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最新内镜清洗消毒规范”。
内镜作为一类侵入性医疗器械,在内外科疾病检查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由于内镜的材质特殊、结构复杂、精密度高、价格昂贵,使用后消毒灭菌难度大,一般医院购置数量有限,而诊疗需求量大,从而常常导致内镜消毒工作不到位,这是造成医院感染的因素之一。为了有效防控院内感染,杜绝内镜传播疾病,我院按卫生部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于2010年9月正式成立内镜室,整合全院的软式内镜资源,加强内镜感染管理措施的落实,使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逐步的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确保消毒的质量,保证患者的安全。管理模式
1.1 整合全院软式内镜资源 我院是一所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拥有各种先进的内镜检查及诊疗设备,包括胃镜、肠镜、十二指肠镜、喉镜、支气管镜等,由于未进行集中管理,导致内镜的清洗消毒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较大的医院感染隐患。为了更好的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我院加大力度对内镜诊疗场所进行了改造,建成了大约900平方米的内镜室,新建成的内镜室分区明确布局合理,并将全院的软式内镜设备集中管理,并实现了内镜清洗消毒的信息化管理;不仅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而且更有利于规范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达到资源共享,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高效服务的目的。
1.2 合理的人员配置护理部根据科室的工作性质合理的进行人员配置,设专业护士8名,经过培训的清洗消毒人员3人,负责所有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质控护士对其进行全面监督,护士长不定期督查,使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得到保障。
1.3 制定和完善内镜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根据卫生部颁布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制定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管理制度及工作流程,并认真贯彻落实。
1.4 加强内镜清洗消毒的管理 内镜及附件的种类越来越多,特别是有些附件如活检钳、注射针等在内镜检查治疗中需突破人体黏膜屏障而造成损伤,这些均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其消毒问题已成为保障患者健康和减少医院感染的重要问题之一[1,2]。因此,加强加强内镜清洗消毒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要内容,严格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要求规范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程序是阻断感染途径的关键。
1.5 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 内镜清洗消毒的计算机管理充分利用内镜清洗消毒流水线中数据采集终端的强大功能,实行电脑化的数据管理。操作人员只需输入病人姓名以及刷内镜编号卡,计算机便逐一自动记录每条内镜清洗消毒的步骤,自动检测非正常清洗记录和提示,控制人为错误、语音提醒人员按要求清洗内镜,且同时监控多条内镜的清洗;并自动进行资料的备份处理和打印,确保了每位病人使用内镜后严格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进行清洗消毒的完整性,完全避免了人为不真实的因素;数据库中的数据采用磁盘和打印文本两种形式保留数据。
1.6 加强工作人员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学习及职业防护 由于内镜诊疗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在体内与组织细胞、体液等发生接触,故有潜在传播传染病的可能。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同时艾滋病感染人数也在迅速增长,内镜的清洗消毒是否彻底可靠,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因此,应积极组织学习《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以及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并进行相应考核,新上岗人员必须加强岗前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使内镜的消毒灭菌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在诊疗过程中应增强自我防护意识,操作人员接触患者的分泌物、血液、粪便及污染的器械时,必须采取预防措施。在内镜操作时除要戴口罩、帽子、手套,穿隔离衣外,对特殊感染的患者或预计有飞沫、血液、体液喷溅的操作,应戴护目镜或面罩;清洗消毒时要戴橡胶防护手套、防渗透围裙等。
1.7 加强对内镜使用及清洗消毒质量监督管理严格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要求加强对内镜诊疗质控环节(术前、术中和术后)和质控要素(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内镜器械的配套和性能、质控措施和操作常规)的管理,从各个环节把好内镜诊疗的质量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每日专人负责监测消毒剂浓度并做好记录,消毒剂使用时间不得超过规定期限;加强对内镜生物学监测,由院感质控人员对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监测,对灭菌后的内镜每月进行监测;定期对镜室内空气和无菌物品进行细菌培养;不定期检查无菌物品及一次性物品的有效期,严格把好消毒灭菌质量关。加强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的培训
2.1 加强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的培训是内镜消毒灭菌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的保证。内镜检查作为一项侵入性诊疗技术,在诊疗过程中有可能导致黏膜组织的损伤,这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交叉感染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内镜的清洗消毒是否彻底,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因此,内镜的清洗及消毒彻底与否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具体表现,在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组织全体从事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的人员分期分批参加省、市医学会举办的《内镜清洗消毒规范岗前培训》和《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强化职业道德,熟练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与消毒灭菌技术,严格执行内镜操作规程,使内镜的消毒灭菌达到有效性和安全性[3]。
2.2 加强内镜清洗消毒与维护保养加强内镜清洗消毒与维护保养,对提高内镜使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领导重视将内镜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到确保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增加院信誉等高度来认识,增加必要的设备投入;内镜中心工作人员统一认识,在清洗过程中,特别要加强酶洗[4],使内镜管腔不至于堵塞,内镜表面光洁透亮,从而使消毒或灭菌效果更佳,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同时更充分发挥了仪器的性能,延长了仪器的使用期限,提高了仪器的使用价值,为内镜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医疗安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内镜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
消毒剂浓度每天监测并做好记录,低于有效浓度时及时更换,以保证消毒效果;消毒后的内镜应当每季度经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摘 要】内镜作为一种侵入性、微创性的诊治工具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使用后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成为医院感染潜在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健全制度、加强监督,提高消毒......
内镜清洗消毒流程一、基本清洗消毒设备及物品: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槽、操作台、治疗车、负压吸引器、高压水枪、计时器、通风设施,50 毫升注射器、各种刷子、纱布、棉棒、......
内镜清洗消毒制度1、从事内镜诊疗和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接受相关的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正确掌握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技术,严格遵守有关规章制度。2、内镜的清洗消......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 概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试行)》(2002年7月)的要求,为确保内镜诊治安全有效,对医院内镜检查治疗的消毒方法作如下规定。 1.内镜消......
内镜的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软式内镜的清洗与消毒)软式内镜使用后应当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