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诗词_古代文学史诗词复习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7 12:57:56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诗词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代文学史诗词复习”。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诗词

一、咏煤炭【于谦】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译文】 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乌金是煤炭。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融融燃起之炬火,浩浩犹如是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沉灰色的天。钟鼎彝器之制作,全赖生成是原力。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只是希望天下人,都是又饱又暖和。不辞辛劳不辞[1]苦,走出荒僻山和林。

这首咏物诗,是作者以煤炭自喻,托物明志,表现其为国为民的抱负。于写物中结合着咏怀。第一句:咏煤炭点题。第二句:正面抒怀,说这里蕴藏着治国安民的阳和布泽之气。“意最深”,特别突出此重点的深意。“春浩浩”承接“阳和”,“照破夜沉沉 ”,对照着写,显示除旧布新的力量。古人称庙堂宰相为鼎鼐,这里说宰相的作为,有赖于其人具有生成万物的能力,仍从煤炭的作用方面比喻。第三句:“铁石”句表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也正是于谦人格的写照。第四句:“但愿苍生俱饱暖”,从煤炭进一步生发,即杜甫广厦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之意而扩大之。末句绾结到自己出山济世,一切艰辛在所甘心历之的本意,即托物言志。综上:前四句描写煤炭的形象,写尽煤炭一生。后四句有感而发,抒发诗人为国为民,竭尽心力的情怀。全诗以物喻人,托物言志。诗人一生忧国忧民,以兴国为己任。其志向在后四句明确点出,其舍己为公的心志在后两句表现得尤为明显。综合全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这样的志向:铁石虽然坚硬,但依然存有为国为民造福之心,即使历尽千辛万苦,他也痴心不改,不

[1]畏艰难,舍身为国为民效力。

二、《挽王中丞 其一》(李攀龙)

司马台前列柏高,风云犹自夹旌旄。属镂不是君王意,莫作胥山万里涛。《挽王中丞 其二》

幕府高临碣石开,蓟门丹旒重徘徊。沙场入夜多风雨,人见亲提铁骑来!

三、登太白楼【王世贞(明)】

昔闻李供奉②,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③。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④。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⑤。诗词鉴赏

此诗写登太白楼所见所感。首联由太白楼起笔,遥想当年李白长啸登楼的豪放之举。颔联由此而畅想古今,表达了对李白的崇敬之情。颈联回到现实,以壮阔之笔描绘景色。海天一色,明月秋空,颇有李诗风味。尾联以委婉之言,抒发高士难求的情怀。而潺湲流淌、尽阅古今的济水,又何尝不为此而叹息呢?全诗融会古今,感情深挚而蕴藉。

艺术特色

作者巧妙地弃其实事,择其风度、襟怀等精神气质上的情状,从空中落笔加以咏颂,非常传神。“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前四句借事见情,后四句写景见情,明与暗、显与隐,直露与含蓄相结合,避免了结构上的板滞。

四、别云间 【夏完淳(明)】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作品译文] 三年为抗清兵东走西飘荡,今天兵败被俘作囚入牢房。无限美好河山失陷伤痛泪,谁还敢说天庭宽阔地又广。已经知道黄泉之路相逼近,想到永别故乡实在心犯难。

[2]鬼雄魂魄等到归来那一日,灵旗下面要将故乡河山看。

五、古调蟾宫·元宵【王磐】

听元宵,往岁諠哗,歌也千家,舞也千家。听元宵,今岁嗟呀,愁也千家,怨也千家!哪里有闹红尘香车宝马?只不过送黄昏古木寒鸦。诗也消乏,酒也消乏,冷落了春风,憔悴了梅花。

六、黄莺儿——塞上重阳【薛论道】

荏苒又重阳,拥旌旄倚太行⑴,登临疑是青霄上。天长地长,云茫水茫,胡尘静扫

[1]山河壮⑵。望遐荒,王庭何处⑶?万里尽秋霜。作品简析

这支小令通篇洋溢着卫国将士的英雄豪气。重阳佳节是古人携亲会友、登高赏景的日子,作品并不写将士们如何思念故乡,思念亲友,而是着力刻画他们报效国家的博大胸怀。小令开头两句点明特定的时间、地点。“又重阳”,说明将士们在边关已度过了无数春风秋雨,酷暑严寒。“拥旌旄倚太行”,使读者仿佛看到将士们高大的身躯与巍巍高山并肩而立,形成坚不可摧的屏障。他们登高而立,好似天兵天将,来犯的敌人犹如尘土一般,当然一扫而净,万里疆土,方能一派安宁。在曲子中,作者热情歌颂了戍

[1 边将士忠诚、豪迈、豁达的情怀。

七、又酬傅处士次韵[1]【顾炎武】愁听关塞遍吹笳[10],不见中原有战车。

三户已亡熊绎国[11],一成犹启少康家[12]。苍龙日暮还行雨[13],老树春深更著花。

[1]待得汉庭明诏近[14],五湖同觅钓鱼槎[15]。作品赏析

顾炎武是明末著名的抗清义士。抗清失败后,他拒绝入仕,遍游华北各省,考察边塞山川形势,访求各地风土民情。这首诗作于1663年(康熙二年),作者51岁,当时在太原认识了著名文人傅山,二人志同道合,相见恨晚,皆有志于为反清复明作斗争。此篇即是与傅山相互唱和之作。当时清兵已控制大部分国土,而内地却没有足够的武装反抗力量,诗人为此而愁苦,但他坚信残存的抗清力量,仍期待为民族复兴做出贡献。

全诗运用反衬手法,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清朝已统一了中国,抗清的斗争在清军镇压下逐渐沉寂。接下三联,先写清朝必灭,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次写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后写反清复明斗争必胜和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这三联的抒写与首联形成了强烈的反衬,说明斗争的形势虽然可忧,但有信心将斗争进行到底。前后反衬,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和比喻。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和少康复国的典故,表示反清复明的决心和斗志,用范蠡归隐五湖的典故,表明功成身退的心迹,都很恰切,颇能表现其坚强不屈、光明磊落的气节。“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用苍龙日

暮行雨,老树春深著花,比喻自己“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豪情,不仅对偶工

[2]整,而且比喻生动新颖,含意遥深,风格高古,气概豪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八、绝句【吴嘉纪(清)】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盐民苦难生活的诗。诗人家住东淘,地处海滨,因家境贫苦,青少

年时曾在盐场劳动,以后同下层人民也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这首反映盐民疾苦的诗尤为

真实动人。前两句诗直接描述了灶户生活的艰辛。农历六月,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季节,大

地在火辣辣的太阳的曝晒下,本已闷热得令人窒息,但灶户们此时却不得不守在低矮简陋的破草房里,忍受着熊熊烈火的炙烤,在熬盐的锅灶旁加柴、添水、搅拌、取盐„„劳累

不息,大汗淋漓。这种非人的生活条件连年轻力壮者都难以忍受,更何况这位盐民还是一

位白发苍苍的老翁哩!末句诗中,诗人又透过一层去写,更加典型地概括了灶户劳动生活的苦难辛酸。盛夏之时,常人都到阴凉处避暑,而这位年迈的盐民却被困在炙人的灶火旁,备受熬煎,好不容易在繁忙中偷得一点空闲走出草房站在烈日下喘口气,对于他来说,居然算是“乘凉”了!可见赤日炎炎下,竟然比草房内盐灶前的高温还要凉快得多!这就

更加衬托出灶户们处境的极端困苦悲惨,令人感到怵目惊心。实质上,不正是罪恶的封建

制度,剥夺了灶户们的劳动果实和生活福利吗?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由于其内容的惊人的真实性,加之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进层和反衬的手法,故而显得格外沉痛感人。

九、秦淮杂诗【王士祯】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艳景似残秋。作品简析

秦淮河流贯南京城中,明末河畔歌馆舞榭特盛。公元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王士禛以扬州推官奉命至南京谳狱,居河侧,感秦淮旧事,作此组诗,抒盛衰兴亡之感。诗流丽悱侧,情韵悠远。原作二十首,《渔洋精华录》删六首。此乃组诗之第一首,写

[2]作此组诗之缘由,奠定了组诗风格哀婉的基调。

此诗以乐景抒哀情,由“肠断”两字可知作者怀着悲伤凄凉的心境来到了秦淮河边,虽是“雨丝风片”的春日,但在绵绵的细雨中,在潇潇的春风中,作者只感到了对秦淮河今昔对比的无限悲凉,浓艳的春光也安慰不了如残秋般的内心。全诗表达了作者

[3]对秦淮河凄凉萧条的哀伤感怀之情。

十、真州绝句【王士祯】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诗词鉴赏

这首诗描写真州景物风情,表现了真州景物的美丽、真州风俗人情的淳朴。

清新自然是这两首诗的特点。诗中景物淡远幽雅,特别是前一首写渔村的景物,为前人之诗所少见,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而这些景物都好似是诗人触目所见,信手拈来,十分自然。而所表现的诗情画意也是十分自然,宛如一幅天然的渔家生活图画。

其次是含蓄而有意味。作者虽在描写景物风情,实际上是把自己对现实生活的评价含而不露地隐藏其中。前一句描写渔村景物和渔人生活,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对渔村美丽景物和渔人自食其力生活的赞赏。后一句描写真州农村的耕作和习俗,也含而不露地表现了作者对真州农民勤劳和淳朴人情的喜爱。含蓄的写法,使两首诗情外有味,读者若不细心思考品嚼,很难理解作者实际情感,自然也难于见得其诗之妙了。

十一、马嵬【袁枚】

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译文:

用不到去歌唱当年皇帝妃子的悲欢离合;在人间也有银河,使得千千万万人家夫妻离散。象石壕村那样的夫妻决别数也数不清,老百姓的泪水比长生殿上洒的那点泪水多得多了

十二、都门秋思【黄景仁】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都门秋思四首,这四首诗,描写京城秋天的景象,反映诗人的孤独无助和穷愁生活,表示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最后,诗人作出抉择:不去依靠最高统治者.它是诗人的悲叹之声,不平之鸣.作品形象生动,感情真挚,语言朴素、自然、清新,富有艺术感染力.从这四首诗,我们可以认识封建社会的不合理,了解许多优秀知识分子在旧时代的不幸命运.贫病交迫,仕途困顿,是乾隆年间著名诗人黄景仁的人生写照.然而在诗歌领域,他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风格上有着“哀情”、“豪气”融为一体的特点.这在其名篇中有极好的体现.本文试通过对四首诗作内涵的把握,来探讨“哀情”、“豪气”的具体表现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其诗作内涵及特色.十三、醉落魄·咏鹰【陈维崧[清]】

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削碎中原路: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翻译

冰冷的山峰有好几座,北风贴着地面削碎了中原大地。秋天晴空万里好像与古代无异。醉酒之后袒露衣裳,似乎还记得当年呼喊寻觅的地方。男子汉的身手应该和谁较量?即使到了老年也应该气势磅薄,意气风发。这个世界有多少悠闲的狐狸与野兔。月黑沙黄的夜晚,我这时偏偏想起了你。

鉴赏

词的题目为“鹰”,故多有将此篇划入咏物词者。然细味词情,其“咏物”的成分并不多,而是抒情主体“我”的形象更加突出些,在词篇中的比重也更大。故作借物咏怀题材来认识似更恰当。开篇“寒山几堵”的“堵”字、“削碎中原路”的“削”字下得极新颖而重拙,有此二字,凌厉激荡的气势喷薄欲出,堪称炼字的典范。接数句以“袒貂裘”、“略记”写出词人浩茫风度,为后文铺垫。下片兴感,“男儿”三句极豪迈,又极悲愤,精警无匹,如干将出匣,寒光射人。此等句是他人想不到、写不出者,最能代表迦陵词“鼓舞风雷”、“蹈扬湖海”的特色。末二句以荒莽景象收束全篇,于奔放之后作含蓄的一折,特别凸现词人九曲黄河般的积郁之情,力量沉厚。陈维崧在诸多作品中皆以鹰自比,他所看中的是鹰的轩举的“猛气”与矫捷的“身手”,用以抒发自己疾恶如仇、惩奸除弊的人格风范与人生理想。借物抒情,含蓄地表达诗人自己想施展抱负的心情。读本篇不仅令我们体察到“声色俱厉”(陈廷焯语)的雄健之美,尤其可感受到“顽者警、懦者立”的精神震撼。

十四、卖花声·雨花台①【朱彝尊】

衰柳白门湾②,潮打城还③。小长干接大长干④。歌板酒旗零落尽,剩有渔竿。

秋草六朝寒,花雨空坛。更无人处一凭阑。燕子斜阳来又去,如此江山。注释

①雨花台:在南京聚宝门外聚宝山上。相传梁云光法师在这里讲经,感天雨花,故称雨花台。雨,降落。②白门:本建康(南京)台城的外门,后来用为建康的别称。

③城:这里指古石头城,在今南京清凉山一带。

[1]④小长干、大长干:古代里巷名,故址在今南京城南。赏析

此词从南京的萧条景象,侧面反映清兵南侵对这座名城的破坏。江山依旧,人事已非,追怀往事,不胜感慨。上片描写南京的衰败零落。下片吊古伤今,抒发感怀。字字蕴涵着兴亡之慨。全词哀婉抑郁,清丽自然。

十五、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走过一条条山路,走过一条条水路,正向榆关那边走去。夜深了,人们在帐篷里点灯。晚上又刮风又下雪,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作品译文

我扈驾赴辽东巡视,随行的千军万马一路跋山涉水,浩浩荡荡,向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夜已深,帐篷外风雪交加,阵阵风雪声搅得人无法入睡。作者思乡心切,孤单落寞,不由得生出怨恼之意:家乡怎么没有这么烦乱的声音呢?(“故园无此声”看似无理实则有理,故园岂无风雪?但同样的寒霄风雪之声,在[2-3]家中听与在异乡听,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作品鉴赏

清初词人于小令每多新创意境。这首《长相思》以具体的时空推移过程,及视听感受,既表现景象的宏阔观感,更抒露着情思深苦的绵长心境,是即小见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 一程”的复叠吟哦中,展示出与家园的空间阻隔不断地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严重增大,空间感与乡情构成尖锐冲突。正在这种行进方向和心绪逆反背离中驻营夜宿,“夜深千帐灯”,似是壮伟景观,实乃情心深苦之写。白日行军,跋涉山水,到夜深时仍灯火通明,难入梦乡,这是因思乡而失眠。于是转入下片乡情思恋之笔。

“一更”又“一更”的重叠复沓,于听风听雪的感觉中推移着时间过程,时间感知于乡情的空间阻隔而心烦意乱,怨夜太长。说“聒碎乡心梦不成”,其实是作者乡心聒碎梦难成,情苦不寐,只觉得风声雪声,声声扣击入心窝,难以承受。在“乡园”时是不会有这种令人痛苦的声响的。将主观因素推诿客观,语似平淡,意更深沉。此类迁怒归咎于风雪声写法,心理情态能充分表现出来。看似无理,反见情痴,愈是无理之怨,其怨愈显沉重。叠句和数字“一”、“千”的运用强化着视、听觉感受中的焦虑,怨怼,幽苦,亦是此词值得辨味的佳处。纳兰性德身为一等侍卫,却极厌烦“扈从”公

差,于是构成传统羁旅题材的又一种类型。

十六、如梦令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注释】

这阕短小的《如梦令》像极了纳兰容若的一生,前段是满砌落花红冷,眼波心事难定的少年风流,后半段是从此簟纹灯影的忧郁惆怅。

[1] 5

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辘轳金井本是深庭豪门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再寻常不过的井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满砌落花红冷既渲染了辘轳金井之地的环境浪漫,又点明了相遇的时节。金井周围的石阶上层层落红铺砌,使人不忍践踏,而满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词人善感的心绪。常人以落红喻无情物,红色本是暖色调,落红便反其意而用,既是他自己寂寞阑珊的心情写照,也是词中所描写的恋爱的最终必然的结局的象征吧。最美最动人的事物旋即就如落花飘堕,不可挽留地消逝,余韵袅袅杳杳。在这阑珊的暮春时节,两人突然相逢,蓦地是何等的惊奇,是何等的出人意表,故而这种情是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也不可阻拦的。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前提下,一见钟情所带来的冲击无法想象。可是,恋人的心又是最不可捉摸的,心事眼波难定,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制造了更多的内心纷扰,所以,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这一直转而下的心理变化,正是刹那间的欣喜浸入了绵绵不尽的忧愁和疑惑中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未来的不可测又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深宵的青灯旁、孤枕畔,又多了一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人儿。这首初恋情词极为精巧雅致,细细读来如观仕女图般,字虽简练,情却绵密。只是结果如何呢?短暂的幸福感后,其相思苦恋的痛苦忧伤就更突出了。

这首《如梦令》最令人咀嚼思索的,莫如那个冷字。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情境修饰语词,而是词人心绪最真实贴切的写照。也许因为纳兰容若太善于言愁了,因此一般人对他有个误解,以为他是个消极颓废的词人。其实他的愁,是在封建压力下,精神苦闷的表现。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宫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圆圆曲》【吴伟业】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相见初经田窦家,侯门歌舞出如花。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夺归永巷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晳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代红妆照汗青。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归纳

论述题:陶渊明 陶渊明的诗歌成就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以诗歌最为突出,现存一百二十五首诗。其中主体部分是田园诗,另外还有咏怀、咏史诗。贡献之一:田园诗的开创 前人出于观赏的角......

中国古代文学史Ⅰ期末复习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绪论1.文学自身发展变化的九个因素:创作主体、思想内容、艺术表现、接收对象、文学体裁、文学语言、文学流派、文学思潮、文学传媒。2.“三古”、“七段......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

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一、选择、填空1、1949.7.2-7.19第一次全国文代会(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文学的发展进入了当代文学阶段(当代文学史的开端)。2、“三......

古代文学史

神话是人民在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任何神话都是一定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反映,神话具有现实性、幻想性和艺术性。诗六艺:《周礼》所总结的......

古代文学史

古代文学史笔记先秦文学一、远古社会 -------公元前221年(秦建立 )1、先秦时期的社会状况原始群 群体生活-----------氏族公社(母系)传说有巢氏、神农氏、伏羲氏→(父系)传说有......

下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诗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诗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