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金悼玉_玉的保养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4:29:08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怀金悼玉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玉的保养”。

怀金悼玉

《红楼梦》是作者曹雪芹以毕生的血泪写就的。脂砚斋说:“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曹雪芹也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红楼梦》第一回)显然,《红楼梦》的主题内容是蕴涵着深意的,决非简单可解。读者和作者总是有一定距离的,中间不过以纸墨为媒介。纸墨不是活物,不能开口说话,只能把传达的意思摆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看,自己琢磨。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从小说来看,宝黛的爱情是悲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的才子金榜题名、佳人洞房花烛的喜剧结局似乎不同,而四大家族的衰落也不符合中国式的大团圆收场,所以有人以为《红楼梦》是中国小说的异类,这也是有道理的。只是,人们忽略了中国人精神深处还有一种对命运的迷信,对未来不可知的恐慌,以及对生命虚无的迷惘。曹雪芹在《好了歌》里就将这种悲观与迷惘表达得很清楚,小说的许多情节线索也是此主题的展现。

从爱情姻缘的展开看,《红楼梦》实在写出了爱情关系的复杂性。除了宝黛的木石前盟,还穿插了宝玉宝钗的金玉奇缘、宝玉湘云的宝玉麒麟配,还有袭人、晴雯等等,在一个群钗环绕的环境里,宝玉仍然保持了对林黛玉感情的真诚与精神层面的执著专一,这写出了贾宝玉精神格调的不同流俗。而他们的悲剧结局,其实是曹雪芹对生命悲剧意识的表达,再相投的爱情在面对个体生命的归一时也是无能为力的,而这种悲剧意识正是曹雪芹高于其他“才子佳人作家”的地方

第一种,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说,毫无疑问,不能成立。根据我们红楼梦探佚之成果,我们清楚地知道贾宝玉弃钗为僧后,不久又还俗,与落难后的史湘云成婚。他们夫妻俩宁可“寒冬噎酸齑,雪夜围破毡”,也不肯向表面上还是“春风桃李”的贾府屈服,此举充分表现了贾宝玉、史湘云与封建贵族家庭彻底决裂的叛逆精神。(湘云“对菊”诗:数去更无君傲世,看来惟有我知音;“供菊”诗;傲世也因同气味,春风桃李未淹留;而菊花诗会的组织者、雪芹的代言人贾探春,面对宝湘姻缘,大唱赞歌: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旁。作为同是宝玉湘妃的林黛玉,“死后”对宝湘姻缘还是竭力赞赏的。黛玉“问菊”诗: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又: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这些诗句,理应是针对宝湘姻缘而言,决非是说自己。有许多人认为,《红楼梦》中诗句出自谁手、谁口,就应与谁有关,而与别人无涉。这似乎已成一种思维定势,一种思维模式,但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它把红楼梦作了片面的、简单化的处理,而没有把握住红楼梦之整体。我们解读红楼梦,理应站在红楼梦的整体高度上,而不能站在红楼梦的某一点、某一处的局部上,否则,我们就会曲解红楼梦,甚至会看不懂红楼梦。除了上面“菊花诗”,我们再举例:四十五回黛玉作《秋窗风雨夕》,如果我们站在红楼梦的整体高度上来看这首诗,则可以明白,诗中内容,写的不仅仅有黛玉,更有宝钗。准确说,是黛玉代宝钗写别离,自己仅是梢带而已。换言之,宝钗为主,黛玉为辅。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继续探讨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说。毫无疑问,此说决不是红楼梦主线,更不是红楼梦主题。因为它在红楼梦中,不占主导地位,相反,是为“千红一哭”这一主题服务的。这“千红一哭”,在许多时候是以红颜薄命的面貌出现的。黛玉、湘云,虽是宝玉的娥皇女英,却先后夭亡。宝钗,虽说是宝玉之“妻”,然终身守寡。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说,不能成为红楼梦主题。

第二种,贾宝玉叛逆道路说,能否成为红楼梦主题呢?也不能够。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因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贾宝玉生活在贾府,活动在大观园,因此,贾宝玉的“叛逆道路”,就不能脱离开具体的生存环境而无缘无故地、独立地发生,乃至发展,严格说来,宝玉的“叛逆道路”,不是天生的,而是“千红一哭”催生出来的,没有“千红一哭”,就没有贾宝玉的“叛逆道路”!鲁迅曾说,“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之者,独宝玉而已。”--此话,实在是说的一点都不错的。宝玉与女孩子们的感情纠葛,正是作者对宝玉这个贵族青年不同人格层面的揭示。与林黛玉的爱情,揭示的是他精神层面中反世俗、追求高远的一面;而对宝钗某种程度的喜欢与敬而远之,揭示的是他在成长过程中对于现实所强加的责任与义务的了解与躲避。在高鹗的续写中,宝玉在黛玉死后弃宝钗而去,出家做了和尚,一方面固然是躲避自己的责任与义务,一方面则是追求自我精神的高标,拒绝妥协,这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与价值观中并非个例。中国文化除了有儒家文化的强大传统,也有老庄思想隐逸超脱的理念。家族所加于宝玉的是儒家的入世与责任,他在衰落的家势下是难以承担起如此重任的,而最终选择了逃避,这也与他一贯对世俗事物的看法相一致。他不必违着自己的性子与“禄蠹”们为伍,也不必再听身边娇妻美妾的絮叨,而是去追求自己生命的大完成。《红楼梦》实际写透了中国人身上儒释道思想混杂的矛盾。

第三种以贾府为代表的封建贵族家庭衰亡史说。红楼梦,从表面看来,确实是写了贾府由盛至衰,最终灭亡的全过程。在这全过程中,大观园众女儿,死的死,散的散;贾府大家族,也是树倒猢狲散,最终“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可是,书中所写的贾府,单单是贾府么?或者再加上连络有亲的贾府网络?绝对不是。《红楼梦》,尽管它口口声声“不干预朝政”,然而,曹雪芹的犀利的笔触,勇敢地刺进了封建王朝的心脏里!红楼梦预示的是整个封建王朝必然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可悲下场。红楼梦》前八十回将封建时代贵族家庭生活的讲究与奢华描写得淋漓尽致,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其情节推进的自然流畅是别的作品难以企及的。整个故事就如真切地发生在眼前一样,鲜明突出的人物性格,行云流水般的情节过程,都可谓中国古典小说的极致。以第三十回《宝钗借扇机带双敲 椿龄画蔷痴及局外》为例,不仅将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描写得令人称绝,还写出了宝玉与王夫人的母子关系、王夫人的性格特征。而笔致从宝钗黛玉落到金钏身上,则为小说编织了一个绵密的网,网进了生活的各个层面。从金钏口中牵出贾环与彩云,则将这张网的网眼又缩小了一格,生活之流就表现得越发接近于真实,人与人之间的互存与互斥关系就表现得越发细腻。《红楼梦》的高妙处就是将这种日常生活中粘滞的东西表现得处处皆在,这亦是它能够成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我认为“怀金悼玉”是红楼梦主题。那么“怀金悼玉”我们该如何理解如何定位?“怀金”当是怀念薛宝钗,“悼玉”当是悼念林黛玉。在红楼梦里,薛宝钗、林黛玉分别代表着普天下两大类不同的薄命女儿,一类是程朱理学顺民,一类是叛逆,“合二为一”乃“兼美”。

“兼美”是秦可卿,是为天下美女。所以怀金悼玉总括《金陵十二钗》,总括普天下薄命女儿。我用七个字高度概括红楼梦主题乃“千红一哭悼红楼”。众多学者说红楼梦主题二元、多元,我认为不确。比如说贾府衰亡,那只能说贾府衰亡加速了天下薄命女儿走向薄命,走向死亡。我们不能据此说红楼梦主题二元、三元甚至什么多元。

我再举例:好了歌及飞鸟各投林。好了歌总括人间百态贾府兴衰,但飞鸟各投林却完全落脚于《金陵十二钗》,没有贾府事。详细解读请参阅拙文《好了歌注与飞鸟各投林》。我们再看甲戌本“凡例诗”:“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诗乃曹雪芹亲笔,“红袖”指宝钗,“情痴”指黛玉,“合二为一”正是天下美女。

甲戌本“凡例诗”里,“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正高度浓缩红楼梦主题,也是“怀金悼玉”之翻版,至少除曹雪芹之外没人懂得“红袖”在红楼梦里是宝钗专属。

“红袖”典出白居易《偶题五绝句》: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诗里,红袖指杨贵

妃,即“薛宝钗”,而翠黛正好可指“眉尖若蹙”的林黛玉。--当然,这是曹雪芹惯用的“移花接木”,乃曹雪芹所长、所特有。“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清楚地点明了宝钗失去宝玉后年年哭泣,而黛玉情痴到底,泪尽夭亡(今本后四十回乃胡说八道,可至今还有人在鼓吹,在混淆视听,在误导读者,实令人气愤)。

红楼梦里,“红袖”指宝钗;“翠黛”指黛玉;“翠袖”指湘云。--“女儿翠袖诗怀冷”,其中“翠袖”典出杜甫“佳人”诗。我们看杜甫笔下的佳人,岂不“就是”史湘云?!“翠黛”指黛玉亦毫无疑问,因为翠黛本是女儿画眉之墨(矿物),宝玉曾引《古今人物通考》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并因为黛玉“眉尖若蹙”而送妙字“颦颦”。至于“红袖”,据“典”是指杨贵妃,在红楼梦里,是指薛宝钗,此有何疑问?--红楼梦乃极其精巧的文章,我们不知其中奥秘,岂能得知“凡例”乃曹雪芹亲笔?说“谩言红袖”应该是指批者,“情痴”应该是指作者(曹雪芹)云云,纯属误解。试想,曹雪芹还活着,岂能咒他“抱恨长”?再说,“情痴”在红楼梦里乃黛玉专利,“情僧”宝玉何时又成了“情痴”?还有,宝钗、黛玉正是一张牌的正反两面,诗用腹联揭示了钗、黛乃“十二金钗”的最终命运,此实为“千红一哭悼红楼”之主题!我早说过了,目前红学家对红楼梦误解甚多,主要是因为不了解曹雪芹八十回后情节发展所致,故我们不能盲目迷信。

我们知道,宝钗后来是被宝玉“休弃”的,她年年重阳望雁,伤心不已,正可谓“红袖啼痕重”,而黛玉,是毫无争议的“情痴”,她在情榜上的考语,正是“情情”两字!她后来为宝玉“泪尽而逝”,可不是“更有情痴抱恨长”么?薛、林在《红楼梦》判词里,是合在一起写的,她们的“爱情”对象,均是宝玉,然而,其悲苦的命运,薛、林是一样的。有谁能说封建时代的宝钗守活寡比“泪尽而逝”死去的黛玉更“幸福”?!

白居易诗句中,《霓裳》奏罢唱《梁州》,红袖斜翻翠黛愁。如果对照红楼梦,岂不是正好!在红楼梦里,“红袖”与宝玉成婚,阴间里的“翠黛”理所当然会发愁。这种“巧合”,不是曹雪芹移花接木、妙手天成又是什么?不是红楼梦作者谁能想得到,又谁有此本事?!所以,我们能理直气壮地证明红楼梦凡例绝对是曹雪芹所为。

“开到荼麋花事了”出自宋代王琪《春暮游小园》诗:

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糜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原诗意谓:梅花谢了,海棠又红,荼糜花开,花事已毕,莓苔墙上,仅余天棘。

但我们知道,红楼梦里,妙玉正是梅(媒),因为妙玉住处四周,遍栽梅花。而“海棠”,正是宝湘姻缘,由贾芸所送。根据我红楼梦探佚成果,确知妙玉为宝湘作媒并为之献身,此正关合“一从梅粉褪残妆,涂抹新红上海棠。”尔后,宝湘姻缘破灭,不久贾府又被抄,贾宝玉在甄宝玉引领下重登太虚幻境,即“登仙”。此情节发展,实紧扣“开到荼糜花事了,丝丝天棘出莓墙”。

探春远嫁爪哇国,袭人泪洒桃花源。一个是逃到了国外桃花源,即爪哇国;一个是逃到了国内桃花源,即红楼梦里紫檀堡。探春、袭人,她们两者之间正好是对比、对称。如若不信,我们看六十三回,袭人抽到“桃花源”后,小说还特意点名让探春陪袭人喝一盏呢。你看红楼梦文章有多精细、精巧!

但探春、袭人“桃红又见一年春”,也就是说她们各自好日子仅得一年,或者一年都不到。道理很简单,因为世上没有桃花源。这一点,惜春曲子说的很清楚: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句中夭桃指袭人,杏蕊指探春。她们都没“把秋捱过”。我以上说到探春袭人是什么意思?意思只是说红楼梦里“巧合”太多,伏笔太多而且又天衣无缝。我们只能惊叹于曹雪芹艺术构思之极其精巧,而不能随意用“巧合”两字来解读、来搪塞、甚至来自欺欺人。

《红楼梦》中女儿们的命运正如第二十三回里的象征:落红成陈,花落水流红,流水落花春

去也,水流花谢两无情。也就是秦可卿的幽灵所言“三春去后诸芳尽。”大观园人去楼空,园毁花残,群芳落尽,给人一种“物是人非,无语泪先流”之感。作者提醒读者不要忘了“群芳髓(碎)”,“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为了鸣冤,他用“泪”研成“墨”,用“血”滴成字,写成了“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红楼梦》。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钗黛代表了群芳,群芳代表了中国妇女,也代表了曹雪芹的心。曹雪芹的斋名“悼红轩”显然也与此相关,《红楼梦》中一再出现“怡红”、“悼红”、“赤瑕”、“绛芸”、“绛珠”等,说明曹雪芹对“红”字有异常的兴趣或者特异的情结。“红”与“金”、“玉”虽然在具体人称上有别,但在象征与指代意义上则完全等同,代表着大观园的女儿世界。曹雪芹用“血”和“泪”写成的《红楼梦》,发出了“叹青春之易逝,哀人生之须臾。悲世事之无常,惧己身之非有。”向大家展现了真正的生活,表达了他对人生经验和社会体验的种种慨叹,表现了以十二钗为代表的众女儿的悲惨命运,为“闺阁昭传”,为她们的不幸遭遇鸣冤、呐喊,抒发了他对人世的感叹,悲悯万物的情怀!曹雪芹对妇女的理解、同情、关切、体贴,是与他之前所有的小说不同的,他的态度与所有作者的态度截然相反,因此也很难为当时的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所解所容。为中国几千年来妇女的悲惨命运悲悼鸣冤!

《红楼梦》读后感800字: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掩卷沉思,不觉一丝悲凉在心头,为那个时代的人,那个时代的物。结海棠社,作菊花诗,葬下花的灵魂,躺在石头面上,作着红楼梦。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八月十五夜,聚坐高台,你我二人独立廊......

单玉金

天籁之声“So the most distant way in the world is not in two distants trees.It is the some rooted branches can’t enjoy the co-existence.美妙的英语诵读不断地随......

怀鲁迅与悼冰心对比阅读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3篇怀鲁迅与悼冰心对比阅读,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怀鲁迅》《悼冰心》比较阅读练习

《怀鲁迅》《悼冰心》比较阅读练习【《怀鲁迅》(甲)与《悼冰心》(乙)】[甲]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的行李,第二天我就......

《怀鲁迅》《悼冰心》比较阅读练习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怀鲁迅》《悼冰心》比较阅读练习,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下载怀金悼玉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怀金悼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