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法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语文教学法一”。
第一章 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历史
第一节、语文教育发展阶段
我们把从古至今的语文教育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时期:
一、古代语文教育:广义的古代语文教育是指从远古一直到明清的语文教育,狭义的古代语文教育是指先秦到明清的语文教育。
(1)远古语文教育: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无贫富差别,没有明显的社会分工,教育是一种和社会生活融为一体的社会活动。
特点:一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二是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三是教育场所社会化;四是教育过程终生化;五是教育价值实用化。
内容:其一,社会生活经验;其二,重大的历史事件;其三,代代相传的神话传说;其四,民间的谚语歌谣。
形态:口头语言教育、口耳相授
教学方法:模仿和习得
(2)先秦语文教育:这一时期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和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期。社会分工使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由隐性变成显性,成为了专门的社会活动。
a、文字与学校教育的关系:文字的产生是学校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教育要以文字为工具,借助文字实施教育,文字也要通过学校教育进行传播,促进发展,传承于后代。
b、学校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夏“以射造士”,商“以乐造士”,西周“以礼造士”,“六艺”对后世影响最大,其中乐、书的内容主要是语文因素的教育。
C、春秋战国私学兴起:我国历史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壮丽景象。
(3)秦汉到明清语文教育:中华民族创造了最伟大的封建文明和民族文化,也发展了包括语文教育在内的独具特色的封建教育。
秦朝: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取代了学校教育。
两汉:从普通到专门学校教育体系都得到建立,私学得到复兴。
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复兴。唐代:诗歌、艺术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兴盛把文化的发展推上了封建时代的巅峰。五代:多元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理学的兴起、儒学的弘扬、书院的兴起。
元代:落后的“游牧文明”战胜先进的“农业文明”,重武轻文,轻视科举,导致学校教育逐渐衰落。
明代:朱元璋虽倡导“兴学”,但是专治的文教政策、施行文字狱、设立厂卫特务制度,总体上教育仍呈衰败之势。
清代:大兴文字狱,文教政策比明朝更为专治,教育趋势每况愈下。
(4)古代语文教育课程
a蒙学教育:以识字写字,读书做人为中心内容的综合性启蒙教育。
b诗教:诗歌读本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
c儒学教育:《五经》、《四书》
儒学教育中包含着极为浓郁的语文教育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阅读背诵儒家经典,掌握大量的言语材料。
第二,儒学教育包含高强度的阅读训练和写作训练。
第三,儒学教育除系统的学习儒家思想外,还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学、语言等多方面文化知识的学习。
e文选读本教育:学习的基本内容是文章的阅读和写作,是高强度的阅读习作训练
二、近、现代语文教育:由封建儒学科举教育转变为现代教育,建立现代新型学校教育体系的过程。
(1)语文学科的建立:“读经与词章”是最早的语文课程,1904年改名为“国文”,1912年,辛亥革命后,国文课彻底废除了读经,成为完全独立的一门课程,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上第一套专用语文的教材,是1903年蒋维乔等主编的《最新小学国文教科书》
(2)“国语”课的诞生:打破了文言文独霸教育的一统天下,使只有读写而无听说的不完整的语文教育成为了完整的语文教育。
(3)教材建设成绩:1915年中华书局出版谢无量主编的《国文校本评注》,标志着我国中学语文教育教材体系正式建立;193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傅东华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复兴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是近、现代语文教育史上影响最大的一套教材;934年开明书店出版的由夏丐尊、叶绍钧合编的《国文百八课》,是近、现代编写水平最高的一套教材;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教育厅编的《中等国文》,是近、现代向当代过渡的一套语文教材;我国第一部教科书,是朱树人所编南洋公学出版的三本《蒙学课本》;我国第一套正规化的小学语文教科书,是上海商务印书馆编纂的《国文》
(4)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特点:一是充满开拓创新精神;二是吸纳借鉴外国教育理论的力度大;三是造就了大量的语文教育研究人才,专家学者成批涌现;四是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语文教育思想理论财富。
不足:第一对西方教育的借鉴有余对传统的继承不足。第二在语文教育领域“文言”“白话”的关系基本没有解决。这个当代语文教育留下了一道难题。第三语文学科虽然建立起来了,但语文学科到底是一门什么学科没有明确回答,问题求解也留给了当代。
三、我国当代语文教育
(1)新中国建立后前三十年语文教育
a、解放初期(1949年-1952年):语文教育围绕政治运动进行,实际上成了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课。
b、汉语、文学分科时期(1953年-1957年):推广“红领巾”教学法,实施汉语、文学分科教学。
c、“教育革命”时期(1958年-1961年):围绕政治运动自编教材,以工地为课堂,以能者为师开展教学活动。
d、制定实施语文教学大纲时期(1962年-1965年):第一次把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规定了下来。
e、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教育战线过去一切正确的东西全被否定f、拨乱反正时期(1977年-1978年):教育战线恢复了正常的学校教育秩序
(2)新时期语文教育(1979年-至今):主动适应发展要求,教育观念不断更新;坚持语文教学改革实验,百花争艳;教学研究空前繁荣,学术上硕果累累;时代造就人才,名师名家成批涌现;学科建设稳步推进,课程改革深入开展
第二节、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
教学观:变苦学为乐学,变乐学为会学,变会学为愿学
基本内容:杜郎口中学自主创新的“三三六”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的三特点: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大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的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教学原则:民主性、问题性、创新性、拓展性、尝试性、实践性、技巧性、全员性、主体性、合作性
实践特点: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存能力;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全体学生的生命价值
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课堂特点:①预习(或自学)是最重要的环节②“先学后交,当堂达标”。③目标性、目的性强。④课堂评价直接实际,导向明确⑤学生建立“一帮一”学习制度。
模式启示;
1、课堂能改,必须改。
2、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3、课堂是舞台,学生是演员,老师是导演。
4、课堂的备课是至关重要的。
5、每堂课最后,应当增加一项成果分享。
6、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所有学生的表现
第二章 语文学科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一、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发展阶段
1、教授法阶段(1897年--1921年):研究中小学各门课程如何教学,及各门课程教学的共性。
2、教学法(教材教法研究)(1922年-1986年):知识、能力、智力同步发展的教育观。3语文教育学阶段(1978年-至今):以普通教育学为指导,用系统论的观点研究语文教育现象,反映的是一种“大语文教育”观。
二、中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中小学语文学科及其教育教学活动。
1、研究中小学语文学科课程。
2、研究中小学语文教学。
3、研究与语文教育相统一的语文教育
三、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性质:是用以直接指导和规范中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学科,是一门应用理论教育学科,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很强的实践性特点。
四、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任务:
1、学科任务(科研任务):一是研究现实的中小学语文教育;二是研究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本身。
2、课程任务(教学任务):一是培养从事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的初步能力;二是传授比较系统的中小学语文学科教育学的理论知识;三是根据本学科的特点,进行必要的专业思想教育。
第三章 语文素质教育论
语文素质教育:在素质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语文教育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一、国家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策
(一)推进素质教育的背景:第一,由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所决定。第二,由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要求所决定。第三,由我国的教育现状所决定。
(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1、素质教育概念提出阶段
1994年正式提出“素质教育”这个概念,1995年在国家政策文件中被确定下来
2、素质教育思想形成阶段
其一,素质教育的概念一提出,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教育理论界产生了一场争论。其二,国家通过媒体进行舆论宣传,采取措施纠正应试教育的错误做法,推广一些地区和学校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好经验。其三,高等学校提出了加强文化素质教育特别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问题。
3、素质教育成为教育决策的阶段:1999年6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重要文件
4、推进素质教育重点突破阶段:2001年6月,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推进素质教育进行重点突破。
(三)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通过教育手段改善人的身心,提高其质量水平的教育。语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十分丰富,可以分为直接和间接两类因素。
直接因素即语文因素,一是对祖国语言的认识、掌握程度、包括语言积累、语感等;二是语言交际行为的技能和智能掌握程度,语文能力的强弱。三是语文知识的掌握。
间接因素包括一个人的思想认识水平、道德修养、文化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情感、审美情趣等
二、语文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思想道德素质教育:(1)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2)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树立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树立为祖国、人民、党的事业勇于奉献的人生观。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观,报效祖国人民,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统一。
(3)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道德高尚、品质优良、遵纪守法。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善恶观、美丑观、荣辱观。树立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2、心理素质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非智力品质,非智力品质指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习惯、个性等;培养创新精神。
3、文化素质教育:语文自身;语文作为文化载体所决定的文化素质教育
4、审美素质教育:
(1)自然景物之美。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社会生活之美。教育学生热爱生活,追求并去创造美好生活。
(3)意境、情思之美。深远的意境和浓郁的情思让学生沉浸在美妙的艺术境界之中,受到美的熏陶。
(4)人物形象之美。通过人物形象表现出对丑的否定和批判,激起学生的反感和憎恶,对美的肯定,激起学生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5)语言表达形式之美。让学生通过语言学习,领会语言的形象美、音乐美、凝练美、整齐美、错综美等。
三、语文素质教育的实施
(1)语文素质教育的教学方法:
1、自学式教学法;
2、讨论式教学法;
3、研究式教学法;
4、感悟式教学法;
5、活动式教学法
(2)语文素质教育的环境建设
软环境建设:要是指教育的教学法规建设,各项制度建设和教育氛围的营造;校园文化建设,校风学风建设,教师、学生、家长等人际关系的环境建设
硬环境建设:校舍教学场地建设;教学设备建设。
第四章、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
一、小学生语文的特殊能力
(一)听话能力:听话能力是人运用思维接受语音信息的能力。
(二)说话能力:说话能力是人运用口头语言发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三)阅读能力:阅读能力是人运用眼睛接受文字语言信息的能力。
(四)写作能力:写作能力是人运用文字语言发送和传播信息的能力。
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种语文能力之间既有区别,又有密切地联系。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听话和说话能力借助于口头语言信息的传递;阅读和写作能力借助于书面语言信息的传递。听话能力促进阅读能力;说话能力促进写作能力。
二、小学语文学习中的智力表现
(一)智力的敏捷性: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
(二)智力的灵活性: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
(三)智力的创造性:创造性,即独创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创新精神,或叫创造性思维
(四)智力的深刻性:深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
三、小学语文学习方法策略和能力
(一)小学生语文的学习方法:
句子的学习方法有:扩写、缩写句子的方法,变换句式的方法,用关联词语理解简单复句的方法,修改病句的方法,等等。段的学习方法有:找中心句的方法,给段分层的方法,调整段中语序的方法,等等。
篇的学习方法有:分段的方法,归纳段意的方法,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等等。
学习写作文的方法有:审题的方法,立意的方法,选材的方法,组织材料的方法,修改文章的方法,等等。
(二)、小学生语文的学习策略:承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积极作用和能动作用。
1、注意策略
2、编码与组织策略
3、精细加工策略
4、复述与复习策略
(三)、小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语文能力是一种特殊能力。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是以语文概括为基础的,由四种语文能力与五种思维品质组成的,开放性的动态系统。
概括是语文能力的基础,四、小学语文学习的动力结构
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对小学生的语文学习起着动力以及调节的作用,学习策略是直接制约小学生语文学习效率的关键因素,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外界因素则为小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保障。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是影响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变量,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即动机、兴趣、情绪、意志、注意和性格。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与兴趣: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情感:情感强度、情感性质和理智感。
(三)、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意志:意志的自觉性、意志的果断性、意志的坚持性和意志的自制力
(四)、小学生语文学习与性格: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等
第五章 识字写字教学
第一节 识字教学的意义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考察,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础,也是其它学科教学的基础:阅读教学的基础;写作教学的基础;
从民族发展的角度来考察,识字教学则是民族文化素质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二节识字教学的任务
在字音教学方面,要求做到:
(1)教学生熟练地掌握汉语拼音,借助拼音识汉字。
(2)教学生掌握形声字的音形关系,利用汉字的认知特点进行教学。
(3)教学生分辨同音字和多音字,掌握音义的区别。
(4)教学生读准普通话字音,克服方言干扰
在字形教学方面,要求做到:
(1)利用汉字的构字规律,引导学生分析、辨识、掌握字形。
(2)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间架结构和常用的偏旁部首。
(3)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自己分析字形。
(4)通过形近字的比较,提高学生精细辨认和识记字形的能力。
(5)根据汉字的字形特点,采用适合儿童情趣和理解水平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字形记忆的准确性。
在字义教学方面,要求做到:
1)运用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2)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字义。
3)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字义。
4)充分利用汉字的结构特点,形象地进行字义教学。
第三节识字与写字教学策略
一、灵活运用“音、形、义三步走”教学方法,提高识字效率
二、恰当运用多种识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1、笔画、结构分析法;
2、组字归类识字法;
3、比较辨析识字法;
4、联义联想识字法:象形联想、指事联想、会意联想。
5、形象识字法;
6、结合生活识字法;
7、游戏识记法
三、讲究科学方法,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
1、指导学生写好基本笔画,掌握基本笔顺规则
2、培养学生“读”字能力,把字写端正、美观
所谓“读”字能力,就是通过仔细观察,准确把握字的间架结构和关键笔画,在实际中,可采用“五步法”来教学:看字形、析结构、记位置、练字体、比好坏
3、训练正确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四、指导课外大量阅读
五、运用多种形式复习巩固生字
第六章、汉语拼音教学
第一节小学汉语拼音教学策略
一、汉语拼音知识与生活经验相结合二、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相结合三、掌握汉语拼音与发展能力相结合四、传授拼音知识与品德教育相结合
1.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了( 语文 )的概念。2.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的母体,语文教育的价值大量地显示为(人文教育)的价值。 3.口语交际的(情境性),启示我们在教......
小学语文教学法一、语文课程的性质:1、工具性、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1) 工具性:语文是交际跟交流思想的工具,语文是学习知识和提升才干的工具2) 人文性:指语文教材蕴含的......
一、问答题1小学识字教学的基本方法有哪些?P180 识字教学的方法可分字音教学、字形教学、字义教学。(1) 字音教学是识字教学的第一步,教学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字音教学得方法是以......
小学语文教学法心得体会以读为主 精讲多读——小学语文教学法之我见XXX实验小学 张XX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应立足训练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热爱母语、学习母......
教材分析《鸟》这篇课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课文以白居易的《鸟》为题,讲述了白居易如何劝阻顽皮的孩童不要打鸟的故事。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