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比较阅读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出师表比较阅读”。
《出师表》比较阅读
一《出师表》VS《后出师表》
见《语文补充习题》
二《出师表》VS《郗超荐贤》
郗超与谢玄①不善。苻坚②将问晋鼎③,既已狼噬梁岐(地名),又虎视淮阴(地名)矣。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④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⑤,亦得其任。以此推之,容(允许,许可)必能立勋。”元⑥功既举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世说新语·识鉴》
注:①郗(xī)超:东晋时曾任参军,中书侍郎;谢玄,东晋名将。②苻坚:十六国时前秦国主,在淝水之战中被东晋打败。③问鼎:指图谋夺取政权。④桓宣武:东晋大臣桓温。宣武,谥号。⑤履屐:泛指鞋,这里代指平民百姓。履屐之间:距离很小,此处指小事。⑥元,大。
译文
郗超与谢玄不善。郗超与谢玄不友好。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噬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苻坚将要侵犯晋国,在像狼一样吞噬了梁歧之后,又像虎一样盯住了淮阴。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当朝中讨论派谢玄向北讨伐的事,大臣中间很有不同的看法。
惟超曰:“是必济事。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其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只有郗超说:“这个人北伐一定成功。我曾和他同在桓温府做事,见他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即使是平民也得到适合他们的工作。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由此推论,任用他一定能使他立功。”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又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北伐大功告成,当时人们都感叹郗超有先见之明,又推重他不因为个人爱憎而抹杀别人的优点。
1.文中郗超认为谢玄一定能完成北伐符坚的重任,依据是什么?
2.两个文段中,诸葛亮和郗超为国家举荐人才的做法,体现了他们的优良品质。请根据文段内容对两人做出评价。
3.本文以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淝水之战为背景,刻划了郗超的高大形象。(知人善任、公私分明、宽容大度、以国家利益为重)
4.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运用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者将郗超的一番通达的言论与“时人”对郗超的赞叹相结合,来表现刻画人物。
三《出师表》VS《隆中对
(一)》
(乙)时(当时)先主屯(屯兵,驻守)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委屈,招致引来)也。将军宜枉驾(委屈车马)顾之。”由是(因此)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通“伸”,伸张)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智谋方法)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认为)计将安(怎么)出?”
译文:
当时刘备在新野驻军。徐庶拜见刘备,刘备十分器重他。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是一条卧龙,您想见他吗?”刘备说:“你和他一起来。”徐庶说:“这个人只可以去他那里拜访,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门来。您应当委屈自己去拜访他。”因此,刘备就去拜访诸葛亮,总共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于是叫(旁边的人)避开说:“汉朝的统治衰败了,奸臣董卓、曹操之流先后专权,皇上遭难出奔。我不衡量自己的德
行是否服人,估计自己的力量能否胜人,要想在天下伸张正义,但是缺乏智谋,因此失败,一直到今天。但是我的志向还不罢休,您看该采取怎样的办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时先主屯新野(驻扎)
(2)将军宜枉驾顾之(应当,应该)
(3)躬耕于南阳(亲自)
2.下列句中加点词指代的对象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项中“君”指代诸葛亮。)
A.臣本布衣(诸葛亮自称)
B.遂许先帝以驱驰(刘备)
C.孤不度德量力(刘备自称)
D.君谓计将安出(徐庶)
3.翻译下列句子。
(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我本来是平民百姓,在南阳亲自耕种田地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我在兵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
4.甲、乙两段文字叙述了同一件事,从中可提炼的成语是:三顾茅庐,但两文段内容各有侧重,请用一句话概括乙文大意。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
5.甲段中的哪句话与乙段中划线句相照应的?: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6.“凡三往,乃见”五个字,表现了刘备怎样的态度?表现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态度
7(乙)段中,刘备的话有三层意思,请概括大意:
⑴概述形势,对“奸臣窃命”深表愤恨,对汉王朝命运表示深切关注
⑵申述自己的抱负和处境,表以兴复汉室、铲除奸恶为已任
⑶表明几次相访的诚挚心意。
8.有人阅读完《隆中对》后拟一上联,请你根据对《出师表》的阅读理解对出一下联。
上联:《隆中对》刘玄德问计;下联:《出师表》诸葛亮抒忠。(能用对仗并能反映文章情感内容即可。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低微鄙陋)②将军宜枉驾顾之(拜访)
③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以:把)④由是先主遂诣亮(由是:因此)
2.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效忠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胆忠心。
3.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4.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我本来是个平民,亲自在南阳耕地,只想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不想在诸侯中扬名做官。
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的人都不认同他。
5.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对联中“两表”指的是《出师表》《后出师表》,“一对”指的是《隆中对》。
四《出师表》VS《隆中对
(二)》
(甲)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一起)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最终)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
(确实)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被)之用,此可以为(把他作为)援而不可图(图谋,谋取)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地方),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用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译文:
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以来,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占领周县的数也数不清。曹操跟袁绍相比,名气低微并且兵力薄弱。但曹操最终能战胜袁绍,从弱者变为强者的原因,不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筹划得当。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的兵力,挟持皇帝来号令诸侯,这确实不可以跟他争抢争胜。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地方,已经经历了三代,地势险要,民众归附。有才能的人被他利用,这只可以把他结为外援,而不可以谋取他。荆州北面占据http://czb.qunxing.net/images/uploadfiles/***4.ppt1、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先帝。
2.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Zhòu;“身”的意思是亲自。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不长庄稼(的地方),意思是荒凉的地方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的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
恢复汉室一统霸业(或“兴复汉室,还于旧都”“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5、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是如何“三分天下”的?请根据文段内容简要概括。(3分)
答:对曹操“不可争锋”;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刘备先取荆、益二州,等待机会。
6、“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蜀相》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前句中的“天下计”,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7、[甲]段中诸葛亮替刘备设计的政治蓝图是什么?.诸葛亮为达到这个目标提出了什么战略方针?(原文回答)
政治蓝图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内政和外交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8、诸葛亮在答计中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从隆中对的描写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从曹操、孙权、荆州和益州的地理位置、民心所向及刘备的“思贤如渴”等方面分析了当时的形势。
从他隆中对中对天下形势的冷静客观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有真知灼见,而且眼光长远的人。一个极有才能,富有战略眼光的政治家!
⒐文中写刘备听了诸葛亮一番话后,只说了一个“善”字,请你联系上下文,用第一人称描写一下刘备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
示例:太精彩了!孔明真是神人啊!真乃天助我也!有了孔明,不愁我大业不成!
10、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
①有关典故如:初出茅庐:火烧新野:借东风;空城计;失街亭;气周瑜。等等。
②有关成语如:三顾茅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等。
③有关名言警句如: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世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等。
④有关俗语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等等。
五《出师表》VS《诸葛亮传》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即白帝城)病笃,召亮于成都。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曹操之子),必能安国,终定大事(此指灭魏灭吴,统一中国)。若嗣子(此指刘禅。嗣:继承)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自己取而代之)。”亮涕泣曰:“臣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竭股肱(ɡōnɡ比喻辅佐之臣)之力,效(献出,呈献)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即一直到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侍奉)之如父。”
译文: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
章武三年的春天,刘备在永安病得很厉害,传命召见当时还在成都的诸葛亮。
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对诸葛亮说:“您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一定能使国家安定,最后统一全国。
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如果我的继承人刘禅能够辅助的话,就辅助。如果他不具备作为一个君主的才干,你可以自己取代他的帝位。”
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哭泣地说:“我当用尽自己辅助的能力,献出忠君不二的气节,一直到死!”
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又下诏书命令刘禅:“你和丞相一起处理事务,要象父亲一样侍奉他”。
六《出师表》VS《自表后主》
(乙)伏(对皇帝上表时表示自己趴在地上不敢起来。敬词)念臣赋性(天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谁料)病在膏肓,命垂(悬挂。今人常说命悬一线,即此意。)旦夕。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存仁心于寰宇(天下),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臣身在外,别无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仰仗,依靠)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译文:
伏念臣赋性拙直,遭时艰难,兴师北伐,未获全功,何期病在膏盲,命垂旦夕。
念在老臣天性笨拙,耿直,正好赶上天下都很艰难的时世,起兵北伐,还没有获得完全的胜利,谁料到病在在膏肓,生命危在旦夕
伏愿陛下清心寡欲,约己爱民,达孝道于先君,布仁心于寰宇,提拔隐逸,以进贤良,屏黜奸谗,以厚风俗。
老臣只愿皇帝陛下能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戴自己的老百姓,让自己的孝道能通达至先帝,使自己的仁爱之心能广布于天下,提拔那些隐士逸士,让贤良能走进宫庭,把那些奸臣馋臣从身边支开罢黜,以使民风变得淳朴忠厚。
臣初奉先帝,悉仰于官,不自治生。今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孙衣食,自有余饶。
老臣当初侍奉先帝时,(一切支出)全都依靠官府,没有自己经营过生计。现在都有了八百株桑树(蜀中织锦是大行业,有桑树就有财源),还有十五顷薄田,子孙的吃穿用度,自然很丰足,甚至有盈余。臣身在外,无别调度,随时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老臣现在人在外面,没有别的什么要调整的地方,跟着时节变化而变化的吃穿,全都仰仗朝廷,不用去干别的营生,使这些吃穿多一丁点儿(以长尺寸:使它的尺寸有所增长)。如果老臣死的时候,不使家里有多余的布匹、外面还有多余的财产,(那样)会辜负了陛下(的厚望)。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2分)
①躬耕于南阳②先帝不以臣卑鄙③约己爱民④悉仰于官
22.翻译下列句子。(2分)
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盈财,以负陛下也。
23.选出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A.先帝/不以臣卑鄙B.咨臣/以当世之事
C.提拔隐逸/以进贤良 D.臣身/在外
24.甲、乙两文体现了诸葛亮的哪些可贵品质?
25.甲、乙两文中诸葛亮反复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一条什么建议?这条建议在当今有何现实意义?
21.①躬:亲自,亲身
②卑鄙:出生卑微,身份低贱
③约:克制
④悉:全部,都
22.我将来去世的时候,不允许家人收受财物,在外有盈余的钱财,而辜负了陛下的恩德啊。
23.D
24.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忠心耿耿,尽职尽责,公正廉洁
25.亲贤臣,远小人,选贤任能
对于当今的领导干部来讲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只有选拔有才能的人,善于听取意见,才能更好的为人民服务,为百姓办实事,如果只是一味任人唯亲或量“财”而用,那只会祸国殃民,违法乱纪,被人民所唾骂,成为国家的罪人。
七《出师表》VS《燕昭王求贤》
【乙】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厚:丰厚,用做动词。)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国君身边的侍从人员,多指宦官)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君大怒。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指很多,虚数)。今王诚欲致(招来)士,先从隗始。隗且见事(被任用),况贤于隗者乎?”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士争凑(聚集,奔赴)燕。(节选自《燕昭王求贤》)
译文: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故往见郭隗先生。
燕昭王收拾了残破的燕国以后登上王位,他礼贤下士,用丰厚的聘礼来招摹贤才,想要依靠他们来报齐国破燕杀父之仇。为此他去见郭隗先生。
郭隗先生曰:“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
郭隗先生说道:“我听说古时有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可是三年也没有买到。
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
宫中有个近侍对他说道:‘请您让我去买吧。国君就派他去了。
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骨五百金,返以报君。
三个月后他终于找到了千里马,可惜马已经死了,但是他仍然用五百金买了那匹马的脑袋,回来向国君复命。
君大怒。国君大怒。
涓人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
这个近侍胸有成竹地对君主说:‘买死马尚且肯花五百金,更何况活马呢?天下人一定都以为大王您擅长买马,千里马很快就会有人送了。'
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于是不到一年,多匹千里马就到手了。
今王诚欲致士,先从隗始。
如果现在大王真的想要罗致人才,就请先从我开始吧。
隗且见事,况贤于隗者乎?”
我尚且被重用,何况那些胜过我的人呢?
于是昭王为隗筑官而师之。
于是昭王为郭隗专门建造房屋,并拜他为师。
士争凑(聚集,奔赴)燕。
人才争先恐后集聚燕国。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由是感激(此)(2)先帝不以臣卑鄙()
(3)遂许先帝以驱驰(4)„„为能市马(买)
9.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B)。
A.苟全性命于乱世 / 况贤于隗者乎
B.受任于败军之际 / 臣闻古之君人
C.于是昭王为隗筑宫而师之 /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遂许先帝以驱驰 / 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只划一处)。士争凑燕。士/争凑燕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语句。(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译文:三次到我住的草庐拜访我,向我询问当时的天下大事。
(2)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译文:于是不到一年,有很多匹日行千里的马送到燕国。
12.结合两篇选文,概括刘备和燕昭王对待人才的共同之处。思贤若渴,尊重人才,虚心求教。
八《出师表》VS《燕昭王求贤》
《出师表》比较阅读参考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9一12题。(15分)[甲]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观沧海》《出师表》比较阅读答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出师表》《汉书》比较阅读答案【甲】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出师表》《汉书》比较阅读答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比较阅读:出师表 诸葛亮传[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