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模拟试题(B)_古代汉语模拟试题b

其他范文 时间:2020-02-26 10:27:03 收藏本文下载本文
【www.daodoc.com - 其他范文】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B)由刀豆文库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古代汉语模拟试题b”。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B)

一、名词: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名词状语并说明其在句中的作用: 1.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2.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3.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4.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养生主》)5.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史记·淮阴侯列传》)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韩愈《张中丞传后叙》)7.日君以骊姬为夫人。(《国语·晋语》) 8.君王宜郊迎。(《史记·陆贾列传》) 9.乃病免家居。(《史记·陆贾列传》) 10.徒多道亡。(《汉书·高帝纪》) 11.舍适子不立而外求君。(《左传·文公七年》)

12.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13.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庭斥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4.庶民子来。(《孟子·梁惠王上》) 15.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16.天下之士云合归汉。(《汉书·梅福传》) 17.嫂蛇行匍伏。(《战国策·秦策》) 18.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 19.操刀挟盾,猱进鸷击。(《清稗类钞·冯婉贞胜英人于谢庄》)20.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2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伋。(《孟子·万章下》) 22.学士皆师尊之。(《汉书·董仲舒传》) 23.彼秦者,……虏使其民。(《战国策·赵策》) 24.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25.余年少,父事张耳,两人相与为刎颈之交。(《史记·张耳陈余列传》)26.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27.四人者年老矣,……义不为汉臣。(《史记·留侯世家》)28.孤与老贼势不两立。(《资治通鉴·卷五十六》) 29.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30.群臣有后应者,臣请剑斩之。(《汉书·霍光传》) 31.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战国策·秦策》)

(二)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1.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战国策·赵策》)2.以其子妻之。(《论语·公冶长》) 3.左右欲兵之。(《史记·伯夷列传》) 4.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5.范增数目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6.因面峰腋寺,作为草堂。(白居易《庐山草堂记》) 7.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8.平原君乃置酒,……前,为鲁连寿。(《战国策·赵策》) 9.沛公引军过而西。(《史记·高祖本纪》)10.大夫种、范蠡存亡越,霸勾践。(《史记·淮阴侯列传》) 11.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12.筑室百堵,西南其户。(《诗·小雅·斯干》)13.(某人)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刘向《新序·节士》)14.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愈《原道》)15.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岂杓人邪?(《庄子·庚桑楚》) 16.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僖公八年》)17.外黄富人女甚美,庸奴其夫。(《史记·张耳陈余列传》)18.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

(三)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1.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战国策·赵策》) 2.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史记·屈原列传》) 3.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柳宗元《封建论》)4.三子者出,曾皙后。

5.不如小决使道,不如吾闻而药之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6.尔欲吴王我乎?(《左传·定公十年》) 7.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三国志·诸葛传》)8.乃丹书帛,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9.寡君未知所过也。(《韩非子·难四》)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10.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荀子·劝学》) 11.非敢后也,马不进也。(《论语·雍也》) 12.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史记·甘茂列传》)13.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论语·公冶长》) 14.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15.孤非周公瑾,不帝矣。(《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16.初,梁伯好土功,亟城而弗处。(《左传·僖公十九年》) 17.秦人闻之,悉甲而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史记·商君列传》)

19.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宁毋毙于虞人,以俎豆于贵家。(马中锡《中山狼传》) 20.师还,馆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21.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左传·隐公元年》) 22.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二、代词

(一)指出句中的人称代词并说明其类别和充当的句子成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左传·僖公四年》)2.若为庸耕,何富贵也。(《史记·陈涉世家》) 3.予知之,将语若。(《庄子·知北游》)

4.高帝骂之曰:“乃公居马上得之,安事《诗》《书》”。(《史记·郦生陆贾列传》)5.欲利而身,先利而君。(《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6.夫差,而忘越王之杀而父乎。(《左传·定公十四年》)

(二)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词性、意义或语法作用:1.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庄子·逍遥游》) 2.斯四战之地,攻守之场也。(《后汉书·冯衍传》) 3.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4.夫二人者,鲁国社稷之臣也。(《左传·成公十六年》)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7.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8.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论语·子罕》) 9.佗邑唯命。(《左传·隐公元年》) 1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11.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孟子·梁惠王上》)12.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史记·陈涉世家》)13.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论语·为政》) 14.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孟子·梁惠王上》) 15.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孟子·滕文公上》)16.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韩非子·五蠹》) 17.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八年》) 18.曾皙曰:“三子者之言何如?”(《论语》)19.虽曰匪予,既作尔歌。(《诗·大雅·桑柔》)20.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21.制,严邑也,虢叔死焉。(《左传·隐公元年》)22.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左传·僖公二十年》)23.公伐诸鄢。(《左传·隐公元年》)24.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25.吾与徐公孰美?(《战国策·齐策》)26.礼与食孰重?(《孟子·告子下》) 27.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28.是何也?”(《荀子·天论》)29.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30.子欲何之?(《战国策·秦策》)31.子奚乘是车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下》)32.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书·汤誓》)33.奚以知其然也?(《庄子·逍遥游》)34.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

35.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史记·大宛列传》)36.王攻楚将恶出兵?(《史记·春申君列传》)37.夫子将焉适?(《吕氏春秋·士节》)38.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韩非子·难一》) 39.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孟子·滕文公上》)40.吴人焉敢攻吾邑?(《吕氏春秋·察微》)

三、形容词

(一)说明下列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原来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什么意义)1.夫披坚执锐,义不如公;坐而运筹,公不如义。(《史记·项羽本纪》)2.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墨子·公输》) 3.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梁惠王上》)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5.诸君子皆与驩言,孟子独不与驩言,是简也。(《孟子·离娄下》)6.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史记·屈原列传》) 7.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8.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9.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汉书·霍光传》) 10.工师得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孟子·梁惠王下》)

11.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荀子·天论》)12.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论语·子路》)13.君弱吾君,归弗来矣。(《左传·昭公十二年》) 14.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15.(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第八十章》)16.时充国年七十,上老之。(《汉书·赵充国传》) 17.膏锏有余,则车轻人。(《吴子·治兵》)

(二)指出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判断的依据: 1.蔡文大奇其形貌。(《汉书·翟方进传》)2.彼长而我长之,彼白而我白之。(《孟子·告子下》) 3.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4.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晁错《论贵粟疏》)5.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 6.厌其源,开其渎,江河可竭。(《荀子·修身》) 7.子胥比干,皆不足贵也。(《庄子·盗跖》)

四、动词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使动动词并说明其意义: 1.武丁朝诸侯,有天下,犹运于掌。(《孟子·公孙丑上》) 2.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3.夫精诚变天地,而信不谕两主。(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战国策·齐策》)5.晋侯饮(yìn)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6.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sì)之。(晁错《论贵粟疏》) 7.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项羽本纪》) 8.买臣深怨(汤),常欲死之。(《汉书·朱买臣传》) 9.我能起死人。(《吕氏春秋·别类》) 10.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11.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荀子·天论》)

12.魏其谢病,屏居蓝天南山之下数月,诸宾客辨士说之,莫能来。(《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13.操军方连舰船,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资治通鉴·卷六十五》)14.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二)说明下列句中的为动、对动之类动词及其意义: 1.伯夷死名于首阳山下,盗跖死利于东陵之上。(《庄子·骈拇》)2.墨子见歧道而哭之。(《吕氏春秋·疑似》)

3.吾非悲刖也,悲夫宝玉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韩非子·和氏》)4.伯氏不出而图吾君。(《礼记·檀弓》) 5.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6.(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史记·项羽本纪》)

五、副词

说明下列句中加线词的词性及其意义: 1.临财毋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孟子·梁惠王上》) 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4.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5.向者仆常厕下大夫之列,陪外庭末议。(《汉书·司马迁传》)6.向言人过,冒犯天威。(《辽史·耶律义先传》) 7.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史记·留侯世家》)8.相如欲谏,业已建之,不敢。(《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9.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11.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12.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史记·高祖本纪》) 13.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14.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陶渊明《归去来辞》) 15.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左传·僖公四年》)16.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史记·李将军列传》) 17.(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18.刺足阳明脉,左右各三所,病旋已。(《史记·扁鹊仓公列传》)19.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孟子·尽心下》) 20.守国之道毕备矣。(《韩非子·守道》) 21.治天下之大器举在此。(《荀子·儒效》) 22.使天下咸安土乐业,亡有动摇之心。(《汉书·元帝纪》) 2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24.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史记·货殖列传》 25.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其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26.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7.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梁惠王下》)28.孔子之仕,不为行道,徒求食也。(《论衡·问孔》) 29.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以久处。(《庄子·天运》) 30.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31.孔璋章表殊健,微为繁富。(曹丕《与吴质书》) 3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赵策》) 33.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史记·商君列传》) 34.言之大甘,其中必苦。(《国语·晋语》) 35.今予病少痊,予又且复游于六合之外。(《庄子·徐无鬼》) 36.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深者观蛟龙。(《论衡·别通》)37.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何必上古。(《史记·六国年表序》)38.今天下弥衰,圣王之道废绝。(《吕氏春秋·听言》) 39.自是鲁人轻晋币,而益敬其使。(《左传·襄公十四年》) 40.夫以汤止沸,沸愈不止。(《吕氏春秋·尽数》) 41.人君好治宫室,大营坟墓,赋敛兹重。(《汉书·五行志下》)42.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43.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战国策·赵策》) 44.微杀大夫谓之盗。(《谷梁传·哀公四年》) 45.君弟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6.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47.其后,秦稍蚕食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48.赵豹、平原君数欺弄寡人。(《战国策·赵策》) 49.大将军奇其才,累召不应。(《后汉书·张衡列传》) 50.(姜氏)爱公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左传·隐公元年》)51.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后汉书·盖勋传》

六、介词

指出下列句中的介词并说明其作用:

(一)于

1.国人作乱,厉王出奔于彘。(《史记·晋世家》)2.宋祖生于丁亥,而建国于庚申。(《南村辍耕录·正统辨》)3.告纣之罪于天及殷民。(《史记·鲁周公世家》)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5.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二)以

1.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论语·卫灵公》)2.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史记·李斯列传》)3.古之君子进人以礼,退人以礼。(《世说新语·方正》)4.齐使者如梁,孙膑以刑徒阴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5.赏以春夏,刑以秋冬。(《左传·襄公二十六年》)6.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孟子·滕文公上》)7.纣以其大得人心而恶之。(《韩非子·难二》)

(三)为

1.今王事高祖甚恭,而高祖无礼,请为王杀之。(《史记·张耳陈余列传》)2.为道不为己,故逢患而不恶;为民不为名,故蒙谤而不避。《论衡·问孔》)

3.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君子不为小人之汹汹也辍行。(《荀子·天论》)

4.夫良马固车,使臧获御之则为人笑。(《韩非子·难势》)5.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说苑·奉使》)

(四)因

1.因其富厚,交通王侯。(《汉书·食货志上》)2.君无听左右之请,因能而受禄,录功而与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五)虽、苟、“与(其)”

1.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淮南子·兵略训》)2.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3.与人刃我,宁自刃。(《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综合练习

一、指出下文中的代词和助词,并分析其语法功能:

且告曰: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盖民之(介接性连词,插在定中间)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凡民之食于土者,出其十一(十分之一)佣乎吏,使司(主持、管理)平(治理)于我也。今我受其直(值,“直”的区别字、分化字),怠其事者,天下皆然。岂唯怠之,又从而盗之。向使用一夫于家,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则必甚怒而黜罚之矣。以今天下多类此,而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何哉?势不同也。势不同而理同,如吾民何!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 提示:

代词(P230):起代替、指称作用,作主语、定语、宾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名称,疑问代词表示疑问,指示代词指称或区别人、事物、情况。

助词(P280):助词是谓词性成分指称化的形式标记,与谓词性成分一起组成助词结构,作句法成分,表示谓词性成分指称化了。

参考答案:

代词:

(一)人称代词:

1、第一人称代词: 1)“我”:(1)作介词宾语:“使司平于我”(2)作主语:“今我受其直” *2)“吾”作定语:“如吾民何” *

2、第二人称代词“若”: 1)作主语:“若知其职乎”

2)作定语:“受若直”、“怠若事”、“盗若货器” *

3、第三人称代词“其”:(与特指代词之别:所带非特定意义,有前辞。)

“若知其职乎”、“其十一佣”、“其直”、“其事”、“其怒”:代“他们的”,作定语。(二)指示代词:

1、泛指代词“之”作宾语:“怠之”、“盗之”、“黜罚之”

2、近指代词“此”作宾语:“以今天下多类此” *

3、谓词性代词“然”作谓语:“天下皆然” *

4、否定性无定代词“莫”作主语(联合结构):“民莫敢肆其怒与黜罚”(三)疑问代词“何”

1、问抽象事物“什么关系”,作谓语:“如吾民何”

2、问原因“为什么”,作谓语:“何哉”

助词:

1、者:“凡吏于土者”、“凡民之食于土者”、“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均与前动词性成分构成者字结构,充当主语,转指化。

2、之:“民之食于土者”的“之”插在主谓之间,构成之字结构,自指化,充当主语。

二、指出下文中的副词和语气词,并分析其语法功能: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王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副词:均作状语。

1、否定副词:

1)“不忍”、“无伤”:“不”、“无”表示一般性否定,分别否定及物动词“忍”、“伤”。2)“无异”:“无”表示禁止性否定,否定动词“异”。*3)“非爱其财”:“非”否定述宾结构。

*5)“未见羊”:“未”表示对过去“见羊”的状况的否定。

2、语气副词:

*1)“诚有百姓者”、“是诚何心哉”:“诚”分别表示确认语气“的确”、“实在”。*2)“即不忍其觳觫”、“是乃仁术也”:“即”、“乃”表示确认语气“就是”。语气词:

1、句中语气词:

*1)“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也”位于句中,起舒缓语气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句末语气词: 1)“也”:

(1)“故以羊易之也”、“……百姓之以王为爱也”、“……易之以羊也”、“……百姓之谓我爱也”、“无伤也”、“见牛未见羊也”:用在叙述句末,表示静态的确认语气。

(2)“是乃仁术也”、“是以君子远庖厨也”:用在判断句末,表示静态的判断。*2)“是诚何心哉”:“哉”表示强烈的感叹语气。*3)“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乎”表示疑问语气。

(本句为倒装句。为加强感叹语气,谓语“宜”提前至主语前)

古代汉语试题

古代汉语试题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1.东汉许慎写出了我国学术史上第一部汉字形义分析的巨著《说文解字》,在书中他列出了“六书”的细目,其中被后人称之为“造字法”的是指事,......

古代汉语试题(上)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上)一、名词解释:(10分)六书本义笺疏衍文二、说明下列字的结构,并指出形声字的形符和声符。(10分)亦江北莫象徒载末岳鹿三、多项选择题:(10分,每小题2分。请将所选......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刀豆文库小编为你整合推荐6篇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刀豆文库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古代汉族的群众语言。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是什么?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第一套一、填空(每空1分,共15分)1、从_________开......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10)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20分)1、下列各组汉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四种都有的一组是(A ) A、......

下载古代汉语模拟试题(B)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代汉语模拟试题(B).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热门文章
点击下载本文