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复习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代文论复习重点”。
一、填空
1分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语言要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不要修饰。
2《诗大序》还发展了儒家的政治教化论,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诗教”观。3王充强调“实诚”,反对“虚妄” 4皎然,最早探究诗歌意境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诗论是一种比较纯粹的儒家实用理论。6《二十四诗品》是司空图论诗歌意境风格的著名作品。7黄庭坚最著名的观点是:点铁成金、夺胎换骨。8严羽论诗的基本方法是“以禅喻诗,以悟论诗”。
9严羽发现了诗与别的文学形式不同的文体特点,他把这种特点叫做“兴趣” 10即景会心P27 11李渔提出“结构第一”:立主脑、解头绪;密针线;脱窠臼。12《人间词话》对古代文论史上发展历时最长、内涵最丰富的意境论作了全面的总结和发展。13“诗缘情”与“诗言志”,在古代文论史上前后相继,各标一帜的态势形成。
14如果把“形象”和“意象”这两个基本概念加以比较,则前者重在对物象的模拟(象物)而后者重在物象的审美概括。
15古代文论把创作过程的这个起始环节,称为“感物”。16“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含蓄》)是描述诗歌意境风格的含蓄。17杜甫的《戏为六绝句》开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诗论诗的风格。
1“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即语言要崇尚自然,以自然为美,不要修饰。2《诗大序》还发展了儒家的,提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观。3王充强调,反对。4,最早探究诗歌意境
5“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的诗论是一种理论。6是司空图论诗歌意境风格的著名作品。7黄庭坚最著名的观点是 8严羽论诗的基本方法是
9严羽发现了诗与别的文学形式不同的文体特点,他把这种特点叫做。10即景会心P27 11李渔提出“结构第一”:。
12对古代文论史上发展历时最长、内涵最丰富的作了全面的总结和发展。13与,在古代文论史上前后相继,各标一帜的态势形成。
14如果把“形象”和“意象”这两个基本概念加以比较,则前者重在对物象的(象物)而后者重在物象的。
15古代文论把创作过程的这个起始环节,称为。16“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十四诗品•含蓄》)是描述的。17杜甫的开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的风格。
二、名词解释
5分4题
1兴观群怨
这是孔子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概括。在《论语·阳货》篇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这里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是诗能引起人的艺术想象,能振奋感发人的意志;观是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是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是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诗歌的四种功用,即感染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讽刺作用。
2发愤著书
这是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提出的关于创作动机产生的结果的观点。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总结了《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于身处环境艰险困厄,理想怀抱不能实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往往发愤著书,发泄愤懑,寄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3以意逆志
这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中提出的如何正确理解文学作品的观点。所谓“以意逆志”,“意”指文章表面形式的文字或言辞,“言”指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图。孟子要求读诗、写诗,不能拘泥于文学作品总的个别文字的表面意义,而应当根据全篇,分析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4、文气说
这是曹丕在《典论》中提出的关于作家风格的理论。气指作家先天的性格、气质、才性等方面的特点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文气说强调作品应体现作家的独特个性,要求作家必须有鲜明的个性风格。
5、诗缘情而绮靡
这是陆机对诗歌审美特征的概括。他在《文赋》篇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因此提出了“诗缘情”说。指诗歌是为抒发情感而创作,形式上要绮靡华丽,开启了中国古代文论重视情感的传统,强调诗歌的审美特征,性质上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与“诗言志”说在古代文论史上形成各标一帜的态势。
6、气盛言宜
这是韩愈在《答李翊说》中提出的创作主张。韩愈特别重视作家精神力量对文学创作的影响,强调作家的道德学问修养。他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也尤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意思是作家的道德修养境界高,在发言、表述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均能得宜。
7、别材、别趣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提出关于诗歌审美特征的概括。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指的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特别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诗歌必须有特别的审美趣味,如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
1兴观群怨 2发愤著书 3以意逆志
4、文气说
5、诗缘情而绮靡
6、气盛言宜
7、别材、别趣
三、简答 8分
1辨析“兴感”“兴寄”“兴象”“兴趣”四者概念?
(1)“兴”本身是古代诗学当中内涵比较丰富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孔子提出的“诗,可以兴”,“兴”是启发和感染人。在《毛诗序》中“赋、比、兴”,又把“兴”总结为诗歌的表现手法,“兴”是起头、引起。后来发展出一系列与“兴”有关的概念。(2)“兴感”,诗人因物生感、起情。指诗人被外部的情景物象中所引发的情思、感慨。(3)“兴寄”,由陈子昂提出。“兴”是作为表现手法的比兴,“寄”是寄托。“兴寄”指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对人生和社会问题强烈关注和由此激发起热烈情感的寄托。(4)“兴象”,由殷璠提出。指诗中描绘的情景物象所蕴含着深远的情感意蕴以及读者阅读时通过想象联想,感受到得更为深远的情韵。(5)“兴趣”,由严羽提出。指诗歌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特别的审美情趣,这种兴趣是诗通过艺术直觉和通过“妙悟”的方式所创造出来的。
2庄子对“言”和“意”的关系的看法?
(1)庄子对“言”和“意”的关系的看法,从而提出了“言不尽意”、“得意忘言”。(2)“言不尽意”是从发表言论、著书立说的创作者的视角,庄子认为语言文字只能表达人们思维内容的象征性符号而已,是暗示人们去领会“意”的工具。当人的语言在表达丰富复杂的心意时,不能够完全表达。“得意忘言”是从言论的接受者,作品的读者的视角,庄子认为读者大可不必太看重“言”,言的目的在“得意”,但言本省并非意。它是不能尽意的,只是起一种暗示、象征的作用。应该把“言”当作获得“意”的工具。领悟到“意”,就超越语言。不要拘泥文字的表面意义,而要探寻文字以外真正的意味。
3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1)这是司马迁提出的观点关于创作动机产生的结果。他在《报任安书》中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历述韩非、屈原等人的事迹,总结了《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由于身处环境艰险困厄,理想怀抱不能实现,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往往发愤著书,发泄愤懑,寄托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2)司马迁由于受到迫害、屈辱,愤懑之情无法排解,于是发愤著《史记》,表彰正义,鞭挞黑暗,寄托感情,在总结历史事实和司马迁自己创作经历的基础上提出“发愤著书”说。“发愤著书”说对后来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欧阳修的“诗穷而后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
4、陆机关于物、意、文三者关系?
(1)陆机指出文学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问题,意是作者在构思中所形成的具体内容;物是作者思维活动中的对象;文是用语言文字写成的文章、作品本身。(2)由物到意是创作的发生,由意到文是创作的构思和表现。“意不称物”和“文不逮意”是创作过程中两个重要问题。陆机认为“意不称物”指构思内容常常不能正确反映思维活动的对象,“文不逮意”指言辞不能充分表现思维过程中所构成的具体内容。
(3)进一步论述三者关系,指出文章不能充分表明思维中主题情意和创作对象吻合,应巧妙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把自己心中具体生动的“意”完美的表达出来,即文思表达出来,做到质文并茂,追求物、意、文三者的有机统一。
5、司空图关于意境论创造的理论
从对意象的要求说起,意象形成意境,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意象首先指出诗歌对具体情景物象的描写要真实、自然、不空泛,所包含的意蕴要含蓄深远,有无穷意味而不直露。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点:
(1)诗歌意境创造应该虚实相生。如“超以象外,得其环中”,符合“象外之象”说。(2)诗歌意境要表现生命活力,具有动态美感。如“生气还出,不著死灰”。(3)意境重在传神,形神兼备,不露行迹,自然真实,无人工矫揉造作之弊端。
(4)提出“味外之旨,韵外之至”要求诗歌意境创造有启发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在人阅读,感受作品时感到丰富的意蕴。、6、“别材”、“别趣”的内涵
(1)“别材”“别趣”是严羽诗学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涉及到诗歌与学问、道理的关系问题。是严羽针对江西诗派“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不良倾向提出的。(2)“别材”是从创作主体上讲的,指的是诗人进行诗歌创作的特别才能,如审美直觉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等。主要体现在“妙悟”上,他以韩愈、孟浩然作比较说明妙悟不同于学力、不是有学问能力就能写出好诗来的。“别材”针对以学问为诗。(3)“别趣”是就诗歌的审美特征而言,诗歌必须有特别的审美趣味,如美的形象,感发人的意志,激动人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审美趣味。“别趣”针对以议论为诗。
1辨析“兴感”“兴寄”“兴象”“兴趣”四者概念? 2庄子对“言”和“意”的关系的看法?
3司马迁“发愤著书”的内涵及对后世的影响?
4、陆机关于物、意、文三者关系?
5、司空图关于意境论创造的理论
6、“别材”、“别趣”的内涵
四、论述
1评述孔子的文艺思想?
(1)强调“诗教”,其基本观点,是肯定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尽善尽美”说,这一美学观成为孔子以“诗教”为中心的文学理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
(2)针对文学的社会作用提出了“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对文学的社会作用的概括。他在《论语•阳货》篇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在这里提出了“兴观群怨”说。兴是诗能引起人的艺术想象,能振奋感发人的意志;观是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是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是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诗歌的四种作用,即感染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讽刺作用。
(3)针对文学批评提出了“思无邪”的标准。在《论语》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在这里提出了“思无邪”说。这“思无邪”本是《诗经》中的话,它原本只是对牧马人在放牧时神情专注的样子的描写,孔子把这句话借用过来,赋予了它新的意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即文学作品表达感情要适度,要欢乐而不放纵,哀怨而不过度悲伤。不要“过”与“不及”的毛病,这就是提倡、赞扬中和之美。这些说明“思无邪”的要求诗歌表达的内容及情感要合乎礼教,思想纯正。
(4)针对艺术上的追求提出了“中和之美”说,它是“文质彬彬”说的具体化。从美学思想上说,“文质彬彬”说,又可以是“中和之美”说的美学要求。
(5)针对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提出了“文质彬彬”说。在《论语》篇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在这里提出了“文质彬彬”说。孔子强调君子的内在修养与外在的仪表要和谐,这样才是完美的。孔子对君子提出的文质彬彬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于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要求,即内容与形式要和谐,内在朴质和外在文采相协调。2钟嵘的“滋味”说及其对后世诗歌的贡献?
(1)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滋味说”。滋味,原指味觉上的综合快感,后来引申为审美快感。嵇康所谓的“口不尽味,乐不极音”,将“味”同艺术鉴赏联系起来。
(2)钟嵘的《诗品》第一个将“滋味”当作诗歌的审美标准。认为“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这个“滋味”就是诗歌的美感带给人的美好享受,说的是诗歌作品中蕴蓄着深厚动人的感情,能够引起读者的激动、联想和咀嚼回味。钟嵘视“滋味”为诗歌审美属性的根本体现,并以五言诗为其品评的对象,这是由钟嵘所处时代的文学意识和创作趋向所决定的。
(3)钟嵘还指出诗歌创作所达到的最高造诣和境界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祥切”使味之者无极,问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突出了诗歌的形象性特征和艺术感染力。“滋味”说是钟嵘论诗歌的主要内容之一。钟嵘以“滋味”评诗,对文学审美属性的认识具有突破意义。钟嵘的“滋味”是文学审美本质的别一说法,这个着眼点,后来成为人们强调文学审美本质的准绳。钟嵘“滋味”说开启了唐代司空图的“韵味”说,宋代苏轼的“至味论”和宋代严羽《沧浪诗话》中的诗歌理论,也深深影响到清代王士禛的“神韵”说和王国维等人的诗歌意境理论。
1评述孔子的文艺思想?
2钟嵘的“滋味”说及其对后世诗歌的贡献?
五、阅读理解
刘勰《神思》
《知音》
1这段主要论述什么内容?(或问题)2翻译几句话
3你对刘勰的“神思”如何理解?你对刘勰“欣赏、认识”如何理解 P193《神思》 题目一
1原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2段落翻译:古人曾说:“有的人身在江湖,心神却系念着朝廷。”这里说的就是精神上的活动。作家写作时的构思,他的精神活动也是无边无际的。所以当作家静静地思考的时候,他可以联想到千年之前;而在他的容颜隐隐地有所变化的时候,他已观察到万里之外去了。作家在吟哦推敲之中,就像听到了珠玉般悦耳的声音;当他注目凝思,眼前就出现了风云般变幻的景色:这就是构思的效果啊!由此可见,构思的妙处,是在使作家的精神与物象融会贯通。精神蕴藏在内心,却为人的情志和气质所支配;外物接触到作者的耳目,主要是靠优美的语言来表达。如果语言运用得好,那么事物的形貌就可完全刻划出来;若是支配精神的关键有了阻塞,那么精神就不能集中了。
3论述内容:这段文字的开头就对“想象”下了定义。这个定义明确提出,想象是一种由此及彼,不受时空限制的艺术思维活动。接着描述了想象运行的情状。论述了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指出了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或具体物象。最后论述了文学想象活动受到主观思想感情的支配,语言是文学想象活动的制动之主。他认为感情是想象的“关键”。总体来说,这段文字阐述了艺术想象中,物、情、辞的三者关系。
4(课)理解:刘勰认为“神思”的活动无所不到,可以不受到具体环境的限制,超越时间和空间,具有无比广阔的活动范围,而且在整个“神思”活动的过程中,文学家的思维活动始终都是和客观物象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同时,这种活动又是和作家的感情之波澜起伏联系在一起。1原文: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2段落翻译:在作家开始构思时,无数的意念都涌上心头;作家要对这些抽象的意念给以具体的形态,把尚未定形的事物都精雕细刻起来。作家一想到登山,脑中便充满着山的秀色;一想到观海,心里便洋溢着海的奇景。不管作者才华的多少,他的构思都可以随着流风浮云而任意驰骋。
3论述内容:感情使作者在想象活动中与自己缩写的对象契合无间,每一个表象都浸透了作者的感情,并直接规定着表象材料的选择、改造。在想象展开之时,各种充满情意的表象联翩而至,难以按规定的成法来写作,这就要随感情的激流,而将它们进行分析综合,最终使它们趋于明朗。作者把自己的感情融注于客观物象,情满意溢的表象通过想象的组合改造,“无形”就化作了具象。
4(课)理解:当“神思方运”之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刘勰对艺术想象活动的特点作了非常形象的描绘和相当深刻的概括,即“神与物游”,作为创作主体的心灵与作为创作客体的物的融合统一。P195《知音》 题目一
1原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2段落翻译:只有弹过千百个曲调的人才能懂得音乐,看过千百口宝剑的人才能懂得武器。所以全面评价作品的方法,就是必须广泛地观察。看了高峰就更明白小山,到过大海就更知道小沟。在或轻或重上没有私心,在或爱或憎上没有偏见:这样就能和秤一样公平,和镜子一样清楚了。因此,要查考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先从六个方面去观察:第一是看作品采用什么体裁,第二是看作品的遣词造句,第三是看作品对前人的继承与自己的创新,第四是看作品中表现的不同手法,第五是看作品用典的意义,第六是看作品的音节。这种观察的方法如能实行,那么,作品的好坏就可以看出来了。
3论述内容:这段文字提出了文学鉴赏论和文学批评论。首先,鉴赏主体要能“博观”,来积累丰富的学识,才能提高鉴赏能力: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见多识广,自然成为知音。只有通过高峰和小山、大海和小沟的相互对比,获得全面理解、观察,才能做到博观,才能通晓,从而达到对审美客体的“圆照”。其次,要做好文学批评,的确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从客观上看,文学作品本身比较抽象而复杂多变;从主观上看,评论家又见识有限而各有偏好,所以难于做得恰当。根据这种特点和困难,还提出了做好文学批评的方法:主要是批评者应博见广闻,以增强其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排除私见偏爱,以求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并提出“六观”,即从体裁的安排、辞句的运用、继承与革新、表达的奇正、典故的运用、音节的处理等六个方面着手,考察其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这六个方面能否恰当地为内容服务。
4(课)理解:1阅读、欣赏作品要多读,从量变到质变,要多积累,多实践,达到这一过程,提高鉴赏能力。2有比较、对照,才能有更好的鉴别,同时没有私心、偏爱。3用“六观”的方法来鉴赏优劣。题目二
1原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
2段落翻译:文学创作是作家的内心有所活动,然后才表现在作品之中;文学批评却是先看作品的文辞,然后再深入到作家的内心。从末流追溯到根源,即使隐微的也可以变得显豁。对年代久远的作者,固然不能见面,但读了他的作品,也就可以看到作者的心情了。难道担心作品太深奥吗?只恐怕自己见解太浅薄罢了。弹琴的人如果内心想到山和水,尚可在琴声中表达出自己的心情,何况文章既用笔写出来,其中的道理怎能隐藏? 3论述内容:这段文字提出文学批评的基本原理:“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说明文学批评虽有一定困难,但正确地理解作品和评价作品是完全可能的。最后强调批评者必须深入仔细地玩味作品,才能领会作品的微妙,欣赏作品的芬芳。4理解:批评和鉴赏。
1原文: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1原文: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
1原文: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1原文: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
外国文学史复习大纲 主要作品=====记忆①主要情节内容②作品结构【伊利亚特】【奥德赛】【美狄亚】【俄狄浦斯王】【安提戈涅】【神曲】【失乐园】【源氏物语】【浮士德】【......
西方文论1, 柏拉图的模仿论:《理想国》:理性主义的“模仿说”——理念至上的哲学思量,即绝对的真理。提出“诗如画”的命题,对诗不齿,“一个秩序有定的理想国,有充分的理由对诗人关......
《古代文论》课程学习心得 湖北大学汉语言文学 覃秋菊《古代文论》是一门专业选修课,当初选这门课的时候,我犹豫了很久才决定选它,因为之前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古代文论方面的知识......
古代文论选段原文及赏析《毛诗序》选段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典论......
马列文论复习与考试一、填空题1、中国美学四大派:主观派——高尔泰、吕荧客观派——蔡仪主客观统一派——朱光潜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实践派)——李泽厚2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