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业史论文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中国新闻事业史论文”。
中国新闻事业史学年论文
题目: 中国新闻史上的奇葩--邹韬奋
学院数计学院
专业网络工程学号2032姓名
2011年12月25日
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奇葩--邹韬奋
【摘要】
邹韬奋“舍己为公,用他的一枝笔为革命利益奋斗一生,为新闻事业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里”。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宗旨明确,专注专一;身体力行,敢作敢当这些都是这位前辈教给咱们的。
“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 这是邹韬奋的自我介绍。作为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邹韬奋“舍己为公,用他的一枝笔为革命利益奋斗一生,为新闻事业奋斗一生的精神,永远活在人民心里”。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邹韬奋的新闻工作经历是非常的丰富的:1925年创办《生活》周刊,后担任该刊主编,开辟《小言论》专栏,将《生活》周刊由一份内部刊物发展为发行量最高达155000份有重要影响力的刊物,后因引起国民党当局不满被查封;邹韬奋流亡海外期间,考察了欧洲各国和美国,写了30多万字的国外通讯,发表在《生活》周刊及《新生》周刊上,后汇集成《萍踪寄语》;1935年11月16日,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支持学生运动,主张追求民族解放,发行量再创全国期刊发行的最高纪录,达20万份,1936年2月29日,《大众生活》周刊遭国民党政府查封;1936年6月7日,邹韬奋在香港主办《生活日报》,这是他一生中主编的唯一一张日报,该报以促进民族解放、积极推广大众文化为目的,不久后自动停刊;1936年8月23日,创办《生活星期刊》,邹韬奋任主编兼发行人;“七君子”事件后,先后又创办《抗战》、《全民抗战》、香港《大众生活》等报刊;了解了他的工作经历后惭愧于自己的孤弱寡闻之余,亦被这位前辈的生平事迹所深深打动。
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可以从邹韬奋先生身上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
一、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前辈的工作思想和经验
邹韬奋接办《生活》周刊的时候一无资金、二无人员,可谓是“白手起家”,但就是在这样困难的条件下,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周刊的销售量从刚接办时的两千分,递增至全国当时全国的最高纪录十五万五千分。我在现在想来,依然觉得很不可思议。
对邹韬奋办报的思想和经验总结为五点:一是以大众进步和民族解放为目的,他在1941年时说过:“一个报纸对社会能起引导的作用,绝对不是由于它要怎样便怎样,必须由于它能够灵敏的意识到社会大众的真正的要求,代表着社会大众的真正的利益,在这个立场上,教育大众,指导大众”;二是办报刊要有个性,就是只要有创新,风格鲜明,独树一帜,趣味和价值并存;三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文风,用浅显的文字、生动的事实、平凡的真理、活泼的形式、健康的趣味,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和熏陶;四是提高新闻工作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五是重视报刊的经营管理,他曾对此总结为十六字箴言:搞好管理,精打细算,自力更生,永远节约。
我现在才刚刚接触和学习新闻事业,也许这些思想和经验对我来说还有些遥
远,但我会记住其中从实际出发,以人为本的精神和对新闻事业的不断追求与创新,如果将来我有幸可以从事与之相关的职业,我会以此鞭策自己,做出更好的成绩。
二、宗旨明确,专注专一——前辈的工作态度
在面对周刊最为艰难的境况时,邹韬奋曾说:“宗旨不明则无从努力,责任不专一则亦无从努力”,于是他一切亲力亲为,对周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看似是面对工作时一句很平凡的话,但是在生活乃至人生上都给我带来了启发。
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信息特别发达的多元化社会中,世界上各种各样、五彩斑斓的事物吸引着我们。通过各种高科技电子设备,我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我们像是身上长着一百对触角的蜗牛,注意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无限的分散。随之而产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我们80后、90后甚至被称为“垮掉的一代”。这个时候再看看前辈的那句话,我们是不是在纷繁的世界中迷失了自己的真我呢?没有“宗旨”而对未来感到迷茫,无法“专一”所以不足以成事。
可能有些人会说,现实是残酷的,很少有人能够真正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所谓梦想不过永远只是自己心中美好的幻想罢了。我觉得这是不对的。邹韬奋前辈从他中学的时候就对《新民丛报》和《北京通讯》着了迷,立志要做一名新闻记者,但他直到大学毕业后多年,都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便如此,他也从未放弃,走“曲线”就业,一直寻求着机会。他觉得先入教育界再入新闻界也许是条出路,于是变投函自荐,辞去英文秘书的职务去了职教社,一直到后来参与《生活》周刊的编辑,再到接办《生活》周刊。中学时候怀揣的梦想,在大学毕业后五年终于得到了实现,这是怎样的执着和韧性啊!生活在他那个动荡的时代都可以做到如此,身处和平年代、条件和环境优越的我们如何能毫不羞愧的一边贪玩偷懒一边抱怨着“残酷”的现实阻碍了我们的梦想呢?
我会以此作为我学习的动力,用自己的梦想指引,积极的活在当下,不逃避困难,不害怕挫折,在全心的投入中收获百分之百的快乐。
三、身体力行,敢作敢当——前辈的精神
邹韬奋出生于1895年,那时的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时代。列强横行,人民的生活穷困潦倒,人们的思想大多腐朽落后。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他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嫉恶如仇,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与恶势力作斗争。先是力求改善社会风气,“九一八”事件爆发之后,他致力于抗日救国。他的一些思想和行为,是超前的,值得赞扬和学习的。
韬奋精神就是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邹韬奋自身正是这种精神的真实写照;
他把报刊看做人民的耳目喉舌,办报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民族和大众的解放,他把读者当作自己的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他强调报纸的文风要明显畅快,办报要有个性和特色,新闻工作者要有奉献精神和高尚的人格,同时还要有真才实学,他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懂得处理好新闻与广告的关系,所有这些与我们当前新闻事业中的观点是高度一致的。
在这些办报经验中,一个高度集中的核心思想就是为人民服务,作人民的耳目喉舌,作人民的朋友,是为人民服务的一个方面,重视报社的经营管理、重视报纸的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经济效益、重视新闻工作者的能力与品格,是为人民服务的目标更深层次的体现。只有做到这些方面的要求,我们所办的报刊才能受读者的欢迎,才能真正为人民谋福利,才能成为人民的好朋友,所有这些也正是
我们当前开展新闻工作,发展新闻事业所必须重视与遵循的原则,对我们当前的新闻工作有着极其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比起前辈生活的年代,我们现在的社会是日新月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法。但相比起前辈,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还差得很远。上课时我们曾学到,现在新闻报道中有着三大“毒瘤”:黄、黑、灰色报道。大量的灰色收入正腐蚀着很多新闻业界人士。从主办方邀请记者时按照“老规矩”给的“辛苦费”,到新闻报道中的“看钱下笔”,再到网络上被聘请来大打口水仗的“水军”,无一不给新闻界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如果失实的新闻让人们失去了信任,继而就会失去关注,被社会所淘汰。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些人从执笔为剑的斗士,变成了趋利附惠的“软骨头”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警惕的。
当然,敢说真话的人并不是没有。现在网络上的舆论机制就对社会上的各种现象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躲猫猫”、“楼倒倒”、“桥糊糊”、“日记局长”、“我爸是李刚”等等,在过去根本不会被大范围知晓的事情经过网络的热议被迅速的传播开来,从而有效的让社会上的很多问题得到重视和解决,我觉得这就是很好的一件事。
我由衷的希望我国的新闻事业可以取得长足的发展,给予记者们更多的权利和保障,降低职业风险,让他们能说真话,敢说真话。我也希望新闻业界的同志们可以像邹韬奋前辈那样无惧无畏,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永远不向恶势力妥协。我更希望我自己可以茁壮成长,和我这一代的朋友们一起,为这个社会注入新鲜的血液。
外 国 新 闻 事 业 史 论 文路透和他的路透社姓名:武玉振 班别:新闻082 学号:08202001721路透和他的路透社路透社是世界前三大的多媒体新闻通讯社,提供各类新闻和金融数据,在128......
当代世界新闻事业1.新闻传播事业的定义事业的两种定义:一指人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而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性活动。二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负担经费开支,不进......
自考“外国新闻事业史”各章复习资料(1)1、依据形式的演进,大致上经历了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三个发展阶段。2、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奴隶社会初期,公元前3、4千年就出现了象形......
《中国新闻事业史》名词解释1、黄远生--民国初年三大名记者之一,以写新闻通讯风长,曾主编过《少年中国》和《庸言》》杂志,后任上海《时事新报》和《申报》驻京特派记者,撰写大......
一,名词解释1.露布:起始于汉魏,是一种在帛制的旗子上书写文字,通报四方的传播媒体,内容主要是传递军事捷报。公开性,时效性强,传播面广,是报纸诞生前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播媒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