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男生弱势现象透视_弱势男生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15:58:4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中小学男生弱势现象透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弱势男生”。

中小学男生弱势现象透视

2006年6月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陈 蕾(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南长沙410081)内容摘要: 现今中小学中男生弱势的现象比较普遍,我们 目前的教育没有意识到男女生的差异,考核评价方式、教师 的课堂纪律要求和教育的女性环境都有利于女生优势的发挥, 不利男生潜能的挖掘。改变男生弱势状况,要革新教育理论, 重视“性别差异教育”;改进教学内容,开设符合男女生兴趣 要求的课程;探索教学方法,实行小班教育、小组教育和个别 教育;改变教育评价,因性而异,区别对待;要调整补充教师队伍, 使男女教师比例协调。

关键词: 男生;弱势;性别差异教育;因性施教中图分类号: G 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916(2006)06-0035-0

4一、中小学中的阴盛阳衰

在目前的中小学,女生凸现高于男生的成功趋势,已是

一种普遍事实:女生学习成绩优秀,在各种考试、竞赛中超过 男生;女生受老师、社会好评的比例越来越高;相反,男生担 任学生干部和评为三好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小,即使在传统的 男生占优势的方面也是如此,如许多学校广播操的前排领队 几乎都是女生。男生似乎正在成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学习 上有问题的几乎都是男生。在课堂教学中,能充满自信、流 利地回答教师提问或者与同学对话、表达自己意愿的女同学 多于男同学。在校内外的各种活动中,能够显示出较强的组 织能力,积极参与并具有一定责任感的学生也是男生少于女 生。在家庭生活中,生活习惯比较好,具有较强的自理能力, 能体谅父母、分担家庭责任的也是男孩差于女孩。女生比男 生强的情况屡见不鲜[1]。从高考中我们可看出明显的“阴 盛阳衰”现象,男生总分成绩不如女生,而且差距还在拉大。钱国良对2001年和2002年浙江省高考成绩(根据《浙江招 生年鉴》)进行了统计分析,在包括总分在内的两个项目(平 均分和及格率)40个(均差)指标中,男生只有13个“+”, 而女生则拥有27个“+”,同时, 2001年成绩统计男生还有8 个“+”,到2002年只有5个“+”,差距有拉大的趋势[2]。男生在学习成绩上的弱势导致进入高一级的学校的男女性 别比例出现了不平衡。近年来,女大学生的比例正在逐年上 升, 1998年在校女大学生为学生总数的39.75%, 2000年占

41.07%, 2001年则达到42.14%。浙江省2001年和2002年 高校录取新生中女生的比例分别是44.65%和45.63%[2]。这种情况在国外也常有发生,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 调查表明,在该组织27个成员国中男孩的阅读水平普遍低 于女生[1]。《新闻周刊》(Newsweek)报道,根据几乎每一种

标准来衡量,美国各地和每一种人口群的男生,课业表现都 赶不上女生。在小学,被判定有学习障碍以及被编入特殊教 育班级的男生比女生多一倍。中学男生在标准书写能力测 验成绩也落后女生。1980年到2001年间,宣称不爱上学的 男生增加了71%。这些变化在大学尤为显著: 30年前美国 大学部学生有58%是男生,现在只占44%,阴盛阳衰。1992 年女生在数学和科学方面仍落后男生,可是到20世纪90年 代中期这种差距已经缩小,修习中学程度的生物、化学课程 的女生也超过了男生[3]。在英国公布的GCSE成绩中, 2000 年有53.2%的应试女生拿了A到C的好成绩,但是男生的 表现就逊色多了,只有42.6%的应试男生拿到了A到C成 绩。而在1999年的一份报告中, 11岁的男女学生在写作技 巧上的差异最大,只有47%的男生达到了11岁学生应有的 写作能力,而62%的女学生已经达到她们该有的水准[4]。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是个男性中心的社会,女性是弱势

群体,女性在智力、能力方面逊于男性似乎成定论。今天我 们看到女性受教育能力大大增强,在各种重要的考核、竞赛 中取得了骄人成绩,反映了女性性别弱势的部分改变,是社 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表现,这是个十分可喜的现象。然 而欣喜之余,我们同时也要看到中小学女性优势的凸显也正 是男性弱势的呈现,意味着相当部分的男生被排除在充分发 展的行列之外,使他们的才能得不到展现、潜能得不到发挥, 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选择和事业成功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长期在压抑的环境中成长的男孩,个性得不到舒展,心 灵疲惫,会造成程度不一的心理障碍,任由发展会成为社会 和谐稳定的隐患。美国教育部长史派林斯说,“男女生成绩 差距不断扩大,对经济、社会、家庭和民主体制蕴含深远的影 响”[3]。

二、男生弱势力原因分析

大量的研究表明,男女生在学习方法、学习能力、智力结

构、个性特点、业余爱好、知识面水平和发展潜力方面有着明 显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意味着男女生之间智力上有优劣之 分。因而男生弱势局面往往是教育本身造成的。我们的教 育没有意识到男女生的上述差异,而强求一致的要求,这是 一种粗象的平等,用这种粗象模糊的平等来掩盖男女生在心 理和发展上的差异,倒成为了性别不平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 式,它人为地制造了教育中的性别歧视。

1.考核评价方式有利于发挥女生的优势。注重语言表

达能力的考核制度使我们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女生 优势的发挥,而不利于男生优势的展现。现代脑科学、神经 学、生理学、心理学等各学科研究结果都已表明,男女的大脑 是有差别的。男性右半脑掌管空间能力,左半脑掌管语言 能力,功能分化明显,而女性语言和空间能力则由两个半脑 控制,功能区域化很不明显。因为大脑半球的分工明确性使

男性空间能力比女性优越得多,男孩一般喜欢运动不爱安 静;女性因两个脑半球同时控制其空间能力,所以会相互妨 碍,而语言的发散性却恰好适合女性的大脑功能特色,这使 女性常常喜欢用语言的方法去比较抽象的问题。而且由于 女性有关观语言、拼写、书写的语言能力位于左半球的一个 特定的区域,正如男性的空间能力一样,比较专业化,更增添 了她们在语言方面的优势[5]。

在现实的考核中,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占极其重要的地

位,如高考中语文、英语、数学是三大重头科目,而女生在三 科的总体水平高于男生。首先在英语成绩中女生处于绝对 优势。钱国良对2001年和2002年浙江省高考成绩的统计 分析中,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无论是平均分还是及格率,女 生均保持着绝对优势,其中文科男女生的英语及格率差距超 过20个百分点。及格率的最大差距达到21.52个百分点(2001年文科),最少也有16.65个百分点(2001年理科)。平均分的最大差距是13.4分(2002年文科),最少也有9.04 分(2001年理科),男生英语成绩的最低及格率只有24.54%(2002年文科),而女生则是44.56%(2002年文科)。男生 平均分最高是88.07(2001年理科),而女生则是97.11

(2001年理科)。其次在语文成绩中男生处于明显劣势。男 女生语文成绩平均分的最小差距是2.82分(2001年理科), 最大差距是6.01分(2002年文科);男生平均分最低是95.03分(2002年文科),女生的最低是99.25分(2001年文 科);及格率的最大差距是16.01个百分点(2002年文科), 最小差距是7.03个百分点(2001年理科),男生最高是73.30%(2001年理科),女生最高是85.85%(2002年理科)[2]。因此,注重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核方式大大有利于女生优势的 发挥,对很多男生却是一种打击,对语言能力处于弱势的男 生来说,信心锐减,兴趣丧失,学习成了沉重的负担,优异成 绩的获得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梦想。

2.教师的课堂纪律要求适合女生的天性。首先,脑结构的差异决定了男女的能力差异和不同的认知策略偏好。“男 孩子总是对周围的空间充满好奇,因此喜欢去探测、去探究、去挑战、并乐此不疲;而女孩子则比较情绪化,重视秩序、合 作、友爱。”[5]男孩子天性较大胆、粗放,因而更愿意表达自 己的意见;而女生则倾向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趋向权 利的认同,因而在课堂上比较小心,不仅不敢像男生那样说 出自己的想法,而却还刻意去琢磨教师的意愿和意图,以避 免自己因为得不到教师的认同而在教师和同学面前尴尬,失 去自尊。一方面,教师喜欢男生那种大胆表达、给教学增添 活力的声音,但是另一方面,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保护 自己权威和师道尊严,教师又相当拒绝这种声音。因为由于 资金有限、资源短缺和教育政策限制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国 无论是重点学校还是一般学校,班额都较大, 50-80人不

等。如此庞大的班级,对教师在有限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是 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教师倾向于偏好听话、乖巧、不会制造 尴尬和麻烦的学生,这样女生在课堂上更受到教师的宠爱。其次,男孩天生爱动不爱静。据国外的研究统计,被诊 断为活动过度的孩子,男孩子占95%以上。多动症的发病 率为3%左右,男孩约为女孩的4-9倍。而学校教育中特 别是中国的中小学教育中,有着严明甚至刻板的纪律要求, 运动的时间很少,绝大多数课程都是在安静、遵从秩序和纪 律、压制运动、拒绝“小动作”的环境中进行的,即便是体育 课,也有很多条条框框,不允许做无关的动作。这样,“男孩 子对运动的渴望、对刺激的好奇的天性遭遇现实的教育后” “往往要经历痛苦与沮丧”[6]。男孩在课堂中得不到教师的 鼓励和肯定,屡屡成为教师眼中影响课堂教学、妨碍课堂秩 序纪律的反面角色,难以树立自信,在灰心失望中得过且过, 丧失了积极进取的热情、勇气和毅力,逐渐成为学校中弱势 一群。

3.教育的女性环境使女性行为合乎期待。现在,中小学

特别是城市中小学中出现了明显的教师队伍阴盛阳衰的现 象,男女教师比例极不协调。辽宁省教育厅教育信息中心提 供的数据显示, 2004年全省小学教师中女教师所占比例接 近70%。广东68万中小学教师,一半以上是女性。广州白 云区中小学女教师占80%以上[7]。

由于生理、心理特点的不同,男女教师的思维方法和工

作方法都有差别。女教师往往心细、敏锐、多注意细节;男教 师则粗犷、豪放、多注意方法而忽视细节。在女教师占绝大 多数教育环境中,女生的行为(如耐心、认真、细致)一般比 较容易符合女教师的行为期待,因而比较多地受到表扬和肯 定,而男生的某些“男子汉”的行为特征(如好动、粗犷、不够 细致)则容易被视为不守纪律,因而受到限制和批评。南京 师范大学教育系做的一项学生品德评定比较调查显示:女生 的品德评定显著优于男生,其中被评为最差等级的男女生比 例是10: 1,被评为最好等级的男女生比例为2: 3,其他各等 级的评定也均为女生优于男生。这种评价标准导致了一些 男生对女教师和受好评的女同学的不满,并产生了对性别角 色行为的迷惑[8]。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会在男孩心中投下 阴影,他们要么为寻求肯定,刻意模仿女性行为,要么忽视自 身特点,悲观退缩,自身优势得不到发挥。

三、男生弱势状况改变的对策:因性施教

我们的学校教育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其中重要问 题之一就是未能重视两性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以及教 育所应扮演的角色。男生弱势局面的出现,正表明我们的教 育是忽视“性别差异”的教育,是不符合“以人为本”原则和 教育规律的。为了培养和造就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才,正视现 实生活中男女性别差异的存在,改变“无性别差异”教育的理念和做法,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1.教育理论的革新:重视“性别差异教育”。要大胆革新

教育理论,承认研究和正确对待“性别差异”在现代教育学中 的科学地位,大力开展对于现实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性别 差异心理学、性别差异教育学研究。在理论上明确提出“因性 施教”的观念。“因性施教”并不是否定男女平等,而恰恰是 科学的男女权利平等观的体现,否认男女学生不同的身心特 点和发展规律,只看到男女生理上的差异,而忽略了他们在心 理和发展优势上的差异,并以政治学意义上的平等代替教育 学意义上的平等,反倒是性别不平等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所以,我们要以真正科学的、体现人本精神原则的教育理论, 来回答和解决因忽视性别差异而带来的教育问题。

2.教学内容的改进:开设符合男女生不同兴趣要求的课

程。在教育内容方面,要考虑到男女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 习吸收能力和学习特长等因素,充实和调整各类课程的内 容,适当增加有针对性的、可供选择的部分,以利于男女学生 发挥各自不同的特点和特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苏霍姆 林斯基主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这当然首 先是“喜爱读书”,然后是“引导学生去接近的爱好的发源 地,就是使他特别喜欢一门学科”,并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 支配的时间”。我们进行的课程改革,应该适当减少强制性 的课程,增加课程选择的自由,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强 化课程内容选择的差异性、可行性,就可以使得教学更加适 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使得更多男女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因材 施教、充分发展的机会。

3教学方法的探索:小班教育、小组教育和个别教育。创设适合男女学生发展的模式。一是小班教学。在不致浪 费教育资源的前提下,进行小班教学,把教学班学生数额控 制在20-25人左右,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直接与教师接触的 机会,提供更多的与其他同学互动的机会,使更多的男生能 脱颖而出。上海市近年来就已经把“小班化教学”当作小学 阶段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措施。据报道:上海在14所小学实 行“小班化”教学,以孩子的发展为本,学生感到被关注和尊 重,就更爱学。二是小组教学。分组,应该根据男女生不同 的兴趣、爱好,按照适当调高或调低的能力目标来组建,尽量 符合学生的能力层次,顾及学生的情感和心理,使更多男生 找到自己的优势,努力进取。三是个别教育。无论分班教 学,还是分组教学,最终都要落实到对学生的个别教育上去,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对待,因材施教,以多种多样的模 式和方法进行个别教育。

4.教育评价的改变:因性而异,区别对待。教育考核评

价是左右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无“性别差别”的评价指标 必然会导致无性别差别教育。要摒弃那种唯学生考试成绩 是举的简单片面评价方式,要建立多元的评价方式。不仅建

立定量的评价方式,更建立定性的评价方式;不仅对学生成 绩做出评价,还对学生情感、目标、兴趣、爱好等方面进行评 价;不仅进行他人评价,还进行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和家长评 价。评价要根据男女生不同的特点,区别对待。同样的事例(如书写认真)对女生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对某些男生 而言就是值得表扬的。当然,教师在区别对待时,要注意分 寸和合理性,以免给女生造成教师偏爱男生的错觉,影响班 级秩序和团结。

5.教师队伍的调整补充:协调男女教师比例。改变教

师队伍不合理的性别结构,花大力气改变我国小学女教师

“一统天下”、中学教师“阴盛阳衰”的局面,吸引优秀的男性 人才到中小学任教,健全学校的性别角色环境,给男生宽松 合理的成长环境,让男生在男性教师的身上找到学习的楷 模,重拾信心,以培养人格健全、勇于开拓进取的人才。同 时,还要提高教师“因性施教”的意识和能力,使教育能够符 合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更高要求。

总之,在今天女孩逐渐走向正常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决

不能忽略男生发展正在趋缓的事实,毕竟社会本身对男孩的 要求并没有降低,男生自身的发展与女生同样重要。因性施 教,促使男女生共同协调发展,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参 考 文 献:

[1] 芮彭年.关注男生[J].师道, 2004,(4): 13.[2] 钱国良.高考“阴盛阳衰”现象透视[N].教育信息 报, 2003-06-19.[3] 幼稚园到大学男生一路输[EB/OL].http: //www.daodoc.com/cms/app/info/

doc/index.php/7279.2000-08-25.[5] 安妮.莫伊尔,戴维.杰塞尔脑内乾坤:男女有别之谜

[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3: 39-41, 60.[6] 丁钢.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 2004: 22.[7] 荣吴俊,陈黎明,赵媛媛.我国中小学教师“男少女多”

[N].北京青年报, 2005-09-10(A2).[8] 吴亦明.性别差异与学校教育[ J].北京教育, 2001,(9): 14-15.[责任编辑 郑慧淑]

透视招远现象

透视招远现象((精选8篇))由网友“已注绡”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透视招远现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篇1:透视招远现象 透视招远现象一 县域经济,宏观经济之尾,......

教育现象之透视

教育现象之透视幼儿园,以前对于孩子而言,这象征着快乐的童年,美好的回忆,无忧无虑,然而现在的幼儿园生活真的有那么美好吗?看了下面的几则消息之后,让我们真的该深思一下,为什么会有......

非理性上访现象透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结构的调整,群众上访也呈多发趋势。但一些群众不是把上访作为解决问题的渠道,而当成向党委、政府和司法部门施加压力的手段,使一些非理性的上访愈......

煤矿“三违”现象透视

煤矿生产,“安全为天”是人人共知的。大量事实证明,在煤矿生产中,绝大多数煤矿安全事故的发生都是由于人的行为不规范,违章作业、违章指挥和违反劳动纪律造成的。认真分析“三违......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近大远小 一.解读教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教材的意图是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使学生认识到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并能将透视知识运用到......

下载中小学男生弱势现象透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小学男生弱势现象透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