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讲 绪论及上古文化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绪论与第一章上古神话”。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第一讲 绪论:中国文化概观及上古文化史
(2课时)
一、教学计划
第一讲
第二讲
第三讲
第四讲
第五讲
第六讲
第七讲
第八讲
第九讲
绪论:中国文化概观及上古文化史(2课时)先秦诸子百家争鸣(6课时)大汉王朝及儒道之争(2课时)
东西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佛道文化(2课时)隋唐时期中国文化的大繁荣(6课时)唐末文化(2课时)
宋元时期的中国文化(4课时)明清时期中国文化的衰落(4课时)清末及明国时期西学东渐(2课时)
二、题解
(一)历史
1.释义:历,过也。—《说文》;史,记事者也。—《说文》。历史就是把过去发生的事记载下来。
2.为什么要学历史?
①夫明镜所以察形,往古所以知今。(《孔子家语》)“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司马光)
(二)文化
文,本义:花纹;纹理。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说文》化,本义:变化,改变。化,教行也。—《说文》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所以“文化”在汉语里的本义是以美好的东西进行教育,即以外力影响人的内在素质而使内在境界向好的方向发生变化。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culture)含义主要来自于西方。原意为对土地的耕耘和对植物的栽培,以后引申为对人的身体和精神两方面的培养。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的、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一种历史现象。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金炳华 1534)
(三)历史与文化之关系
历史是人的历史,文化是人的文化,历史反映和影响文化,文化影响着历史的发展方向。以文化的观点来看,整个人类历史表面在外面就是一部文化在苦苦挣扎在痛苦中呻吟的历史,从精神的层面看则是人内心中的魔鬼与天使战斗的历史。
(四)为什么要开这门课?
①卷第三,观周第十一,p72of 6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三、中国文化概观
(一)什么是中国文化?
“中国”一词最早见于西周成王时期宗族中的一位姓何的所作的青铜器“何尊”,内有铭文122字。“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云云。武王灭商后则告祭于天,我要住在这天下的中央地区,统治民众。《尚书•梓材第十三》“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 这是周公对康叔的诰训,时代为周成王前期。《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② 止,呢,语助词。汔qì,几乎,差不多。人民已经很辛苦了,也该休息一下了。这样对周天子管辖的地区有好处,也可以安定四方的诸侯。
1.定义:概括其要义和特点,就是中华民族经过很长历史时期创造并吸收外来文化而形成的了,包含有入世出世两个大方面的,以生命的理想存在状态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财富的总合。(与西方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最大不同可以概括为“和合”,即一元的世界观,西方则是“区别”,即二元或多元的世界观。)2.中国文化的主要派别:儒道释三家文化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基础,它以孝悌为基础,以“内圣外王”为个人最高人生追求,以建设和谐的大同社会为理想。道佛两家以出世的思想为主,是中国文化另外两大主流。儒家思想:仁、义、礼、智、信。道家:道法自然。佛家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个人:自度度人,自觉觉他。慈悲、智慧、平等、觉悟。
(二)中国文化之演进
中国文化发源于周前远古,形成于春秋战国,自秦而汉承上启下,在汉末开始吸收融合印度泊来之佛教文化,大繁荣于隋唐时期,然后经历五代战乱,宋元沉积,明清衰落,最后于满清末年遇西学东渐受到冲击,历经数千年之风雨。在历经无数政权更替后甚至遭遇外族入侵都未曾中断,历史证明了她顽强的生命力。目前中国文化正处于再次复兴的关键时期。
文化之发展需要时间,中国文化的优势就在于经过数千年的积累,确达到博大精深的程度。不继承其中的优秀成果,发展就没有基础。不过,任何东西放久了都难免会变质,越是好东西,坏得就越厉害。
“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4] 8-9)
四、上古简史:从“大同社会”到“小康之世”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译文:
在上古所遵行的社会准则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德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 ②,《诗经·民劳》之“惠此中国”,是周厉王时期的诗,比成王晚了两百年左右。至于利簋,有铭文32字,其中根本就没有“中国”二字。of 6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养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够终其天年,中年人能够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却不是为独自享用;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所以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理想社会。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礼记•礼运》
(一)三皇五帝(有多种说法):
传说中的三皇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到5千年之间。三皇:燧人、伏羲、神农(《尚书大传》);
传说中的五帝生活在约公元前26世纪到公元前22世纪之间。五帝: ①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大戴礼记》);
②庖牺、神农、黄帝、尧、舜(《战国策》);
③太昊(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黄帝之子)、颛顼(《吕氏春秋》);
④黄帝、少昊、颛顼、帝喾、尧(《资治通鉴外纪》)。
⑤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伪《尚书序》);以其经书地位之尊,以后史籍皆承用此说。于是这一三皇五帝说被奉为古代的信史;
“至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sì)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史记﹒五帝本记第一》)
(二)唐尧、虞舜、夏禹为“禅让”传位。禅让的传说使中国文化中有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一般称作夏禹,是先秦时期以国为氏的习惯。大禹,姓姒,号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禹的家世比较显赫,“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既是皇室血统,其家又世为大臣。禹父即治水无功的鲧,尧帝的时代任用,舜帝时被放逐。禹在舜帝时为司空,其主要工作是治水,继续其父未竟的事业。
(三)奴隶制国家
1.公元前21世纪,禹禅让帝位于益,诸侯拥护启。启建立中国第一个奴隶制世袭国家。公天下,“天下为公”—家天下,“天下为家”。
启传位于子孙,在中国开了一个“私”的坏头。不过“家天下”是不是从启开始是一个问题,因为黄帝他们好像也是世袭。
2.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汤灭夏告诉后人,“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四、上古文化
※先民于上古之最重要贡献为汉字的创立。现在发现的最古文字一为殷商时期的甲古文,可能是记载占卜用的;一为鼎等器物上的铭文,称为“金文”,目的是为垂范后世。目前发现最早的甲骨文为淮河流域的“贾湖遗址”,17个器物上发现20多个单字,可能为公元前7000年以前的文字,但关于时代存在争议。发掘甲骨文最多的为河南安阳小屯村的“殷墟”,自1928年发现,1936年始发现大批甲骨文,一次发掘17000片甲骨文。
(一)周易
1.什么是周易?又称为《易经》中国文化中最古老的典籍之一,“群经之首”,诸子百家思想的源头,中国文化的基础。
“易”,简易,变易,不易。东汉魏伯阳著《参同契》,认为上日下月,易代表日月of 6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运行即阴阳变化的规律。这说明易经讲的是太阳系以内人生与事物变化的规律。
“《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经·系辞上传》第四章)凖,平也。—《说文》
《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注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曲要,唯变所适。(《易经·系辞下传》第八章)
《易经》之人文精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2.伏羲创八卦,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周公作卦、爻辞。一说卦辞为文王所作。3.三易:连山、归藏、周易。(《周礼·大卜》)《连山》为神农易,以艮卦开始,神农也称“连山氏”/“列山氏”,《归藏》为黄帝易,以坤卦开始,黄帝也称“归藏氏”。汉儒郑玄认为,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易名为《周易》。一般认为《连山》、《归藏》已经失传。汉魏以后的象、数易学可能是《连山》、《归藏》易的遗留。4.十翼:《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据说为孔子所作,可能是孔门弟子的作品。
《文言》是专门论述乾坤之卦德的传文,并将乾坤之德性引申发挥至人文道德范畴。说明乾、坤是《周易》中最重要的两卦,也是《周易》阴阳哲学的基础。
《彖传》是解释卦辞的。《象传》是以形象来解释卦辞和爻辞的。子夏曾讲易于河东/西?《子夏易传》 5.读易之方法,先象后辞,先象后名。“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易经·系辞传》)
6.入门参考书: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易经杂说
尚秉和.周易尚氏学/周易古筮考/焦氏易林注/左传国语易象释
(二)尚书
1.《尚书》是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gào)、誓、命等文献的集合。“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③如《盘庚》、《微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róng)、《西伯戡kān黎》④;有以内容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可能是后人的著述。
(三)商代“文明”
1.甲骨文中保存了中国目前发现有文字记载的最早历史。因为殷墟是在河南安阳,即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后的地方,因此,中华“文明”能够证明的历史为3400年。(1400+2000)汉字的出现,是中华文明史上最具有标志性的事件。2.“金文”:夏商周为介于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的“铜器时代”或者说“青铜时代”。铜器主要有礼器和兵器两种,因为造价太高,青铜农具很少,与后来的铁器不同。青铜器首先反映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很高,因为精美的铜器其制作之精良与装饰之华美与细腻,今天的科技都很难复制。此外,铜器内部往往都有铭文,是珍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四)总结: 1.夏朝“尚忠”,朴实诚笃的人文文化。殷商“尚鬼”,以“神道设教”以辅政治之不足,为墨家文化的渊源。汉后道教天、神、人、鬼思想即是远承夏商。周代建立中国人文的 ③商代祭祀的名称。指祭祀之后第二天又进行的祭祀 ④用武力平定[quell;supre]戡,克也。—《尔雅》of 6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文化。孔子说: “周监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⑤ 2.《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可以作为中国文化核心内容最精辟的概括。
五、作业:
1.如何认为周代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如何看待这一文化遗产? 3.《尚书》是一部什么样的书? 4.阅读:
南怀瑾.易经系传别讲[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南怀瑾.易经杂说[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六、补充材料:
(一)关于历史
维特克是德国的一位历史学家,和马克思私交甚笃。马克思女儿燕妮,每次见到维特克,总要听他讲历史故事。一次,燕妮问维特克:“你能用最简练的语言,把人类的历史浓缩在一本小册子里吗?”维特克说:“不必,只要四句话就够了。”这四句话是——⑴上帝让谁灭亡,总是先让他疯狂。⑵时间是筛子,最终会筛去一切渣滓。⑶蜜蜂盗花,结果却使花开得更茂盛。⑷天黑透了的时候,更能看得见星光。
(二)大同与小康: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
礼记正义: [疏]“大道”至“大同”。○正义曰:既云见其遗记,此以下说记中之事,故此先明五帝时也。○“天下为公”,谓天子位也。为公,谓揖让而授圣德,不私传子孙,即废朱均而用舜禹是也。○“选贤与能”者,曏明不私传天位,此明不世诸侯也,国不传世,唯选贤与能也,黜四凶、举十六相之类是也。郑注《乡大夫》云:“贤者,有德行者;能者,有道艺者。”四凶:共工、驩兜、鲧、三苗。十六相,八元谓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貍,八恺谓苍舒、隤岂攵、梼戭、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也。○“讲信脩睦”者,讲,谈说也。信,不欺也。脩,习。睦,亲也。世淳无欺,谈说辄有信也。故哀公问周丰云“有虞氏未施信於民,而民信之”是也。又凡所行习,皆亲睦也,故《孝经》云“民用和睦”是也。○“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者,君既无私,言信行睦,故人法之,而不独亲己亲,不独子已子。使老有所终者,既四海如一,无所独亲,故天下之老者皆得赡养,终其馀年也。○“壮有所用”者,壮,谓年齿盛壮者也。所用,谓不爱其力以奉老幼也。亦重任分轻任并,班白者不提挈是也。○“幼有所长”者,无所独子,故天下之幼,皆获养长以成人也。○“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者,壮不爱力,故四者无告及有疾者,皆获恤养也。○“男有分”者,分,职也。无才者耕,有能者仕,各当其职,无失分也。○“女有归”者,女谓嫁为归。君上有道,不为失时,故有归也。若失时者,则《诗》卫女淫奔,“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是失时也。故注云:“皆得良奥之家。”○“货恶其弃於地也,不必藏於已”者,货,谓财货也。既天下共之,不独藏府库,但若人不收录,弃掷山林,则物坏世穷,无所资用,故各收宝而藏之。是恶弃地耳,非是藏之为巳,有乏 ⑤(1)监(jiàn):通“鉴”,借鉴、参照。於:对。二代:指夏朝和商朝的礼义制度。(2)郁郁:华美繁盛的样子。文:华美。(3)从:跟随(含有借鉴的意思)。of 6 中国历史与文化
运城学院外语系
者便与也。○“力恶其不出於身也,不必为巳”者,力,谓为事用力。言凡所事,不惮劬劳,而各竭筋力者,正是恶於相欺,惜力不出於身耳。非是欲自营赡。故云“不必为己”也。○“是故谋闭而不兴”者,兴,起也。夫谋之所起,本为鄙诈。今既天下一心,如亲如子,故图谋之事,闭塞而不起也。“盗窃乱贼而不作”者,有乏辄与,则盗窃焉施?有能必位,则乱贼何起作也?○“故外户而不闭”者,扉从外阖也。不闭者,不用关闭之也,重门击柝,本御暴客。既无盗窃乱贼,则户无俟於闭也,但为风尘入寝,故设扉耳。无所捍拒,故从外而掩也。○“是谓大同”者,率土皆然,故曰“大同”。○注“禅位”至“亲也”。○正义曰:“禅位授圣”,谓尧授舜也。不家之者,谓不以天位为己家之有授子也。天位尚不为己有,诸侯公卿大夫之位灼然与天下共之,故选贤与能也。己子不才,可舍子立他人之子,则废朱均而禅舜禹是也。然巳亲不贤,岂可废已亲而事他人之亲?但位是天位,子是卑下,可以舍子立他人之子。亲是尊高,未必有位,无容废已之亲,而事他亲。但事他亲有德,与已亲同也。案《祭法》:“有虞氏禘黄帝而郊喾,祖颛顼而宗尧。”配天事重,不以瞽叟为祖宗。此亦不独亲之义也。○注“劳事”至“教也”。○正义曰:以经云“力恶其不出於身”,欲得身出气力,是劳事无惮也。惮,难也。谓不难劳事。云“施无吝心”者,经云“不必藏於已”,财货欲得施散,是无吝留之心。先释“力”,然后释“财”,便文,无义例也。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三)五帝 1.黄帝:“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史记﹒五帝本记第一》)
2.颛顼(Zhuān Xū)(公元前2513—2435)传说中的上古帝王。黄帝之孙,年十岁,佐少昊,二十即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帝颛顼高阳者,黄帝之孙而昌意之子也。” 3.帝喾:“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峤(qiáo)极,峤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史记﹒五帝本记第一》)4.尧帝:“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娶娵訾(jūzī)氏女,生挚。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弟放勋立,是为帝尧。”(《史记﹒五帝本记第一》)5.舜帝:“虞舜者,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颛顼,颛顼父曰昌意,以至于舜七世矣。自从穷蝉以至帝舜,皆微为庶人。”
(四)易经
《汉书•艺文志》:“《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汉儒普遍承认这种说法。《周易乾凿度》曰:“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上古时期黄河现“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而做“八卦”;中古时期,周文王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爻辞可能是周公所作;后来,孔子撰写《易传》十篇。关于重卦者有很多说法,王弼等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郑玄等认为神农氏重卦,孙盛认为夏禹重卦。一般同意司马迁的说法,即文王重卦。
参考文献
[1]南怀瑾.中国文化泛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2]陈士珂辑.孔子家语疏证.上海:上海书店,1987.[3]金炳华等.哲学大辞典(修订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4]赖永海.中国佛教与哲学.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of 6
绪论·试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现代汉语”通常有两种解释,狭义的解释指的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____________,广义的解释还兼指现代汉民族使用的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我们这......
《高等传热学》研究生课程教案-第一次课(2学时)绪论及导热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及任务热传导、对流换热、辐射换热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路、计算传热......
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简介厦门上古文化艺术馆是亚洲最大的古玉专题艺术馆。该馆坐落于厦门五缘湾文化展览苑,这里阳光沙滩、帆船游艇、湛蓝清透的海水,风景如画,被称为“厦门最美......
2008报关员考试精讲班第12讲作业卷一、单选题:1、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加工、装配后复运出境的货物是( )。 A、过境货物B、暂准进出口货物C、一般进出口货物D、......
2008报关员考试精讲班第17讲作业卷一、单选题: 1、设立保税仓库,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万元人民币。 A、100B、150C、200D、3002、公用保税仓库面积最低为()平方米。 A、1000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