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意向读书笔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城市意象读书笔记”。
《城市意向》读书笔记
摘要:
凯文.林奇用朴素、生动的笔墨,在40多年前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的评价城市形态的方法,首次提出了通过视觉感知城市物质形态的理论,是对大尺度城市设计领域的一个重大贡献。书中所列举的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城市以及他们在城市发展中产生的问题,多多少少都已在我们身边的城市中出现。《城市意象》为现代城市设计产生了重要意义。凯文•林奇站在城市使用者的角度上(也可以说是社会心理学的角度上)通用过实例调查分析研究和对各阶层、各行业等的城市使用者的探访与交流,总结出了城市设计的原则性以及城市设计五元素。在此基础上本书还给出了城市设计导则性方法,并罗列大量的可触性或可视性等元素,进一步阐明了基于社会学或经验主义的城市设计的可操作性。
作者简介:
曾在耶鲁大学师从一代建筑宗师弗兰克·L·赖特(Frank Lloyd Wright),并最终成为麻省理工(MIT)的规划教授。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学院三十年之久,他帮助建立了城市规划系,并将之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建筑学院之一。1988年,他的家人,朋友,同事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义设立了凯文·林奇奖学金,用以奖掖后进和资助建筑学院的图书馆。在20世纪的美国,他被称为杰出的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他的理论开拓了研究城市设计理论的一块新天地,影响了现代城市设计、城市规划、建筑、风景园林等各个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于1990年被美国规划协会授予“国家规划先驱奖”。
关键词: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主要内容:
本书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环境的意象、三个城市、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新的尺度。其中城市意象及其元素是本书的主要内容。
环境的意象其中讲了四个部分:可读性、营造意象、结构与个性、可意象性。其中可读性指城市街区、标志物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一处独特、可读的环境不但能带来安全感,而且也可扩展了人类经验的潜在深度和强度。营造意象是指城市的可意象性,并不意味着固定、有限、具体、整体或是有秩序,也并不意味着清晰、显见、新奇或是平淡。它除此之外应该还有一些基本的特征,如意蕴或是表现力、愉悦感情、韵律、兴奋点、可选择性等等。结构与个性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个性是指与周围事物的可区别性,和它作为独立个体的可识别性,这
种个性具有独立存在的、唯一的意义; 二是结构指物体与观察者以及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空间或形态上的关联;三是意蕴指物体为观察者提供实用的或是情感上的意蕴,这种意蕴也是一种关系,但完全不同于空间或形态的关系。可意象性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先是在实用性上,它应该充分而且真实,个体能够在一定范围的环境内工作。地图无论抽象与否,至少要能让人找到回家的路,它必须充分清晰、完整、易于查阅,即必须是可读的。其次,它应该具有安全性,拥有附加线索,让人们有可能采取别的措施,减少失败的几率。如果一盏闪烁的灯是一个急转弯的惟一标志,一次停电就有可能导致灾难的发生。开放的、适于变化的意象将更受欢迎,它使得个体可以不断调查和组织现实,有空间允许个体描绘自己的图像。最后,它应该还有一部分意象可以传授给别的个体。衡量一个“好”的意象,这些标准的重要性对于不同人、在不同条件下也不一样,有人赞美经济、有效的体系,而有人又喜欢开放、可借鉴的体系。
三个城市分别是波士顿、泽西城、洛杉矶。三个不同的城市,人们却有些共同的意象特征:首先是城市的景观特征,植被或是水面,经常会被欣喜地关注和谈论;其次是社会的经济阶层不同的区域也会被人们谈论;最后是物质景观体现时间推移的象征方式,人们经常描述城市景观中形成对比的事物,比如空间的对比、地位的对比、功能的对比,以及相对的年代、清洁度或是地形的比较,元素及其特征正是在这种整体的环境中变得清晰明了。得出的结论是人能够适应环境,并从身边的材料中提取出环境的结构和个性。尽管在城市意象中使用的元素类型可能随实际形态的变化所占比重不同,但它们的种类以及使意象强或弱的特性,在这三个城市中仿佛十分相似。不过同时,在这三个不同的物质环境中,人们的方向感和满意度仍然存在显著的差异。
城市意象及其元素有五个分别是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
道路有三方面内容,第一是道路的概念,是观察者习惯、偶然或是潜在的移动通道,它可能是机动车道、步行道、长途干线、隧道或是铁路线,对许多人来说,它是意象中的主导元素。人们正是在道路上移动的同时观察着城市,其它的环境元素也是沿着道路展开布局,因此与之密切相关。具有四方面的特征:可识别性、连续性、方向性、可度量性。二是道路与环境的脱离:视线的遮挡,造成人们无法真实地感受到道路的变化;道路与周围环境元素分离。现阶段解决的办法通常为设立指向路牌,铁路和地铁是另一种道路与环境分离的实例。三是交叉口与道路的关系: 考虑一条以上的道路时,道路交叉点就变得十分突出,因为这里算是人们必须做出决定的点,设计不好的交叉口常常让人觉得混乱。
边界是指除道路以外的线性要素,它们通常是两个地区的边界,相互起侧面的参照作用。那些强大的边界,不但在视觉上占统治地位,而且在形式上也连续不可穿越。边界的特点有:可见性,连续性和方向性;其作用有:分隔作用和景观作用等。
区域是指城市内中等以上的分区,是二维平面,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多数人都是使用区域来组织自己的城市意象,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把道路还是区域放在主导地位。决定区域的物质特征有主题的连续性,可能包括多种多样的组成部分,如纹理、空间、形式、细部、标志、建筑形式、使用、功能、居民、维护程度、地形等;社会意义对构造区域也十分重要。区域的边界有一些严格、明确而具体,另一些边界可能模糊不确定,还有一些区域根本没有边界。边界限定区域,增强其特性,但它们无法构成区域。区域的外向和内向指外向的区域向外与周围的元素联结在一起;内向的区域,只是自身存在,很少与外部城市发生联系。还有的区域单独孤立存在。
节点是指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的集中点。尽管从概念上节点是城市意象中很小的点,但事实上它可能是很大的广场,或是也可能呈稍微延伸的线条状。节点既是聚集点也是连接点:连接点或是交通线的中断处,人们必须在此作出抉择,他们在此会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连接点附近的元素了解得更加清楚;.聚集点以广场为例:其中非常有代表性的空间、植物和活动,构成了可能是城市意象中最鲜明的节点;一个著名、安静的居住区开放空间,和旁边极易识别的有护栏的公园等,是另一个主题集中的节点。强大的物质形式对识别一个节点并非绝对必要,然而一旦空间有了形态,其带给人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更加难忘。节点如同区域,也有内向外向之分。当人们位于内向的广场其中或在它的周边时,几乎没有方向感,在它附近时只有靠近和远离它两个方向。到达节点时,基本的感受只是简单的“我到了”。相反,外向的广场不但表达了大致的方向,而且与办公区、商业区和滨水区连接清晰。
标志物是指另一类型的点状参照物,观察者只是位于其外部,而并未进入其中。标志物通常是一个定义简单的有形物体,比如建筑、标志、店铺或山峦,也就是在许多可能的元素中挑选出一个突出元素,使元素成为标志物,空间所起的作用重大。通常有两种方式,其一,使元素在许多地点都能够被看到;其二,是通过与邻近元素退让或高度等的变化,建立起局部的对比。
五元素的相互关系为不同元素组之间可能互相强化,互相呼应,从而提高各自的影响力;也可能相互矛盾,甚至相互破坏;区域在尺度上比其它元素大,而且能够包含其它的元素,因此与各种不同的道路、节点和标志物产生联系。别的元素不仅在其内部构成了区域,而且丰富、深化了区域的特征,加强了地区的整体个性;在许多个体的意象中,道路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成为人们在大都市范围进行意象组织的主要手段,与城市中其它的元素类型的关系都十分密切。
意象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整体环境具有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综合的意象,而是或多或少相互重叠、相互关联的一组意象。在一个大而复杂的环境汇总,分层的方法十分必要。意象不仅因为所涉及的范围尺度的不同而不同,同时也取决于视点、时间和季节的变化。观察者也必须根据周围物质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意象。意象自身并不是将现实按比例缩小、统一抽象、精确微缩后的一个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简单化,通过对现状进行删减、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会贯通,将各部分关联、组织在一起,才形成最终的意象。
对于一个元素,由于观察者相对“度”的不同,也就是他们对元素细节涉及程度的不同,意象也不尽相同。具体而且感觉生动的意象与那些高度抽象、概括、缺乏感觉内容的意象之间,也存在差别。生动并不等于丰富,稀疏也并不等于抽象。意象有可能既丰富又抽象。最有价值的意象是那些最接近其强大整体环境的意象。
思考与启示:
虽然《城市意象》在环境中做出的贡献不容小觑,不失为一本传世佳作。但在如今的城市规划学科中仍旧有一些备受争议的地方,首先,林奇将人对城市环境的理解仅仅看作是对物质形态的知觉认识,这与分析动物在迷津中的行为极为相似,即觅路和适应环境。但是城市居民在环境中扮演的角色显然比动物更具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且有研究表示,人们对日常物质环境的记忆是从整体上进行的,而不会局限于一些细小的设计因素。对环境的回忆首先是在这个环境中做过的事情,然后才是它的地址,最后才是环境的外观和细部。其实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研究的局限性也就是心智图在研究范围的缺陷。它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中的个体感知再现,这便脱离了人是一种真实的社会存在,忽视了形成这种真实存在的环境约束和社会约束。而且,书中对于秩序过分的强调,因为对大多数居民来说,觅路实际上是次要的问题,忽略了城市形态的模糊性、神秘性、多样性。因此后人在此基础上对其研究方法作出了调试,更为侧重社会和文化差异对环境认知的影响。但凯文林奇提出的城市五要素仍旧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我们对于城市设计的侧重点并作出更为合理的设计方案和决策。
参考文献:《城市意象》
区域景观课程教案课程名称:城市意向 课程编号: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目的:培养学生对城市的总体认识观与系统认识观。 年级:二年级下 总学时数:60学时 教学内容及进度计划: 第一、二......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规划笔记《塑造城市》与其说是一本讲述理论的书,不如说更像是一本各种不同城市的规划理论实践的合集。从亚特兰大到巴塞罗那,从巴西利亚到费城,都不尽相同,但是对如何塑造城市的......
《城市建筑学》读书笔记内容简介:《城市建筑学》这本书1966年发表,到1982年第三版再版,随后译成西班牙语、德语、葡萄牙语和法语。1982年译成英语,1987年由艾森曼主持再版。《城......
《城市意象》读书笔记城市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者印象中始终是部分的、片断的,城市的发展也是由一系列连续的片断组成的(我胡诌了一句“空间的时间过程”和“时间的空间记忆(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