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交通大学交响乐之感想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北京交通大学交响乐之”。
《交响乐欣赏》 结课论文
(社科类)题目:交响乐之感想 专业:软件学院 姓名:*** 学号:****114
2013年12月
号 19摘要
交响乐或恢弘或优雅,总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听觉震撼。指挥家与演奏者们的配合,让人觉得有一种美感,随着指挥身体的“抑扬顿挫”,每一件乐器仿佛就像活的一样,富有节奏和动感。音乐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紧密相连。从古典主义时期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为精神食粮,一直给人心灵上的慰藉。本文将对三部交响乐,根据作者的感受进行赏析:古典主义时期的《英雄交响曲》,浪漫主义时期的《悲怆交响曲》以及创作于两个时期之间的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本文将用语言描述所上述交响乐的结构形式,及对音乐所激起的情绪表述。
关键词
交响乐赏析《英雄交响曲》《蓝色多瑙河》
《悲怆交响曲》 目录
摘要。。。。。目录。。。。。
一、深沉、真挚的《英雄交响曲》
二、奥地利第二国歌,《蓝色多瑙河》
三、充满悲剧色彩的《悲怆交响曲》 感悟。。。。参考文献。。。
1.深沉、真挚的《英雄交响曲》
《英雄交响曲》,是由人类艺术史上最伟大的创造者,贝多芬,于1804年完成。这部交响乐虽然创作于古典音乐时期,但是这部交响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大大超过了维也纳古典交响乐的创作局限,时常被认为是浪漫乐派的创始作。
拿破仑是无数青年人们的偶像,我也不例外,他的王者风范让人敬仰不已,曾经横扫欧洲,是何等的豪情壮志。《英雄交响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中的大提琴演奏,刚毅、淳朴而精力充沛,正是贝多芬眼中的拿破仑形象吧。接下来,又出现了双簧管、单簧管及小提琴交替出现的一个申述性的抒情动机。后面的音乐显得有些急促,似乎象征着不幸即将来临.整个结束部具有展开部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节奏上的变化,即连续不规则重音,给人以强烈的不协和感,最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力度从很强到很弱的急剧变化。本乐章好似暴风雨前的沉寂,主题动机孤独呻吟的音调从低声部升起,气氛紧张而有些惊惶。和声、节奏、配器、主题也都做了淋消尽致的发展变化一次又一次地掀起了戏剧性的新高潮.然后,在双簧管上出现了一个抒情而明朗的曲调,它给英雄主题带来了新的鼓舞,在一个强有力的和弦后,英雄主题以胜利凯旋而来。
。第二乐章为慢板,此乐章自始至终具有进行曲的特点,政治色彩很浓。并体现出英雄的葬礼是在行进中举行,哀悼的音乐井非绝望悲观,而是发自人们内心的英雄的祟敬、哀悼及沉痛的思。一连串的调性转换,给这个哀悼的月似增加了严肃性的悲痛色彩。第三部分再现了快速的谐谑曲,在主部匕结束。第三乐章很象描绘了(一个)风尘仆仆的英雄形象,它与第一乐章是一脉相承的,力度变化也很大也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弱到强,在节拍、节奏速度方面亦有很大变化。
第四乐章终曲,双主题变奏曲式。它表现庆祝胜利的狂欢场面.从结构的整体来看,此乐章带有明显的奏鸣曲式和回旋曲式的痕迹: 结构
整部作品在和声方面大胆运用不协和和声进行布在配器上,充分利用器乐的色彩对此,在力度变化上,运用从很弱到很强的力度对比;在速 度上,从慢板到急板的鲜明速度对比,所有这一切,都使各乐 章的规模更加庞大和多样化了。
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无论是创作内容和形式
都较他以前的作曲家有很大突破,对后来浪漫主义音乐家的 创作影响极大,在世界音乐艺术史卜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2.奥地利第二国歌,《蓝色多瑙河》
《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圆舞曲之王”约翰·施特劳斯的代表作品。这首脍炙人口的音乐早已曾为人们幸福美好生活、期盼世界和平的象征。圆舞曲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前面往往会有一个序奏,最后又尾声。《蓝色多瑙河》由五个部分组成。
前面是一个很长的序曲:小提琴的颤音渐渐响起,描写多瑙河水波荡漾的情景。然后元昊演奏出一种东方破晓,万物复苏的景象。接下来弦乐队的演奏,把多瑙河的川流不息、波光粼粼描绘得生动可人。后面几个段落音乐的转变,使得作品的表现力更加丰富多彩,把多瑙河两岸的魅力景色,以及人们泛舟河上的情景一一体现出来。整部作品节奏欢快、流畅,以此来表现河流的动感,既生动又形象;音乐语言清新明快,极富有歌唱性。在结束部分,又出现了前面几个段落的部分旋律,好像是一种回顾,最后乐队齐奏把欢乐的情绪推到高潮,令人荡气回肠,充满了生命的骄傲与辉煌。
在整个乐曲中,圆号的声音给我印象最深刻,无论在表现黎明时的涟漪,表现绅士舞步的稳重,还是在太阳升起时烘托出灿烂的气氛.都使得整个曲目得到一种和谐的美感。虽然在许多时候圆号都是在扮演配角。但是当乐曲全部安静的时候,我总是能听到圆号那熟悉的旋律。总是给人以鼓舞,给人以安宁的意味。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人生的起伏总给人带来欢乐和痛苦,但是,在大起大落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安宁,得来不易的安宁,重新体会阳光的灿烂,迎接更好的明天。
3.充满悲剧色彩的《悲怆交响曲》
《“悲怆”交响曲》创作于1893年,是柴可夫斯基自认为最 好的作品之一。这部充满悲剧色彩的交响乐作品反映的是柴可夫斯基个人的生命体验,传达了他在生活中的绝望与挣扎,以及面对的悲剧命运而无能为力的悲凉心态和情感。该曲表现了悲哀、悲苦、幻想和斗争,而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则贯彻始终。
《悲怆交响曲》采用古典乐曲的四乐章结构,第一乐章大管演奏,好象提出深沉、严肃又发人深醒的重大问题。接下来,旋律逐渐上升,使乐思复杂化,和弦外音的不协和,预示着悲剧的到来。大管的音色苍老、沉重,好像一位历尽坎坷的人在悲痛而沉静地思考。也许这是柴可夫斯基,预见了自己生命的终结,而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吧。接着。由中提琴富有表情地奏出,它温柔、抒情、旋律优美如歌,与第一部分有着鲜明的对比,它表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渴望。圆号奏出的和弦和持续音形成了和谐平稳的背景,衬托得小提琴更加甜蜜、优美。就像暴风雨前的宁静,这段美好更加突出了的悲剧色彩。
第二乐章,由圆舞曲组成,圆舞曲主题的节奏自由,伴奏活泼,显得流畅、轻快,大提琴如歌的旋律为它增添了柔美的情调。这一切都是在做铺垫,乐章结束时,一切都暗淡下来,先后在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上出现一系列合唱风格的下行和弦乐句,随后,乐章中段 哀求、叹息的音调在不同乐器组呼应着,它打破了音乐明朗的 情绪,使人又想到第一乐章中的悲剧形象。
第三乐章的诙谐曲和进行曲,结尾中,乐队以强大有力的全奏,造成不
断运动的效果,表现出胜利的欢腾,形成巨大的高潮,仿佛描述了他一生的音乐历程。
第四乐章被称为“死亡”的乐章,体现了绝望和死亡的悲剧形象,悲剧性的主题是残
酷的现实给作曲家带来的人生最后结论“死亡”。用作者自己的 话说,“气氛和安魂曲非常近似。”主部由叹息、下行的旋律既 不稳定的和声组成,集中地表现了悲剧的形象。副部如泣如诉的 音调,表现出悲哀的啜泣和绝望的呻吟。圆号吹出颤抖一般的八 度切分三连音,作为副部的背景,描绘出心得搏跳和颤动,表现 了柴科夫斯基在生命最后的岁月里辛酸的失望和深沉的痛苦。
感悟
通过本学期对交响乐的欣赏,我才知道交响乐这种艺术形式是如此有魅力,通过各种乐器的组合,让人能够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作曲家所要描绘得场景之中。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想象出音乐中所包含的情景。《英雄交响曲》中的拿破仑,《蓝色多瑙河》中的美丽景色,《悲怆交响曲》中主人公的一生,都好像历历在目。我想这就是交响乐的魅力吧。不仅仅是听觉上的震撼,更重要的是心灵与脑海中的感情交流,让人不禁融入作曲者的世界中。这就是交响乐的魅力吧。
参考文献
[1]杨和平,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及其创作风格特征;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1年3期.[2]初海伦,维也纳新年音乐会与《蓝色多瑙河》;秘书-2007年12期.[3] 陆家齐,柴科夫斯基和他的《第六交响曲》;世界文化-2005年11期.[4]互联网参考资料均来自于百度和维普期刊数据库。
交响乐之感想摘要:交响乐一直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的音乐爱好者。本学期在交响乐课堂上老师带领我们欣赏了交响乐发展的三个不同的时期的很多作品,本文就作者印象最深的三......
交响乐鉴赏之感想姓名 邓佳敏 班级 091201 学号 ***3 作为一个学习法学专业的我来说,很高兴这个学期学习了交响乐鉴赏这门令人陶醉的课程,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在交响乐......
浅谈交响音乐姓名:———— 学号:———— 专业:———— 院系:________年 月1摘要交响乐是为整个管弦乐队所作的奏鸣曲, 它不是指某一种特定的体裁名称, 而是一类器乐体裁的......
交响乐赏析课程之感想作为一个学习视觉传达的我来说,选择选修交响乐赏析这一课程,我想在平时总是要思考如何的设计出好的方案,总是要动脑筋,而听听音乐是舒缓心情和放松大脑的一......
交响乐论文我最喜欢的交响乐作品《彼得与狼》交响乐论文完成本学期的交响乐欣赏课,受益匪浅,我感受到了音乐形式的美、乐曲中气质的美、节奏的美、旋律的美、多声部的美、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