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跨文化与高中英语教学”。
浅谈如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外语必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跨文化意识的提高。而只有在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培养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做到有效交际。笔者通过反复设计教学方案力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提出其内容标准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实际上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相适应,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是在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实践性方面有了明显的延伸和拓展。如2012年新课标卷完形填空涉及Body Language方面的内容,该试题内容更贴近生活,反映着当前社会包括国际社会的各种新问题和新内容。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高考命题的走势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目前在一所县级市高中任教,在教学的过程中,常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跨文化教育,并常常铭记“学习英语是打开另一扇窗”的意识,以教材元素为基础并适当拓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学生们一起探寻英语背后的文化。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互动---对比、反思---理解、领悟”中,感受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案例1 礼仪文化之Ladies first 礼仪是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礼仪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营造英语文化氛围,在高一第一堂英语课笔者便用英语和学生做简单的问候,并祝贺学生顺利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笔者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鼓励学生关于英语课堂以及英语老师笔者进行提问。由于初入高中的兴奋感,学生们都很积极的举手,既有男生又有女生。笔者便抛给学生一个问题:“Oh, it‟s so difficult to decided who should be the first one.Can you tell me who should be the first, a girl or a boy?”回答“男生”和“女生”的声音几乎一样大,于是,笔者说到,“In western countries,do we say „ladies and gentlemen‟ or „gentlemen and ladies‟? ”学生答道:“ladies and gentlemen.”“yes, ladies first.” 由此笔者告诉学生“女士优先”是国际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同时,西方礼仪文化中,在有小孩的场合下,还要讲究“儿童优先”,随即笔者邀请了一位女生,让她首先提问。在后来的提问中,有学生忍不住好奇,举手提问到:“how old are you?”,“Do you have a boyfriend?”等私人问题,笔者婉转的拒绝了回答,并指出在西方交际礼仪中,一些私人问题在公众场合是不欢迎提出的,而且即使是私下提问也需要参考提问者和被提问者的亲近程度。其实这一情景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教材的一段听力练习中是有所呈现的。学生从不同礼仪文化的对比中,提高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锻炼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对英语国家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学会如何得体地使用礼貌用语及提问。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礼仪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二)案例2 节日文化之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新课标指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传统节日是各地区、各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它体现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话题之一。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科书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的话题便是“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让学生集中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节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在该单元第一篇课文将学生带到了学习世界节日的文化意义的新阶段。课文对节日的介绍主要是按照节日的意义分类,首先讲述的是“Festivals of the Dead(亡灵节)”,即纪念亡者的节日。其中重点描述了Halloween,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万圣节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于是在读课文之前,笔者想学生展示了一张雕刻成鬼脸的金南瓜图片并提问:“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en you see the pumpkin?” 学生围绕金南瓜展开了头脑风暴,曾经学过的关于万圣节的语言及文化知识都被再次激活。于是,笔者又呈现了在万圣节时的街头景象,有画着吸血鬼般浓妆的人们,挂在居民窗外骷髅架等等。浓郁的抑郁文化气息强烈地冲击着学生们,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进行更多探索的兴趣,对了解万圣节背后的信息也产生了更强的动机。笔者随即便安排了与课堂目标密切相关的阅读任务。在激活的背景知识和激发的兴趣双重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深度都有明显提高,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激发——反思——理解这一重要的认知过程。
以往,学生只是关注节日的习俗、欢度节日的表象、庆祝活动,比如万圣节装扮成幽灵,孩子们可以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戏等;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等庆祝活动。而这次,学生们则是跟随高中课本,在课堂中去探寻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重要文化现象的渊源以及英语国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并且去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既抱一种尊重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异国文化,也能坚守保护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案例3 国家文化之 Canada,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新科标》(教育部,2003)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做出了如下解释: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因此,关于文化学习的内容,绝不应仅限于文化知识或平常所说的礼仪文化、节日文化等小写文化,它还应包含历史、地理、政治、宗教、风土人情等大写文化。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知识,能够促进语言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并增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Canada—“The True North”中介绍加拿大时,笔者补充介绍了其第一大城市多伦多,介绍多伦多又不能不提及国家电视塔——Canadian National Tower(简称CN Tower),因为他不仅是多伦多的地标性建筑,更承载着三十年“世界第一高塔”的美誉。如果不提,可能学生对此就一无所知。同时强调,加拿大首都是渥太华,并不是多伦多。
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The United Kingdom介绍英国时,课文中对“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王国,英国国家全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那么在介绍英国国家文化时,就必须结合地理及历史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解,最后还应结合联合王国的国旗作归纳总结:首先是英格兰,威尔士于13世纪同英格兰联合了起来,至今,威尔士也总是包括在爱尔兰内。接着,英格兰、威尔士同苏格兰于17世纪联合了起来,改名为“大不列颠”。当苏格兰的詹姆斯国王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王时,这三个国家和平地实现了联合。最后,英国政府打算于20世纪初把爱尔兰也同另外三个国家和平联合起来以形成联合王国。然而,爱尔兰的南部却不愿组建联合王国,因此它分离出去,并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因此只有北爱尔兰同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联合起来,而组成了联合王国,这一点从新的联合王国国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探寻英国历史文化的过程既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趣的。
在围绕这一主题的英语学习中,与其说教师在借助世界文化教授语言,不如说学生在依托英语这门语言了解世界。这便是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相互交融。此外,笔者在使用该教材时,特别注意整合其中的文化素材,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为目标,还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对相同的事物或经历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并不能一一对应。比如说“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而在西方的圣经中,龙却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 “,而不是学生所理解的“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中国人一般形容人笨用“猪”,而西方人却说as stupid as a goose。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却用“green with envy”表示。再如翻译 You are a lucky dog.在中国文化中,“dog ”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 dog 却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成员,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等等。
2、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让学生接触和运用地道的英语口语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英美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对英美文化的感知和接受能力。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每个Module 中都设置了专门练习地道口语的Everyday English 话题,这个话题一般是与前面的听力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听力当中出现的地道的英语口语。教师可充分挖掘,提供必要的语境,让学生模仿练习,真正达到能熟练应用的程度。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人教版英语教材非常注重英语文化的渗透,除了每个单元都设置有文化角专栏,专门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以外,阅读主课文也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其中有些文章更是专门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如Book2Module4FineArts—Western,Chinese and Pop Arts等等。教师应深入挖掘,注重方法,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族、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
4、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有选择的教给学生英语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也可通过收集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英语资源,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学生搞英语演讲比赛、研究性学习、唱歌、做游戏,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用校园课间播放英文歌曲,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也可利用黑板报开设英语学习园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幽默故事。另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营造英语学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在此氛围中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身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只有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游刃有余的开展文化教学,从而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字数:4729 参考文献:
[1]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陈俭贤.依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M]《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 第1期
[3]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鲁子问,中小学英语跨文化教育理论与实践 [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
浅谈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新课标明确指出:基础英语教学是“……帮助学生了解世界和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拓展视野,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他们的终身学习......
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公布的题目可以用于直接使用和参考(贡献者ID 有提示)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摘要] 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教育。英语不仅要作......
小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摘要]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对该语言所蕴涵的文化习俗的了解;脱离了文化背景去学习语言知识,我们学到的只是语言的外壳。因此,跨......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在英语教学必修一 unit1friendship宗旨:本篇课文的跨文化意识主要体现在主人公和自己的日记里面,我设计的课堂模式是在课文的基础上,升华为现实生活中,不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