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肤浅体验现象透视(推荐)_课堂教学中的直觉体验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5:17:3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阅读教学中肤浅体验现象透视(推荐)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课堂教学中的直觉体验”。

阅读教学中肤浅体验现象透视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课堂教学热闹、阅读体验肤浅等现象,造成了语文本体失落、阅读感悟偏差、教学效率低下等一系列问题。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的阅读体验进行冷思考,进一步加深对阅读体验价值的认识,并探索阅读教学中有效体验的策略,促进学生语言与精神的共生。

一、脱离文本语言的体验

体验是人们在实践中的一种内心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一种体会与感受。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体验”多与“情感”同时出现,如在总目标中强调“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等。为此,有些教师误以为关注学生的阅读体验就是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就是感悟文本的人文内涵。

1、空中楼阁体验。

[课例1]教学《陶罐和铁罐》一课,在学生认读生字、读通课文 后,有的教师提出了一个覆盖面广的主导性问题引导学生阅读体验: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在阅读交流时,学生只根据文本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感受,虽然教师在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后安排了个体朗读和分角色朗读,但是没有抓住关键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深入体验,学生朗读平淡,前后没有变化。

2、走马观花型体验。

[课例2]教学《给予树》一课,在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后,有的教师设计一连串的问题引导学生阅读:金吉娅为什么买棒棒糖?难道她不想给妈妈、哥哥、姐姐买更好的礼物吗?她为什么要给陌生的小女孩买洋娃娃呢?妈妈为什么说金吉娅送给了她们善良、仁爱、同情和体贴„„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不停地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来回答,教师没有给学生对一些语句细心品位的时间,一堂课在师生紧张的一问一答中结束。

从上面两个课例看,教师比较重视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人文内涵。但由于教学多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没有抓住文本的语言进行深入的品味和感悟,学生对人文内涵的体验是表层的。人文教育应建立在对语言体味的基础上。教师只有抓住《陶罐和铁罐》中的“奚落”、《给予树》中的“沉默不语”等词语引导学生展开深刻品味,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到作者蕴含在文本中的感情。

二、偏离语文实践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有些教师误认为关注学生阅读体验就是开展实践活动,于是在阅读教学中安排了诸如游戏、表演、实验、操作、绘画、唱歌等活动,以及学生搜集信息后的交流活动。

1、眼花缭乱型体验。

[课例3]教学《找春天》一课,有的教师在学生认读生字、读通 课文后,就播放有关春天的录像,让学生欣赏春天的自然风光。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诵读的同学可以联系诵读课文,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幅春天的图画,喜欢音乐的同学可以唱春天的歌,还可以配上舞蹈等。最后,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2、海阔天空型体验。

[课例4]教学《北京》一课时,有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生字、读通 课文后,让学生大量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有的学生介绍北京的历史演变、民情风俗及现代发展等文字材料;有的学生展示著名建筑物、风景点等图片资料;有的学生提出要播放《我爱北京天安门》等音像资料。

上面的两个课例,课堂教学可谓生动活泼、热热闹闹,对培养学生搜集信息能力、综合学习能力固然会带来一定好处,但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主要是指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并非是游戏和画画、唱歌等活动。过早地脱离文本、过多的非语文活动,不仅影响语文教学基本任务的完成,也会影响学生情感的深入体验。我们在教学《找春天》《北京》时,可分别抓住课文中的中心句,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发现、想象、赞美大自然春天的美和首都北京的美,让学生在创造性体验中感受美丽的景色和优美的语言。

三、游离课文语境的体验

体验是主体内在历时性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悟与验证,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中强调:“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有些教师误认为关注学生阅读体验就是片面追求个性体验,因而引导学生超文本体验。

透视招远现象

透视招远现象((精选8篇))由网友“已注绡”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透视招远现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篇1:透视招远现象 透视招远现象一 县域经济,宏观经济之尾,......

教育现象之透视

教育现象之透视幼儿园,以前对于孩子而言,这象征着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回忆,无忧无虑,然而现在的幼儿园生活真的有那么美好吗?看了下面的几则消息之后,让我们真的该深思一下,为什么会有......

非理性上访现象透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群众上访也呈多发趋势。但一些群众不是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渠道,而当成向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一些非理性的上访愈......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案梅列区实验小学陈晖教材分析:本课是人美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三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

《直立圆柱体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直立圆柱体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概要:针对椭圆在不同位置透视的变化,引导同学去理解圆柱体透视的特征。关键词:平行透视;成角透视。一、教学目的:1.了解圆柱体的透视现象,使同......

下载阅读教学中肤浅体验现象透视(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阅读教学中肤浅体验现象透视(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