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思路与对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交通建设与发展”。
新时期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刘奕石良清
一、引言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区及直辖市,土地面积约678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71%。2000年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技术等级和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升,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为主,航空、内河航道为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2000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新建林芝、九寨沟等支线机场23个,铁路营业里程从2.13万公里增长到3.27万公里,增加了1.14万公里,公路通车里程从53.25万公里增长到150.45万公里,增加了97.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从2000余公里增长到1.86万公里。
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保障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国防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与东部和中部地区相比,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外运输通道数量少,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技术等级低,影响了区域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因此,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国家再次提出要继续把交通建设放在优先地位,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二、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困境分析
站在西部大开发第二个十年的新起点上,也应看到,西部地区的交通建设仍然面临着很多困境和问题。
1、发展规模之争议
西部地区地域宽广、资源丰富、地形复杂、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人口分布不均衡,这种经济地理特征决定了西部地区交通建设任务重、难度大、投资大。2009年,我国西部地区综合运输网密度达到23km/km2,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而从人口密度和城镇密度来看,西部地区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3。未来十年,我国仍将加速在西部地区布局“高速交通网络”,到2020年,铁路网规模将超过5万公里,电化率达到60%以上,高速公路里程将可能突破4万公里。目前我国关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规模的争议很多,尤其是对于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大规模规划建设,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发展不均衡的西部地区更是如此。
对于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合理规模的探讨应采取不同的思路,首先,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人口、城镇分布特征差异很大,既有城镇、人口密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成渝、北部湾等经济区,又有人烟稀少、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路网建设不能以达到与东
部地区相当的路网密度为目标,而应该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采取差异化的发展策略;其次,西部地区交通项目建设不能仅以车流量、客货运输量的大小或财务效益的好坏,作为判断高速公路、干线铁路、支线机场等项目决策的依据,而应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基本依据,充分考虑新时期西部地区重点经济区建设能源开发和利用、对外开放以及城镇化建设等对交通基础设施运输能力、通达性、覆盖率、等级水平的要求,做到“量需而行”。
2、建设资金之困境
西部大开发以来,国家对西部交通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2000年至2009年间,西部地区公路、水路、铁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万亿元,但建设资金缺口依然巨大。西部地区地形条件复杂,建设成本高,同时建设项目融资困难。同时“费改税”给地方的公路、内河建设和养护资金落实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交通建设养护需求与当地政府建设资金匮乏的矛盾日益突出。国家对西部重点公路、水运建设项目的补助虽然是东部地区的1.2~1.8倍,但对部分省区依然偏低。
西部当地政府财力十分有限,居民对收费公路、高速铁路、民用航空等费用较高的出行方式经济承受力比较有限,而交通工程建设及养护维修成本却要高于东部地区。因此,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管理必然要考虑与区域经济基础条件的适应性问题,不能简单地照搬东部地区通过收费回收投资(或偿还贷款)的作法,而应坚持以政府公共投资为主,社会资金参与为辅,保障交通建设资金得到合理有效利用。
3、多元目标的实现
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不仅在于提供高质量的交通运输服务,同时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还在实施区域开发战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环境、扶贫、促进劳动就业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交通公益性项目比例较高,交通建设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更加重大。因此,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中应更多地考虑社会经济多元化发展带来的交通需求多样化特点,将交通建设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兼顾交通在引导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开发开放、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多元化目标的实现。
三、新时期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思路和重点
1、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主要思路
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但另一方面经济社会发展对交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依然繁重,客货运输对于运输服务质量和交通行业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新时期西部地区交通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全面转型,主要采取以下思路:
适度超前发展:采取交通建设先行、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通过增量的快速扩张和存量的升级和改善,进一步解决了交通基础设施总量不足的问题,提高有效供给,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能力。
跨越式发展:发挥后发优势,吸取东中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经验和教训,避免发展误区,迅速提升发展质量;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倾斜和重大规划、项目支持,积极融入西部地区新的区域发展战略格局中去,实现跨越式发展。
现代化发展:依靠现代技术创新驱动,全面提高交通发展质量,使基础设施、运输组织与服务、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加快实现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转型。
差异化发展:结合西部地区地域特征,对经济较发达的城市群地区、资源富集区、农村地区、边境地区等分别采取不同的交通资源配置模式和差异化的发展策略。
综合化发展:以构建完善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为目标,统筹规划,强化综合协调和衔接配套,合理有效配置交通资源,促进各种运输方式的综合利用和协调发展,提升整体效率和服务质量,形成发展的合力。
2、新时期西部地区交通建设的重点任务
(1)推进外联内通的干线运输通道建设
1)加快推进连接中东部地区的运输通道建设
建立健全东中西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以东带西、东中西共同发展的格局,仍然是新时期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需要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同中东部地区,尤其是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建设横贯东中西部的运输通道,提高干线运输通道的等级和能力,强化西部地区同中东部间的交流合作。
2)推进跨境对外运输通道、出海通道、口岸公路建设
西部地区与14个国家接壤,陆地边境线长达12747公里,积极构建新型开放格局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战略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外运输通道、口岸公路的建设,建设连通东盟国家、南亚、中亚、东北亚等国家之间的陆路、海上运输通道,加快修建西部沿边公路,大力推进西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河流开发和次区域合作,并依托现有边境口岸城市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立一批边境自由贸易区或经济特区,构筑西部大开放的新格局。
3)完善省际运输通道,提高区域间可达性
为发挥西部公路网的整体效益,还应加强省际协调,加快跨省运输通道的统筹规划和建设,重点构筑和完善快速通道建设,打通省际间断头路和瓶颈路,构筑省际快速对外运输通道主骨架。
(2)加快服务于资源开发、能源运输的交通系统建设
资源开发是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增长点,建设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是新时期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目标。为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强势,应积极通过改善交通条件促进西部地区丰富自然资源、矿产资源的开采、开发和利用,加强西部地区通往资源、能源开发地的干线通道规划和建设,以及主要经济中心、资源能源产地、产业基地间的大能力、高效便捷的集疏运系统建设,为西部地区资源开发提供有力支持。
(3)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推进客货运输资源整合加强对西部地区客货运输枢纽的整合,加快建设衔接紧密、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站场,采取“统一规划、联合建设、共同使用”的方式实现综合运输枢纽中各交通方式的紧密衔接,统一技术标准,促进机场、铁路车站等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区域共享,提高综合运输体系的服务能力和效率。
(4)重点经济区率先实现网络化、高速化
城镇化提速将是西部大开发新十年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实现西部地区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重点经济带、重点城市率先发展、集聚发展、重点突破的战略,在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雄厚的重点开发区域,如成渝经济区、广西北部湾、关中—天水经济区等,应率先实现网络化,建设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为主,航空、水运为辅的高效、完备的综合运输体系,加强核心城市与周边辐射地区之间的快速通道和干线网络建设,以区域核心城市为中心,实现交通运输网络功能由单中心放射型向多枢纽互联型转变,形成对周边地区具有辐射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新高地。
(5)提高普遍服务能力,加强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交通建设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西部交通基础薄弱、欠账多、新农村建设发展压力大。新时期西部交通建设仍应以农村公路交通建设为重要抓手,加强对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边远地区交通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形成覆盖面广、通达深度高的农村公路网络,方便广大群众出行,全面实现通达的目标,在有条件的地区适当提高农村公路等级,为农产品的运输提供便利;建立农村客运服务体系,提供较为便捷、舒适、安全的农村公共客运服务。
四、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统筹协调规划,优化发展结构
紧密围绕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目标,统筹协调多种运输方式的科学发展,按照实现资源共享与利益均衡以及相互协调配合的原则,在政府部门的主导下,逐步形成多层面的规划协调机制,加强公路、水路、铁路、航空、城市交通在规划方面的协调与合作,合理配置交通资源,优化发展结构,增强发展合力,提升综合交通服务水平。
2、发挥后发优势,提升发展质量
西部地区交通建设中可以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吸取东部地区的经验和教训:1)创造条件,低成本引进先进适用的交通建设、管理技术,以较短时间、较小代价缩短差距;
2)采取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制定较高的节能环保标准,引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完善节能政策体系。3)学习东部地区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对于东部地区交通发展中遇见的问题,如高速公路投融资及收费管理问题、支线机场等的运营管理问题、大中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等,及早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进行预防。
3、兼顾公平与效率,降低区域发展成本
充分考虑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点,应把改善民生,降低区域发展成本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更好地保持交通基础设施公益性特点和社会公共物品的基本属性。增加对西部地区收费公路、铁路干线、支线机场、港口等的建设投入和运营补贴,适当降低收费标准;加强以普通公路为主体的免费公路网络的建设,控制和减少收费公路规模。
4、强化资金保障,完善政府投入机制
资金问题是长期制约西部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瓶颈”。新时期西部地区交通建设资金需求依然庞大,需要中央政府通过有效政策扶持与宏观调控机制加以扶持。1)继续保持中央和地方财政对西部交通的支持力度,深化燃油税费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增加转移支付规模。在中长期国债安排上,重点向西部地区倾斜。适度增加省级公共财政对交通领域投资的比重,保证公益性项目的建设。2)考虑用部分国家交通建设专项资金对西部地区交通建设实行贴息贷款,增强西部地区使用贷款的能力。3)积极推进西部地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交通建设资金,利用运价浮动、沿线土地开发等优惠条件,采用合资合股等多种形式,进一步拓宽资金渠道,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汪阳红.“十二五”时期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J].宏观经济管理,2010年7月.[2] 李坤.促进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09年1月.[3] 王青云.关于制定“十二五”时期我国区域战略和区域政策的一些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7月.[4] 阮加,刘延平.西部地区交通经济带问题研究[J].综合运输,2006年8月.作者简介:刘奕,1982—,女,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应用经济学流动站博士后,博士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交通规划与管理、区域发展规划研究。本论文主要依托于交通运输部“十二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西部地区十二五时期交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研究》。作者联系方式:06114165@bjtu.edu.cn,***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我国旅游交通现状与发展对策2005-02-24一、我国旅游交通发展现状分析广义旅游交通是指以旅游、观光为目的的人、物、思想及信息的空间移动,它探讨的对象包括人、物、思想及信......
2017年我国经济成就与2018年发展思路一、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稳中向好态势继续巩固发展2017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中央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
新时期富禄产业发展的思考三江县2009年中青班学员吴清德富禄乡是三江最边远经济发展最薄弱的乡镇之一,90年代中因盛产杉木而闻名一时,财政收入因而达到顶峰,年最高财政收入达10......
西部地区农村学前教育的发展困境与对策作者:骆婧【摘要】我国西部农村地区面临着师资短缺、教师专业化程度低且流失严重,幼儿园布局困难、农村地区幼儿入园难,学前教育观念落后......
我县是农湖业大县,生态环境优良,渔湖资源丰富,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条件得天独厚。充分利用我县特有的资源,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是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