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五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成都城乡一体化”。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五
万户千门入画图——成都市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纪实
“有没有一个比较强的规划意识和比较好的规划,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也是各级党委、政府依法行政的基础。”市委书记李春城同志一语道破天机。规划是城乡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政府指导和管理各项城乡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成都作为一座拥有60%以上农村人口的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在全面深入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规划是龙头、是基础、是先导。“龙头”舞得如何,直接决定“龙身”能否腾得威武、矫健,“龙尾”能否摆得流畅、漂亮。
一张蓝图绘到底
“现代的历史是乡村城市化。”这是马克思指出的一个城乡发展规律。
然而过去长达数十年的历史中,成都各区(市)县特别是郊区县的城镇总体规划一直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缺乏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蓝图,巨大的体制坚冰横亘在城乡之间。
百年大计,谋划在先。筑路修房首先需要详细的施工图,推进城乡一体化同样需要绘就一张“施工蓝图”。城乡规划的割裂已造成种种弊端,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樵感触颇深,他笑言过去的规划局只能算“半个”:“以前的规划只是针对城区,至于农村,哪里谈得上规划。”一张蓝图几块拼凑,农村发展无章可循,更谈不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是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甚至连每幢农房都是按规划要求修建的,城乡一体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规划制订中,要把广大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的范畴。要强化规划的执行和管理,城市规划就是城市的‘宪法’,必须一张蓝图绘到底。”2004年4月,成都市第一期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讨班上,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春城就规划的龙头和基础作用作了全面的深刻的阐述。
作为政府指导、调控城乡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一张规划图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充当“先行官”。在市委的科学决策下,旧的、落后的观念被一一打破,城市一元规划、简单区域规划、摊大饼式的城市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历史,哪儿发展制造业、哪儿发展旅游业、哪儿发展三产安排得层次分明,上下游、上下风、生态敏感区、城市发展区等因素统一考虑;城乡的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邮电、垃圾处理、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统筹。成都的规划管理工作不再仅限于598平方公里的中心城区,也不仅限于3681平方公里的城市规划区,而是扩大到全市12390平方公里范围。20063月25日,成都启动规划管理体制变革:设置市规划执法监督局,由市政府向各区(市)县派驻城乡规划监督专员,组建市规划编制研究中心。这标志着终止“拍脑袋“决策、随意性规划,一体化有了强大制度保障。
成都市规划局总规划师张樵分析说“在发达国家、发达地区,甚至连每幢农房都是按规划要求修建的,城乡一体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今,成都市230多个镇、4000多个村都将规划先行、统一管理,甚至农房建设也都将纳入规划管理之中,成都市域内每一寸土地都必须精心规划,此举开国内先河,国外发达地区的城乡景象,正是我们明天目标图景的预示。
神笔描摩城乡美
“今后的成都,将依托中心城,形成扇叶状。”成都市规划局有关人士介绍。一方面着力打造六个城市片区中心,拉开城市结构,重点发展南、东、北三个新城。在公共设施规划上,行政办公职能将从核心区迁至城市新区,以疏解城市功能,带动新区发展。另一方面,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将向乡村延伸至一般乡镇,重点延伸至重点镇,才能享受的“专利”延伸到了农村,从而使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只是称谓上的差别。
城区、近郊、远郊,二元、一元、一体,从矛盾交织透视城乡新意境。科学的规划犹如一张网络覆盖了全市19个区(市)县及高新区,犹如一支神笔,谱写着城乡同繁荣共发展的美丽画卷。纲举目张,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各个区(市)县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也就做得有声有色。根据修编后的城市总体规划,全市被划分为三个圈层: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正是成都市确定的推进城乡一体化三大战略圈层。三大圈层在科学规划的指引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各有作为、各具特色,一些行之有效的模式相继探索出来。
成华区跳蹬河辖区地处成都东郊老工业基地,借助2004年6月成都市规划局批复的修编规划,原有的10条高压走廊将陆续拆除,横跨辖区的6条铁路将被取消。辖区内将新建25米以上的城市规划道路6条,新增绿地1000余亩,新增社区公共服务设施30处、公建配套设施27处,沙河八大景观之一的“麻石烟云”成为生态城区的重要标志。
近郊区可以借助成都的辐射制定自身的规划。传统的城郊结合部,是城乡之间破旧、混乱、污浊的灰色过渡带。但红砂、幸福两村,完全颠覆了这种“常态”,代之以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过渡带。
重点镇策略的好处在于可以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实现资源集聚效应,形成县域内的重点增长极,起到辐射带动作用,并打破原有乡镇的行政界限,进行重新布局。重点镇能不能吸引到产业支撑、失地农民能不能安居乐业、周边居民能不能享受重点镇的辐射„„均取决于重点镇的规划是否科学。2004年11月底,30个重点小城镇规划修编按时完成后不到一个月,一个由规划、国土、建委、计委和特邀专家组成的审查组就完成对全部规划的审查工作。“百年历史看安仁”,安仁,这个历史文化名镇,堪称“清末到现代的博物馆”,在科学规划指导下焕发出历史与现代交相辉映的清丽。走进安仁农民新村,曲水环绕、幽篁拥翠的川西民居引人入胜,东面为田园风光区,刘氏庄园正处其间;南面是以抗日历史为主题的建川博物馆和斜江河清流;西北面是加紧建设中的农民集中居住新区;古镇的核心保护区,则处于这几大区域的拱卫之中。这一切全有赖于安仁古镇规划的全面、科学,从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到分区规划、专项规划,相互衔接、统筹融合,助推发展百业兴
城乡规划的编制工作,面对产业布局与发展动力的矛盾,成都市找到了解决区(市)县尤其是远郊区(市)县小城镇发展的方法:以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取代工业企业在推进工作中的“发动机”地位。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么其所需原材料产自当地,要么其销售市场就在当地。各地农业规模产业的形成引来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科学的规划让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的难题迎刃而解。如大邑县在成都市规划管理局的指导下,聘请省市规划设计部门修编城镇发展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五区一线”(工业集中发展区、文化旅游开发区、省畜牧高科技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城区和旅游公路沿线)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编制推进城乡一体化“三步走”规划;聘请王志纲工作室编制大邑旅游发展战略策划;完成晋原等区域中心镇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带动其他乡镇协调发展„„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新建农民新居是促使农民变市民的有效办法之一。农民新居工程,即政府通过科学规划造“巢”,并围绕这个“巢”提供优质的公共产品和设施,以此作为引导农村人口聚居的推力。这样,有规划作推力,有产业作引力,就有了农民的安居乐业。2004年11月3日上午,金堂县芦茅村又迎来了一个他们熟悉的身影,李春城在芦茅村发展规划展板前长久驻足。在细细询问该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后,他语重心长地说:“从全市总体规划到分区规划,从县城规划到重点镇规划,乃至将规划细化到村一级,蓝图一经确定,推进城乡一体化也就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环境。”
成都市已经有了一张蓝图——覆盖12390平方公里的规划蓝图,成都人必将在这张城乡一体的蓝图上绘出最新最美的图画。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一按:近年来,四川省成都市全面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努力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其经验在2006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作了介绍。本站特辑“成都市......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三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 (2004年2月6日)各区(市)县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委,市级各部门,各人......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七理念是金——双流推进深入推进“三个集中”纪实“现在,我们这里出现了农民主动要求拆迁的现象,政府的工作进度反倒赶不上农民的愿望和要求。”20......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十九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模式探索及其普遍意义(一)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中国长期存在的“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促进经济持续......
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专题之二十成都市城乡一体化的模式探索及其普遍意义(二)二、成都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具体做法和主要特征按照党的十六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