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进酒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将进酒答案”。
《将进酒》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教学目标】
1、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2、体味诗歌颇具特色的起兴和夸张手法的运用,领会李白淋漓畅快的浪漫主义诗风
3、理清诗歌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在于反复诵读和鉴赏本诗运用多种表现手法的语言特点,2、难点在于品味其中复杂矛盾的人物感情。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质疑、解疑,教师给予适当的补充和中肯的评价。质疑环节可根据学生自身的素质决定是由学生独立完成,还是师生共同完成。
【课时安排】
一课时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2.写作背景
《 将进酒》是汉乐府旧题,题意为“劝酒歌”。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由于受到排挤,李白离开长安,开始了以东鲁、梁国为中心的第二次漫游。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他们登高畅饮,对酒当歌,畅抒满腔不平之情。此作就是他咏酒抒情的佳作。
3.诗意简析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4.本诗的感情基调
基调,指的是一篇作品整体上的感情色彩或氛围。基调常常可以凭直观被感知,但只有经过分析才能得出确切的结论。例如这首诗,初读一两遍,会觉得它豪气十足,但弄清诗人感情发展的脉络以后,就会看出诗人的愤激之情是占主导地位的。确切地说,豪放只是它的外壳,而内核则是愤激。
5、与“酒”有关的诗句
“酒”是一种文化,它与中国古代诗人似乎结上了不解之缘。他们或仗酒力助发豪兴,举杯而灵感纷来;或借酒来排遣愁绪,饮酣而笔底奔腾。无数名句佳篇都与滟滟美酒相互辉映。
(1).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2).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3).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5).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6).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绝句》)(7).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8).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9).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李白《客中行》)(10).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11)、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1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
6、作者评价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不见》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他的一生。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何事文星与酒星,一时钟在李先生。高吟大醉三百首,留著人间伴月明。——郑谷《读李白集》
7、解题
《将进酒》原为汉乐府的曲调,意即“劝酒歌”,多以饮酒放歌为内容。将,请、愿之意.杜甫: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2、请找出诗的韵脚并体会其特点。
二、二读品酒兴
1、请找出诗歌中与“酒”有关的诗句
2、试分析李白“劝友人喝酒”找了哪些理由?
三、三读赏酒情(品味探究)
1、诗歌开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采用了古代民歌中的什么手法?抒发了李白怎样的感叹?
2、“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诗歌中还有使用这种修辞的诗句吗?这体现了李白诗歌的什么特点?请找出分析。
3、李白因何要如此纵情于酒,透过这些“劝酒词”你读到了李白什么样的情感?请举诗中诗句分析李白思想感情上的变化起伏。
课堂小结:全诗围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伤—欢乐---狂放—愤激—狂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愁”字,作者因愁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愤激,也因愁而狂放失态,表现了一种怀才不遇又渴望用世的矛盾复杂的情感。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
湖北省黄冈中学 梁龙江
小结(过渡):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情感经历了几重奏呢?(几个阶段的变化?)(5个)
三、课文分析
●悲伤(板书:悲伤)包括哪些句子?(前四句)诗人“悲伤”什么?(韶光易逝,人生短暂)这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伤是如何体现出来的?★黄河水的“不复回”,表现韶光易逝。以水来表现时光短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表现人生短暂。在表现“悲”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夸张、比喻、对比)还有一种手法。诗人通过对黄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气氛,寄寓了诗人的情思。这样的手法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小结:诗歌前四句,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那么,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如课后诵读提示所言:前两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故慷慨有之。但诗人这里是慷慨生悲——沉郁)(单读,点评)●欢悦(洒脱)
你是怎么看出诗人并没有把对人生短暂的感伤继续下去的?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一句表现的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及时行乐。
板书:欢悦(或洒脱或欢乐)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一句包含哪些含义?
1、表现出诗人充分的自信,从“必”可以看出。
2、结合当时诗人的生活背景,词句也暗示了诗人的怀才不遇。
小结:但无论是自信,还是自伤怀才不遇。我想,这也许都会是李白饮酒的一个诱因吧。过渡:(教师读劝酒过程)中间是劝酒的过程,引出劝酒辞。(学生齐读劝酒辞的内容)●愤激
“钟鼓馔玉”指的是什么?运用了什么手法? 豪华富贵的生活。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钟鼓,指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精美的饭食。)
这是作者的真心话吗?
这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情感?(一则表现了诗人对权贵的蔑视,二则是诗人有才不得用,有志不得舒的一种悲愤——本句实际上是诗人仕途失意,志不得抒的愤激之词。)板书:愤激
(那么,在李白看来,像他这样的,是否只有自己一人?)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寂寞”是什么意思?(被世人冷落)“古来圣贤皆寂寞”说明:圣贤被冷落似乎是一种规律,自古皆然。诗人又接着说:唯有寄情于酒的饮者才能留下美名。你觉得诗人是在羡慕这些因为饮酒而留下美名的饮者呢,还是另有所指?
结合这四句。前面两句是写自己的遭遇,后两句是写古人的遭遇,所以这是诗人由己及人,由今及古。反观过来,古代圣贤尚且有此遭遇,那今天我李白有这样的遭遇,也就不足为怪了。似乎,李白从这层关系中找到一点安慰。所以,“惟有饮者留其名”这一句所表达的,并不是李白对古代因为饮酒而留名的圣贤的羡慕,而是觉得自己与那些被统治阶级所冷落的圣贤之间的情感是相通的,是同病相怜。而圣贤被冷落,似乎成为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潜规则。
所以,诗人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封建统治阶级和社会制度,表现出了一种蔑视权贵,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
那么,自古以来,“寂寞”(被世人冷落的)的圣贤有哪些?(孔孟、屈原)在文中有没有这样的人?诗人为什么偏偏要举陈思王曹植呢? 文才上:一样的才思敏捷,李白心中有敬佩 命运上:一样的遭人排挤,有同病相怜之感
诗人实际上是以曹植自况,表现自己的怀才不遇。
小结:此六句,可谓酒后吐真言,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激之情溢于言表。
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语调去读这一小节?(悲愤)哪些句子应该重读?(教师范读,学生再读)●狂放
那么,美酒又能否消解诗人内心的悲愤呢?齐读最后一节。
诗行到此处,酒已至半酣。此时酒席上的李白又是怎样的一副姿态呢?请看: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李白的言行举止。(喧宾夺主)“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用一个成语来概括李白的言行举止。(颐指气使)
从这“喧宾夺主”与“颐指气使”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不拘小节,狂放。板书:狂放
那么,要体现李白的狂放不羁,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读本小节?(豪迈,洒脱)(齐读)(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酒尽本应兴来,可是此时,诗人心中先前的愁却不消反长,这万古之愁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能否从文中找到蛛丝马迹)政治遭遇。(P153注解)(“赐金放还”激化了诗人心中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在李白的思想中,浸透着儒家思想的血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毕生的追求。然而,当无法企及的现实无情地摆在他的面前时,他的理想破灭了。进退维谷之间,他唯有 以饮酒排解心中的愁闷 以放歌对抗现时的黑暗
以精神的旷达张扬自己的个性
贺知章说,李白是谪仙人,所以他必定拥有纵情傲物的权利。酒是引子,愁是血液,狂是脊梁。诗与酒成就了诗仙太白雄奇俊秀的浪漫主义诗境。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所说: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真诚的声音,来表达诗人李白那豁达的胸襟和干云的豪气。(酝酿情绪,齐读)(点评)
四、课文小结
纵观全诗,结构大起大落,诗情忽合忽张,由“悲伤—(转)—欢乐—(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照应诗歌的开篇,纵横捭阖,气象万千。
读李白的这一首《将进酒》及他另外的一些饮酒诗,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其中的美。但李白的狂歌豪饮毕竟还是一种倾消极的行为。杜甫在结识李白之初就看出了这一点,于是寄了一首诗给他。说: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种豪放不羁的洒脱,一旦与酒结缘,是要以牺牲健康为代价的。因此,敬其人,好其诗,却不可模其行。正所谓:“美酒诱人,切不可贪杯啊!”
《阁夜》教案
《阁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杜甫的诗歌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积累名句。
2、技能目标:把握诗歌风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领会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1、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诗风,体会诗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流露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二、组织学生粗略探讨杜甫诗歌中的两种风格。
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水 槛 遣 心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风格一:闲适情趣,安静明秀境界,细腻的景物描写,形成萧散自然的特色。
风格二:杜甫处于干戈扰攘的乱世,奔走衣食,贫病交加,但在诗歌中,抒写的却不局限于他个人的苦难,而是更多地想到国家和人民,想到周围世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他这种深厚的感情,宽广的胸襟,使得他的诗歌体现的不是一种委琐贫弱的感情,而是一种高尚的充实而有力的“悲而壮”的激情,这就使他那多半言愁的悲剧题材的作品表现为独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三、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风格与内涵
①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
②教师提问:《阁夜》的风格是怎样的?从中你体会和感受到什么?(教师提示:展开想象,从景与情两方面来回答。)
③组织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回答、互评。
④教师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作答,归纳:这是一首年终时感怀的詩,诗歌风格是沉郁顿挫,在写景、写情中充滿孤寂悲涼的感覺。
四、简介写作背景
教师:为了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有必要向同学们介绍作者写这首诗歌的背景:这是大历元年(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適等,都先后死去。杜甫以老病之身仍在不断地迁徙飘荡,他忧时伤乱,心情十分沉重,写下了这首诗。
五、朗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一)反复诵读
①教师配乐范读;②由学生齐读;③教师作适当点拨,如在停顿、轻重、节奏、情感等的处理上要着重指导强调:“催”、“霁”“声”“影” 等字要重读,要表达出沉郁、悲凉的情感。节奏、停顿如下所示:
阁 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④学生齐读
(二)、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①岁暮阴阳催短景,②天涯霜雪霁寒宵。
教师提问:开头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分别是什么? “催”和“霁”如何理解?作者处在怎样的一个特定环境中?
1、学生合作、交流、作答。
2、教师点拨、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岁暮:一年即将终结;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
②赏析要点: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序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意。当此霜雪方歇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此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霁,原指雨后或雪后转晴,这里指霜雪之后转晴。《红楼梦》中有写晴雯的诗句:“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这里的“霁月”指雨后月出,古人常用这种自然现象比喻人的品德高尚。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①②句。
③五更鼓角声悲壮,④三峡星河影动摇。
教师提问:作者听见了什么声音?看见了什么景色?同学们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并把作者的所闻所见用带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描绘出来。
1、学生:想象、进行再创造的描述、畅所欲言。
2、教师:组织学生互评、给予肯定、补充、归纳:
①注释:
五更:时间已从初夜到夜尽,点出诗人独坐之久,思绪之多。
鼓角:暗示当时军民混战,内乱不已的时代环境。用悲壮加以形容,说明作者心之悲凉。
动摇:山河之动摇,社会的动摇。说明诗人心之“动摇”。
②赏析要点:这两句写“寒宵”的所见所闻,上句紧承上文“宵”字,写黎明前听到的当地驻军的鼓角,暗示了诗人的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鼓角声”“声悲壮”与“五更”的巧妙结合显示了夔州一带的战争气氛之浓。下句写三峡美丽的夜景,因为雪过天晴,故三峡中隐星可见,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此联的妙处在于诗人把对时局的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机地结合起来,巧妙地将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融入深深的景色之中,“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③④句。
⑤野哭千家闻战伐,⑥夷歌数处起渔樵。
教师提问:这里的“野哭千家”和“夷歌”各指什么?如何理解?
1、学生:合作、思考、交流、回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野:村落之荒凉。
千家:死者之多,灾难之重。
野哭千家:千家恸哭传彻四野,暗指军阀混战给广大人民生命财产所带来的严重损失。
夷歌:少数民族的歌谣,异乡的歌谣,暗指自己衰年多病仍流落异乡。与“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用法相同。
②赏析要点:“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其景多么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寓此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数处”言不只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⑤⑥句。
⑦卧龙跃马终黄土,⑧人事音书漫寂寥。
教师提问:“卧龙”、“跃马”和“人事”、“音书”分别指什么?这两句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
1、学生交流、谈论、作答。
2、教师引导、点评、补充、归纳:
①注释:
卧龙:诸葛亮——忠臣。《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公孙述—— 逆臣。王莽篡汉時,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
人事:交游,指家人、朋友。
音书:书信。
人事音书漫寂寥:漂泊天涯,音书断绝。
②赏析要点: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象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他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在死亡,我眼前这点寂寥孤独,又算得了什么呢?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感情上的矛盾与苦恼。尾联借古人贤愚同归于尽聊以自慰,感慨深沉,更显示出内心的凄苦万状。
3、学生根据分析朗读⑦⑧句。
六、总括
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作者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将恢弘的意象和沉郁顿挫的情感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那上天下地、俯仰古今的悲怆之慨,表现了作者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情怀。
七、反复诵读,感悟提升
在深入理解诗歌内涵之后,再次配乐让全班同学插上想象的翅膀,有感情朗读课文,之后,分组朗读、个人朗读,学生互评。注意读出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来。
七、作业
在把握杜甫诗歌的基础上朗读前面四首诗歌,并背诵课文。
八、板书设计:
寒宵雪霁 → 五更鼓角
天空星河 → 江上洪波
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慨
山川形胜 → 战乱人事
当前现实 → 千年往迹
《将进酒》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赏析句子,品悟诗歌中蕴涵的复杂感情2、因声求气,吟咏诗韵,诵读诗词3、二、过程与方法学案导学,小组展示, 音读、意读、情读、美读......
《将进酒》教案教学目标: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将进酒》·李白 {乐府诗集}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将进酒将进酒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
《将进酒》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滔滔的黄河之水奔涌而来,流入大海,势不可回。三千烦恼丝晨间还是漆黑如墨,黄昏时分,也许就变为了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