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分析(优秀)_历史考试试卷分析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3:36:27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分析(优秀)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历史考试试卷分析”。

2014届高三历史学科第一次调研考试质量分析

高三历史备课组

一、试卷基本情况

本次考察的内容是必修一政治史全部内容,考试试卷共分两部分:一卷选择题30个,总分60分。二卷非选择题三个题目,总分40分。

二、试题体现的特点

一模基本体现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和《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大纲》的基本要求,在试题中尽可能体现高中历史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理念,试卷注重考查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注重考查从材料情境题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和历史的比较思维能力。

1.基本体例不变,体现“稳定性”

历史试题的命制与往年相比,总体上呈现出“稳中求变”、“变中求新”的基本特征,集中表现在:立足基础知识,体现“基础性”;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突出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新课改理念渗透于试卷,注重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能力并重。

2.立足基础知识,体现“基础性”

试题主要考查的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和运用。试题选取反映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图片等作为命题素材,紧扣教材知识点,突出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查。

3.重视能力考查,体现“能力性”

从选择题来看,试卷通过大段鲜活史料营造全新历史情境,注重考查学生在新的历史情境下,运用所学知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论证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全方位地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单靠读熟背透已不能再取得理想成绩。

从主观题来看,材料分析题成为最主流的考查题型,而且材料的篇幅越来越长。这就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阅读材料,并根据题意对材料进行分层、提炼、概括并组织答案。

4.突出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

考查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折射出现实社会;二是将现实社会问题放在历史背景中去思考和认识(现实问题历史联系)。

三、“一调”基本情况

本次“一调”考试我校文科考生数有309人,均分为55.1分,普通班平均分比较均衡,但与重点班341班相差将近10分。(见表一)

表一:

四、得分情况统计

1.第Ⅰ卷得分情况:抽样人数100人

五、答题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反映出通过近半年的高三一轮复习,大部分考生在基础知识掌握、知识体系构建、审题能力等方面提高都很大,在基础知识方面得分较高。尤其是在答题规范化方面,各学校提高了要求,考生书写质量明显提高。

1.1-30选择题:

从抽样试卷的30道选择题看,平均分33.7分,得分率是56.2%。总体难度适中,注重考查历史的基础知识、历史概念、阶段特征、历史线索。其中第16、21、25题得分率是100%,而第12、15、20题得分率均在10%是以下,第12题是考察两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属于识记题目,学生对教材不熟悉,实际难度不大;第15题考察的是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学生对抗战史实的识记,难度不大;第20题本属于基础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材料把西方比喻成强盗、虎穴,说明中国对当时西方态度没有根本性变化,故A说法正确。这一说法是20世纪七十年代,发生在*时期,可以判断C正确。“同强盗握手,正是为了最后消灭强盗!”体现反霸维和特点,故B正确。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双方共同利益要求,不是权宜之计,故D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但是很多学生对这段历史的掌握和理解不够不扎实,就会导致失分。

2.材料题

第31题

得分:5.75得分率:52.3%。本题三小问,第一问得分最低,几乎末得分,第二问得分较好,第三问一般。原因一是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准确,如“由官禁向中枢的转变”不知为何。二是学生缺乏对史实的概括能力,答题时更多时罗列史实,如第一问。三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迁移能力不够。四是学生答题不规范,字迹潦草。

第32题

该材料题共由四则材料组成,考察中外历史的法治以及近现代法治建设,既立足于对历史知识的考察,同时也涉及了政治知识,是一题基础和能力并重的材料题。该题分值14分,得分状况是最高分10分,最低分7分,平均得分8分左右,得分率58.9%左右,难度系数0.5。造成失分的主要原因是

(1)总结概括能力较差。如第1问题的第一问《十二铜表法》和唐律、第2问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的表现两个具有一定概括能力的问题,大部分学生只会机械地照搬材料,而不能扼要地概括。

(2)提炼材料要点能力较差。本题的很多答案要点从材料中完全可以提炼出来。如第1问题的差异,在材料一、二中,就有这样的语句“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诸八议者(注:八议者指与封建贵族有关的亲、故、贤、能、功、贵、勤、宾等人),犯死罪,皆条所坐(注:坐即罪)”等答题要点,但很多学生就不会把他们提炼为“注重法律公平”“保护贵族特权”等简洁要点。

(3)基础知识不牢固。如第2问题的第二问“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有何具体表现”这一问,有80%左右的同学不能准确地写出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发动护法运动,捍卫民主法制,使本来应该得到的分数失去了。(4)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如第3问题“谈谈你对“法治”的认识”有40%的同学不会答或答非所问。

第33 题

本题紧扣“国际形势”这个主题展开设问,考查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题目较新颖,涉及热点。从答题情况来看,总的得分率较低,从批阅中也发现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历史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

(1)最突出的是答题不规范,不分点答题

(2)不能紧扣每一问题的主题来回答,往往想当然,把自己知道的知识搬上来。如第一问中的“国际形势”,一些同学把当今国际形势的状况全部答上去了;没有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中的现象涉及到哪些国际关系问题。

(3)不能从材料中全面准确地获取有效信息。

(4)还有的同学画蛇添足,如弟三问中中国应该如何加入国际社会这个大家庭?有的同学写出很多答案。照搬书本,不结合材料。

(5)大多同学对材料进行归纳、提炼、升华的能力较差。

六、对后阶段复习建议

1.重视对基础知识的复习,建立全面完整的知识体系。高三一轮复习尚有一段时间,在后段时间的复习过程中,抓基础知识的复习仍是关键,是复习的根本点。从本次考试来看,仍有较大范围的考生在基础知识方面失分。因此,作为一轮复习阶段必须坚持夯实“双基”、把握主干、以能力为核心的思路。要处理好点、线、面的关系,将孤立的知识点系统起来,让学生全方位、立体化的去掌握知识和理解问题。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全面灵活,到边到沿,不留死角;将基础知识夯实砸牢,使之步步到位,切忌走马观花,水过地皮湿。

2.第二轮复习(单元与专题相结合)

一是学案设计,每个单元或专题都要有一套完整的学案,主要内容包括:知识结构:知识结构是指知识内在的点、线、面的关系。历史是由“点、线、面”所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历史学科的特性之一,就是历史知识的整体性、系统性。如果仅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也适应不了高考的要求。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科学的知识网络;单元阶段特征:要简明扼要、表述准确恰当;针对性思考题:对于复习内容中的重点知识,要设计有针对性的思考题,锻练学生从历史中得出结论的思维能力;典型例题:最恰当的例题是高考试题;跟踪练习:精选习题,跟踪练习等。

二是单元或专题讲解,某种程度上说,二轮复习就要看教师讲的水平,教师要点拨到,学生才能听到、才能学到、才有可能认识到、理解好。要精讲点拨,围绕知识结构,对专题内容进行讲解,要重视知识的联系和深层理解,重视向学科本质逼近,不要死抠高中的知识。要注意拓展知识广度,挖掘知识深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引导学生记住最基本的信息,理解最有意义的问题,而不必死记硬背过多的条条;引导学生主动去索取知识,而不必在题海中沉浮;切实使学生在获得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学会思考,领悟科学方法。使学生把精力集中到“会学习、能探索”上去,从而优化学生的素质。

三是学生自学,给学生一定的自由支配时间,让学生根据老师的指导,独立完成学案内容,依托学案对复习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巩固落实。

四是跟踪练习,每个专题的复习都要有一套经过老师精心设计的跟踪练习,让学生做到学练结合,及时巩固所复习的内容。

3.定时训练

教师要精选导向性好的优质题目,定时训练。训练是对基础知识的拓宽和延伸,也是对学习质量的检测,更是调控学习过程并让学生在复习进程中及时进行查缺补漏的手段。训练要有的放矢、有针对性,要从提高效率的角度入手,是用一道题去复习一大片,而不是用10道题押高考一道题。训练的目的一是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二是要注意文字表述的规范表达;三要注意积累分析问题的一般方法;四要纠错防偏,提升理性认识;五要以一带十,讲求科学和效率

4.重点讲评

对检测过的题目进行重点讲评。高三二轮复习过程中,讲评课数量较多,教师不能把讲评课上成对题课,简单地讲题目答案。要重点讲解题的思路、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规范审题、规范答题、规范书写。文综高考历史命题重视考查考生处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材料处理”的能力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要引导学生从史料中选取有效信息、解读有效信息和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历史理论,进行有个性特点的思考,比较彻底地解决问题。

要重视考后的总结反思,找准薄弱环节,对易出错的地方要分析原因,减少失误。对于优秀的题目要让学生建立好题集锦,随时翻看。

5.集体备课

搞好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是促进教师发展和提高复习质量的双赢活动。在二轮复习中,由于复习要求的提高,更应加强集体研究。共同分析教学内容,确定专题复习重点;共同设计教案、学案;共同选择试题,检测考试。

6.重视研究考纲、考题

科学高效地使用《考试大纲》与以往的高考试题。《考试大纲》是命题、复习的依据;教科书是命题、复习的依托、蓝本。《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内容是需要认真复习的,因为这些内容是形成学生能力的“载体”,是命题的“载体”,同样,社会上的重点、热点问题是试题的“外壳”,高考命题实质上就是要通过“载体”和“外壳”考查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要学习钻研《考试大纲》,按《考试大纲》要求复习备考,把握要求,明确方向。要把《考试大纲》与高考试题、教材、练习相结合,重在发现高考内容的必考点,把握领会高考试题特点及其变化规律,发现今年处在高考考查方向上的知识点。对于考查范围,建议老师们在二轮复习过程中告诉学生哪些内容不考,在考前回扣课本时则把考查范围的知识点作为导读提纲印发给学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依据考试范围有针对性地对教材进行最后复习。

7.重视培养答题技巧。

历史科各种题型的解答,应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和清晰的思路。要审清题意,抓住关键,找到突破口,明确重点,突破难点。行文做到语言简洁准确,层次段落分明,逻辑结构严谨。要用史论统帅史实,用史实支撑史论,使二者浑然一体。

一是引导学生学会将题目中的相关信息与学科知识挂钩,进行重组和整合。在高考试题中,命题者有意地创造与我们平时训练不同的语境,设置的情境是新颖的,有些情境甚至是学生前所未闻的,但总可以从课本上找出知识依据。从这些题目信息中,考生要学会捕捉相关的学科信息,归纳成学科中的问题,再对知识点进行迁移、分析、综合等,加以解决。

二是抓住关键词句,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提取有效信息,尤其是材料题,引导学生学会将图表转换成文字、将文字信息转换成图表,将抽象的信息具体化,隐藏的条件浮出来,从而明确问题的指向。要分析材料和提问之间的关系,理解发问的意图、角度和侧重点,从而选取材料中有关信息作答;要分析材料、提问和课本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以发问为中心的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迁移知识,从而选取有关课本知识作答;要分析材料、提问和课本三者之间 的关系,理解发问的要求,从而准确选取学过的史学观点,做出评价;要分析材料、提问和各种相关知识之间 的关系。理解发问要求,把握试题的整体和变化,依据材料自行提炼、概括观点或结论,形成新材料、新情境和新问题下的个人见解甚至创见。

三是科学作答。答案要准确,要做到层次清晰、条理清楚、逻辑严谨。简洁明确,要紧扣基本观点。要体现创新精神,尤其是开放性的试题。要尽量使用规范化的学科语言。

历史考试试卷分析

高一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分析历史组 刘文本次考试试卷题型和分值与以往大体相当,题型仍保持选择题(50)分,问答题四小题(50分)。此试卷可以反映出高一历史考试试题有相对的稳定性,层......

九年级历史调研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调研试卷分析白莲河中学田斌一、基本情况本次考试共有57个考生,其中32分以上1人,占1.8%;24分以上17人,占29.8%;均分19.0分。最高分32 分,总体来看,学生的分化现象严重,及......

届中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分析

2013届中考第一次适应性考试历史试卷分析这份历史试卷知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难易适中,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1.年代跨度长。内容包括中国和世界的古代史、近现代史。 2.注重基础知......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分析

九年级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分析一、试题分析本次月考试题的范围是九年级《世界历史》上册第1---5单元,所涉及世界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两个部分。试题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

初三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

九年级历史第一次调研考试试卷分析一、考情分析1、题型:主要包括两类题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通过此试卷达到了全方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价值......

下载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分析(优秀)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卷分析(优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