民族作为客观实体自然消失,出现新的人类统一体(2分)。(4)民族强迫同化是凭借暴力和特权进行的。民族融合不是凭借暴力和特权的人为结果,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2分)。(5)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并不等于民族融合。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是民族同化(2分)。
2、2005年5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1分)胡锦涛(1分)指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就是指平等、(2分)团结、(2分)互助、(2分)和谐(2分)的民族关系。
3、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1)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汇合,升华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2)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杰出贡献
五、论述题(要求观点鲜明,证据充分,有论证过程。每题15分。)
1、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原因及意义。(1)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表现(8分)
(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有机组成部分,共同表现为对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强化。(56个民族都成为社会主义时代的民族,各族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各民族人民的平等地位得到实现,各民族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彼此尊重、帮助、合作和学习,在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交往联系中,共同性因素逐渐增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为各民族的共同理想和宏伟目标。(2)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原因(6分)
(我国长期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是各民族共同性因素增多的历史基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完善,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形成和增强的社会原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运行,使各民族在各个领域的交往日益频繁,为共同因素的增长提供了机会和动力。(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社会主义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精神纽带。(3)各民族共同因素增多的意义(6分)
(有利于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民族共同因素增多是增进民族团结的有利条件,也是良好的民族关系的反映。(有利于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有利于在国际上展示我国民族关系的良好状态。
2、我国56个民族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大家庭,国家利益代表着各民族的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的统一,保持社会的安定,对于我们伟大祖国的进一步发展繁荣,对于各族人民的富裕和安居乐业,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了一个真理:国家利益是各民族利益的根本所在,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2分)
(1)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基础(2分)
伴随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过程,各民族经过不断的交往联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家一体、民族多元的格局,各民族血肉相连、休戚相关,谁也离不开谁。国家统一是各族人民共同生存的前提基础。(1分)
近代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的人侵,严重威胁着我国各民族的生存权。不仅汉族人民处于饥寒交迫、人口锐减的生存困境之中,其他民族人口的下降也十分惊人,一些弱小民族更已濒临灭绝的境地。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期间,把沿江居住的赫哲族强行迁至人兽罕迹的沼泽地区,无法捕鱼狩猎,冻饿交加、疾病肆虐,大量死亡。19世纪70年代,赫哲族人口原有5000余人,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赫哲族只剩300多人。抗日战争的八年之间,我国各民族同胞有3500多万人伤亡。(1分)
今天,13亿人民的共和国是一个民族大家庭。在这个大家庭里,56个民族共同发展进步。半个世纪以来,各族人民平均寿命大幅度增长,少数民族人口增长比例高于汉族。13亿血肉同胞老有所养、幼有所抚,共享“天伦之乐”。这个大家庭之所以如此和睦平安,是因为这个大家庭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生活基地,有在五千年历史深处奠定的文明基石,有统一的强大的国家为各民族提供了安全生存的条件,不断发展的条件。对外有能力抗侵略抗颠覆,捍卫国家主权;对内有办法抗灾害、保稳定,保护各民族人民的安宁。如果没有国家的统一,各族人民也将没有生存发展的基础,没有幸福安定的条件。(1分)(2)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2分)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时期,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可靠保障。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的共同发展都以国家统一为前提条件。
以史为证,唐朝是最典型的例子。唐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最强盛、最有生气的朝代,使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绝域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的壮观景象,根本原因在于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统一便有力量,有了力量便会有地位。所以北方各族把唐太宗称为“天可汗”或“天至尊”;南方百越诸族称赞贞观年间民族团结的盛况为“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有人统计,唐朝宰相369人中,胡人出身的有36人,约占十分之一。唐朝的繁荣,得益于各民族间空前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而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更得力于国家的统一和强盛。纵观中华文明史,千年传统连绵不断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民族社会的发展得到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权的保障。(1分)
新中国成立后,不仅汉族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况进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他民族,尤其是许多原来处在奴隶制、农奴制,甚至原始社会末期的少数民族,都实现了直接过渡,共同进入了社会主义,其基本前提,就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共同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安百业旺,家和万事兴。从东部沿海带动的改革开放,到以民族地区为主的西部大开发;从东方红卫星上天,到神舟六号安全返航;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有重要成就的获得,都离不开国家的统一与稳定。如今,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加快发展,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保护、交流、发展与创新,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和民族地区人才资源开发等等,都需要国家大力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条件,需要国家进一步在统筹中提供。归根结底,各民族共同发展的保障,在于国家统一。(2分)
(3)国家统一是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尊严的前提(2分)
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的尊严是56个民族的共同尊严。尊严,对于人是至关重要的,对于民族更是至关重要的。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是我国各族人民乃至世界各地中华儿女的共同需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需要有一个强大的祖国,而祖国强大的前提首先是国家统一。(1分)
当西方许多国家还在中世纪农奴制的时候,我们巳进入封建社会繁荣阶段,被称为“天朝”的统一祖国声名远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这种尊严又成为国家进一步发展的精神力量。近代以来,我们的祖国积贫积弱,备受西方列强欺凌,军阀混战、割据,一片黑暗。中华民族在世界上成了“东亚病夫”,任人宰割,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受到了无以复加的伤害,今日想来,仍会令人悲愤。因为失去了尊严,就意味着受欺压凌辱,就意味着失去了作为一个民族应有的地位和形象。(1分)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华民族浴血奋战,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我们的祖国不仅已经站起来,而且正在富起来,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和平发展走向未来。我们成功地运用“一国两制”的方针,不仅顺利地解决了香港、澳门回归问题,还要妥善解决台湾问题,实现海峡两岸的统一。对于台湾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这首先是个民族问题,民族的感情问题。凡是中华民族子孙,都希望中国能统一,分裂状况是违背民族意志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国家统一与民族感情、民族意志的关系。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尊严,维护中华民族的共同生存条件,维护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基础,这一切的一切,必须有国家的统一才有可能。(2分)
总而言之,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民族团结是祖国统一的重要保证。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坚定地维护国家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2分)
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
琼州学院社会工作系课程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 业: 社会工作 班 级: 2012级 姓 名: 孟令娇 学 号: 12203022 指导教师: 黄星溦 2015年6月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研究——以海南黎......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调查报告和谐社区建设——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镇黄龙村民委员会姓名:黄俊超学号:11143013院系:药学院专业:药物制剂任课老师:王丹完成时间:2012年8月25日......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科技发展现状和困境——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教育科技调查报告姓名xxx学号 0901118 院系(部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任课教师xxx完成日期20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调查报告临颍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效果和经验张明铭摘要:民族聚居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实现持续较快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尽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