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方史论文_上海历史论文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2:16:2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上海地方史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上海历史论文”。

浅析上海的海派文化

“两千年历史看西安,一千年历史看北京,一百年历史看上海。”近代上海在短短一百年的时间迅速崛起,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可谓是一奇迹。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城市有了文化就有了生命,海派文化就是上海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

上海,是一座经济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经过百年的沧桑变迁,一种体验着各国建筑风情的与上海独特的气息油然而生。上海因多元文化而充满生机与活力,世人喜欢将上海的诸多方面冠以“海派”二字。所谓海派,我认为是吸纳和融合各种建筑风格的一种有上海特点的风格。

海派建筑是海派文化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形式,当我们要探究海派建筑形成与发展时,不得不先对海派文化做一番探源。

1海派文化的探源

“海派”一词,是20世纪20茸代北京一些作家的创造,用于批判上海某些文人和某种文风,海派的对立面是京派,海派和京派象征着申国两种风格迎异的文化。京派是传统的正宗,海派则是叛逆的标新立异、中西结合的产物,充满浓郁的商业色彩和民间色彩。上海的曹聚仁先生对之有一个生动点评:“京派如大家闺秀,海派则如摩登女郎。”

上海文化在外来文明和中国传统文明之间,在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开放的姿态,敢于打破成规,锐意革新,广采博纳,“海纳百川,兼容并蓄”成为 “海派”文化的精髓,并体现于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

关于海派文化的形成,普遍认为是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结合。回顾海派文化演进的过程,可以看到,在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了吴越文化的和其它地域文化,受到了世界文化主要西方的影响,逐渐形成了富有上海地方特色的海派文化。处于苏浙边缘地带的上海,主要受到近邻吴越文化的熏陶,但是在近代上海社会的中下层社会,普遍由来自于苏北、广东及安徽等地移民构成,这也为多元的中式文化构成注入了一定的元素。

19世纪中叶,当八方的海风跨海越洋而来之时,西方现代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此交流、碰撞、演变和发展。海派文化,正是在此基础上成型并发展起来的,最终在上海近代史的发展轨迹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它是中外交流、内地与沿海交流、农村与都市交流综合形成的产物。

海派文化的基本特征,我以为可以说是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扬弃性和多元性。

一是开放性,海派文化姓海,海纳百川、熔铸中西,为我所用,化腐朽为神奇,创风气之先。还表现在不闭关自守,不固步自封,不拒绝先进,不排斥时尚。

二是创造性,吸纳不等于照搬照抄,也不是重复和模仿人家,而是富有创新精神,洋溢着创造的活力。当年的海派京剧开创了连台本戏、机关布景是创新,如今的《曹操与杨修》也是创新,金茂大厦是在建筑文化方面的创新。

三是扬弃性,百川归海,难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尤其在被动开放时期,在租界里,以及主动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的形势之下,有些饥不择食,来者不拒,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及时地提出这时特别需要清醒地辨别,有选择地有区别地对待,避免盲目和盲从。

四是多元性,海派文化和其它事物一样,是复杂的共同体,不应该要求它纯之又纯,单一就不成其海派文化了。雅与俗,洋与土,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以致先进与落后,甚至低级、庸俗、黄色、反动文化也有可能混杂其间,特别需要清醒地区别对待。

兼收并畜,敢于创新,追求时尚,成为海派文化的基本内涵,海派文化的包容性是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上海作为中国的第一个商业都市,其艺术文化各领域的形成就这样被打上了舶来的烙印。历史上所谓海派文化的形成,显然有其被强制注入的动因,但其成型还是在中华及江南本土文化的土壤中经过长期的筛选、认同、异化和提升而确立的。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上海城市的风貌也变得迥异起来,迷离的风情及丰富的建筑风景线便是海派文化最为精湛的存在形式。海派建筑文化

海派建筑文化是海派文化的衍生物,海派建筑植根于海派文化的根基中。建筑历来是人类文化中最具有表现力的一个组成部分,它表现了不同文化在不同时代的价值趋向。海派建筑文化主要是上海近现代的建筑文化,体现了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和发展的过程。建筑的风格是建筑文化的主要体现,不同建筑文化拥有自己独特的造型风格。海派建筑的形成和发展,是西方文化大举东渐,西方资本家和建筑师带来西方先进的建筑思想和技术,这些思想和技术反映在建筑上,其特点是多方面的,有住宅方面的,也有商业建筑方面的,以及其他建筑形态方面的等等。正是海派文化的兼收并蓄,使得我们能在一个城市中看到各种各样建筑风格并存的原因。海派建筑的特点

建筑文化突出表现在建筑的风格特征上,所谓海派建筑,应当是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地域性文化并有选择性吸收外来先进建筑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体现。海派建筑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多样性:说起海派建筑,人们最容易想起上海的石库门,但不仅局限于此,因为除石库门住宅外,还有公寓、花园洋房、别墅等等。在这些住宅建筑中,有的反映纯民族的建筑文化,有的反映中西文化有机结合,有的是较多的反映西方文化,这些都涂抹上城市历史演变的印记,而上海住宅的多样性,正是海派建筑所具有的最鲜明的特色,这个特色就是既讲建筑质量,又注入了多种文化。除住宅外,上海外滩50多幢风格迥异的高层建筑群,就被人们称之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在这里,可以看到新古典主义的原汇丰银行大楼,折衷主义的沿江海关大楼,文艺复兴形式的和平饭店南楼,注重装饰艺术的和平饭店北楼和带有中国传统符号的现代建筑——中国银行大楼等等。正是上述这些上海住宅和其他建筑的多样性,形成了上海海派建筑的特色。

包容性:海派建筑特色的魅力,就在于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大家风范。尤其在上海的石库门建筑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中西文化共存这一特点:石库门住宅的结构布局源自中国传统住宅院落的模式,但总体布局却采用了西方联排式的方式,这是出于对土地利用率的考虑,以符合当时的社会形势;有些石库门入口的门套上做有巴洛克装饰的山花,但黑漆大门上的门环又露出中式的痕迹,建筑很多地方都采用了西方建筑的装饰形式和图案,但住宅内部的空间却是一派典型的中国民居室内场景。可见,海派建筑具有很强的包容性。

创新性:上海的近代建筑史可以看作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一个缩影,因为它始终站在近现代建筑演变浪潮的前端。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思潮的引入,新材料的发展,上海的建筑师们已很好地将西方住宅文化与本地居住理念融合在建筑设计中。又如,石库门的房型迎合上海人居住的习惯,使用适宜,注重生活空间的营造;在后期新式里弄的造型风格设计上,并不一味沿用传统和西方的风格,而是结合现代建筑的理念,创造出新的样式。继承和发展海派建筑特色

在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的今天,上海这座城市仍然很好地保持了“海派”特点。上海的近代文化充满活性,欣欣向上,乐于创新,敢于冒险,易于吸纳新事物,因此近代上海在经济、科技和文教诸方面都走在全国城市的前列。上海的近代建筑正是这种精神的集中表述。

因此,我们应当继承和发展海派建筑的特色,延续城市的文脉,保持城市的个性,挖掘和保护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及城市街道区域。因为历史是无法再生的,再精致的复制品也都是赝品。上海有许多诸如豫园、文庙、石库门、朱家角、名人故居等建筑形式,在城市大发展的今天,已经有太多有历史价值的建筑从城市中消失了,毁灭性的拆迁,磨灭了城市原本的肌理。所以,海派建筑要保持、维护、局部发展这些建筑文化的特殊内涵和外延。

其次是要发扬光大,这不是一味的照搬照抄,而是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发扬海派文化的精神,坚持海派建筑的特点,注重建筑的人性化与适用性相结合。在城市改造和新区建设过程中,延续上海建筑的风格,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吸收当今世界新的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

海派建筑风格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支撑其实际的理念是凸现地方建筑文化,有选择地汲取外来建筑文化。建筑师应寻找到两者文化最佳结合点,以世博为契机,设计出富有创意、符合新时代建筑潮流的“新海派建筑”,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愿望。

四川地方史

四川地方史(21幢114版)第一章四川地理概况 第一节 四川地形地貌一、四川地理位置 四川省位于中国中部偏西南,长江上游。简称川或蜀。介于北纬26°03„~34°19‟,东经97°21„~110......

山西地方史

山西历史梳理中国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山西历史1、传说中的黄帝和蚩尤的“涿鹿之战”就发生在山西运城。2、传说中的尧舜禹都定都在山西南部。3、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最残酷的长平......

广西地方史

对观音乡水滨村盘王节发展的一些思考摘要:瑶族盘王节是瑶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怀念祖先、崇拜英雄,传承和弘扬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活动,笔者通过实地感受盘王节的节日状况并查找相关......

上海地铁史

上海地铁建设始于1990年初。截至2010年3月,上海轨道交通路网为10条线路,运营线路总长343公里,车站总计225座(不含磁浮示范运营线),覆盖徐汇、长宁、静安、黄浦、虹口、杨浦、闸北......

上海足球史

上海足球史一、沿革19世纪60年代,外国侨民把足球带到上海,同治六年(1867年),租界出现了足球会的组织,但当时还没有形成正规化的球赛。至19世纪末,西方侨民足球队日益增多,竞赛随......

下载上海地方史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上海地方史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