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几个发展阶段1_苏州办公市场发展阶段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1:34: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苏州几个发展阶段1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苏州办公市场发展阶段”。

苏州的几个第一

在许多的“中国第一”中,被中国各地广泛借鉴的有三个“第一”,不但是苏州工业园区自身发展的标记,也可以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阶段性标志。

一站式服务:打开中国服务型政府的第一个窗口

一九九五年,苏州工业园区从新加坡裕廊工业园“搬”来一站式服务模式。

此时,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刚刚开始,政府职能转变成为当务之急。

苏州工业园区成立的第二年,一大批年轻人到新加坡裕廊工业园“实习”回来后,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打破各个部门权利“藩篱”的“一站式”服务中心。过去政府各部门权利很大的审批事项,变成了几个前台服务人员的“例行工作”,原来要盖几十个公章的各种批文在这里就“一站到底”。

这个政府权利的“革命”在“提高效率”的旗帜下悄然进行,使苏州工业园区从新加坡学来的“亲商”二字变成了前台服务人员的微笑,政府变亲切了许多。

这一对政府审批事项的“革命”行动,由于招商结果的实效而首先被江苏各地效法。许多地方政府都推出了“一站式”的行政审批中心。接着,中国各地广泛效法。如今,“一站式”行政审批中心已经在中国各地建立,并成为当地投资环境的标志性建筑。

找政府审批“事难办、脸难看”,在中国许多的地方已经成为历史。

虚拟空港:让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二○○二年,中国第一个虚拟空港在苏州工业园区诞生。

这次不是因为新加坡老师的指点,而是因为招商引资后带来的“问题”的启发。

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各地在经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招商高潮,以及中国加入“WTO”后,一下成了国际IT业的制造中心。

但IT业和IC业向全世界供货后,对物流要求极高。而苏州没有空港,货物到上海后要重新进行海关等作业才能转运到苏州。这使得苏州工业园区IT业界受制于物流瓶颈。

为解决这一发展中提出来的问题,空陆联程模式这一崭新的货运模式在苏州工业园诞生。该模式使用规定的苏州城市代码“SZV”为标识,货物抵达上海机场后由航空公司直接中转至园区,省却了传统转关模式中货物在上海机场入库的环节,上海到园区间的空运进出口货物的通关速度大大提升,从飞机落地到货物进工厂由一到三天缩短五到七个小时,物流费用节省百分之三十。

目前,“虚拟机场”已从园区扩大至苏州高新区、苏州市区、昆山、吴中区、吴江、太仓、常熟、张家港、无锡、常州乃至青岛、杭州、北京等地。同时,据统计,目前全球笔记本电脑每三台就有一台来自苏州。中国制造开始成为世界商品的重要来源地。

创投引导基金:推动“中国创造”腾飞

二○○六年,中国第一只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在苏州工业园区成立。这次,中国面临的课题是如何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经过十多年的招商引资,苏州工业园区成为了七十七家世界五百强的一百二十多家工厂的所在地,GDP去年达到八百三十六亿人民币,人均水平接近新加坡。

但这仅仅是“世界工厂”,苏州工业园区希望能成为中国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中国创造”的产地。

以招商为主的苏南外向型经济模式必须转型。培育自己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企业,成为园区平稳发展的主要动力,而成立创投引导基金将是实现这一重要转型的重要杠杆。

苏州工业园区设立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立即起到了“百企朝凤”的效应。苏州工业园区目前成为中国风险投资的热点,已有一百六十多亿元人民币的创投资金在苏州工业园区运作,五十二家各类创投机构在园区设立。园区内正在“孵化”的生物医药、纳米技术、IC设计、软件开发、新能源等各类中小企业,成为这些创投资金追逐的目标。

目前,这种以政府部分财政资金做引导,建立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创投引导基金的做法,正在替代以往的政府资金运作方式而在中国广为流行。

这里,正是中国加快经济转型的导火索。中国各地政府现在热心的不再是来了几个“世界五百强”企业,而是设立了多少“创投机构”和“创投基金”。这一新潮流,必将推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创造”大步走向世界。完

苏州也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1863年,清政府在苏州设立的洋炮局,是全国最早的一批官办企业之一,也是苏州近代工业的先声。1896年,苏纶纱厂、苏经丝厂在苏州问世,这也是我国第一批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之后,苏州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中华民族工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苏州的机器丝织业也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经成丝织有限公司、振亚织物公司、中兴丝厂等10余家机器丝织厂,并组成铁机丝织业同业公会。汪永亨昌等绸缎庄赴巴拿马展出的丝绸,还曾经获得名誉奖、金牌奖和银牌奖。而1930年成立的大中华火柴厂,则是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火柴企业。此外,还有生生电灯厂、正兴电灯公司等现代企业。抗战爆发前,苏州主要乡村工业已基本完成向近代大机器工业的过渡。如1920年代后期才出现电力织机的吴江盛泽,到1937年,已有织机1145台,占江苏全省的46.88%年产绸缎570万码。但是,伴随着上海超乎寻常的大发展,伴随着上海成为整个亚洲最繁华和最国际化的大都会,原先以苏州为中心的市场网络、产业布局、城镇体系,发生了深刻的变迁,呈现出一种明显的以上海为枢机的一体化趋势。而苏州虽也有了一些民族工业,但整体上仍然延续着往昔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文化传统的束缚下,经济和文化的创造力日渐衰弱。正如有些学者所分析的,这一时期的吴人“片面地把吴文化(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休闲性、消遣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自满、自足、自得其乐的小日子已使得吴人淹没在小、柔、美、秀、细、甜的文化心态里难以自拔”。[52]抗战时期,苏州整个社会经济日趋衰落,对外贸易一蹶不振。抗战胜利后,大批廉价美货运来我国倾销,加上国民党通货膨胀,物价波动,苛捐杂税名目繁多,苏州的城市工业和手工业继续遭到严重摧残。到解放前夕,苏州的城市工业已处于停滞状态,手工业生产也是奄奄一息,对外贸易更是一落千丈。全市307家大小工厂中,有260家(占85%)处于停工、半停工之中。1948年,全市工业产值与1936年相比下降16.69%,农业衰退,水稻亩产仅360斤,麦子和油菜籽亩产只有60-70斤,苏州的经济发展甚至落后于原来是其辖区、时称“小上海”的无锡。解放时苏州的几句顺口溜十分形象地说明了这个问题:“厂门没有庙门大,烟囱没有旗杆多,工人没有和尚多。”与苏州经济上的富庶与繁华随风而逝相联系,苏州文化上的精致与优雅亦如梦幻般消失了。先前那种各地俊杰纷聚苏州而对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刺激和推动效应顿减,冯桂芬、薛福成、徐寿、徐建寅、华蘅芳等名士纷趋上海,成就事业。苏州渐渐落魄为一个畸形的消费城市,成为上海的达官贵人小憩的“小苏州”,演化为上海的后花园。(2)建国以后苏州的发展 在政权更迭时,苏州发电厂、电信、工厂,学校等重要设施,在中共地下组织团结各界人民保护下,均完整无损。1949年4月27日苏州解放后,即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苏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和苏州地委、苏州专员公署、中共苏州市委、苏州市政府。在党的领导下,苏州人民艰苦创业,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虽然在发展过程中曾经出现过较大的挫折,但总体上苏州在曲折中稳步前进,为后来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初步的物质基础。

1949至1952年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整肃和安定社会秩序,开展剿匪、反霸、禁毒(鸦片)、取缔妓院,涤荡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的同时,人民政府接管了旧政府办的银行、邮电、铁路等部门,将苏州面粉厂等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的公营工厂,并创办、改造、组建了一批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和商业批发公司,确立国营经济的领导地位。1950年春节后开市的“红盘”交易,政府调集供应大量粮食、布匹等,对沪宁一线包括苏州哄抬物价的投机资本,给予毁灭性打击。之后,全国实行统一财政、稳定金融措施,治愈了抗日战争以来物价暴涨不已的痼疾,进入全国物价稳定的新时期。1951年起,在郊区进行土地改革,土改完成后,全郊区地主占私有土地从解放前夕的48.7%变为0.26%,贫、雇、中、下农所占私有土地从24.45%变为87.57%,消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业和手工业,经政府扶持,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同时,通过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处理了少数不法资本家,团结教育了大多数私营工商业者。经过引导、扶持和必要的斗争,全市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迅速恢复和发展。到1952年年底,全市生产已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工业总产值从1949年的7346万元迅速增长到17148万元,增长了95.68%,手工业年产值达3962万元,增长了83.1%,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由7958万元上升到9655万元,增长了21.32%,社会气象也为之一新。1953到1957年为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这一时期,是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规定了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同时也规定了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苏州市在认真制定、积极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行了农业合作化、手工业合作化、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公私合营。1956年,郊区农业全部实现合作化。同年1月,对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改造进入高潮。1月16日,全市私营工业企业全部申请公私合营。1月17日,市委宣布批准全市私营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到1957年,全市工业企业包括新建企业和手工业合作社(组)达到646家,其中国营和公私合营188家,集体456家,私营2家。国营和公私合营企业产值在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为78.54%,比1952年上升61.02个百分点。为改变分散、弱小、技术落后、工序不配套的状况,还进行了工业企业的调整、合并、改组,形成了由电力、建材、机械、化工、轻工、纺织(含丝绸)和食品等门类组成的新格局。经过改造和调整,企业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1957年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增长22.1%,第二产业增长57.8%,第三产业增长11%。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不仅为以后苏州经济的大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苏州各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58到1965年为大跃进和调整时期。1958~1960年,在急于求成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大跃进”、“大炼钢铁”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由于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高指标,追求高速度,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导致经济生活全面紧张,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从1960年开始,又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国民经济进入三年困难时期。1963年全市社会总产值比1958年下跌了18个百分点。中共八届九中全会以后,苏州全市上下团结一致,认真执行中央提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着手从农业政策、工业指标、生产布局和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调整,逐步克服困难,扭转被动局面,国民经济的发展开始转入正常的轨道。调整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高达16%。到196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5.7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57年增长78.8%。三年“大跃进”,总的来说是得不偿失。但是在调整中,一些有发展前途的新生长点得到了保留,后来发展为机械制造、冶金、电子、化工等一批新的产业群。1966到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破坏社会主义发展的一场内乱。同全国一样,苏州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政治*的严重影响,国民经济遭受到很大的损害。1967年,造反派组织向各级党委和政府夺权,苏州城区发生了大规模武斗,很多工厂停工、商店关门,交通中断,社会秩序遭到极大的破坏,生产水平下降,当年全市生产总值比1966年下降了29.4%。到1969年,工厂开始复工,各方面的经济联系开始恢复,生产回升,当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比上年增长了33.5%。此后,尽管经济工作多次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出现了较大的波动起伏,但经过苏州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苏州的经济社会仍然保持了一定的发展速度,1975年,苏州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7.48亿元(1980年不变价),比1965年增长84.75%,其中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分别达到33.33亿元、14.15亿元,分别比1965年增长158.37%、10.55%。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全市上下致力于恢复与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整个国民经济开始步入了平稳发展的时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苏州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经济社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苏州经济的快速发展是以乡镇工业的大发展为起点的。早在50年代后期,苏州一些乡村就曾倡风气之先,因陋就简,在全国带头创办社队工业。此后虽几经挫折,但到70年代后期,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实力。1978年社队两级集体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35亿元,年产值9.92亿元,占农村工农业总产值的37.76%。十一届三中全会原则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肯定了社队企业的重要作用,为社队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此后,苏州广大干部群众发扬“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跋涉千山万水,历经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在面向农业、面向农村、面向市场的同时,又紧紧抓住当时上海等大中城市正在实施的加工工业转移这个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走向城市,走向军工企业,走向工业原材料产地,与城市国有企业、军工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至1985年,全市乡村企业已与全国20多个省、市建立各种形式的横向经济联合,建成各种联合企业2000多家,引进了大量资金、技术、装备、产品和人才,其规模进一步扩大,实力进一步加强。1985年,全市共有乡村工业企业13208家,比1978年增长6.7%,固定资产原值21.94亿元,工业总产值88.01亿元,分别比1978年增长6.5倍和8.8倍,并涌现出21个亿元乡(镇)和181家产值超过500万元的乡镇骨干企业,形成了一个以乡村集体经济为主、以中小型企业和加工工业为主,依托城市发展自己同时又为城市大工业配套服务的工业群体。乡镇工业的迅速发展,不仅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集体经济的重要依托,转移劳动力的重要渠道,共同富裕的重要依靠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后盾,而且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进了全市经济的飞速发展。1985年,乡镇工业产值已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5.5%,成为苏州经济的“半壁江山”。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78至1985年,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由65.60亿元猛增至215.08亿元,在全国仅次于京、津、沪三个直辖市。此后,苏州工农业总产值连续6年名列全国第四。[53]其中,工业产值由48.96亿元猛增至193.44亿元,农业产值由16.64亿元稳步增加到21.6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有8.28亿元增加到15.91亿元。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收入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职工年平均工资分别由204元、514元迅速增加到706元、1206元。

苏州经济再上新台阶则在于抓住了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到80年代中期,苏州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农业经济格局基本上转变为以工业经济为主的格局;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转变为商品经济;经济规模也进一步扩大,并逐步具有现代气质与水准的特征。但这种在传统经济格局的基础上靠铺摊子、上项目的量态扩充发展在进一步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难题:技术装备陈旧、工业结构落后、原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难度增加;经济效益不高。而且,这种内向型的经济经济增长方式极易受到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一旦国内经济环境趋紧,其发展速度就会迅速低落。1982年、1986年及1989年,苏州地区就曾出现过三次较大幅度的经济滑坡。基于对这一增长方式弊端的反思和进一步加快发展的考虑,80年代中期,苏州明确地提出了从“五湖四海”走向“五洲四洋”的思路,将经济工作的重点由内向型向外向型拓展。同时,历史也为苏州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在国际上,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兴起,一些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发展中国家与地区转移;在国内,1985年,苏州被国务院列为沿海开放地区;1988年,中央提出了沿海发展战略,明确提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期间,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重视发展对外贸易,鼓励扩大出口创汇,实行外汇留成制度等等。苏州也相应获得了引进技术设备限额进口权、有限对外贸易经营权和外贸切块自营权。1990年,党中央又进一步作出关于开发浦东以带动长江流域发展的战略决策。苏州人紧紧抓住每一个发展机遇,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贯彻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功能对外开放的方针,外贸、外经、外资一起抓,全民、集体一起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三外”齐上的对外开放格局,开放型经济发展迅速。

首先,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苏州利用外资起步于80年代初,当时利用外资的形式主要是来料加工与小型补偿贸易。从1984年起,开始直接利用国外信贷资金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利用外资数额因此成倍增长。1984-1985年,合同利用外资总额为1.1亿美元,是1979-1983年总和的7.78倍;1985年以后,兴办三资企业又有突破性的进展。到1990年,累计批准外资项目567个,协议外资金额3.88亿美元,分别比“六五”期间增长4.8倍和3.4倍,其中三资企业372家,协议投资额2.4亿美元,分别比“六五”期间增长33.8倍和4.7倍。

其次,外贸出口大幅度攀升。外贸出口商品收购额从1986年起平均以每年10个亿的速度增长。1985-1990年,累计完成外贸收购额159亿元,比六五期间增长327倍,年平均增长幅度超过42.9%,超过同期地区生产总值和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出口商品种类增多、质量提高,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初级农副产品比重减少,加工产品及机电产品等比重迅猛增长。传统的纺织、工艺、轻工、建材、食品行业推陈出新,新兴的机械、化工、有色金属、电子产品等行业后来居上。1990年,全市14个大类的外贸商品收购额超过亿元。其中,丝绸、纺针织等两个大类超过10亿元。再次,对外经济的多维开拓。境外劳务、承包营业额大幅度上升,1985-1990年,全市执行外经项目38个,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金额4000多万美元,完成创汇营业额2193万美元,分别比“六五”期间增长5倍和3.6倍。同时创办海外非贸易企业7家,我方投资近三百万美元。

外向型经济的“龙头”地位的确立,不仅推动了苏州经济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而且带动了苏州经济在较高的起点上稳定、持续、协调的发展。以1980年不变价计算,1990年苏州工农业总产值为474.94亿元,是1985年的2.2倍,连续6年在全国保持第4,其中工业总产值达447.41亿元,是1985年的2.3倍;财政收入为21.47亿元,是1985年的1.35倍;人民群众也从经济快速增长中得到了实惠,1990年,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85年的739元上升至1193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由1985年的854元上升至2022元,分别增长了1.7倍和2.4倍,苏州经济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苏州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吸引了世人的目光。以“三为主(以集体经济为主,以加工工业为主,以中小企业为主)、两协调(城乡协调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一共同(以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为主要特色的发展模式,非常切合国人的理想追求与当时的政治氛围。一时间,“苏南模式”名震全国,在国际上也颇有影响,不少人将它视作社会主义的范式。

苏州工业园区发展之路

苏州工业园区(以下简称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间重要的合作项目。1994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5月正式启动。13年来,园区已经成为一个初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工业园区。园区开发建设所走过的历程,是我国推进改革开放和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成功缩影,园区启动建设以来,认真贯彻落实改革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中新合作开发,结合国情和开发建设实际,广泛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地区成功经验,积极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市现代化发展之路,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模式。园区开发建设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一)酝酿启动阶段(1992-1994年)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谈话中指出“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在新加坡高层引起了积极反响。当年9月李光耀资政率团访华,表达了中新合作建立借鉴新加坡经验载体的意向。此后,中新双方围绕合作开发事宜进行了多次协商和实地考察,最终确定选址苏州。1994年2月11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有关问题的批复》(国函[1994]9号),同意江苏省苏州市同新加坡有关方面合作开发建设园区,规划面积70平方公里。同年2月26日,中新两国政府在北京正式签署《关于合作开发建设苏州工业园区的协议》。苏州市人民政府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新加坡苏州工业园区开发财团签订了《关于借鉴运用新加坡经济和公共管理经验的协议书》和《关于合作开发苏州工业园区商务总协议书》。5月12日,园区首期开发建设正式启动。

为确保园区项目顺利实施,中新双方建立了由两国副总理共同担任理事会主席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由苏州市市长和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主席共同主持的双边工作委员会,由新加坡贸工部软件项目办公室和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办公室负责日常联络工作。经原外经贸部批准设立了园区开发主体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CSSD)。举行了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首次会议和双边工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中新双方开始联合对外招商,韩国三星、美国BD等首批14个外资项目落户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培训工作正式开始。

(二)奠定基础阶段(1995-2000年)

这一阶段,借鉴新加坡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经验,共同编制并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了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和各类专业规划,全面展开了首期重大基础设施及水、电、气及供热等大型源厂建设,基本完成了首期约12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和工业地块招商任务。按照“精简、统一、高效”的原则,正式建立了园区行政管理主体—园区工委、管委会及相关管理体制,初步建立了专业招商队伍和招商网络。1999年6月28日,中新双方工作小组签订了《关于苏州工业园区发展有关事宜的谅解备忘录》,确定从2001年1月1日起,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实施股比调整,中方财团股比由35%调整为65%,中方承担园区开发公司的大股东责任和园区管理的主要工作。

(三)加速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001年,中新股比调整后,园区与时俱进,适时调整阶段性开发目标与策略,从“全力向东开发挺进”到“产业升级、科技跨越、服务业倍增三大计划”实施,再到新十年发展目标及“四个示范区”目标的提出,以更高的起点、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不断加快开发建设步伐,基本完成了中新合作区基础设施及周边各镇主要路网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建成了科技文化艺术中心、国际博览中心、行政服务中心以及一批教育卫生、商业休闲、社区服务等现代化配套设施。坚持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举,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力度。在中新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有限公司股比调整当年即扭亏为盈,2003年底彻底消除累积亏损,并保持5年连续盈利,2005年又按上市要求进行了改制,走出了规范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强化了中新双方的互信合作。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中新合作区规划面积扩大到80平方公里。

二、园区开发建设的主要成果 在中新两国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园区始终坚持走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了高速、高质、高效的跨越式发展,综合发展指数连续多年名列国家级开发区前列,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中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成功典范之一。发展成果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13年来,园区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30%左右,经济总量、效益同步增长,累计上交各类税收超过7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49万个,2003年全区经济总量就达到了开发前的苏州全市水平,相当于十年再造了一个新苏州。200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6亿元,比开发之初增长了73倍,按户籍人口人均GDP达3.6万美元,相当于苏州市平均水平的3倍、江苏省的8倍,接近新加坡水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6.3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70亿元),同口径增长150倍。目前,园区以约占苏州市4%左右的土地和人口、7%左右的工业用电量,创造了全市15%左右的GDP、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25%左右的注册外资、实际使用外资和进出口总额,主要经济指标对全市的贡献份额比开发初期提高了8倍,已成为区域发展的强劲引擎和主要增长极。

(二)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步提升

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突破3000家,引进注册外资24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34亿美元,其中投资上亿美元项目达89个,76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设立了115个项目;累计批准设立内资企业1.1万家,注册资本1156亿元。进出口规模从成立之初的几百万美元增加到567亿美元,其中出口284亿美元。2007年,园区综合保税区监管货值达380亿美元,入区操作业务企业达2000家,遍及全国25个省市,正在成为苏南及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之一。积极“走出去”,先后与苏北地区的宿迁市合作建设了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与老挝合作开发了万象综合开发项目,同时积极开展与以色列、印度等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流合作,中新合作经验不断拓展、推广和提升。

(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200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6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60%,信息技术(IT)产值和集成电路(IC)产值分别占全国总量的3%和16%,已成为国内重要的液晶面板出货基地和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基地,大型客车和芯片产能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光电、软件、动漫、精密机械、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第三产业同步发展,占GDP比重逐年提升,现代物流、服务外包、金融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已集聚软件设计、金融服务、风险投资、物流仓储、动漫制作等服务企业400余家,5家企业入选江苏省服务外包前十强,已连续举办六届的中国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博览会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IT专业展会。高新技术产业不断壮大,累计科技投入超过200亿元,建成投用各类科技创新载体200万平方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4%,累计引进专业技术人员30万人;以企业为主体实施各类科技项目534项,其中科技部火炬中心的重点科技计划、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00项,累计申请专利4650件、专利授权超过2000件,初步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居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亮点企业。

(四)协调发展成效突出

集约发展成效显著,中新合作区每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达17亿美元、工业产值超100亿元,投入产出水平居全国开发区前列。单位能耗持续下降,2006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0.43千克、二氧化硫排放量0.31千克,为苏州市平均水平的1/7和1/

15、全国平均水平的1/18和1/40,万元GDP耗能0.374吨标准煤,为苏州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的1/3。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相继建成了环金鸡湖八大景观工程、10个生态公园和主干路网绿色走廊,累计建成绿地面积2400多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5%,形成了“一环、三湖、四园、六带、十二苑”的生态园林布局框架,区域整体环境建成了ISO14000国家示范区,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96.8,高于江苏省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目标值16.8分。中新合作区就业人口达27万人,常住人口超过12万人、境外人员超过1万人。2007年园区城镇职工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3.2万元和1.3万元,比开发初期增长了3倍多;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40平方米和60平方米,率先全部达到江苏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大类18项指标。

园区发展取得的成果得到了中新两国领导人的充分肯定。2002年4月,胡锦涛副主席(时任)访问新加坡时指出:“在中新苏州工业园区项目上的成功合作,给双方带来了切实利益”。2004年5月,温家宝总理会见到访的新加坡李显龙副总理(时任)时指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新合作的典范,对促进中新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7月,吴仪副总理在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第九次会议上充分肯定园区“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成为先进产业的聚集地、外商投资的密集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累了有益经验”。新加坡领导人对园区发展成就也给予充分肯定。2004年5月,新加坡李显龙副总理(时任)在出席第七次中新联合协调理事会时指出,“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中国发展最快、竞争力最强的开发区之一”,“是新中之间最重要和值得骄傲的合作项目”。2004年6月,新加坡李光耀资政在出席园区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时指出,“苏州工业园区已经取得‘青出于蓝’的成绩,是中新双方都满意的项目”,“已成为一个规划周详、管理效率高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园”。

苏州现状

30年前,苏州的经济实力和我市相当,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的苏州已跃升为仅次于上海的第二大工业基地,地区生产总值居全国第5位,成为中国最具魅力城市,世界500强有133家落户苏州,5个县全部位列中国十强县,其中昆山县位居榜首。去年苏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400亿元,全市实现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45.2亿元,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3705亿元。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2014.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2.2亿美元。苏州30年的发展之路经历了三次创业,他们在一次次机遇面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敢抢敢干,走出了一条具有苏州发展特色的发展之路。为了学习苏州经验、全面提升我市的招商引资水平、打造一支专业招商队伍,市委、市政府首次把招商引资培训班直接办到了苏州。

苏州发展一些图片

http://

建设四个示范区图片

http://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 名牌战略发展阶段(1984—1991):要么不干,要干就干第一 ):要么不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很多企业引进国外先进的电冰箱技术和设......

饮用水发展阶段

饮用水发展阶段人类生活离不开水!按饮水质量不同。从古至今,我们的饮水方式大体分5个历史阶段,经历7个饮水阶段。人类诞生至18世纪末第一阶段:原始生饮最早人类从山泉、小河等水......

区域发展阶段说课稿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区域发展阶段说课稿,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

章回小说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它的雏形时期,其范本是唐末俗讲和宋元讲史话本;第二阶段是它的初起期,其范本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等;第三阶段是它的成熟期,其范本......

党的建设的发展阶段

党的建设的发展阶段大纲一、党90年历史做的三件大事及党的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一)党的90年历史做了三件大事(二)党的建设经历的三个阶段1.党走过的辉煌阶段2.三个阶段党的建设取得......

下载苏州几个发展阶段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几个发展阶段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