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城城镇化利弊分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镇化影响因素分析”。
王炳坤 10级地理科学 学号:120100501119
大学城城镇化调查及利弊分析
一、大学城的城镇化调查
为了响应中央关于“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的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切实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号召下,各地大学城纷纷开始建设,福州大学城建成后对周围地区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它与社区共同发展的历程能够彰显整个城镇化过程。
大学城是指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几所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在国外是自然形成的。它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并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教育需求的增长而不断扩大和发展。它区别于一般高校的重要特征在于其规模较大,学校与所在地形成规模较大的社区,人口常常达到数万,以教师和学生为主要成员,在校学生人数占城市人口的一定比例以上;一般位于大城市的周围,目前大都已发展成为所居城市专门设置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机构的一种“卫星城”,是各大学师生与当地居民、企业混合的城镇,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大学城建设加快了城市化、城镇化的步伐。整个城镇以大学为主体,以教育活动和相关科技开发活动为主要内容,许多人在大学城内就业,为大学城服务,社区的服务业基本上为大学生服务,其他一些产业也依托大学产生,大学城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整个城镇的服务业、商业、旅游业等行业的发展。
福州大学城位于福州市闽侯县上街镇建平村、蔗洲村、马保村等一带,占地十四点五平方公里,背靠旗山、与福州市仓山区金山街道隔乌龙江相望(如图1所示)。现有福建师范大学、福州大学、福建医科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福建工程学院、福建江夏学院、闽江学院、华南女子学院等九所高校有大学生约25万。
短短10年间,在福州大学城建设的带动下,上街镇的城镇化进程十分迅速。10年间上街镇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建设用地增加了约2446平方公里,农用地减少了约1989平方公里。农用地中,又以农民赖以生存的耕地减少最多,耕地面积减少了约1622平方公里,占农用地减少面积的81.55%。“耕地被占用,对农民的影响最大。”
二、利弊分析
有利方面
1、交通明显改善
大学城的建设给当地村民创造了良好的交通设施,随着大学城的建设,公路可以方便的到达大学城,这些为当地居民收入提升创造了有力的硬件条件,大学城建设以来当地的交通设施有了极大的改善,交通条件有了极大的提高,橘园洲大桥、洪塘大桥、浦上大桥等加强了当地村民与福州市区的联系,提高了当地经济发展硬件质量,很大程度上激励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2、对周边房地产业的影响
闽侯上街镇,这块地理位置上虽与福州市区仅一江之隔的区域,过去在多数人眼里是一块“乡下”土地。但自从大学城落户闽侯上街后。大学城的建设不仅让上街脱去了农村乡镇的外衣,以福州文教重地的姿态进行建设,也拉近了其与
人们的心理距离。福州大学城的兴建与落成,不但炒热了上街地皮,也让原本就被人看好的金山一带地价迅速升温,甚至福州江滨一带的地价也会感觉到大学城传递来的“热量”。闽都大庄园、金桥花园、绿洲家园等楼盘相继在大学城开 发,之后陆陆续续有很多的楼盘在大学城诞生。
3、生活水平提高
随着社会的市场化和信息化进程,大学生的眼界变得开阔,渴望有更丰富的空间可供交流、休闲、娱乐、接触社会,学生街在这样的需求下渐渐形成,这样的街区位于学校的周围,以学生为主要服务对象,有其待定的功能趋向,是学生相互交流,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同时也给周边地区的居民提供就业的机会。大学城共有6条学生街,工程学院学生街、师大学生街、福大学生街、医大学生街等。学生街的存在使周围居民的收入提高,同时学生街的形成也给学生和周围的居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正是大学城的建设刺激了学生街的形成。工作机会增加
为闽侯居民提供了数以万计的工作岗位,推动了所在地乃至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教育条件改善
做到了城区开放和资源共享,杜绝了资源浪 费。城镇本身就是一座大学校园,各个学校在全城的街道中,社区服务、公共交通等可以说是学校的,也是社区的,其开放性不仅仅体现在没有围墙和大门,更重要的体现在其人才的培养,学术研究和思想观念上的开放;大学的各种各样的设施、场所、书店、医院等都向社区开放共享,各大学之间软硬件资源也是可以共享的,如一张图书馆的读者卡可在城区内所有图书馆中通用。不同的大学之间签订协议,相互承认学分,学生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任何学校的任何课程,实验室也可相互通用
5、加大绿地和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是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了文化特质而构成的景观。大学城区内绿化资源丰富,其中包括乌龙江、湿地公园、旗山国家森林公园等,这里教育资源丰富,有福州大学、师范大学、医科大学、工程学院等高等学府。大学城的建设主要是各高校中各种风格的建筑群以及标志性建筑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因此大学城成为不同校风、学风和文化的融汇地.福州大学城又有自然景观的优势,园区规划中人文景观与地理风情的结合、教育园区与生态园区的共生效应给周边地区增加了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不利方面
1、治安问题
大学城对周边地区发展产生诸多有利积极的影响,但同时村中“城”客观的环境使得大学城的发展受到制约。福州大学城外来人口众多,人口情况复杂,管理难度大。福州大学城的公共场所管理薄弱,正是由于大学城如此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城内的治安问题日益严重案件数成倍增加,对大学城的管理增加了更大的难度。,2、拆迁问题
大学城建设占用大规模的土地,大量的土地住宅被征用,导致大面积的拆迁问题。福州大学城占地14.5平方公里,大部分土地已经用于大学城的建设,但仍有一部分土地在农民的手里,且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僵持的状态。居民不愿拆迁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划定的拆迁赔偿金低,与居民意愿相差过大、现有生活状况与
拆迁后生活状况相差大、拆迁后社会基本保障变少、拆迁后失业、收入没保障、赔偿标准等政策变化。拆迁矛盾愈演愈烈。土地与房地产开发的高市场价值与征地拆迁补贴费相对较低的矛盾,使得周边地区与大学城之间极易发生纠纷,造成了“拆迁难”问题,对大学城的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3、饮食卫生
随着大学城各校的校园大规模的建设完工,大学城有数万学生入住学习,但是周边的商业配套建设和管理没有很好跟上,尤其是周边饮食卫生监管存在疏漏,造成很大的食物安全隐患。福州大学城新房林立、环境优美的大学宿舍楼与垃圾遍地的小吃一条街仅仅隔着一条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街的饮食卫生状况令人担忧。
4、公共交通不足
福州大学城的交通的硬件设施已经能够满足大学城的发展,但是福州的公共交通却还不能满足大学城的需求。福州大学城聚集着福州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9所院校。城内学生数超过6万人,公交线路只有福大新老区间96路、工程学院到福大老校区的123路、到师大仓山校区的43路、省中医学院新校区到火车站的55路、博仕后缘墅(庄南村)到台江步行街的41路、华南女子学院到公交仁德站的89路以及唯一一条在大学城内运行的48路。这几条公交线路显然不能满足大学城师生的出行要求。
总结
大学城城镇化使上街镇许多农民一夜间变成了“市民”,告别了农居,住进了楼房,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大学城众多农民虽然住进了楼房,但交际圈变化不大,难以真正融入城市,关键原因是失地农民普遍存在再就业困难,“应进一步开展就业培训,实现失地农民再就业,让农民真正实现城市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要加强农民再就业培训,由于失地农民文化程度偏低,没有专业技能,对于以前只懂农业耕作的他们来说,失去土地等于失去工作岗位和保障。不少失地农民转型意识差,存在“等、靠、要”思想,择业期望值较高,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建议发挥高校优势,通过建立高校智力资源服务地方的长效机制,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促进失地农民再就业,提高村民幸福指数。
大学城的建设不仅带来了大量学生,也吸引越来越多外来人口入驻周边地区,违法搭盖、生活垃圾、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大学城地区的环境压力不容小觑。目前大学城各高校校内环境很好,但校外环境与校内却是天壤之别。面向未来,应通过规划,用统一标准实现校内校外发展环境建设的同质化。在现有阶段,可通过开展道路、街头公园、生活小区的绿化美化整治,建设环境优美学区。
化粪池利弊分析1、化粪池原理大致来讲化粪池污水处理,分为四步:过滤沉淀-厌氧发酵-固体物分解-粪液排放。 一般来说,把一个大的池子分成三格或四格,三格叫三级化粪池,四格叫四级......
自己操办同学聚会的利与弊同学聚会是我们每个走出校门的学子们经常会谈到的一个话题,对于这样的活动大家基本上都很乐于参加,就是因为我们有浓浓的同学情谊在。可是聚会到底是......
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利弊分析科举制度是中国隋唐时代产生的,通过制度设定和程序化操作,从所有男性社会成员的范围内挑选人才,担任国家行政官员的制度,而且被选拔的人才......
采购的原则大概可分为五个原则:适价,适时,适质,适量,适 地。采购是经营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物资采购工作只有严格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才能降低物资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及提高经济效益......
全国城镇化解析一、中国城镇化发展概述剖析中国城镇化发展现状2011年是中国城镇化的转折时点,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市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这引起了国内外各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