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_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作用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8 00:38:35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文学作品中人物的作用”。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审美功能

摘要:比喻,被称作“语言艺术之花气”,是古今中外最常用的修辞手法。它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审美价值是其中最为重要的方面。语言学家沈谦在他的《修辞学》 “ 自序”中说:“研读奋修辞学,就是要探讨语言文辞之美,透过有意识的努力,有系统地归纳分析,享受寻获宝藏的欣喜和愉悦。只要能稍微下番功夫,能欣赏、运用修辞之美,一定可以净化心灵,拓展胸襟,提高精神生活的美境,享受无穷尽的美感经验,进而开创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

关键词:比喻,文学作品,意象美,形象美,情感美,新奇美

比喻的审美功能,它主要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一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它必须是美的,能给人以强烈的美感和巨大的艺术震撼;而具有这种艺术魅力的作品,它所拥有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比喻等,也应该是美的。美学家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 一书中写道“当艺术作品能从审美上被感受之时,它的物质材料就能相应地变成为一种给人以美感的东西,它足以构成为一种审美对象。” 比喻在文学作品中,无论是刻画人物、描写环境,还是创造意境、抒发感情等都派上了得天独厚的用场,显现出巨大的美学价值,可以说,没有比喻就没有真正的文学,它的审美功能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意象美

意象这个概念在中华大地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我们祖先对自然万象审视精神和思维方法的总结,同时它也赋予我国审美、艺术构思和绘画表现的特色。意象,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客观形象与主观心灵的融合而带有某种意蕴与情调的东西”。在文学作品中,比喻提供新的意象,刺激欣赏者的想象,唤起人们丰富的感情。我们知道,比喻离不开语词符号,而语词符号在反映客观世界的时候,各自有着不同的品质。在非艺术语体中,比喻借助喻体与本体之间现象上的相似关系,去认知主体,喻体包含的内容,只是工具,是认知事理的桥梁。正如钱钟书所说“譬喻为致知之具,穷理之阶”。喻体包含的内容只是人们熟知的经验信息,它并不需要被认知。但是,在文学作品中,比喻的喻体提供的意象是艺术形象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审美对象。文学是“有象之言 ”,“ 舍象忘言”,是无诗也。文学离不开形象,并且它要凭借形象来唤起欣赏者的审美想象和抒发感情,这就需要比喻等修辞手段创造新的意象。喻体提供的意象虽然不是直接描写的对象,是“虚象”,如水中月、镜中花,但它是饱含着艺术家审美理想与情感的新意象,它可以同作品中与之相关的“ 实象” 结合,创造出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世界。

“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红楼梦》 第 51 页)

上面这段肖像描写,比喻提供了“娇花照水”、“弱柳扶风 ”等新意象,它们的作用不是帮助认知,而是扩展审美想象的天地。这些新意象并不直接代表描写对象林黛玉的外貌、性格等特征,只是人们经验意象,与直接描写的对象相比,它们是“虚象”,但又不是一般意义的虚象,它们渗透了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应该说它比直接描写的对象更美,更饱含情感。正因为有了这些 “虚象”,艺术作品才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才真正具有审美价值。在艺术欣赏中,当把林黛玉娴静的性情同“ 娇花照水”,把她的行动同“弱柳扶风”等意象结合起来的时候,人们的想象就会从“ 娴静 ”、“行动”这些抽象语词中解放出来,在虚实幻化、多层次意象组合的艺术画面上飞扬。“艺术的存在正是由于要重新拾回生命的直接经验,真正去感觉事物,使描写的对象生动起来。可以这样说,比喻提供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经验意象,让人“ 重新拾回生命的直接经验”,让人深深地去感受美。

“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接接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 乡愁》)这首诗,以巧妙、新颖的比喻,创造了一串蒙太奇效果的意象流,并把深沉的乡愁在貌似平淡地叙述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诗中作者把 “乡愁”比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并由此推出四个情景、四组艺术画面,而每一组画面都是“我”产生“乡愁”的根源所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这几个比喻,诗歌不仅缺乏形象,“乡愁 ”也无从产生,因为情感总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引所起的;没有比喻提供的形象,抽象的情感,“乡愁”便无以寄托和表达。这里,比喻提供的四组画面不仅呼唤并表达了“乡愁 ”,而且它们本身就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空间,它们或许代表着抒情主人公“我”人生历程中的几个重要经历,或许是衬托“我’ 愁苦人生的几幕背景。它们被诗人着意地加以表现,这就丰富了作品的内涵,扩大了作品的容量,增强了作品的力度,使诗歌升人到新的境界。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这首词反映了亡国之愁。词中,无形的“愁之多”被比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可谓巧妙至极。愁是一种情绪,没有具体可感的形象,因而难以被人的感官捕捉。诗词中的比喻 “以实写虚”,创造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具体意象,把无形的愁绪形象化,这样,欣赏者的想象随着那泪泪东流的“一江春水”而奔涌开去。在想象中,“亡国之愁” 被幻化为更具典型性的绵绵愁绪,它震撼人们的心灵,把人们引向审美的境界。

“ 那一望无边挤得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象铜墙铁壁一样。粉色的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孙犁《荷花淀》)这段环境描写,两个比喻是传神之笔,它们不仅写出了荷花淀中荷花叶的厚密、荷花箭的挺拔等实景,而且创造了“铜墙铁壁”、“哨兵” 等新的意象。这些意象渗透了艺术家的审美感情。在审美过程中,人们通过这些意象,凭借想象就能把握住艺术家的情感脉络,而仿佛置身于荷花淀充满战斗气氛的环境中,并领悟到作品暗含其中的深意——即一场激战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等。如果没有比喻提供的意象,人们的想象只会滞留在具体的描写环境中,不能超越那缺乏灵性的“自在”之物,作品也绝不可能产生景情并茂的艺术魅力。

二、形象美

文学创作中,要把生活的场景、事物、人物的性格或者抒情主体的心境等生动地浮雕般地描摹出来,常常借助比喻。比喻可以以实喻实,或使原有事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或者原有形象传神。如苏轼 《百步洪》写水波之冲泻 :“有如兔走鹰华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句连设七喻,七种形象纷至沓来,语言生动形象,给人以具体真切的感受。又如《红楼梦》第78回,贾母说 :“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 用“没嘴的葫芦”比喻袭人非常具体形象,能很快在读者头脑中唤起一个感性的形象——没嘴的葫芦,而这个形象又与袭人的性格非常吻合。比喻还可以以实写虚,把那些无形的事物、抽象的情思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朱自清在散文《春》中,连续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 ”、“花枝招展 ”的“小姑娘”、“有铁一般的腰脚和胳膊”的“健壮的青年 ”,形象生动,情趣盎然。而“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虞美人》)“ 落红万点愁如海”(秦观《千秋月》)“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青玉案》)例中用喻体呈现的形象把抽象的、不具形的“愁”这样一种看不见摸不的心理状态描绘的形象可感、多姿多态。

“曲曲折折的荷塘一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婷婷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级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拉杜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知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朱自清 《荷塘月色 》)作者接连运用比喻,仅仅二百来字,就把月下荷塘上面的静态与动态的荷叶、荷花以及荷花的清香,写得如此细致生动,使人如临其境,亲见其景。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 琵琶行 》)这是用比喻描写声音的千古绝唱!这些比喻生动形象地描摹出琵琶的悠扬、幽咽、激烈等声调,使读者如闻其声。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枫拂过琴弦;像花飘零在水面上。”(鲁彦 《听潮》)大海沉吟的声音是听觉感受到的,例中通过比喻,使声音同 “ 朦胧的月亮 ”、“玫瑰的晨雾”、“ 情人的蜜语 ”、“ 拂过琴弦的微风 ”、“ 飘零在水面的花 ” 联系起来,感觉多次转移,这自然很容易地就调动起了读者的想象力,从而加深理解和感受,受到感染。

三、情感美

文学艺术就其本质而言是偏重于感情的,感情是文学艺术的生命所在,没有情感的作品决不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越是清真意笃,越能跨越时间空间的界限去打动读者,生命就越长久。文学作品中,比喻不仅能塑造鲜明生动的形象,而且作家总是在这个形象中寄寓着主观情感的信息,以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又岑参 《白雪歌送五判官归京》字里行间渗透着动人的感情。李白的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洋溢着李白因惊异于庐山瀑布的壮美而产生的热爱祖国山川的感情。

实际上比喻这种修辞方式所能表达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应该说人的各种情感,都能在比喻中得到相应的表现。如 “ 我缩在这样一套棉衣棉裤里,如同一只蛹没有成熟就死在茧子里。”(张贤亮 《绿化树》)作家把缩在破棉衣棉裤里的“我”比作一只没有成熟就死在茧子里的蛹,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对自己处境的自怜与悲哀。

博喻,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说明一个本体,可以使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比如,“只有那个北招待所,那‘梁效’的黑窝子照耀得如同白昼,人影幢幢。这些缘槐的蚂蚁!撼树的毗虾!这些跳梁 的小丑!急于跳墙的狗子!似乎特别的紧张,在朗润园的湖水之畔其势汹汹。”(徐迟 《在湍急 的涡漩中》)例中连用四个近似的喻体,揭露梁效这个“ 四人帮” 的黑班子不自量力、倒行逆施的丑恶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憎恶之情。

文学作品中的 比喻还往往选用抽象的喻体。这种抽象比喻,因为经常运用“梦”、“情”、“愁” 等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喻体,所以更能抒发作家深切的情怀。如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 《院溪沙》)作者把有形的飞花 比喻成“梦幻”,把毛毛细雨比作“愁绪”,赋予飞花梦幻之美,赋予绵绵细雨以愁绪之感。贺敬之的 《桂林山水》:“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诗人用包含激情的想象,将奇丽的桂林山水喻之为虚幻 的“梦”和“仙”,将人带入如诗如画,亦真亦幻的美境中。

四、新奇美

朱自清在其 《文学与语言》一文中指出 :“比喻是文学的重要一部分,诗人与文人必须常常制造比喻,改造比喻。”这些都指明了文学作品中比喻求新求异的特点。

远距、殊异的本体和喻体组织在一起构成的比喻,更容易出新出奇。这正是“不同处愈多愈大,则相同处愈有烘托 ;分得愈远,则合得愈出人意表,比喻就愈新颖。”(钱钟书 《七缀集》)越是那种放得开放得远的比喻,越具有迷人的魅力。在这一点上,屈原的《离骚》、但丁的《神曲》至今还是无法超越的典范。

钱钟书的 《围城》 :“这一张文凭,仿佛有亚当、夏娃下身那片树叶的功用,可以遮羞包丑,小小一方纸,能把一个人的空疏、寡陋、愚笨都掩盖起来。自己没有文凭,好像精神上赤条条的,没有包裹。” 将文凭的功用比喻为亚当.夏娃下身的那片树叶,新奇而又巧妙。

朱自清的散文也常常远譬而不用近譬,来丰富文章的内容,塑造优美的意境。《荷塘月色》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铃上奏着的名曲。” 月光与树影参差相映,并不均匀,但浓抹淡妆总相宜。作者将小提琴演奏名曲时发出的和谐的旋律来比本来没有声音 的“光与影”,描绘出一个既具有色彩美,又具有音乐美的奇特的优美的境界。

比喻的新奇美还表现在喻体的现代化方面。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会在比喻的喻体中及时得到反映,使得比喻具有明显的时代性。“都市的女人,永远追求着时尚,占据着东风第一枝。她们的裙子一会儿变长,一会儿变短 ;她们的裤子一会儿变肥,一会儿变瘦 ;她们的风衣一会儿变成铁锈红,一会儿变成紫罗兰......她们大多是从电视、从广告、从橱窗、从旁人那里学到的。她们极易患这种比流行感冒还快的传染病。她们穿的其实永远都是“拷贝”。

(肖复兴 《都市的女人 》)这个例子中具有现代特征的喻体“拷贝”的使用,给人以生动新鲜的审美感受。

综上所述,我们论述了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四种审美功能 :意象美、形象美、情感美和新奇美。比喻的巧妙运用,能让读者从中感知到的不仅是她们沁人心脾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芬芳,而且作品诗意的浓度和作者感情的浓度的叠加交融,更给人以醉人的芳馨!而不当的比喻可能使人更加得不知所云,并且破坏了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比喻,唯其贴切,被描绘的事物才能得以准确的表现;唯其新鲜,才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参考文献

[1]曹雪芹.红楼梦[M].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2]张光勤主编.文学与写作趣话[M].北京: 光明日报出版 社,1998 [3]钱钟书.七缀集[M](修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5]黄柏荣、廖序东主编《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6]查普曼: 《语言学与文学》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 第142页

[7]周中明: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 漓江出版社1982年版,236页

[8]徐炼等《人文科学导论》,中国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审美体验形态在当代文化中的体现

由于审美意识是随着社会生活的演进,社会结构的日渐成熟与发展,人文意识的进步与强化,而表现出审美特性的丰富性及有序化,美的规律的进一步的生成与掌握,于是由口头的审美意识形式......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摘要: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是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是任何写作实践都不可回避和违背的。诗歌写作是无数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意识的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在小语教学中审美意识的体现审美教育是指以陶冶人的情感,培养人的审美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它反映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就是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联系日常生......

如何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

如何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辅助”功能亳州市谯城区双沟完全中学 孙敬敬【摘要】计算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也日渐广泛,从而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在同甘共苦中体现纯洁性

在同甘共苦中体现纯洁性爱民情感要真,富民本领要强,利民措施要实,为民办事要公。坚持群众路线,带着深厚感情做群众工作,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检验纯洁......

下载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比喻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审美功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