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新机制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新型城镇化该怎样推进”。
郑风田:如何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新机制?
十八届三中全提出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点:第一,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构建的关键是加强工农城乡互动。第二,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必须改变二元户籍制度,让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公共品服务。第三,城乡一体化要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让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第四、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该赋予农民集体土地的处臵权、抵押权和转让权。第五,要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就应该破除目前单向的抽水机体系,引导城乡要素的平等双向交流。
新型城镇化如何破题?城乡一体化如何真正实现?土地制度改革怎么推进?《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已正式公布,有诸多相关这点。主要包括: 第一,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强调工农、城乡互动。近年来我国一直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中来抓,提出“以工补农,以城带乡”,通过大量的对农补贴,来着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此次十八届三次全会,在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又进行了一些调整,三中全会公报概括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建立新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从单纯关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从“以工补农”到“以工促农”,“工农互惠”,把工农并在更平等的地位上来看,城乡关系从“以城带乡”到“城乡一体”,更完成地表述了城乡关系。
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农业支持工业的需要,我国逐渐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开放以来,资源迅速向城市集中,城乡差距越拉越大,带来诸多问题。其一是二元结构导致资源过分集中在大都市,带来大城市病。我国北京、上海、深圳、广州四个大都,每个都市都有上千万岁的流动人口,城市资源承载出现问题,堵城等都市病难以克服。其二,二元结构过大也导致农村大量空心化出现。不少农村成了386199部队,未来谁来种地成为大问题。其三,二元结构差距过大,农民“相对剥夺感”显化,影响社会稳定。“相对剥夺感”是一种不平衡的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这种心理状态或心理感受来自对自身利益损失的判断和评价,是社会比较的结果。如果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农民“相对剥夺感”显化,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就有可能导致各种极端行为发生,仇富心理增强,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也逐渐增强,引发社会动荡,影响社会稳定。
四位一体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确定了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新方向。以工促农,就是让工业促进农业发展,为农业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技术,带动农业更好更快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实行偏向型的工业发展政策,通过剪刀差为工业的发展打了基础。目前我国已到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以工业的发展促进农业的发展。以城带乡,应该是让更多的农民进城,带动农村的发展。工农互惠,就是农业的发展与升级换代,同样也能让工业带来更大的关系,他们的关系是互惠的,并不是单一的工补农问题。城乡一体,是纠正过分地发展城市导致的乡村衰败,城乡其实是连在一起的,要把二者放在一起来配臵资源,不存在消灭乡村建设城市问题。要实现城乡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需要中央和地方加大对“三农”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综合改革,将城乡作为一个有机的发展整体进行规划和整治,大力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公共服务向着城乡均等化的目标发展,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展开。近年来我国持续增加对三农的投入,效果显著。例如,在教育方面,国家推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在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目标,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圆了“读书梦”和“上学梦”。在社会保障方面,国家建立健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对外出打工农民的基本权利进行了法律保障,在多个地区进行试点,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推行了“村村通”公路建设、农村饮水安全设施建设、农村电网改造、沼气池和清洁能源应用普及以及耕地保护政策,农村的生产生活设施逐步完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逐渐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得到了提高,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第二,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必须改变二元户籍制度,让进城农民享受平等的公共品服务。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意义重大。过去的城镇化被概括为地的城镇化,而缺少人的城镇化,多数农民享受不到平等的城市化待遇。目前统计的52%城镇化是半截子的城镇化,有17%的人口并没有城市户籍,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服务。未来应该采取各种措施,加快农民工融入城市。以下政策尤其重要:应尽快实行居住证制度,剥离户籍挂钩政策,这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基础制度。虽然户籍制度的作用在弱化,然而由于就业、社会保险、医疗保障、子女教育、社会福利、住房保障等与户籍紧紧捆绑在一起,让没有城市户口的农民工在享受公民权利上遭遇了排斥性,户籍不仅增加了农民工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成本,同时也因其所内含的不平等因素使得进城农民工难以融入城市社会,甚至带来市民化的中断。尤其是大都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每个城市都有上千万的农民工,对此这些地方,户籍制度的改革相对比较困难,但完全可以实行居住证制度,对于那些有稳定工作与收入的农民工,尽快融入与户籍人口的公共品服务差距。其二是应把农民工纳入城镇保障房体系。如果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一定要有居住场所。而目前农民工在城镇有房比率不到1%,60%自己租赁,49.8%的农民工住在集体宿舍。农民工由于收入低,租住城中村等“脏、乱、差”地方。如果不解决农民工在城里住房问题,农民工在城市难有安身之所,城镇化就成为一句空话。其二是应把农民工子女纳入城镇教育体系。1亿多农民工,4500多万留守儿童。如果不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农民工也难以融入城市。目前流动儿童受教育状况不及全国儿童的平均水平,失学率竟高达9.3%。城镇由于老龄化的加剧,公办学校生源不足,应强制把流动儿童纳入到城市教育体系中去。其三是解决农民工的医疗社保服务问题。新农合如何让农民工在城镇看病是一个大问题,应该让农民工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医疗卫生公共服务。
第三,城乡一体化要建立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让农村集体土地直接入市。
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有配套的土地制度改革,实现农村、城市土地“同地、同权、同利”,应该建立类似的土地交易机制,使农民分离城市化中的土地增值收益,使进城农民获得创业资本,这样的城乡一体化建设才是可持续的,才能够促进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其实已提了数年,尤其是上届三中全会,对土地政策迈出的步子很大,如给予农民长久的承包土地权等等。时光已过去五年,目前的确权颁证工作还没有完全解决,最新的一号文件相关部门给出的时间是五年,可见这个工作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难度。如何真正落实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还需要更多的实质性政策来推动。有关农村非农建设用地能否真正做到同地同权同利,虽然各地已进行了诸多试点,如果没有全国性的纲领性文件,城乡统一还会继续争论下去。
目前我国数量庞大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普遍存在利用不合理、效率低下等问题。由于各种严格的限制,农民的承包地、宅基地、住房不能作为资本流动,很难带来财产性收入。但现实情况却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隐形市场活跃,违法用地屡禁不止,用地流转权利缺乏可靠保障,如何打破坚冰,让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农民也能够真正受益,需要进一步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必须让集体土地入市。集体土地入市,其实各地都在做。各农村建设用地直接入市,至少可以带来四大好处:拓宽了用地来源;增加了农民收入;探索了农村工业化的道路;化解了征地矛盾。早在十几年前,广东、浙江就有地方提出地方性的集体土地入市法规,全国不少地方也都在试点。有报道称:“广东农民的私下交易已较为普遍,并自发形成了一个宅基地流转的地下市场”,“一些村民在靠出租宅基地上所建房屋获得较为长期的稳定收益,而一些村民则将自己手中的宅基地使用权及其附在其上的建筑物通过各种形式出让、出租,再用这些钱在城里买房买车,过起城市人的生活”。
农地直接入市的全国潜力如何?百万亿元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将带来多大的“农村沉睡资本”?据重庆市长黄奇帆测算,中国城市人口在城里需要的建设性用地是人均100平方米。而农民在农村的建设性用地大概是人均250平方米。如果有1亿农民进了城市,需要城市提供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但农村建设用地大大节省出来了,所以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能够守住,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耕地可以变成20亿亩。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有20多万平方公里,至少可以承载二十几亿人,城镇建设并不缺地,但目前的土地利用方式太粗放太浪费了。据广东省调查,目前至少还有60多万亩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闲臵。如何解决实际占地2亿多亩,价值100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的农村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建构全国统一的土地使用权体系,形成公开化的中国村镇房市和构建中国房市的全流通格局,是一个令人无限想象的大问题。
“农村土地入市”须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建立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农村集体建设土地入市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前提是须明确产权主体及权益分配机制,防止公权力侵占。目前我国的农村土地普遍存在主体虚位、主体混乱问题,未来应该确权发证,明确农民的权益,在此基础上建设产权交易市场,开启农村沉睡的资本。当地各地农地直接入市试点也有不少问题,比如随意占用耕地出让、转让、出租用于非农建设,低价出让、转让和出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随意改变建设用途,用地权属不清等。这些都应该在未来试验中逐步完善。
“农村土地入市”还需引入竞争机制。农村集体土地的上市,显然不宜走政府拍卖的老路,必须以打破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为目标,并与政府土地拍卖形成分庭抗礼的竞争态势,地价才有望不受操控。
第四、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早应该赋予的是农民集体土地的处臵权、抵押权和转让权。目前官方界定的农民财产权利主要包括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资产受益权。遗憾的是,目前农民的这个财产权利是受到各种约束,真正给农民带来的受益很小。比如以农村建设用地来看,我国所有城镇建设用地是2.5亿亩,给城镇居民带来巨大的财产收益,农村的非农建设用地其实也有2.5亿,但给农民带来的收益极少。农民目前的整体收入中,来自财产权利的收入不足3%,但由于各种制度障碍,农村巨大的土地资产,目前基本上处于沉睡状态,给农民带来的财产性收入很低,这和农民拥有的巨量财产其实是不相适应的。公报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臵,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这个内容也是此次公报三农方面最大的亮点。农民在农村的房子在家让老鼠住,自己在城里打工却只能住老鼠窝。农民的宅基地、承包地不能进行抵押贷款,城市资金进入不了农村,农民只能陷入衰落之中。
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就应该打破目前的各种障碍,让农民的财产真正为农民带来收益。农民拥有的最大的资产是土地,通过确权颁证,应该允许农民进行抵押贷款,进行出租转让。应该逐步缩小征地范围与面积,允许农民带地迈向工业化与城镇化。改革开放之初,广东珠三角农民建设工厂用来出租出借,至今不但继续拥有增值后的土地与厂房,而且还得到巨大的借金分红。而后来全国一刀切的强制性的低价征地高价卖出,受益的只是地方政府与老板。仅征地一项,改革开放后几十万亿的土地增值收益离开农村,农民却受益不多。未来应该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土地的增值收益。通过确权颁证,让农民承包的农用土地获得抵押、转让、处臵权,可以唤醒农村巨大的沉睡土地资本。目前农民最重要的资产就是土地,但这些土地却是残缺的,农民既不能用它来抵押贷款,也难以出租出借,进城打工的农民也只能两头挂。如果授予农民承包土地抵押权,将启动农村金融市场,给农村发展带来巨大契机。构建平等的土地市场,让城乡建设用地同地同权同利,可以打破目前的二元土地分割。目前的二元土地制度,导致现有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低下,土地规划与用途管制没有实质性建立起来,巨量小产权房尴尬存在,要通过新的制度设计,消解这些问题。还应该通过建立土地财产税、土地资产经营管理制度与融资制度,改变目前基层政府单纯卖地的土地财产行为,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
第五,要城乡生产要素平等交换,就应该破除目前单向的抽水机体系,引导城乡要素的平等双向交流。我国城乡巨大差距的核心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要素的不平等交换,是农村资源要素向城市单向流动的结果,未来应该改变目前不平等的要素单向流动,允许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流动,实行城乡互动的双重循环,让农民分享现代化的成果。
城乡二元结构是目前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也是我国城乡差距愈拉愈大的主因,这种制度不但使城乡生产要素交换不平等,而且形成一个巨大的抽水机系统,单向地把农村生产要素抽向城市:每年高考,数百万的农村青年通过考学离开农村,每年还有近千万的农村青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离开农村到城市及沿海地区打工,这些人力资源的输出几乎是单向的,回归的比例极低;另外农村大量的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及设在农村的金融机构网点输向城市,而农村居民因为主要财产承包地与宅基地难以进行抵押从而很难得到金融贷款;农村每年大量的土地被低价征收用于工业与城市建设,而给予农民的补偿却极低。目前巨大的城乡公共品服务“势差”更加剧农村宝贵的人力、物力、财力大量单向地流入到城市,农村失血比造血多,长此以往,只能造成城市畸形繁荣,农村陷入衰落。
过去几千年来我国城乡差距一直不大,主要原因是城乡双重循环制度在起作用。中国特有的科举制度让农村的有志青年通过赶考流到城市,退休之后一般还会告老返乡,解甲归田,臵数亩良田,成为乡坤。这种城乡的人力双重循环使乡村不至于陷入衰落。我国目前出现的空心村等农村衰落现象都是因为单向的资源流动造成的,必须在制度上进行探索,让城乡要素实现平等交换,城乡互动,实现城乡双重循环回复的链接,让城里的人力、物力、财才也能够向乡村转移,从而真正地实现城乡一体化梦想。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
完善新机制德育工作要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德育队伍、课程、基地、制度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基础夯实,才能给德育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为优化德育管理队伍,先......
完善干部考核新机制 考出科学发展新动力 ——解读省委省政府《关于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的意见》 “推动科学发展,建设美好江苏”,善于领......
改革土地制度 促城镇化健康发展作 者:辜胜阻发布时间: 2010-11-18 9:03:49在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部署了新时期的城镇化新政,提出了推动城镇化发展的新战略与新思路,......
完善学校德育工作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教育的含义从《说文解字》来看:“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道德......
完善土地储备运行机制 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张建军(滨州市国土资源局滨城分局) 陈桂玲(邹平县国土资源局) 赵磊(滨州市国土资源局)实行土地储备是调控土地供应, 优化配置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