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 长征_七律长征中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2:07:34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七律 长征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七律长征中”。

七律 长征

陶华夏

教材分析:

《七律 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共四联,记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学情分析:

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学生们是无法想象的,如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红军的英勇无畏呢?这就需要有关资料的补充来说明,如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难,敌人的围追堵截等。教学目标:

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运用。教学重点: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教学难点:

1、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习这首诗的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教学方法:

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红军长征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毛泽东《七律 长征》的真实体现。我们曾经拜读过他的《沁园春 雪》,领略了他的雄韬伟略。而这首二万五千里长征现实生活的概括,提炼而来的《七律长征》又有怎样的气魄呢?让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它。根据题目,我们了解到这是一首写于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谁能说得更好,更具体呢?交流、总结

2、介绍作者毛泽东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3、简介长征背景

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汉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情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练读,字音读准。

3、指名读,订正读音。

4、出示词语:

逶迤(wēi yí)磅礴(páng bó)岷山(mín)

5、解释词语。

6、初步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过程是充满艰辛的。

7、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要求: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讨论交流。

三、认知

1、了解律诗。

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一首八句,每句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2、指导朗读。要求: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2、指名朗读全诗。

二、巩固

1、首联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颔联

五岭:指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在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即乌蒙山,在云南、贵州两省之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3、颈联——听故事、看视频

金沙:即金沙江,是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县之间一段。大渡:指大渡河,在四川南部。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4、尾联

岷山:在四川省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终年积雪。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5、总结全诗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归纳

1、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一幅图?说说理由。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2、面对这长征途中的的困难,红军的态度如何?通过哪些字词反应出来?

“更喜”“尽开颜”从这几个字上体现了红军一种乐观主义精神。

3、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你了解到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应该用什么字来概括?面对这样艰苦的环境,红军有没有退却,从哪里可以断定?体现出了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和意志?

“难”、“不怕”“只等闲”、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4、其实当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可毛泽东却说:“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为什么?

因为毛泽东希望并相信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

二、红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5、从最初的“不怕”“只等闲”到最后的“更喜”“尽开颜”我们可以体会到全诗怎样的感情基调?

轻快豪迈、气度不凡

四、总结

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A、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B、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

(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五、延伸

请学生说说课前收集的毛泽东代表作《沁园春 长沙》、《西江月 井冈山》、《卜算子 咏梅》等

六、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七、板书设计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翻越五岭

疾跨乌蒙

英勇无畏乐观向上 巧渡金沙江

语言含义丰富 飞夺泸定桥

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喜踏岷山雪

八、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让学生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提出问题: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克服的?通过词句理解和品析层层深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了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长......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导学案主备:李进朝复核:徐耀祖吉留锋8月24日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2、掌握“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理解本文中生字、词的含义及关键词饱含的感情。2.理解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毛泽东生平事迹和长......

七律 长征

七律 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七律 人民......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教案编写:仇恒亮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2、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1......

下载七律 长征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七律 长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专题 七律长征中 七律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