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Microsoft Word 文档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关于民族理论与政策之”。
二 单选题
1.(A)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 政治性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B.经济发展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B.族类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C.南朝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D)。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D.1987年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民族
2.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 演进)的质与量的提高。3. 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 同化 4.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C. 自然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B.性质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D.和平与发展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C.社会因素
2.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 民族与阶级
3. 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 3 000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D)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D. 经济利益
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C.10多 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A.两个 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C.64% 4.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个 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B.18个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问题上。
1.(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A. 民族平等团结 2.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C. 根本原则 3.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
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B. 1/3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C.自治权的行使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个。C.155 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C.44 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B.民主集中制 1.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的中心环节。D. 长治久安
3.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D)。D.对口支援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B.精神文化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A. 科技人员和教员 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D)。D. 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上。A.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A.满、回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A)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A. 传承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C. 原则性和灵活性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C.佛教和伊斯兰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C.资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B.自治、自养、自传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C.赵朴初居士 三 多选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 信息综合方法 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 定性分析方法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E)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ABCDE)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 是一门理论科学C. 是一门实践科学 D. 是一门交叉学科E. 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等基本属性。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D)。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A. 社会生产B. 社会分工C. 内部交往程度D. 外部交往程度E. 地理位置
3. 民族发展包括(BCD)等。
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E.次生态发展 4.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 民族结构B. 民族素质C. 民族关系D. 自然环境E. 社会环境
5. 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ABCD)。A. 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B. 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 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 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
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二 单选题 1.(A)是民族理论学科的一大特点。
A. 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并容,理论和政策兼纳 2. 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理论具有(D)和科学性统一的特点。D. 政治性
3. 民族理论学科不仅研究和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更重要的是,在认识这些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正确地解决或处理(D)的问题。D. 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矛盾 4.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的是(B)。B.经济发展 1.中国古代较普遍使用的对民族共同体的特定称呼是(B)。B.族类
2.目前所查到的我国最早使用“民族”一词是在(C)时期。C.南朝 3.孙中山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D)。D.自然力 4.使民族定义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从而彻底否定了“民族文化自治”论的是(D)。D.斯大林 5.我国的民族识别工作从新中国成立不久开始,基本完成是在(D)。D.1987年
1.以地域关系为基础的人们共同体是(D.民族 2. 民族发展,是在民族自身因素,民族所处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民族生存和(B 演进)的质与量的提高。3. 民族(D),是指民族在自身发展和社会交往过程中,失去本民族的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的特征,变成其他民族组成部分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D. 同化
4. 民族同化分为强迫同化与(C)同化。C. 自然 1.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C)的关系。C.民族群体之间 2.现在我国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D)的关系。D.各族劳动人民之间
3.民族关系的内容或者叫基本特征,是由民族关系的(B)决定的。B.性质 4.2005年党中央在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加入的一项重要民族关系原则是(D)。D.和谐 5.当今世界,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是(D)。D.和平与发展 1.私有制社会里产生民族问题的主要根源是(C)。C.社会因素
2. 广义的民族问题是指民族自身的发展,以及民族之间、(A)、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问题。A. 民族与阶级
3. 现今世界上共有(C)多个民族,居住在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绝大多数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严格意义上的单一民族国家正在消失。C. 3 000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民族问题主要是通过民族交往中的民族矛盾表现出来。以民族差别为前提的民族矛盾,往往表现为各利益群体间以(D)为基础的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在内的各种权利的矛盾。D. 经济利益
1.少数民族居住的边疆地区与(C)个国家接壤。C.10多 2.全国的绝大多数县、市都有(A)以上民族共居。A.两个 3.民族自治地方地广物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C)。C.64% 4.我国大陆地区的(B)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B.31个 5.新中国成立前,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只有(B)。B.18个
6.现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迫切要求(B)的问题上。1.(A)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中的总政策。A. 民族平等团结 2. 民族平等团结是马克思主义处理民族问题的(C)。C. 根本原则 3. 我国有约3 000万少数民族人口散居在全国各
地的大、中城市,农村地区,包括1 200多个民族乡、镇中,约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B)。B. 1/3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是(C)。C.自治权的行使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键是(A)。A.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 3.目前,我国已建立的民族自治地方有(C)个。C.155 4.我国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有(C)个。C.44 5.我国处理民族自治机关与上级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是(B)。B.民主集中制 1. 1950年11月24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A),规定了“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方针。A.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 2. 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D)的中心环节。D. 长治久安
3. 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B)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B 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21世纪新阶段我国的民族工作主题是(D)。D.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是(A)。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3.国家和有关部门在民族地区开发资源,兴办工厂企业,建设各种项目和基地,都要树立的指导思想是(C)。C.带动和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4.1979年以来,国家已组织北京支援内蒙古、河北支援贵州、江苏支援广西和新疆,山东支援青海,天津支援甘肃,上海支援云南和宁夏,全国支援西藏。后又确定在坚持全国支援西藏的同时,四川、浙江、上海、天津四省市重点支援西藏。这一行动叫做(D)。D.对口支援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主要是指(B)。B.精神文化
2.由于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落后,培养不出大量急需人才,因而造成民族地区缺乏大量的(A),造成教育落后,导致出现经济发展迟缓的状态。A. 科技人员和教员 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民族教育发展的(D)。D. 必然要求和必然结果
4. 任何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都体现在(A)上。A. 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 1.我国只有12个少数民族有沿用至今的传统文字,一共(D)种。D.15 2.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目前通用汉语的民族是(A)。A.满、回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曾先后帮助(A)个没有文字或文字不完备的少数民族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A.11 1. 民族风俗习惯在传承的过程中,由于受各民族经济的、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种种因素的影响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变异,是(B)。B. 在相对稳定中发生的渐变
2. 变异是民族风俗习惯自身发展之必然,(A)是民族风俗习惯矛盾统一的运动特征,在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构成了民族风俗习惯发展的总规律。A. 传承性
3. 从我国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历史经验和民族风俗习惯的现状来看,民族风俗习惯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程,因此,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要具有(C)。C. 原则性和灵活性 1.据2005年不完全统计,中国现有各种宗教信徒(D)。D.1亿多人 2.我国是一个宗教多元化的国家,对少数民族影响最大的宗教是(C)。C.佛教和伊斯兰教 3.最早提出宗教信仰自由口号的是(C)。C.资产阶级
4.新中国成立后,清除了教会中的帝国主义势力,所实行的教会“三自”方针是(B)。B.自治、自养、自传
5.对佛教经典中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做出了“建设祖国为人民办好事,使人民安乐幸福”的新解释的是(C)。C.赵朴初居士 三 多选题
1.民族理论的研究范围、内容,主要应包括(ABDE)。
A. 研究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B. 研究民族问题发展的规律 C. 研究民族问题解决的方法 D.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纲领、民族政策 E. 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 2. 民族理论的研究方法包括(ACE)A. 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B. 信息综合方法
C. 抽象归纳研究方法D. 定性分析方法E. 定量分析方法 3. 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在于(ABE)A. 树立正确民族观的需要B. 认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
C. 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D. 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需要E. 对民族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4. 民族理论(ABCDE)A. 是一门综合性学科B. 是一门理论科学C. 是一门实践科学 D. 是一门交叉学科E. 是一门新兴学科
1.民族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种的繁衍现象,具有(AC)等基本属性。A.自然属性 B.人文属性 C.社会属性 D.文化属性 E.生物属性
2.孙中山在1924年《三民主义》一文中认为,造成民族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然力,其中包括(ABCDE)。
A.血统 B.生活 C.语言 D.宗教 E.风俗习惯 3.斯大林提出的民族的共同特征是(ABCDE)。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文化 D.共同经济生活 E.共同心理素质
4.从民族社会属性的角度,也就是民族社会发展程度和社会性质,可以把民族划分为(ABCD)。A.奴隶制民族 B.封建主义民族 C.资本主义民族 D.社会主义民族 E.共产主义民族。
5.我国的民族识别的主要依据是(AD)。A.民族特征 B.历史依据 C.现实依据 D.民族意愿 E.就近认同
1.各民族的多种多样的发展过程,可以归纳为几种基本的发展模式,即(ABE)。A.常态发展 B.异态发展 C.渐进式发展 D.突变式发展 E.跳跃式发展 2. 民族的发展变化,取决于它的(ACD)。A. 社会生产B. 社会分工C. 内部交往程度D. 外部交往程度E. 地理位置
3. 民族发展包括(BCD)等。
A.原生态发展B.经济发展C.政治发展D.文化发展E.次生态发展 4. 民族发展的基本条件,包括(ABCDE)等内部和外部条件。
A. 民族结构B. 民族素质C. 民族关系D. 自然环境E. 社会环境
5. 强迫同化是指丧失本民族特征,接受其他民族特征的变化过程是(ABCD)。A. 用强制手段,即凭借暴力和特权来实现的社会现象B. 是民族压迫制度的产物 C. 是民族压迫的表现形式D. 是违背被同化民族意愿的 1.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为(ABCE)。A.政治平等团结关系 B.经济互助合作关系 C.文化共存繁荣关系 D.习俗交流交融关系 E.社会和睦协调关系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是(ABCE)。
A.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 B.民族团结的相对性 C.民族间互利合作的有限性和互助与竞争的共生性 E.民族和谐的初步性
3.在民族关系的发展中,核心问题或中心问题是(BCE)。B.民族利益的照顾 C.民族权利的保障 E.民族发展的促进 4.从宏观上看,民族关系的影响因素可概括为(ABC)。A.自然因素 B.民族自身因素 C.社会因素
5.从微观角度看,经常影响具体的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包括(ABCD)。
A.民族居住混杂状况 B.民族间互通语言情况 C.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状态 D.民族间通婚情况
1.以下各项中,属于民族问题的共同特征的有(ABD)。A.普遍性 B.国际性 D.敏感性
2. 狭义的民族问题是指在(DE)发生的,表现在民族诸特征及具体形式上的民族间复杂的社会矛盾问题。D. 民族的活动中E. 民族的交往联系中 3. 即使在同一时代一国内的民族问题,也由于(ABDE)等因素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A. 地域B. 民族D. 经济E. 文化
4. 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族问题往往表现为(BCDE)。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一些鲜明特点。
B. 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C. 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一起 D. 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E. 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 1.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少数民族中人口在1 000万以上的有(BD)。B.壮族 D.满族
2.以下被誉为我国少数民族英雄史诗的是(BCD)。B.《格萨尔》 C.《江格尔》 D.《玛纳斯》
3.新中国成立前,我国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大体有如下类型(ABCE)。A.封建制度 B.封建农奴制度 C.奴隶制度 E.原始公社制度残余 4.民族问题是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它关系到(ACD E)。A.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 C.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 D.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 E.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 民族平等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的相互关系中,处在同等地位,具有同样的权利,包括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ABCD)的平等。A. 地位B. 待遇C. 权利D. 利益
2.(BCDE)是我国民族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B.实现民族平等C.加强民族团结 D.促进各民族发展繁荣E.从而使我国的民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3.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含义主要是(ABE)。A. 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坚决反对任何民族享受任何特权
B.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E. 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4. 民族团结是指不同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联系中的(ABDE)。A. 和睦B. 友好D. 联合E.. 协调
5. 保障我国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具有以下重要意义(ABCDE)。A. 有利于保障各民族一律平等B.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C. 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D. 有利于国家的稳定E. 有利于加速散居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原则是(ABCDE)。A.坚持民族平等的原则 B.坚持民族团结的原则
C.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D.维护国家统一的原则 E.尊重民族自治权利的原则 2.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主要有(BCDE)。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权利
C.有利于建立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D.有利于调动少数民族的积极性,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发展 E.有利于巩固祖国的统一
3.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ABCDE)。A.民族自治与区域自治的正确结合 B.经济因素与政治因素的正确结合C.历史因素和现实因素的正确结合 D.民族自治权利的广泛性 E.自治机关的两重性、民族化 4.民族自治机关建设要注意的民族特点包括(ACE)。
A.民族干部 C.民族语言文字 E.民族形式 5.处理好民族自治地方内的民族关系,需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有(ABC)。
A.切实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 B.坚决维护各民族的团结 C.坚持民族自治地方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繁荣
1. 少数民族干部是:ABCD A. 党和政府联系各少数民族群众的桥梁B. 各少数民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标志 C. 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D. 把千百万各族群众组织起来从事革命和建设的骨干力量 2. .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的重要意义包括:ABCDE A.大力培养、选拔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进一步加强党对各民族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在各民族中深深扎根并取得彻底胜利的根本保证。B.培养和任用足够数量的少数民族干部,是真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和实现民族平等的标志。C.努力培养和任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带领各族人民群众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才是加快民族地区发展、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关键所在。
D.大力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做好民族工作,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和长治久安的中心环节。
E.努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度觉悟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可靠保证。
3. 随着民族地区社会改革的基本完成,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开展,中国共产党又提出了除培养少数民族的政治干部以外,还必须在少数民族中加速培养(ABDE)的方针、原则。A. 科学技术干部B. 理论干部
D. 普遍而大量地培养少数民族知识分子E. 建立起一支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知识分子队伍 1.决定了加速发展(包括帮助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必要性的因素主要是(ABCE)。A.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 B.少数民族经济的重要地位
C.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战略地位 E.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2.发展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内容有(ABC)。
A.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B.转变和调整经济增长方式、道路 C.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 1. 民族教育(ABCD)。
A. 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B. 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 C. 是少数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D. 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 我国民族教育具有以下特点(BCDE)。
B. 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C. 民族教育受民族因素影响制约很大 D. 民族教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文化、物质条件不足E. 民族教育体制有待改善
3. 少数民族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BCDE)。B. 形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类型与结构C.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 D.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E. 构成了不同民族的思维模式 1.民族语言文字的主要特点是(ABCE)。A.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 B.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
C.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 E.民族语言的交融性
2.马克思主义对民族语言文字采取的原则态度是(BCDE)。
B.平等 C.尊重 D.使用 E.发展 3.党和国家在贯彻民族语言文字政策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BCDE)。
B.组织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调查队,编写出各少数民族的语言简志 C.帮助一些少数民族创制和改革了文字
D.实行母语教学和双语教学 E.注重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研究和有关人才的培养 4.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形成民族语文的协作机构,著名的有(ABCE)。A.朝文三协 B.彝文四协 C.藏文五协 E.蒙文八协 1. 民族风俗习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包括:(ABCE)。
A.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促进和推动作用B.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阻碍滞后作用
C.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中性作用E. 对民族发展、民族关系发展的混合作用
2. 在鉴别民族风俗习惯时应遵循的原则是其:(ABCDE)。A.是否有利于民族团结B.是否有利于人民团结C.是否有利于国家统一
D.是否有利于民族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和进步E.是否有利于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3. 各民族风俗习惯共同的基本特性包括:(ABCDE)。A. 民族性B. 群众性C. 传承性D. 变异性E. 敏感性
4. 民族风俗习惯形成的原因包括如下方面:(BCDE)B. 自然原因C. 经济原因D. 历史文化原因E. 宗教原因
1.就人为宗教(神学宗教)而言,宗教所具有的基本要素大体包括(ABDE)。
A.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B.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D.宗教的行为和活动 E.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问题,所具有的基本特点有(ABCDE)。A.群众性 B.民族性 C.国际性 D.长期性 E.复杂性 3.我国少数民族信仰的世界性的宗教主要有(ABCDE)。A.东正教 B.佛教 C.天主教 D.伊斯兰教 E.基督教
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从根本上说,就是任何宗教都要遵循以下行为准则:(ACDE)。A.维护法律尊严 C.维护人民利益 D.维护民族团结 E.维护国家统一 四 辨析题
1.民族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对各个民族的特性进行研究,取得规律性认识和结论。(错,研究如何正确的解决或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间矛盾的问题)
2. 民族科学研究包括许多学科门类,诸如民族理论、民族历史、民族语言、民族经济、民族学、民族文化等许多方面。这些研究都是分别进行的,并不需要一定的民族观指导。(错,必须有正确理论指导)
3. 关于民族的定义是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总认识,一方面表现为人们对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基本看法,另一方面反映在人们对待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态度和方法上。(错,民族改成民族观)4. 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每个公民都有如何认识民族现象、处理民族关系的问题。(对)1.民族是一种社会人们共同体,具有的属性就是社会属性。(错,还有自然属性、生物属性等多维属性)
2.民族是在生产方式、语言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的稳定的人类共同体。(错,还有历史渊源、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方面具有共同特征)
3.我国在民族识别工作中是完全按照斯大林的民族特征理论进行民族考察的。(错,辩证的科学的运用)
1. 民族分化,是指一个民族的一部分从原属民族实体中分化出来的现象,它往往是由民族内部的文化差异造成的。(错,一部分改为某些,多是由民族迁徙等原因导致民族居住地域的隔离而造成的)
2. 民族灭亡,是指世界各民族经过民族融合,实现民族大同,民族实体作为客观存在自行消失的现象。(对)
3. 民族融合,是指部分民族或者其中的一部分,在特定条件下组合成为新的民族的现象。(错,这个概念是民族组合)
4. 民族组合,是指世界上一切民族的民族特征,在经过长期的共同性增长的基础上融为一体,民族差别最终整体消失的现象。(错,这个概念是民族融合)5.我国历史上出现过的所谓“民族融合”,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融合。(对)1.我们不能把不同民族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一概纳入民族关系之中。(对)2.民族关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不同民族的单个人之间的关系。(错,民族群体间的关系)3.不应把民族自治地方与国家的关系所涉及的所有问题都作为民族关系。(对)4.社会主义社会已不存在民族间的不平等现象。(错,民族平等有不完全性)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只会给民族关系的发展带来促进因素。(错,也会给民族关系带来一些消极因素的作用)
1. 封建社会民族问题的发展规律是: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并具有两个历史发展趋势,即民族的繁荣发展与民族间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在各方面日益接近。(错,封建社会改为社会主义社会)
2. 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关民族问题概念的理论观点是最基本和最基础的理论。(对)3. 民族的产生和存在与国家的产生和存在有着密切的联系。(对)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民族问题集中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求加快发展经济。(错,结尾加上文化事业)1.目前我国并不是所有少数民族人口的民族成分均已确定。(对)2.我国的民族问题就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错,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与民族关系方面)1. 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党和国家民族政策体系中的总政策。(对)
2. 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的法律和政策措施,其中包括: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参政权;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的权利;保障散居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及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的权利;保障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错,保障的是权利和利益)
1.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人民政府。(错,把人民政府去掉)2.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问题就是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错,还有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不仅指自治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对)4.民族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特指行政管理权。(错,还包括地方性立法权等)5.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为解决民族问题所创造的一个重要原则。(错,不是创造,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结合我国具体的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民族情况决定的)1.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任用是体现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民族平等团结的主要标志。(错,其中团结字样删除)
2.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
3.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干部培养方针已经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不断走向法制化。(对)
1.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主要靠国家的帮助。(错,不是主要的,是必要的必须的)2.当前,为了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秩序,应由上级国家机关统一制定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方针、措施。(错,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本地方的特点,制定、调整生产建设方针、政策和计划,避免“一刀切”加快经济建设事业发展)
3.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需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因此应大力发展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对)
1. 少数民族文化素质对我国目前在民族地区实行的改革开放具有重要意义,是使之在民族地区深化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对)
2. 中华民族教育的基础差,发展不平衡。(对)
1.民族语言具有稳定性,它将永远存在。(错,并不是永远存在,稳定性不排斥语言文字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发展而发展)
2.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语言融合的时期。(错,是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的时期)
1. 中国的法律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错,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2. 一个民族中,说不上好坏的一般的风俗习惯,对民族社会生活不起明显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这种情况被称为民族风俗习惯的混合作用。(错,是中性作用)3. 发展民族经济是改革民族风俗习惯的根本途径。(对)
4.即使对于某些落后的民族风俗习惯,也不能强迫命令少数民族予以改革。(对)1.宗教信仰不属于政治问题。(对)
2.社会主义时期,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已经基本消失,因此宗教会很快消亡。(错,宗教将长期存在下去)
3.党和国家采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因此宗教宣传可以在社会上、一般学校中进行,无神论的宣传也可以在寺庙、教堂等宗教活动的场所进行。(错,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加以干涉)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强调的就是一个内容:保障人们信教的自由。(错,不仅这一个内容)五 论述题(本科蓝色复习册有全部论述题的答案P40页之后)1 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7 2 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13 15 25 3 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44 48 4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61 65 5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86 6 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99 7 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102 8 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110 9 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136 10 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147 11 试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159 12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160 13 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178 14 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85
五.论述
试述学习和研究民族理论的意义。P6-7 答1学习民族理论与
民族政策,是树立正确的马克思注意民族观的需要2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是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做好民族工作的需要3学习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对我们进行民族研究工作也有重大的指导性意义
P20-21)我国现阶段提出的民族的基本特征和斯大林所述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如何区别和理解民族同化、民族分化、民族组合、民族融合、民族消亡?
P61-6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1各民族间的交流增多,杂散居现象更为普遍,民族关系更加密切2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增多,差别性也来越小,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3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国家兴旺发达现阶段民族关系呈现的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 1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下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2民族团结的大确实与民族主义思想有所滋长并存3民族间互助合作的发展与民族间竞争增强并存4民族共同发展的趋势与民族间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并存5民族联系交往增多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内聚力增强并存
P8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民族问题会呈现出哪些特点和发展趋向?1社会主义十场经济是按照交织配置资源呢的,是按照效率进行分配的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平等与效率的矛盾将在民族问题上有明显的反映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民族问题将大量地发生在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问题上4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少数民族的心理承受力包容力将受到考验并将得到加强
P98-100)怎样理解民族问题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情?1民族问题关系到人民团结和社会稳定2民族问题关系到社会发展和民族发展3民族问题关系到国家统一和边防巩固4民族问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P10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平等的含义。1承认和坚持一切民族的一律平等2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的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3承认和坚持各民族在形式上、法律上乃至事实上的完全平等
P110-112)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 治法》所规定的那样,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抵挡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驶自治权其主要内容和实质是什么?1建立民族自治地方2设立自治机关3行使自治权 实质是要在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内,使有着一定的聚居区的少数民族,有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地位,成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保证各少数民族按照自己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促进民族发展和繁荣巩固祖国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团结
当前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建设应采取哪些措施?1351拓宽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的渠道2重视建设一支德才兼备、廉洁自律、敬业勤政、奉公守法、密切联系群众的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队伍3重点选拔少数民族经济、科技和管理人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4加强少数民族中高级后备干部、少数民族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的培养选拔5拓宽乡镇基层后备干部的来源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6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7新形势下,注重少数民族干部观念的更新
P143-145)党和国家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的方针、政策有哪些?1坚持改革开放,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坚持五个统筹,坚持因地制宜3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5根据国家的总体发展布局和规划,民族地区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经济建设的方针和措施6实行对口支援,帮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7要采取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论述民族教育对民族发展的重要作用148 1民族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有效途径2民族教育发展是民族经济起飞的前提条件3民族教育是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4民族教育发展有利于协调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联系实际谈谈怎样理解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160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3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性4民族语言文字的交融性
P178)在民族风俗习惯改革的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原则?1坚持群众自愿2注意调查研究3遵循循序渐进4尊重客观规律 P184)怎样理解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2公民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3在同一宗教里面,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不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4在宗教信仰问题上,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现在不信教的自由
一、填充题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
琼州学院社会工作系课程论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专 业: 社会工作 班 级: 2012级 姓 名: 孟令娇 学 号: 12203022 指导教师: 黄星溦 2015年6月民族风俗习惯政策的研究——以海南黎......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调查报告和谐社区建设——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秀山镇黄龙村民委员会姓名:黄俊超学号:11143013院系:药学院专业:药物制剂任课老师:王丹完成时间:2012年8月25日......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科技发展现状和困境——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教育科技调查报告姓名xxx学号 0901118 院系(部所)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专业汉语言文学任课教师xxx完成日期201......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调查报告临颍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效果和经验张明铭摘要:民族聚居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实现持续较快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尽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