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发展(1978—)”专题读书笔记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发展读书心得”。
“中国政治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专题读书笔记
——村民自治与中国政治发展
严开强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兴起
上世纪70年代末,在中国实行了多年的严重束缚农民的公社体制终于解体。稍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但其推行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诸如公共产品供给短缺等。为了承担起公共事物和公共事业的管理,向农民提供公共服务,广西宜州市合寨村于1980年创立了我国首个由村民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的自治性组织——村民委员会。广西兴起的村民委员会不仅受到全国各地农民群众的欢迎和响应,还受到了中央的支持和重视。1981年,中央在全国部分农村推行建立村民委员会试点工作。1983年,中央发通知要求在原生产大队的基础上设立村民委员会。到1985年前后,全国范围内普遍都建立起了村民委员会。随着村委会的普遍建立,中国的村民自治开始启动。
关海庭认为,“村民自治之所以能够在中国部分农村首先出现,并很快得到中央的肯定和推广,主要是因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引发了农村经济领域和社会政治领域的重大变革。”①持此相同观点的学者,还包括:游样斌、彭磊②,韩永廷③等。因此,村民自治的出现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济体制改革后,农村基层政治形态随即转型并生成的结果。首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从根本上动摇了与原集体经营相对应的高度行政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成功地释放了中国农村受压抑的经济潜力,使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成为80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同时,经济的发展还使农村社会呈现出相对高的分化。”④其次,“在社会政治领域,随着农村阶级成分制度被取消,农民以统一的‘村民’、‘公民’身份参与经济政治生活,享受同等的政治权利。”⑤这些都表明,农村村民的社会自主性在日益的增强。最后,如前所述,新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推行,使得村务无人管理,导致村庄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3页。
参见游样斌、彭磊:《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起源、发展与问题探析》,载《探索》2000年第5期,第32-35页。
③ 参见韩永廷:《村民自治的实践探索及其重大意义》,载《探索》2000年第2期,第43-47页。④ 游样斌、彭磊:《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起源、发展与问题探析》,载《探索》2000年第5期,第32-35 ⑤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4页。②①公共权力缺位,地方基层管理机构处于瘫疾状态。总而言之,“经济利益的驱动,政治环境的变化,使普遍农民更加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关注村内事务的管理,关注基层干部的行为方式,迫切要求参政议政,用政治上的自治权来保障刚刚获得的经济上的自主权。”①
二、村民自治的特征和影响因素
自上世纪80年代期至今,历经30多年发展的村民自治“在整个国家民主政治生活中居于重要的战略性基础地位,是中国民主政治21世纪发展的重要的逻辑起点和现实基点。”②从村民自治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历程来看,村民自治具有如下的几个特点:
第一,村民自治是由国家推动和主导的。虽然村委会最先是由广西部分村民自发组建的,但其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和制度化、法制化都离不开中央政府的作用。因此,村民自治是一种中国特色的政治安排,由国家倡导并通过各级政府机构向下推行,其目的是要利用自治性的组织机构(村委会)来实现政府对农村的管理。③第二,发展不平衡,但又具有合理性。村民自治在全国范围内的发展存在层次不齐的态势,这主要由于各地方的具体情况不同而已。正是基于各地的具体情况,我们才认为,村民自治的这种不平衡发展状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首先,“从中央政府的角度来看,将村民自治做整齐划一的规定,开列出步调一致的自治日程表,既不现实也不必要。”其次,“不均衡发展意味着一些地方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大胆改革,总结既体现民意又能减少自治成本的新经验。”④第三,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问题也不少。如前所述,村民自治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并进入了制度化、法制化的阶段。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贿选,贪污腐败,村务管理个人化、随意化等等。最后,农村村民非制度化的政治参与大规模出现。农民为了维护和满足自身利益,在利益诱导下改变现行规则或秩序参与政治。主要包括群体性事件、抗拒行为等。
村民自治的运作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概括起来可将它们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村民自治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马克思主义认为,①②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5页。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5页。③ 参见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6页。④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4页。经济决定政治,经济发展决定政治发展。因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
①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农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集体经济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村民自治的运作。“如果集体经济很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本村的集体经济,那么村民就会有很强的内在冲动参与本村的公共事务。村级组织因此也会产生较强的凝聚力。”②二是政治方面,村民自治运行状态和政府的重视程度紧密相关。“村民自治搞得好坏与当地党政‘一把手’的认识态度、重视程度有关。如果党政一把手重视村民自治,就会下大力气在组织宣传上下功夫,在立法、物质保障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对农村自治的违规行为进行严厉制止。而如果党政‘一把手’换了人,换上对村民自治工作不关心甚至持怀疑、反对态度的人,就有可能使村民自治停顿下来。因此政府对村民自治的推动还多少带有某种‘人治’色彩。”③三是在社会方面,“社会分层、社会组织以及社会流动都会影响到村民自治的效果。”④改革开放后,政府放松了对农村社会的控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农村社会阶层越趋多元化、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组织形成、社会流动性增强,等等。这些都会对村民自治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四是文化方面,村民的政治文化深层次地影响着村民自治的进展。阿尔蒙德指出:“人们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态度类型对未来的政治行为有着重要的强制作用。„„态度类型影响政治生活中正在进行中的活动,构成这些活动的基础。”⑤村民政治文化是一种主观形态的东西,主要包括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村民政治文化正从传统的顺从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过渡。这种参与型的政治文化要求村民平等、公平地参与到对村庄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中来。
三、村民自治在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和意义
对于政治发展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海庭认为,“一般来说,政治发展是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型,涉及到民主与法治、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3页。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8页。③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9页。④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29页。⑤ 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9页。②①
①参与和国家管理等各个层面。”同时,他将政治发展的内容归结为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从而导致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2)政治系统的结构分化、功能增强;(3)与此相对应,国家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②这样,我们认为,村民自治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首先,村民参与型政治文化的不断形成,标志着中国政治发展得以逐步实现。如前所述,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村民政治文化正从传统的顺从型政治文化向参与型政治文化过渡。“随着村民自治的深入开展,广大村民的公民意识越来越成熟,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项活动不仅训练了村民参与村政的技巧和积极性,而且村民
③在这些参与活动中也逐渐培育了守法意识以及尊重和容忍不同意见的精神。”参与型政治文化所带来的村民理性化的政治参与,难以不承认它是中国政治发展的重要标志。
其次,村委会自治职能的明确,为中国政治发展所内在要求的结构与功能分化提供了现实基础。改革开放后,中国一改过去政治一体化的全能主义体制,在乡村大力推行村民自治。村民自治的组织载体——村委会,根据国家法律的规定主要承担社会自治的功能,不再具有明显的政府职能。这相较改革开放以前来讲,无疑不是中国政治的内在发展。
最后,“政治发展最主要地从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体现出来。”“简单来说,政治发展就是国家控制力量与社会自治性力量的互动过程、状态、格局及其趋势。村民自治正好处于国家与乡村社会互动的结点上,是代表着国家政治权力
④对乡村社会的介入与乡村社会自主性力量的增长所达到的一种动态平衡。”当然在现阶段,在当前“强国家弱社会”的权力格局中,国家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村民自治的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国家的管控之下。这也是中国政治发展过程中在一段时期必然存在的问题。
①②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3页。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3页。③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3页。④ 关海庭主编:《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33页。
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读书笔记一、作者(生平、本书写作背景) 胡绳,汉族,江苏苏州人,1918年生。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
美国《纽约时报》3月20日文章,原题:中国的发展改变石油地缘政治 由于全球衰退导致需求锐减,沙特被迫减少1/4的原油产量。“2009年对别人来说是痛苦的一年,对我们也是如此,”沙特......
《理解中国政治——关键词的方法》,我的几点反思思政12-1曾童2012213858政治学课程伊始,老师就给出书单,让我们在学习课程的同时,进行阅读,自主思考,然后撰写读书笔记。我选择的书......
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提纲及参考书目一、提纲文本与历史理论与概念 历史与现实(传统政治文化)外因与内因//西化与本土国家与社会 显现政治与隐性政治 精英与民众(知识分子问题)革......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5篇《梁山政治》读书笔记,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