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情 必考题_贵州省情考题及答案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4:07: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贵州省情 必考题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贵州省情考题及答案”。

《贵州省情》考试试题及答案2南宋绍兴年间,贵州出现的第一所书院是(B)A、阳明书院 B、沿河鸾塘书院 C、贵阳师范学院D、经世学堂

3.清朝光绪年间向朝廷上奏《请推广学校折》,建议开设算学、外语、天文、地理、格致(理、化)、制造、农、工商、矿业、时事外交等方面的课程,推行新教育的先驱者是(A)。A、李端棻 B、严修 C、王阳明 D、尹珍

4.清代在黔北崛起了“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B),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思想、道德、文化艺术遗产。A、清明文化 B、沙滩文化 C、黔北文化 D、西南文化

5.1907年周素园创办的贵州第一张日报是(D)。A、《新黔日报》 B、《西南日报》 C、《筑报》 D、《黔报》

6.1913年,贵阳绅士张春山等筹建戏园“黔舞台”,将(B)传入贵州。A、黔剧 B、京剧 C、越剧 D、沪剧

7.贵州文化构成形态复杂,文化的(C)成了贵州文化的特殊现象。A、苗族、布依族、侗族三大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突出B、少数民族文化突出,汉文化衰退

C、多元并存、共同发展D、各族文化大融合,汉文化尤为突出

8.(B)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组织形式。A、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D、“一国两制”

9.贵州的扶贫开发工作1986年以后改进扶贫方式,实行(A)扶贫方针,贫困人口迅速下降。

A、开发式 B、救济式 C、“输血”式 D、加薪式

10.“十一五”时期是指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时间,具体日期是(C)A、2000—2005年 B、2005—2009年 C、2006—2010年 D、2008—2012年

三、多项选择题(在所列出的答案中有一个以上为正确答案,请选出。每题1分,共10分)1.清代贵州夺魁天下的状元有下列(AC)A、赵以炯 B、赵以奎 C、夏同龢 D、孙应鳌

2.抗日战争期间,敌占区的部分学校迁入贵州,促进了贵州教育事业的发展。当时迁入贵州的学校有(ABCD)。A、私立大夏大学 B、私立湘雅医学院C、国立浙江大学 D、国立交通大学分校

3.贵州基础教育中的“两基”指的是:(AB)。

A、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B、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C、基本达到高中毕业水平 D、基本小学文化程度

4.下列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是:(ABCD)。

A、镇远青龙洞 B、赫章可乐遗址C、安顺文庙 D、红军四渡赤水战役遗址 5.国务院批准的贵州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列有:(ABC)。A、侗族大歌 B、苗族蜡染 C、茅台酒制作技艺 D、彝文习俗。6.下列属于贵州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有(BD)。

A、苗族的抢花炮、摔跤 B、布依族的丢花包、板凳操C、侗族的划龙舟、爬花杆 D、水族的赛马、打手毽。

7.贵州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工作中提到的“一府两院”是指:(BCD)。A、各地、州、市人民政府 B、省人民政府 C、省高级人民法院 D、省检察院 8.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行使人事任免权,包括依法选举并按有关程序任免(ABC)。

A、贵州省省长、副省长B、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C、各厅、局的领导干部D、各地、县的领导干部

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的“三农”问题是指(ACD)。A、农村 B、农田 C、农业 D、农民

10.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社会成员在年老、疾病、(ABCD)等情况时,给予物质帮助的制度。

A、伤残 B、失业 C、遭受灾害 D、生活困难

四、问答题(共50分)

1、简述贵州的科学技术发展现状。(10分)

答:

1、科技与经济结合日趋紧密,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逐步显现。

2、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框架基本建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3、科技发展明显改善,科技更好更快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2、简述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10分)

答:中国共产党贵州地方组织在廉政建设方面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反腐倡廉教育;二是抓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三是加大查办案件力度;四是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五是加强基层党风建设。

3、简述政协贵州省地方组织职能作用的发挥。(10分)

答:各级地方政协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充分发挥协调 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作用,推动人民政协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构建“和谐贵州”,推动贵州民主政治建设,促进贵州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4、结合实际说明贵州的新农村建设情况。(10分)

答:搞好扶贫开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自国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扶贫开发,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奋起向贫困宣

战,实现了全省农村总体上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完成了扶贫开发工作的阶段性任务。进入21世纪,全省上下根据中央的部署,全面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从欠发达、欠开发的基本省情出发,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一直把“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新阶段扶贫开发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十一五”期间(2006-2010),贵州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围绕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两大历史任务做好“三农”工作,坚持开发扶贫和劳动的基本方针,采取开发式扶贫、易地搬迁扶贫、长期救助的具体措施,突出分类指导,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拓宽贫困群众的基本增收门路和帮助贫困群众提高基本素质,扎实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3项重点工作。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为中心,以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为重点,实行解决温饱与抑制返贫并重。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艰苦创业,胆大探索,直符合贵州实际的扶贫开发路子,加快贫困地区稳定脱贫奔小康的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是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要解决好“三农”问题。从整体上看贵州省仍处在从基本解决温饱向实现总体小康迈进的历史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全省工作台的重中之重。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关于“贵州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比例高,农民收入还比较低,需要在解决‘三农’问题上做出更大努力”的指示精神,贵州坚持从实际出发,“十五”期间,扰“三农”工作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试述贵州环境保护的主要成效。(10分)

答:我省建设68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全省共建成101个污水处理厂,设计处理能力已达每天179.1万吨,为贵州省实现减排目标起到决定性作用。其中,贵阳小河污水处理厂、清镇朱家河污水处理厂等运行良好,对改善南明河、百花湖水质有着明显的效果。

我省各级各部门注重大气环境的保护,关闭了一大批火电厂燃煤机组、燃煤供热装置以及小火电厂、小水泥厂、小冶炼厂、小造纸厂等冒烟企业,对保护群众健康、还大自然蓝天白云作出了贡献。

六盘水市对规模小、污染重、环保不达标的煤炭洗选企业进行清理整顿,第一阶段取缔关闭51家煤炭洗选企业。按照淘汰一批、整改一批、完善提高一批的原则,盘县关闭了16家手续不全、工艺落后、规模小、无环保设施、对周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选煤企业。

水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2500万元建设的污水回收处理工程2008年6月投运,将水钢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收集起来进行沉淀、净化处理后,再次循环投入使用,或用来养鸭子和鱼。目前,水钢的工业废水重复利用率达98.4%,一年可节约用水1200~1500万立方米。

黔东南州关闭了一批重污染企业,淘汰了一批落后工艺和设备。关闭了凯里造纸厂、凯里发电厂、天柱县的5家小化工厂、榕江的2家造纸厂等。仅关闭凯里发电厂,每年就减少二氧化硫排量83000多吨。2006年以来,全省把污染减排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方案,出台政策措施,全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环境污染得到有效遏制,环境质量逐年有所改善,促进了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四

“贵州省情”课程实践题:

写一篇有关贵州省情课程内容的调查报告。(可以是工业、农业生产情况,也可以是矿产资源、旅游资源、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要求:注明调查时间、地点,有调查对象和内容,根据调查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提出建议。字数不限,可打印或手写。)

贵州省实施生态建设情况调查报告 贵州是中国著名的山区省,具有典型的“老、少、边、穷” 特征,其最突出的问题:一是长期大规模的生态破坏,二是广大农民极端贫困。为此,贵州借助于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提出推行实施“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工程”。这不仅有利于促进其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还对于确保整个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乃至中国西南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社会现实意义。

一、贵州省生态建设的基本区情

贵州最基本的区情是:地处江河源头,山地、丘陵面积广大,生态环境脆弱。全省80% 的县、市,分布于土壤贫瘠、易于水土流失的亚热带湿润岩溶高原山区?。这一山区面积广大、岩溶地形广布的自然环境特点,决定了贵州水土流失、土地石漠贫瘠化现象严重,生态条件十分恶劣,绝大部分地区既缺土又缺水,是中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省区之一L2]。具体来讲,其基本区情特征是: 1.地处江河源头地区

贵州地处长江、珠江流域上游地区。全省86个县中,有65个县属于长江流域,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65.7% ;有21个县属于珠江流域,珠江流域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4.3%L3]。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区位,客观决定了贵州在长江、珠江流域乃至中国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特殊重要地位。2.山地丘陵面积广大

贵州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大平原的省份。全省97%的土地面积为山地、丘陵,平原坝区面积仅占3%。其中,73.5%的山地丘陵为石质山地,面积大于万亩的平原坝区只有19片L4 J。农业生态环境普遍恶劣,加之山高坡陡,极易造成“山上开荒、山下遭殃” 的严重水土流失现象。3.位居湿润多雨地区

贵州绝大部分地区位居中国西南部亚热带湿润多雨地区,年平均降水是达1200毫米,全年雨量80%以上集中在6月至8月[5I。由于雨量大、降水集中,且山高坡陡、土层浅薄,平均土层厚仅15厘米,一旦植被遭到破坏,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河床,毁坝冲堤时有发生。如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地处乌江上游三岔河畔的水城火电站,就曾因上游水土流失,泥沙淤积,使河床不断升高。遇大雨便遭致坝毁堤垮,电站淹没水深达4~5米,给当地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危害。

4.坡耕地占比重较大

贵州是一个山区农业省。全省现有耕地7355.25万亩,81% 的耕地是坡度大于6。的坡耕地。其中,坡度大于1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为365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9.6% ;坡度大于2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达1460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9.5% ;坡度大于35。以上的坡耕地面积为422万亩,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则高达5.7%。[ 由此可见,陡坡耕地面积广大,是造成贵州水土流失严重最为主要的原因。因此,将贵州作为全国生态建设投资的重点省区,推行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的生态建设战略,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贵州省生态建设的经验模式

贵州民间早有“地无三里平,天元三日晴,人无三分银”之说,这是千百年来贵州人民对自己所__生活这片土地的深刻认识,更是对未来经济振兴发展的真切企盼。贵州人民有着改善自己生存环境的历史传统,经过长期的生态建设,已总结出了多种生态建设的经验模式。概括起来,主要有: 1.流域治理

贵州通过多年的生态治理建设,总结形成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路” 综合治理经验,即整治山地、修筑水塘、植树造林、改造农田、平整道路的流域治理模式。2.山地改造

贵州当地老百姓早就认识到保持水土的重要性,认为“保土,就是保命;一捧土,一碗饭”。历史上就有“石保坎”,即坡改梯的山地生态改造历史传统,山地生态建设的重点,就是将陡坡耕地逐步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形成了“山 地上部为生态林带、山地中部为经济林带、山地下部为农田带” 的坡改梯山地改造基本模式。3.综合治理

贵州生态建设长期坚持综合治理的思想,积极采取生物治理工程、农业生态保护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从而总结得出了“先重点后一般、分区分片治理” 的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基本原则。4.沼气建设

贵州生态治理,既在治根、又要治本。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农村生活用能源匮乏,即使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也因农民贫困无力购买煤炭作为生活用能源,而以砍伐灌木作为作为生活用能。

据贵州省计委农业资源区划办调查估计,贵州农村生活用能的52.7%为柴薪,每个农户年平均农村生活用柴薪9000公斤,每个农户年平均生活用能消耗的木材量,相当于2.5亩有林地、5.6立方米木材。因此,大力发展农用沼气,形成“灌溉农田一沼液一沼气池一果园一养猪一养鸡一鱼池一增加收入” 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系统,是尽快抑制植被破坏的重要手段。

三、贵州省生态建设的主要问题

贵州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发展至今仍然是中国最为贫困的欠发达省区之一。目前,全省人均GDP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6.32%,属于中国极低收入地区,仍有53.83% 以上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有55.81%的县属于贫困县【7 J,因而完全依靠贵州自身财力、物力,难以全面开发生态建设,必须依靠国家及其他省区的扶持帮助。为此,资金短缺问题是制约贵州生态建设最为主要的限制因素之一,这些限制性因素主要包括: 1.坡改梯治理工程建设资金标准问题

贵州生态环境建设,最为主要的治理措施—— 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资金标准过低,致使治理工程质量难以保证。根据国家生态治理建设标准,大于25。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平均每亩补助粮食125公斤、苗木费50元,这一标准对于山大沟深的贵州来说显然不符合当地实际。如水土流失严重、最为贫困落后的毕节地区,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平均每亩需要补助粮食250公斤、苗木费100元,即使生态条件较好的黔南州坡改梯平均每亩也需要补助粮食100公斤、整地费20元、苗木费50元。据此,国家应将贵州退耕还林还草坡改梯建设工程资金标准,提高到平均每亩补助粮食200公斤、苗木费150~200元。2.农村生活用能沼气池建设资金问题

贵州生态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植树造林与农村沼气建设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够使生态建设持续稳固。目前,贵州农村沼气建设技术已相当成熟,未能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技术问题,而主要是受农村沼气建设资金的约束。根据贵州省农业资源区划办提供的资料表明,一个平均5口人规模的农户,养两头猪,修建一个6~8立方米白g沼气池,便可保证日常的生活用能源,平均每天可减少25公斤的柴薪砍伐量;每一个沼气建设的平均费用为1070元(含300元农民沼气技术员的技术指导费,870元的建筑材料、炉灶具、管道材料等费用)。如果国家仅按800元标准的沼气池建筑材料费予以补贴,平均每年需投资3亿元,连续实施5年,便可使全省30%的农户能够使用到沼气,从而可使植被砍伐破坏减少到最低程度。

3.省外大规模调运粮食运输费用问题

贵州山大沟深,交通极为不便。长期以来,粮食生产主要以自力更生为主,采取“基本立足区内,部分区外调入” 的粮食供给政策,且因贵州约有80%的农民生活用粮、经济收入,特别是粮食生产主要依赖于25。以上的坡耕地,因而大规模推行退耕还林还草、“以粮代赈”生态建设政策限制因素较多、困难较大。因此,贵州生态建设是否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关键就在于采取什么样的粮食供给政策,能否确定合理的退耕还林还草外调粮食运输费用补贴标准。根据国家1996~1998年的粮食定购价格,由于贵州老百姓的食用生活习惯是以大米为主,外调原粮50公斤稻谷,可折合34.5公斤大米;中籼稻(原粮)1公斤的定购价格为1.44元,中等玉米(原粮)1公斤的定购价格为1.32元,标二中籼米(大米)2.08元。显然,依据贵州农民的实际购买能力,难以承受如此巨额的粮食购买消费支出。如果实施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国家必须给予农民相应的粮食及生活补贴。根据贵州省粮食局提供的资料表明,国家规定每调运1公斤粮食可补贴运费0.2元。但实际情况是,如果从东北外调1公斤粮食需补贴运费0.4元,从江西调运1公斤粮食需补贴运费0.34元(只限调入贵阳,不包括向贵阳以外地区调运的费用);如果向贵阳以外地区调运粮食,公路运输1公斤粮食平均运费为0.5-0.6元/吨·公里,3~4级公路运输1公斤粮食的平均运费则高达0.8~1.0元/吨·公里。由此可见,依据贵州农民的粮食现实购买能力以及现有的交通条件,显然不能采取“完全依赖外部调入”的粮食供给政策,只能是立足区内粮食生产为主,充分利用平坝地区的耕地资源,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采取“山下补山上” 的区域自给型粮食供给策略,并在立足区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而应适度从省外调运粮食以弥补退耕还林还草造成粮食缺口,但应将退耕还林还草地区外调粮食运输费用补贴标准提高到

每调运1公斤粮食补贴运费0.5~0.7元。4.搬迁移民生产、生活安置费用问题

贵州石灰岩地区分面面积广,坡度大于25。的陡坡耕地占比重大,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4。石灰岩地区及陡坡带,人类生存条件恶劣,绝大部分地区需退耕还林还草搬迁移民,加之水库淹没移民数量较多,因而移民生产、生活安置费用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是关系到贵州社会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问题。贵州全省因退耕还林还草移民搬迁人口多达75万人,平均每人安置费用为5000元,约需生产、生活安置费用多达37亿元。仅贵州毕节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后,剩余劳动力需要寻找新就业出路的农民就多达29万人,如果将80%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需要安置的移民人数达10万人,将100%耕地退耕还林还草需要安置的移民人数则多达17万人。此外,全省还因水库淹没需搬迁的移民多达30万人,仅洪家谷一个水电站淹没搬迁移民就多达4万人。因此,对于地方财政长期短缺的贵州来说,必须寻找新的财源以及生活、生产途径,并给予搬迁移民适当的经济补助。否则,就会出现“严重的返耕或复耕现象”,即未能妥善安置的移民,又会重新回到陡山陡坡地区开荒种粮,从而有可能使生态建设成蒙受难以估量的巨大损失。

四、贵州省生态建设的政策建议

贵州人1:3的90%以上生活于广大农村,加之全部耕地中的75%是坡度大于15。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当地农民为了求取生存不断地垦荒种粮,使绝大部分坡地一直开垦至山顶,致使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水土流失面积现已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44%,形成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 的恶性循环,这正如当地农民形容的那样“一种种一坡,一收收一箩”。因而,我们认为贵州生态建设必须要有新思路,应努力实现两大突破,即突破局限粮食生产的传统观念,突破环境治理的单一认识,必须将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是推动解决贵州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重要举措。为此,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并举贵州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目标是要抓住西部开发的历史机遇,实行“生态建设与扶贫富民并举工程”,生态建设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扶贫富民是生态建设的根本保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主攻方向,将恢复植被建设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突破口,把扶贫富民融入生态环境建设之中,进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民族区域经济和本土化特色经济,开发环保替代产业和增加就业,促进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以确保长江、珠江流域上游地区的生态安全。2.山地生态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贵州是中国的一个多山农业省,山地生态建设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分布于山地不同坡度大小的耕地,坡度大于25。的耕地退耕栽种生态林或用材林,坡度小于25。的耕地退耕栽种经济果木林,坡度小于15。的耕地主要利用科技兴农,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及非农无污染产业。具体来讲,就是要充分利用贵州当地人民长期总结得出的生态建设经验模式,采取“先重点后一般、分区分片治理” 的生态建设综合治理基本原则;实行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推行“山地上部为生态林带、山地中部为经济林带、山地下部为农田带” 的坡改梯山地改造模式;积极采取生物治理工程、农业生态保护工程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大力发展农用沼气,形成“灌溉农田一沼液一沼气池一果园一养猪一养鸡一鱼池一增加收入” 的生态农业良性循环系统。

3.完善“四荒” 拍卖政策体系贵州应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开发战略进行生态建设的良好机遇,加大“荒山、荒地、荒滩、荒水”的拍卖力度,坚持“谁承包、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推行“能人承包荒山造林”制度,利用合同公证等法律手段,进一步明确退耕地的管理权和使用权,逐步完善“四荒”拍卖政策体系。

4.尽快建立生态建设评估机制贵州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区域之间甚至县区之间,生态环境差异较大。为此,必须尽快建立科学的生态建设评估机制及评价监测体系,各类建设项目应按水土保持法严格审批,以确保生态环境建设的顺利进行。5.积极开发地方绿色农副产品充分利用贵州生物多样性、民族多样性特点,积极开发地方特色农副产品,培育无公害产业,大力开拓寻找市场空间,发展“人无我有,人优我特” 的本土化绿色、特色农副产品,尽快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又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无公害绿色产业。

贵州省情

1.从点上看,全省最高点是:( A )——P15 A、赫章韭菜坪B、铜仁梵净山 C、威宁草海D、黎平水口河出省处 2.贵州的气候,极端最低气温曾经出现在(C )——P18 A、赫章B、玉屏C、威宁D、......

贵州省情

第一单元练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2分) 1.省情是一个省自然、()、政治、经济、()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

贵州省情

一、填空题1.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 2.贵......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事业单位考试练习题二、单项选择题(请在列出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从点上看,全省最高点是:( A )A、赫章韭菜坪 B、铜仁梵净山 C、威宁草海 D、黎平水口河出......

贵州省情

贵州省情考试纲要1.省情是一个省的自然、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历史现状和发展规律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系统。1......

下载贵州省情 必考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贵州省情 必考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